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一卷 (8)

回本書目錄

一卷 (8)

1. 七、不治已病治未病

(素問四氣調神論,連前篇)

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,此之謂也。(此承前篇而言聖人預防之道,治於未形,故用力少而成功多,以見其安不忘危也。)夫病已成而後藥之,亂已成而後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鬥而鑄兵,不亦晚乎!(渴而穿井,無及於飲,鬥而鑄兵,無濟於戰,誠哉晚矣,而病不早為之計者,亦猶是也。觀扁鵲之初見齊桓侯曰:君有疾,在腠理,不治將深。

後五日復見曰:君有疾,在血脈,不治將深。又五日復見曰:君有疾,在腸胃間,不治將深。而桓侯俱不能用。再後五日復見,扁鵲望顏而退走曰:疾之居腠理也,湯熨之所及也;在血脈,針石之所及也;在腸胃,酒醪之所及也;其在骨髓,雖司命無奈之何矣。後五日桓侯疾作,使人召扁鵲,而扁鵲已去,桓侯遂死。

夫桓侯不早用扁鵲之言,及其病深而後召之,是即渴而穿井,鬥而鑄兵也。故在聖人則常用意於未病未亂之先,所以災禍不侵,身命可保。今之人多見病勢已成,猶然隱諱,及至於不可為,則雖以扁鵲之神,亦云無奈之何,而醫非扁鵲,又將若之何哉?嗟夫!禍始於微,危因於易,能預此者,謂之治未病,不能預此者,謂之治已病,知命者其謹於微而已矣。)

白話文:

七、不治已病治未病

因此,聖人不在疾病發作後才治療,而是在疾病未形成前就預防;不在混亂發生後才處理,而是在混亂未出現前就防範。這就是所謂的預防之道。(這承接前文,說明聖人注重預防,在問題未成形前就採取措施,因此花費的力氣少而成效大,體現了居安思危的智慧。)

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用藥,混亂已經發生才治理,就像口渴了才挖井、戰鬥開始了才鑄造兵器,豈不是太遲了嗎?(口渴才挖井,來不及解渴;戰鬥開始才鑄兵器,無助於作戰,確實太晚了。而對疾病不及早規劃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)

看看扁鵲初次見到齊桓侯時說:「您有病,在皮膚表層,不治療會加重。」五天後再見,扁鵲說:「病已深入血脈,不治療會更嚴重。」又過五天,扁鵲說:「病已到腸胃,不治療會惡化。」然而桓侯始終不聽。再過五天,扁鵲一見桓侯就轉身離開,說:「病在皮膚時,可用熱敷治療;在血脈時,可用針灸;在腸胃時,可用藥酒;但若深入骨髓,連掌管生命的神也無能為力了。」五天後,桓侯病發,派人找扁鵲,扁鵲已離開,桓侯最終病死。

桓侯不及早聽從扁鵲的建議,等到病重才求醫,就像口渴才挖井、戰鬥開始才鑄兵器。所以聖人總是在疾病和混亂未發生前就留心,因此災禍不侵,生命得以保全。如今許多人見到病情已嚴重,仍隱瞞忌諱,等到無可輓回時,即使有扁鵲那樣的神醫也束手無策,何況一般醫生又能如何呢?

唉!禍患始於細微,危險源於輕忽。能預先防範的,稱為「治未病」;不能預先防範的,只能「治已病」。懂得養生之道的人,不過是謹慎對待細微的徵兆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