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六卷 (16)
六卷 (16)
1. 二十五、決死生
所謂後者,應不俱也。(應不俱者,脈失常度,逆順無倫也。)察其腑臟,以知死生之期。(死生之期,察其克賊生王而可知也。)必先知經脈,然後知病脈。(經者常脈,病者變脈;不知其常,不足以知變也。)真臟脈見者勝死。(真臟脈義見後。勝死,謂遇其勝已之時而死,如肝見庚辛、脾見甲乙之類是也。
)足太陽氣絕者,其足不可屈伸,死必戴眼。(足太陽之脈,下者合膕中,貫腨內,出外踝之後;上者起目內眥,其脈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。故太陽氣絕者,血枯筋急,足不可屈伸,而死心戴眼。戴眼者,睛上視而瞪也。腨音篆。瞪,曹庚切。)帝曰:冬陰夏陽奈何?(言死時也。
)岐伯曰:九候之脈,皆沉細懸絕者為陰,主冬,故以夜半死。盛躁喘數者為陽,主夏,故以日中死。(夜半者,一日之冬也。陰盡陽生,故陰極者死。日中者,一日之夏也,陽盡陰生,故陽極者死。)是故寒熱病者,以平旦死。(平旦者,一日之春,陰陽之半也。故寒熱病者,亦於陰陽出入之時而死。
)熱中及熱病者,以日中死。(以陽助陽,真陰竭也。)病風者,以日夕死。(日夕者,一日之秋也。風木同氣,遇金而死。)病水者,以夜半死。(亥子生王,邪盛極也。)其脈乍疏乍數、乍遲乍疾者,日乘四季死。(脈變不常者,中虛無主也。日之四季,辰戌丑未也。四季為五行之墓地,故敗竭之臟,遇之而死。
)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猶死。(脾主肌肉,為五臟之本。未有脾氣脫而能生者,故九候雖調亦死。)七診雖見,九候皆從者不死。(七診義見前章第六。從,順也。謂脈順四時之令,及得諸經之體者,雖有獨大獨小等脈,不至死也。)所言不死者,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,似七診之病而非也,故言不死。
(風者,陽病也。故偶感於風,則陽分之脈或大或疾。經月者,常期也。故適值去血,則陰分之脈或小或遲,或為陷下。此皆似七診之脈而實非也,皆不可以言死。然則非外感及經月之病而得七診之脈者,非吉兆也。)若有七診之病,其脈候亦敗者死矣,必發噦噫。(此承上文而言風氣經月之病,本非七診之類;若其果系脈息證候之敗者,又非不死之比。
然其死也,必發噦噫。蓋噦出於胃,土氣敗也。噫出於心,陰邪勝也。噦,於決切,呃逆也。噫,伊、隘二音,噯氣也。)必審問其所始病,與今之所方病,而後各切循其脈,視其經絡浮沉,以上下逆從循之。(凡診病之道,必問其始病者,察致病之由也。求今之方病者,察見在之證也。
本末既明,而後切按其脈,以參合其在經在絡,或浮或沉,上下逆從,各因其次以治之也。)其脈疾者不病,其脈遲者病,脈不往來者死,皮膚著者死。(疾言力強有神。遲言氣衰不足。若脈不往來者,陰陽俱脫。皮膚著者,血液已盡,謂皮膚枯槁著骨也。)帝曰:其可治者奈何?岐伯曰:經病者治其經,(經脈為里,支而橫者為絡。
白話文:
二十五、決死生
所謂「後者」,是指脈象失去協調。(「應不俱」的意思是脈搏失去正常節律,逆亂無序。)觀察臟腑的狀況,可以預測死亡的時機。(死生的時間,可透過觀察五行相剋與生旺的關係來判斷。)必須先瞭解正常的經脈運行,才能辨識病脈。(「經」指正常脈象,「病」指異常脈象;若不熟悉正常脈象,就無法辨別異常。)若出現「真臟脈」,患者會在五行相剋的時日死亡。(「真臟脈」的定義後文會說明。「勝死」是指遇到能克制自身五行屬性的時日而亡,例如肝病遇庚辛日、脾病遇甲乙日等。)
足太陽經氣血衰竭時,患者雙腳無法屈伸,死亡時會雙眼上翻。(足太陽經下行至膝後窩,穿過小腿,延伸至外踝後方;上行則起於眼內角,其中一條分支連接後頸入腦,直通眼根,稱為「眼系」。因此,足太陽經氣絕時,血液枯竭、筋脈僵硬,導致雙腳無法活動,臨終時雙眼上瞪。「戴眼」指眼球上翻、直視不動。)
黃帝問:「冬季屬陰、夏季屬陽,對死亡時機有何影響?」(此處指死亡的時間。)岐伯答:「九候脈象若皆沈細微弱如斷絕,屬陰證,對應冬季,多在半夜死亡;若脈象強盛躁動、急促頻繁,屬陽證,對應夏季,多在正午死亡。(半夜是一日中的冬季,陰氣極盛後陽氣初生,故陰極者亡;正午是一日中的夏季,陽氣極盛後陰氣初生,故陽極者亡。)因此,寒熱交替的病患,常在清晨死亡。(清晨是一日中的春季,陰陽交替之時,故寒熱病患易在此時病逝。)熱症或高熱患者,多在正午死亡。(陽氣助長陽邪,導致真陰耗竭。)風病患者,常在傍晚死亡。(傍晚是一日中的秋季,風屬木氣,遇金氣旺盛時易亡。)水腫患者,多在半夜死亡。(亥時子時水氣旺盛,病邪在此時最盛。)脈象忽慢忽快、忽緩忽急者,常在辰、戌、醜、未四個時辰死亡。(脈象紊亂表示體內虛弱失控。一日中的四季對應辰、戌、醜、未時,此四時是五行之墓,臟腑衰竭者遇此時易亡。)」
若肌肉嚴重萎縮,即使九候脈象調和仍會死亡。(脾主肌肉,為五臟根本。脾氣耗盡者無法存活,故即便脈象正常亦難救。)即使出現「七診」脈象,只要九候脈順應四時變化,患者未必死亡。(「七診」見前文第六章。「從」指順應,即脈象符合四時規律及經脈特性者,雖有異常脈象仍可存活。)所謂「不死」的情況,是指風邪致病或月經週期引起的症狀,看似「七診」但實則不然,因此不判定死亡。(風屬陽病,偶感風邪時陽脈可能偏大或急促;月經是生理週期,失血期間陰脈可能偏弱、遲緩或沈伏。這些雖類似「七診」脈象,實非病態,不可斷為死症。但若非外感或月經導致的「七診」脈象,則屬凶兆。)若確屬「七診」病症且脈象敗壞者必死,臨終前會出現呃逆或噯氣。(承接上文:風病與月經本非「七診」,但若脈象確實衰敗,則難逃死亡,死前會出現胃氣絕的呃逆或心氣絕的噯氣。)」
診病時必須詳細詢問發病原因與當前症狀,再切脈觀察經絡浮沈,依據上下逆順的規律綜合判斷。(診療關鍵在於釐清病因與現症,接著切脈辨別病位在經在絡、屬浮屬沈,依氣血運行順逆施治。)脈象強勁有力者無病,脈象遲緩者有病,脈搏斷續不連者將死,皮膚枯槁貼骨者將死。(「疾」表示脈象有力有神,「遲」表示氣血虛弱。脈搏斷絕是陰陽俱脫之兆,皮膚乾枯緊貼骨骼是津液耗竭之徵。)
黃帝問:「可治之症如何處理?」岐伯答:「經脈病變治其經,(經脈為縱向主幹,分支橫向者為絡脈。)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