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十六卷 (8)

1. 六十一、脾癉膽癉

(《素問·奇病篇》)

帝曰:有病口甘者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此五氣之溢也,名曰脾癉。(癉,熱病也。五氣,五味之所化也。)夫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。(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故五味入胃,則津液在脾。脾屬土,其味甘,脾氣通於口,故令人口甘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有的人感到口甜,這是什麼病?為什麼會得這種病呢?

岐伯回答:這是五氣過多的緣故,病名叫做脾癉。(癉,指熱病。五氣,指五味食物化生的精氣。)

當五味食物入口後,會儲藏在胃中,脾胃會運送其精氣,津液在脾中,所以會導致人的口中有甜味。(脾臟負責將胃中津液輸送到全身,所以五味食物進入胃後,津液就會貯存在脾中。脾屬土,其味甘,脾氣通於口,所以會讓人口中感到甘甜。)

)此肥美之所發也。(肥甘太過,故發為病。)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(肥者,味厚助陽,故能生熱。甘者,性緩不散,故能留中。熱留不去,久必傷陰,其氣上溢,故轉變為消渴之病。)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

(蘭草性味甘寒,能利水道,闢不祥,除胸中痰癖,其氣清香,能生津止渴,潤肌肉,故可除陳積蓄熱之氣。)

白話文:

這種疾病是因肥甘飲食過度而產生的。這個人一定經常食用美味肥膩的食物。肥膩的食物會令人體產生內熱,而甘味的食物會令人感到腹部脹滿,因此這些氣體往上溢出,轉變為消渴症。(肥膩的食物味道厚重,有助於陽氣生成,所以會產生熱量。甘味的食物性質緩慢而不易散漫,所以會積聚在腹部。熱氣不能消散,時間久了必然會損傷陰液,體內的氣往上溢出,所以轉變為消渴症。)用蘭花來治療,可以去除體內的陳腐之氣。

帝曰:有病口苦,取陽陵泉,口苦者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病名曰膽癉。(陽陵泉,足少陽膽經穴,口苦者病在膽,故病名膽癉。)夫肝者,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(肝者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膽者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夫謀慮在肝,無膽不斷,故肝為中之將而取決於膽也。

白話文:

皇帝問:有病人抱怨口苦,取他陽陵泉的穴位,治療口苦的疾病叫做什麼?是如何引起的?

岐伯回答:這個疾病叫做膽癉。(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,口苦表明病在膽,所以病名為膽癉。)

肝臟是身體的謀略中樞,需要依賴膽做出決斷。咽喉是肝臟的使者。(肝臟是謀略之官,負責思考。膽臟是決斷之官,負責果斷。思考在於肝臟,而決斷離不開膽臟,所以肝臟是身體的謀略中樞,而膽臟是肝臟決斷所需的依賴。)

又足少陽之脈上挾咽,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,是肝膽之脈皆會於咽,故咽為之使。使,上聲。)此人者,數謀慮不決,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,治之以膽募俞,(數謀慮不決則肝膽俱勞,勞則必虛,虛則氣不固,故膽氣上溢而口為之苦。膽募在肋,本經之日月也,膽俞在背,足太陽之穴也,並前陽陵泉者共六穴,皆可以治之。

)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。(治當作論,即《靈蘭秘典論》也。詳藏象類一。)

白話文:

足少陽經絡上行經過咽喉,足厥陰經絡沿著喉嚨後側向上進入頭部,所以肝膽經絡都匯聚於咽喉,因此咽喉是他們的使者。(「使」,唸作上聲。)這個人經常猶豫不決,導致膽氣虛弱外溢到口腔,所以感到口苦,可以治療膽經背俞穴。(猶豫不決則肝膽皆勞累,勞累必定虛弱,虛弱則氣血不固,所以膽氣上溢,導致口苦。膽募在肋骨處,是本經的「日月」穴位;膽俞在背部,是足太陽經的穴位;加上前面提到的陽陵泉,共有六個穴位,都可以用來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