《類經》~ 十七卷 (2)
十七卷 (2)
1. 六十三、血枯
(《素問·腹中論》)
帝曰:有病胸脅支滿者,妨於食,病至則先聞腥臊臭,出清液,先唾血,四肢清,目眩,時時前後血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(支滿者,滿如支膈也。肺主氣,其臭腥,肝主血,其臭臊,肺氣不能平肝,則肝肺俱逆於上,濁氣不降,清氣不升,故聞腥臊而吐清液也。口中唾血,血不歸經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有病人出現胸脅部位脹滿,影響飲食,病情發作時先會聞到腥臭味,咳出清澈的液體,吐出鮮血,四肢冰冷,頭暈目眩,時不時前前後後吐血,這是什麼病名?是怎麼得的?(脹滿是像被橫隔膜壓住一樣的感覺。肺主氣,它的氣味腥臭;肝主血,它的氣味臊臭。肺氣不能平抑肝氣,則肝肺兩臟就會逆氣於上,濁氣不能下降,清氣不能上升,所以聞到腥臭味而吐出清澈的液體。口中吐血,是血液不能歸經。)
四肢清冷,氣不能周也。頭目眩運,失血多而氣隨血去也。血氣既亂,故於前陰後陰,血不時見,而月信反無期矣。臊音騷。)岐伯曰:病名血枯,此得之年少時,有所大脫血,若醉入房,中氣竭,肝傷,故月事衰少不來也。(血枯者,月水斷絕也。致此之由,其源有二:一則以少時有所大脫血,如胎產既多及崩淋吐衄之類皆是也;一則以醉後行房,血盛而熱,因而縱肆,則陰精盡泄,精去則氣去,故中氣竭也。
白話文:
腎臟負責封閉和儲存,肝臟負責疏通和排出。因此,不僅會損傷腎臟,還會損傷肝臟。時間一長,三個陰經氣血都會虧損,所以前面文章中所提到的各種症狀會先出現,最終一定會導致血枯,月經減少甚至停止。雖然這裡以女性為例,但如果男性也有前面提到的症狀,也會導致精液枯竭,這都是勞累損傷導致的。黃帝問:那麼要怎麼治療呢?用什麼方法?岐伯回答:用四隻烏鴉的骨頭和一棵藘茹,把兩樣東西混合在一起,搓成像麻雀蛋那麼大的丸子,大小如小豆,每餐後服用五丸,用鮑魚汁送服,這樣可以通暢腸道,緩解肝臟損傷。(這裡的「復」是指恢復血氣的根本。) 夫腎主閉藏,肝主疏泄,不惟傷腎,而且傷肝,及至其久,則三陰俱虧,所以有先見諸證如上文所云,而終必至於血枯,則月事衰少不來也。此雖以女子為言,若丈夫有犯前證,亦不免為精枯之病,則勞損之屬皆是也。)帝曰:治之奈何?復以何術?岐伯曰:以四烏鰂骨,一藘茹,二物併合之,丸以雀卵,大如小豆,以五丸為後飯,飲以鮑魚汁,利腸中及傷肝也。(復者,復其血氣之原也。
後飯者,先藥後飯也。烏鰂,即烏賊也,骨名海螵蛸,其氣味鹹溫下行,故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閉血枯,其性澀,故亦能令人有子。藘茹,亦名茹藘,即茜草也,氣味甘寒無毒,能止血治崩,又能益精氣,活血通經脈。按《甲乙經》及《太素》、《新校正》俱作䕡茹者非。蓋䕡茹有毒,豈血枯者所宜?皆未之詳察耳。
白話文:
飯後服藥:在飯後服藥。
烏鰂:一種烏賊,其骨頭稱為海螵蛸。烏鰂的性質是鹹溫,具有瀉下的作用,因此主要用於治療女性赤白帶下及閉經、貧血。由於烏鰂具有收斂的作用,因此也能幫助懷孕。
藘茹:又稱茹藘、茜草。其性質是甘寒無毒,具有止血、治崩漏、益精氣、活血通經脈的功效。
根據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、《新校正》等古籍記載,藘茹纔是正確的名稱,而非䕡茹。䕡茹是有毒的,不適合用於治療血枯。可是,以前許多人未能詳細考究,誤用了䕡茹。
雀,即麻雀也。雀卵氣味甘溫,能補益精血,主男子陰痿不起,故可使多精有子,及女子帶下,便溺不利。鮑魚,即今之淡乾魚也,諸魚皆可為之,惟石首鯽魚者為勝,其氣味辛溫無毒,魚本水中之物,故其性能入水臟,通血脈,益陰氣,煮汁服之,能同諸藥通女子血閉也。以上四藥皆通血脈,血主於肝,故凡病傷肝者,亦皆可用之。
白話文:
麻雀,就是我們常見的鳥類。麻雀蛋氣味甘溫,可以補益精血,主要治療男子陽痿,讓男子有精子生子。同時,麻雀蛋也能治療女性帶下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
鮑魚,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鮑魚乾。任何魚都可以做,但以石首魚和鯽魚做成的鮑魚乾療效最好。鮑魚乾氣味辛溫無毒,魚本屬水中之物,因此鮑魚乾有益於水臟(腎),通血脈,益陰氣。將鮑魚乾煮成湯服用,可以和各種藥物一起通女子血閉。
以上四種藥物都能通血脈,而血又主於肝,因此凡是肝臟受傷的疾病,都可以使用這些藥物。
愚按:血枯一證,與血隔相似,皆經閉不通之候;然而枯之與隔,則相反有如冰炭。夫枯者,枯竭之謂,血虛之極也。隔者,阻隔之謂,血本不虛,而或氣或寒或積有所逆也。隔者病發於暫,其證則或痛或實,通之則血行而愈,可攻者也。枯者其來也漸,衝任內竭,其證無形,必不可通者也。
白話文:
我認為「血枯」與「血隔」這兩種症狀,都屬於經絡不通的現象;然而「枯」與「隔」的性質卻截然相反,猶如冰火之別。所謂「枯」,是指血氣枯竭、血虛到極點的狀態。而「隔」則指血脈阻隔,血本不虛,但因氣滯、寒邪或積聚阻礙而造成。
「隔」症發作較快,會出現疼痛或實證的症狀。疏通後,血就能流通,症狀就會好轉,可以進行攻治。「枯」症則發作較緩慢,是衝任二脈氣血枯竭所致,症狀不明顯,難以疏通。
常見今人之治此者,聽其言,則明曰血枯經閉也;察其治,則每用四物加桃仁、紅花,甚至硝、樸、稜、莪之類無所不至。夫血既枯矣,只當補養陰氣,使其血充,則弗招自至,奚俟通也?若勉強逼之,則枯者愈枯矣,不危何待?若夫人者,非惟不知病情,即字義曰枯,猶然未解,其與目不識丁者何異?求其無害不可得,安望其有濟於人哉?鰂音賊。藘、䕡俱音閭。
)
白話文:
現代人治療閉經,聽他們說話,就說是血少造成的。看他們開的藥方,大多用四物湯加上桃仁、紅花,甚至像大黃、朴硝、稜甲、莪術等藥物都用上了。血既然已經枯竭了,就應該滋養陰氣,讓血氣充足起來,那經血自然會來,何必非要通經?如果勉強逼迫,就會讓枯竭的氣血更加枯竭,怎麼能不危險?像這樣的人,不僅不瞭解病情,連字面上的「枯」字是什麼意思都不明白,跟文盲有什麼區別?想讓他們的治療不傷人都不可能,怎麼能指望他們對人有幫助呢?
2. 六十四、陽厥怒狂
(《素問·病能論》)
帝曰:有病怒狂者,此病安生?(怒狂者,多怒而狂也,即罵詈不避親疏之謂。)岐伯曰:生於陽也。帝曰:陽何以使人狂?岐伯曰: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,故善怒也,病名曰陽厥。(陽氣宜於暢達,若暴有折剉,則志無所伸,或事有難決,則陽氣被抑,逆而上行,故為怒狂,病名陽厥。)帝曰:何以知之?岐伯曰:陽明者常動,巨陽、少陽不動,不動而動大疾,此其候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得了暴怒發狂的病,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?(暴怒發狂的人,常常易怒而發狂,也就是不分親疏地咒罵指責。)岐伯回答:是由於陽氣引起的。黃帝問:陽氣怎麼會讓人發狂呢?岐伯回答:陽氣如果突然折斷而難以疏通,就會容易發怒。這種病叫做陽厥。(陽氣應該通暢流動,如果突然受到挫傷,那麼志向就無法伸展,或者遇到難以決斷的事情,那麼陽氣就會受到壓抑,逆流而上,因此就會導致暴怒發狂,這種病叫做陽厥。)黃帝問:怎麼知道是陽厥呢?岐伯回答:陽明經脈經常活動,巨陽經脈和少陽經脈不動,不動而動就導致了大病,這就是它的徵兆。
(陽明常動者,謂如下關、地倉、大迎、人迎、氣衝、衝陽之類,皆有脈常動者也。巨陽、少陽不動者,謂巨陽惟委中、崑崙,少陽惟聽會、懸鐘,其脈雖微動,而動不甚也。於其不甚動者而動且大疾,則其常動者更甚矣,此即陽厥怒狂之候。)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奪其食即已。
白話文:
陽明經時常脈搏跳動的,包括了關元、地倉、大迎、人迎、氣衝、衝陽等部位。巨陽經和少陽經通常不跳動,包括巨陽經的委中、崑崙,少陽經的聽會、懸鐘,這些部位的脈搏雖然微弱地跳動,但動得不太明顯。如果這些平時不怎麼跳動的部位脈搏跳動而且非常快,那麼原本經常跳動的部位脈搏跳動會更加劇烈。這就是陽厥怒狂的徵兆。
帝問: 要如何治療它?
岐伯答: 讓病人禁食就可以改善了。
夫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故奪其食即已。(五味入口而化於脾,食入於陰也。藏於胃以養五臟氣,長氣於陽也。食少則氣衰,故節奪其食,不使胃火復助陽邪,則陽厥怒狂者可已。)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,夫生鐵洛者,下氣疾也。(生鐵洛,即爐冶間錘落之鐵屑,用水研浸,可以為飲,其屬金,其氣寒而重,最能墜熱開結,平木火之邪,故可以下氣疾、除狂怒也。凡藥中用鐵精、鐵華粉、針砂、鐵鏽水之類,皆同此意。
癲狂詳義,見針刺類三十七,當與此互閱。)
白話文:
食物進入人體後滋養陰津,促進陽氣生長。因此,減少食物攝取即可解決問題。(五種味道入口後化生於脾胃,這便是「食物進入陰津」。儲藏於胃裡以滋養五臟之氣,這便是「促進陽氣生長」。進食過少會導致氣虛,因此適當減少食物攝取,不要讓胃火再次助長陽邪,這樣即可緩解陽厥怒狂的症狀。)讓患者服用生鐵洛水作為飲品,生鐵洛具有急速降氣的作用。(生鐵洛就是煉鐵時錘子落下的鐵屑,用水研磨浸泡後可以作為飲品。它屬金,其性寒重,最能降熱解結,平息肝火和心火。因此可以降氣疾,消除狂怒的症狀。藥物中使用鐵精、鐵華粉、針砂、鐵鏽水類的材料,都具備相同的功效。)
3. 六十五、癲疾
(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《奇病論》)
白話文:
在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和《奇病論》中,古代的中醫學提出了對於診斷疾病虛實、辨別疾病性質以及治療原則的重要理論。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核心觀點:
-
虛實辨別: 中醫認為,疾病可以分為虛證和實證兩大類。虛證指的是身體氣血不足、機能減退或正氣衰弱的情況;實證則是因外邪侵入、內生病理因素積聚導致的病理狀態,表現為氣血瘀滯、痰濕壅塞等。
-
辨證施治: 根據虛實的不同,治療策略也有所不同。對於虛證,多採用補益之法,如補氣、養血、滋陰、助陽等;對實證則應採取消導、化痰、解毒、清熱等方法。這體現了中醫「因病制宜」、「同病異治」的治療原則。
-
調節平衡: 中醫強調通過調節體內的陰陽、氣血、津液等各種生理機能的平衡來達到治病的目的。這包括了調整飲食、作息、情志等多方面的因素,以達到內外兼顧、整體調節的效果。
-
預防與治療並重: 中醫認為預防勝於治療,強調通過調節生活方式、飲食習慣等預防疾病發生。同時,對於已發疾病,則注重辨證施治,力求達到治本除根的目的。
這些理論和原則,為後世中醫臨牀診療提供了基礎框架,至今仍在臨牀應用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。
帝曰:癲疾何如?(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)。岐伯曰:脈搏大滑,久自已;脈小堅急,死不治。(搏大而滑為陽脈,陽盛氣亦盛,故久將自已。若小堅而急,則肝之真藏脈也,全失中和而無胃氣,故死不治。)帝曰:癲疾之脈,虛實何如?岐伯曰:虛則可治,實則死。(虛則柔緩,邪氣微也,故生。實則弦急,邪氣盛也,故死。)
白話文:
古文:
帝問:「癲疾是怎樣的病?」
岐伯答:「脈搏大而滑,過一段時間會自行好轉;脈搏小而堅硬急促,則難以治癒。」(脈搏大而滑屬於陽脈,陽氣旺盛,所以過一段時間會自行好轉。如果脈搏細小堅硬而急促,則是肝臟的真正脈絡,完全失去了中和狀態,沒有胃氣,所以無法治癒。)
帝問:「癲疾的脈象,虛證實證如何分辨?」
岐伯答:「虛證可以治療,實證則難以治癒。」(虛證脈象柔和緩慢,邪氣微弱,所以可以治癒。實證脈象弦緊急促,邪氣旺盛,所以難以治癒。)
帝曰:人生而有病巔疾者,病名曰何?安所得之?(《素問·奇病論》。凡百病之生,必由外感內傷,人有初生者,未犯邪氣,即有巔疾,故欲以明之。)岐伯曰:病名為胎病,此得之在母腹中時,其母有所大驚,氣上而不下,精氣並居,故令子發為巔疾也。(驚則氣亂而逆,故氣上不下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有頭部癲癇的疾病,這種病是什麼名字?是怎麼得的?(《素問·奇病論》。所有的疾病產生,必定是由於外部感邪或內部損傷,有些人生下來就患有頭部癲癇,所以想要弄清楚它的原因。)岐伯回答:這種病叫做胎病,是胎兒在母腹中時得的。母親受到了很大的驚嚇,氣往上沖而不下行,精氣混淆,導致孩子出生後患上頭部癲癇。(受驚嚇時,氣血混亂、逆行,所以氣往上沖而不下行。)
氣亂則精亦從之,故精氣並及於胎,令子為巔癇疾也。愚按:巔疾者,即癲癇也。本經巔、癲通用,於此節之義可見,諸家釋為頂巔者非。蓋兒之初生,即有病癲癇者,今人呼為胎里疾者即此,未聞有胎病頂巔者也。凡諸篇有書巔字者,當因此以辨其義。)
白話文:
如果氣脈混亂,精氣也會跟著亂,所以精氣一起作用於胎兒,導致孩子患上癲癇。我的愚見是:癲疾就是癲癇。本經書中「巔」、「癲」通用,從這段經文的意思可以看得出來,學者們解釋為頭頂癲癇的說法不對。其實,孩子出生時就患有癲癇,現在的人把它叫做「胎裏疾」,就是這個意思,從沒聽說過胎兒頭頂有病的。凡是經文中寫有「巔」字的地方,都應該根據這個解釋來分別它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