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十六卷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十六卷 (6)

1. 五十七、水脹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

(《靈樞·水脹篇》全)

白話文:

  1. 病因:水腫病多由於飲食過量,或長期勞累,導致脾虛失於運化,水液在體內積聚,從而引起水腫。

  2. 病機:水腫病的病機主要包括水滯、氣滯、血瘀等。脾虛不能運化水液,造成水滯;肺功能不健全,不能將水液排出體外,導致水積聚;心臟泵血功能不足,不能將血液循環到全身,也會導致水腫。

  3. 診斷:根據病人的症狀,如面浮肢腫、小便短少、腹脹、舌苔厚膩等,可以初步診斷為水腫病。

  4. 治療:治療原則主要是利水消腫,補益脾肺,活血通絡。具體方法包括飲食調節、藥物治療、針灸按摩等。飲食上應避免過鹹、過油的食物,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。藥物治療則需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利水藥物,如茯苓、豬苓、車前子等。針灸按摩則可促進體內水液的循環,緩解症狀。

以上就是《靈樞·水脹篇》的主要內容,提醒大家在遇到相關症狀時,應該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。

黃帝問於岐伯曰:水與膚脹、鼓脹、腸覃、石瘕、石水,何以別之?(此六證者,病異而形相似,故宜有以別之。覃音潭。瘕,加、駕二音。)岐伯答曰: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,(目之下為目窠。微腫如新臥起之狀者,形如臥蠶也。窠音科。)其頸脈動,時咳,(頸脈,足陽明人迎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岐伯,像水腫、腹脹、腸覃、石瘕、石水,這些病症有什麼區別?(這六種病症屬於不同的疾病,但症狀類似,需要加以區分。覃讀音同「潭」,瘕讀音同「駕」或「加」)

岐伯回答道,水腫一開始發病的時候,眼窩上面會微微腫起來,就像剛睡醒的樣子。(眼睛下面稱作眼窩。微微腫起像剛睡醒的樣子,是指形狀像臥蠶。窠讀音同「科」)頸部的脈搏會跳動,偶爾還會咳嗽。(頸部的脈搏,是指足陽明經的人迎穴。)

陽明之脈,自人迎下循腹裡,而水邪乘之,故為頸脈動。水之標在肺,故為時咳。)陰股間寒,足脛瘇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(陰邪始於陰分也。瘇,腫同。)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,此其候也。(凡按水囊者必隨手而起,故病水者亦若是。以上皆水腫之候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絡從人迎穴以下順著腹部內側,如果受水邪侵襲,就會導致頸動脈搏動。水邪的症狀會表現在肺上,因此會時常咳嗽。

陰股之間感到寒冷,小腿腫脹,腹部變大,說明水腫已經形成了。(陰邪從陰部開始侵襲。腫脹與疼痛相同。)用手按壓腹部,水腫會隨著手的移動而隆起,就像裡麪包裹著水一樣,這是水腫的徵象。(凡是按壓有水囊的地方,都會隨著手的移動而隆起,因此水腫的症狀也是如此。以上都是水腫的徵兆。)

黃帝曰:膚脹何以候之?岐伯曰:膚脹者,寒氣客於皮膚之間,𪔣𪔣然不堅,腹大,身盡腫,皮厚,(𪔣𪔣,鼓聲也。寒氣客於皮膚之間者,陽氣不行,病在氣分,故有聲若鼓。氣本無形,故不堅。氣無所不至,故腹大身盡腫。若因於水,則有水處腫,無水處不腫,此為可辨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皮膚浮腫如何辨認?

岐伯答:皮膚浮腫,是因為寒氣停留在皮膚之間,按起來鬆鬆軟軟不像腫脹,肚子變大,全身都腫脹,皮膚很厚。(鬆鬆軟軟的聲音,就像鼓聲。寒氣停留在皮膚之間,是因為陽氣無法運行,所以病在氣的方面,因此按起來像鼓一樣有聲響。氣本質沒有形狀,所以按起來不覺得緊實。氣的流動無所不在,所以肚子變大,全身都腫脹。如果浮腫是因為水氣,那麼只有有水的地方纔會腫,沒有水的地方就不會腫,這是可以辨別的。)

然有水則皮澤而薄,無水則皮厚。𪔣音空。)按其腹窅而不起,腹色不變,此其候也。(寒氣在膚腠之間,按散之則不能猝聚,故窅而不起。腹色不變,即皮厚故也。愚按:此上兩條云,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者屬水,窅而不起者屬氣,此固然也。然按氣囊者,亦隨手而起,又水在肌肉之中,按而散之,猝不能聚,如按糟囊者,亦窅而不起,故未可以起與不起為水氣之的辨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有水分,皮膚就會光澤但薄;沒有水分,皮膚就會厚。按壓腹部時,腹部凹陷但不會彈回,腹部顏色不變,這就是寒氣在皮膚腠理之間的徵兆。(寒氣在皮膚腠理之間,按散後不能立即聚集,所以腹部凹陷但不會彈回。腹部顏色不變,是因為皮膚厚。愚按:上面兩條說,用手按壓腹部,隨手而彈回的屬於水,凹陷但不會彈回的屬於氣,這固然是這樣。但是按壓氣囊也會隨手而彈回,而肌肉中的水,按壓後散開,也不能立即聚集,就像按壓酒糟袋一樣,也會凹陷但不會彈回,所以不能僅憑按壓彈不彈回作為辨別水氣的依據。)

但當察其皮厚色蒼,或一身盡腫,或自上而下者,多屬氣;若皮薄色澤,或腫有分界,或自下而上者,多屬水也。又風水膚脹義,詳脈色類十八。窅音夭,深也。)

白話文:

仔細觀察,如果皮膚較厚且顏色蒼白,或者全身浮腫,或者是從上到下的浮腫,大多是氣滯造成的;如果皮膚較薄且顏色鮮明,或者浮腫有明顯的界限,或者是從下到上的浮腫,大多是水濕造成的。關於風水性皮膚浮腫的意義,可以參照《脈色類十八》中的詳細說明。(「窅」,發音同「夭」,意思是深。)

鼓脹何如?岐伯曰:腹脹身皆大,大與膚脹等也,色蒼黃,腹筋起,此其候也。(腹脹身皆大,與上文膚脹者證同,色蒼黃者,亦皮厚腹色不變之義,但腹有筋起為稍異耳。蓋此亦病在氣分,故名鼓脹也。又鼓脹義見前五十五。)

白話文:

鼓脹的症狀如何?

岐伯說:腹脹而且全身都大,脹大程度和皮膚腫脹差不多,面色蒼黃,腹部的肌肉隆起,這些都是鼓脹的症狀。

(腹脹且全身都大,與前文所說的皮膚腫脹的症狀相同。面色蒼黃,也是皮膚變厚,腹部顏色沒有變化,只不過肚子有肌肉隆起,略有不同。這是因為這種病在於氣分,所以稱為鼓脹。鼓脹的意義,請參考前文第五十五章。)

腸覃何如?岐伯曰:寒氣客於腸外,與衛氣相搏,氣不得榮,因有所繫,癖而內著,惡氣乃起,瘜肉乃生。(覃,延布而深也。寒氣與衛氣相搏,則搐積不行,留於腸外,有所繫著,故癖積起,瘜肉生,病日以成矣。著肉,惡肉也。衛氣留於腹中,義出《衛氣失常篇》,詳針刺類二十六。

白話文:

腸覃是什麼樣的疾病?岐伯回答說:寒氣滯留在腸道外部,與人體的衛氣相衝突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因此會產生阻塞和內聚,惡氣就會產生,瘜肉就會生長。(覃:延展而深。寒氣與衛氣相衝突,導致氣血瘀積,滯留在腸道外部,出現阻塞和內聚,所以會產生瘀積,長出瘜肉,疾病逐漸形成。瘜肉:病變的肉瘤。衛氣滯留在腹中,出自《衛氣失常篇》,詳細內容詳見針刺類第 26 篇。)

癖音僻。瘜音息。)其始生也,大如雞卵,稍以益大,至其成,如懷子之狀,久者離歲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以時下,此其候也。(離歲,越歲也。寒邪客於腸外,不在胞中,故無妨於月事,其非血病可知。蓋由汁沫所聚而生,此腸覃之候也。)

白話文:

「癖」音同「僻」,「瘜」音同「息」。當這種疾病剛開始發生的時候,它的形狀就像雞蛋一樣,逐漸變大,等到它形成,就像懷孕一樣。時間久了會超過一年,按壓它時感覺很硬,推動它時它會移動。而月經也正常來潮,這都是它的徵兆。(超過一年,就是超過一年以上。寒邪侵犯在腸外,不在子宮中,所以不影響月經,由此可知它不是血病。它是因為津液聚集而形成的,這是腸覃的徵兆。)

石瘕何如?岐伯曰: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(胞,即子宮也,男女皆有之,在男謂之精室,在女謂之血海。子門,即子宮之門也。義詳三焦包絡命門辨中,見《附翼》三卷。)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衃以留止,日以益大,狀如懷子,月事不以時下,皆生於女子,可導而下。衃,凝敗之血也。

白話文:

石瘕是什麼樣的疾病?

岐伯說:石瘕發生在子宮中,是寒氣侵襲子宮造成。子宮的門戶被堵塞,氣血無法流通,本來應該排出的惡血無法排出,於是凝結滯留,日積月累逐漸變大,就像懷孕一樣,導致月經不按時來潮。這種病症只發生在女性身上,可以用導引的方法將凝血排出體外。

子門閉塞,則衃血留止,其堅如石,故曰石瘕。月事不以時下,惟女子有之也,故可以導血之劑下之。按:篇首帝有石水之問,而此下無答,必闕失也。考之《陰陽別論》曰:陰陽結邪,多陰少陽曰石水,少腹腫。其義即此,詳見本類前六。衃,鋪杯切。)

白話文:

子宮門閉塞,導致經血滯留不暢,凝結堅硬如石,故稱之為石瘕。月經不按時來潮,只有女性會出現這種情況,因此可以用活血化瘀的藥物讓經血排出。

注意:文首提到皇帝詢問有關石水的問題,但此段中沒有回答,可能是文章有缺失的緣故。

根據《陰陽別論》記載:陰陽之氣結聚為邪氣,陰氣過多,陽氣過少,稱為石水,會導致小腹腫脹。其說法與此處所述相同,詳見本類前六條。(「衃」字音同「鋪杯」)

黃帝曰:膚脹鼓脹可刺邪?岐伯曰:先瀉其脹之血絡,後調其經,刺去其血絡也。(先瀉其脹之血絡,謂無論虛實,凡有血絡之外見者,必先瀉之,而後因虛實以調其經也。刺去其血絡,即重明先瀉之義。按:本篇自水而下,所言者凡六證,而此獨以二證之刺為問者,蓋水俞五十七穴,已詳於《水熱穴論》,故不必再問。此云膚脹鼓脹者,蓋兼五證而統言之,辭雖簡而意則在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「皮膚腫脹鼓鼓的,可以針刺治療嗎?」

岐伯回答:「首先要瀉出血滯的血管,然後調和經絡,最後針刺去除這些血管。」(先瀉出血滯的血管,意思是無論是虛證還是實證,只要有外顯的血瘀,都必須先瀉血,然後根據虛實情況來調和經絡。針刺去除這些血管,就是重申先瀉血的原則。

按:本章從「水」開始,所說的疾病共有六證,而只有兩種討論到針刺,這是因為《水熱穴論》已經詳細說明瞭水俞的五十七個穴位,所以不用再問。這裡所說的皮膚腫脹鼓鼓,其實是包含了這五證,雖然說得簡潔,但意思是很全面的。

2. 五十八、五癃津液別

(《靈樞·五癃津液別篇》全)

白話文:

人體的津液,會根據不同的道路而到達身體各個部位。眼睛依靠著清液來保持明亮,耳裡有精液所以能聽見聲音,頭部得到血的供應因此能夠思考,鼻子得到液體的滋潤所以能嗅到氣味,嘴裡有津液所以能夠品嘗味道。這些津液如果運行順暢,人就不會生病;若津液運行受阻,就會產生疾病。當津液不能正常到達其該到的地方時,就會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,如目不明亮、耳聽不清、思維遲鈍、嗅覺失靈、口乾舌燥等問題。因此,保持津液的正常運行對於健康非常重要。

黃帝問於岐伯曰:水穀入於口,輸於腸胃,其液別為五,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,天熱衣厚則為汗,悲哀氣並則為泣,中熱胃緩則為唾。邪氣內逆,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,不行則為水脹,余知其然也,不知其何由生?願聞其道。(五液者,陰精之總稱也。本篇以溺、汗、泣、唾、水,故名為五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岐伯說:「食物和水進入嘴裡,送到腸胃,它所產生的液體分為五種。天氣冷、衣服薄,這些液體就變成小便和鼻涕;天氣熱、衣服厚,這些液體就變成汗。悲傷憂鬱時,氣息充足,這些液體就變成眼淚;內部發熱、胃功能不佳,這些液體就變成唾液。邪氣從內部反逆,就會阻塞氣息,使它不能正常運轉,不能運轉就會變成水腫。我知道是這樣,但是不知道它是怎麼產生的。希望聽聽你的看法。」(五液是指陰精的總稱。本篇以小便、汗、淚、唾液、水這五種液體來概括,所以叫做「五液」。)

《宣明五氣篇》曰:五臟化液:心為汗,肺為涕,肝為淚,脾為涎,腎為唾,是為五液。《決氣篇》曰精、氣、津、液、血、脈,其辨有六。又道家曰涕、唾、精、津、汗、血、液,其名則七。皆無非五液之屬耳。)岐伯曰:水穀皆入於口,其味有五,各注其海,津液各走其道。

白話文:

《宣明五氣篇》中說:五臟化生五液:心化汗,肺化涕,肝化淚,脾化涎,腎化唾,這五種液體統稱為五液。

《決氣篇》中說精、氣、津、液、血、脈,這六種可以區分清楚。道家還說涕、唾、精、津、汗、血、液,有七種說法。這些其實都是指的五液。

岐伯說:水和穀物都通過嘴巴進入體內,它們的味道各不相同,分別藏於五臟,津液按照它們各自的通道運行。

(水穀入口,五液之所由生也。五味之入,各有所歸,辛先入肺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酸先入肝,咸先入腎也。各注其海者,人身有四海,腦為髓海,衝脈為血海,膻中為氣海,胃為水穀之海也。五臟四海,各因經以受水穀之氣味,故津液隨化而各走其道。)故三焦出氣,以溫肌肉,充皮膚,為其津;其流而不行者,為液。

白話文:

飲食入口,是五種液體生成的地方。不同的味道進入體內各有歸處:辛味先入肺,苦味先入心,甘味先入脾,酸味先入肝,鹹味先入腎。它們各自流向它們的容身之所,人體有四個這樣的容身之所:腦是骨髓的藏身之所,衝脈是血液的藏身之所,膻中是氣的藏身之所,胃是食物的藏身之所。五臟四海各通過經絡接收飲食中的氣味,因此津液隨之變化並各行其道。

所以,三焦排出氣體,溫暖肌肉,滋潤皮膚,形成津液;氣體不能流動的部分,就形成液體。

(此津液之有辨也。宗氣積於上焦,營氣出於中焦,衛氣出於下焦。達於表者,陽之氣也,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,充皮膚,而為其津,津屬陽也。營於裡者,陰之氣也,故周流於血脈之間,而不散行於外,注於臟腑,益於精髓,而為之液,液屬陰也。又津液義,詳藏象類二十五。

白話文:

這種津液是有區別的。 宗氣聚集在上焦,營氣是由中焦產生,衛氣是由下焦產生。到達身體表面的氣,是陽氣,所以三焦產生出的氣可以溫暖肌肉,充實皮膚,成為津液,津液屬於陽。 運行在身體內部的營氣,是陰氣,所以它在血脈中循環,不會散佈到外部,而是滋潤臟腑,益於精髓,成為津液,津液屬於陰。 關於津液的詳細含義,請參閱《象類二十五》。

)天暑衣厚則腠理開,故汗出;寒留於分肉之間,聚沫則為痛。(此津液之為汗也。熱蒸於表則津泄,故腠理開而汗出。或為寒邪所感則液凝,留於肌肉之間,故汁沫聚而為痛。)天寒則腠理閉,氣濕不行,水下留於膀胱,則為溺與氣。(此津液之為溺氣也。腠理閉密則氣不外泄,故氣化為水。

白話文:

(1)天氣炎熱時,如果穿著厚重的衣服,就會導致毛細孔打開,因此出汗;而寒冷則會停留在肌肉和皮膚之間,當它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疼痛。(這是津液形成汗液的方式。熱氣蒸發到體表時,津液就會散發出來,所以毛細孔打開而出現出汗。或者,如果受到寒邪的影響,液體會凝結,停留在肌肉之間,因此汁液會聚集在一起形成疼痛。)

(2)天氣寒冷時,毛細孔會關閉,氣血運行不暢,水份會下行停留在膀胱,導致小便和氣的產生。(這是津液形成小便和氣的方式。毛細孔緊閉則氣無法排出體外,因此氣轉化為水。)

水必就下,故留於膀胱。然水即氣也,水聚則氣生,氣化則水注,故為溺與氣。)五臟六腑,心為之主,耳為之聽,目為之候,肺為之相,肝為之將,脾為之衛,腎為之主外。(此二節言津液之為涕泣也。心總五臟六腑,為精神之主,故耳目肺肝脾腎,皆聽命於心。是以耳之聽,目之視,無不由乎心也。

白話文:

水總是往下流,所以會停留在膀胱。然而水就是氣,水聚集就會產生氣,氣化就會讓水流動,因此形成尿液和氣。

五臟六腑以心臟為主宰,耳朵負責聽覺,眼睛負責觀察,肺臟負責協調,肝臟負責指揮,脾臟負責保護,腎臟負責主導外部。這兩段文字說明瞭津液形成眼淚和鼻涕的原因。心臟統管五臟六腑,是精神的主宰,所以耳朵、眼睛、肺臟、肝臟、脾臟和腎臟都聽命於心臟。因此,耳朵的聽覺和眼睛的視覺,都源於心臟。

肺朝百脈而主治節,故為心之相。肝主謀慮決斷,故為心之將。脾主肌肉而護養臟腑,故為心之衛。腎主骨而成立其形體,故為心之主外也。)故五臟六腑之津液,盡上滲於目,心悲氣並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肺舉,肺舉則液上溢。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,乍上乍下,故咳而泣出矣。

白話文:

肺部統御各條經脈,負責調節氣血,因此被稱為「心」的輔佐。肝臟負責謀劃和決策,因此被稱為「心」的將領。脾臟主掌肌肉組織,保護內臟器官,因此被稱為「心」的衛護者。腎臟主宰骨骼,構成身體形態,因此被稱為「心」的外在主宰。

因此,五臟六腑的精微液體,全部向上滲透到眼睛。當心中感到悲傷的情緒時,心臟的緊縮力就會加劇。心臟收縮加劇,會導致肺部上升;肺部上升,體內的液體就會上溢。心臟收縮系統和肺部不能持續上升,而是時而上升時而下降,因此就會出現咳嗽並流淚的現象。

(心為臟腑之主,故五臟之系皆入於心,心之總系復上貫於肺,通於喉,而息由以出。故心悲則系急而肺葉舉,液即隨之而上溢。然心系與肺本不常舉,故有乍上乍下。當其氣舉而上,則為咳為泣也。凡人之泣甚而繼以嗽者,正以氣並於上而奔迫於肺耳。按:《口問篇》曰:心者,五臟六腑之主也;目者,宗脈之所聚也,上液之道也;口鼻者,氣之門戶也。故悲哀愁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,搖則宗脈感,液道通,故涕泣出焉。

白話文:

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因此五臟的經絡都匯聚於心臟。心臟的總經絡又向上穿過肺,連接喉嚨,呼吸由此而生。所以當人悲傷時,心臟經絡就會收緊,肺葉就會抬高,隨之而來的液體就會向上溢出。但是心臟經絡和肺本來不經常抬高,所以會有忽上忽下的情況。當氣往上抬升時,就會變成咳嗽或哭泣。通常人哭得太厲害後,就會接著咳嗽,就是因為氣往上衝,逼迫肺部。

《口問篇》中提到: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;眼睛是經脈會聚的地方,也是液體流動的通道;口鼻是氣出入的門戶。因此悲哀憂愁就會讓心臟活動,心臟活動就會讓五臟六腑都震動,震動就會讓經脈受到影響,液體通道就會暢通,所以才會流淚哭泣。

)中熱則胃中消穀,消穀則蟲上下作,腸胃充郭故胃緩,胃緩則氣逆,故唾出。(此津液之為唾也。蟲為濕熱所化,常居腸中,胃熱則消穀中空,蟲行求食,故或上或下,動作於腸胃之間。充郭者,縱滿之謂。腸郭則胃緩,胃緩則氣逆上行,涎隨而溢,故多唾也。按:《宣明五氣篇》曰腎為唾,而此曰胃為唾,是胃之與腎皆主為唾,蓋土鬱之唾在胃,水泛之唾在腎也。郭,廓同。

白話文:

胃中有熱時,會消化掉食物,食物消化後,腸胃中會有蛔蟲上下蠕動,因為腸胃飽滿,所以胃就會緩慢蠕動,胃蠕動緩慢,氣就會逆上,所以會流口水。(這流出的津液就是口水。蛔蟲是濕熱所化,通常住在腸子裡,如果胃裡發熱,食物會被消化掉,腸胃中就會變空,蛔蟲就會到處爬行尋找食物,所以牠們有時會往上爬,有時會往下爬,在腸胃裡活動。充郭是指腸胃塞滿。腸胃塞滿,胃就會蠕動緩慢,胃蠕動緩慢,氣就會逆上來,口水就會隨著流出來,所以會流很多口水。根據《宣明五氣篇》的說法,腎臟負責分泌口水,而這裡卻說胃負責分泌口水,這表示胃和腎臟都負責分泌口水,土鬱之唾在胃中,水泛之唾則在腎臟中。郭和廓的意思相同。)

)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,內滲入於骨空,補益腦髓,而下流於陰股。(此津液之為精髓也。膏,脂膏也。精液和合為膏,以填補於骨空之中,則為腦為髓,為精為血,故上至巔頂,得以充實,下流陰股,得以交通也。)陰陽不和,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,髓液皆減而下,下過度則虛,虛故腰背痛而脛痠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陰陽失衡,就會導致精氣兩敗俱傷。氣出問題了就不能收斂,精出問題了就不能守住。精氣不能互相調和統攝,就會導致腎精外溢,流出到陰道外。精華流失,排泄過度,就會導致真陰日益虛弱,所以會出現腰痛、小腿痠痛等症狀,這就是勞累過度和虛弱疾病產生的原因。「脛」這個字讀作「景」或「敬」。「痠」音同「酸」。 (陰陽不和則精氣俱病,氣病則不攝,精病則不守,精氣不相統攝,故液溢於下而流泄於陰竅。精髓皆減,輸泄過度,則真陰日虛,故為腰痛脛痠等病,此勞瘵之所由作也。脛,形景、形敬二切。痠音酸。)陰陽氣道不通,四海閉塞,三焦不瀉,津液不化,水穀並於腸胃之中,別於迴腸,留於下焦,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,水溢則為水脹,(此津液之為水脹也。

當陰陽氣道不通時,全身的氣血循環也會受阻,三焦氣化水液的功能受損,導致津液無法轉化,食物和水液會堆積在腸胃中,從迴腸分流出來,停留在下焦,無法通過膀胱排出。這樣就會導致下焦脹氣,水液外溢,形成水腫。(這是津液導致的水腫。)

白話文:

當人體的陰陽氣道不通暢時,全身的氣血循環也會受到阻礙,負責氣化水液的三焦功能也會受損,導致津液無法正常轉化。這會使得食物和水液堆積在腸胃中,並從迴腸分流出來,停留在下焦,無法順利通過膀胱排出體外。如此一來,下焦就會出現脹氣,水液溢出,形成水腫。這是由津液失調導致的水腫。

三焦為決瀆之官,膀胱為津液之府,氣不化則水不行,所以三焦不能瀉,膀胱不能滲,而腫脹之病所由作,故治此者,當以氣化為主。試觀水潦為災,使非太陽照臨,則陰凝終不能散,泥濘終不能幹,能知此義,則知陰陽氣化之道矣。)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,(陰陽和,則五液皆精而充實於內,陰陽不和,則五精皆液而流溢於外,此其所謂逆順也。)

白話文:

三焦是水液通行的總樞紐,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。如果氣不通暢,水液就不能運行,所以三焦無法排出水液,膀胱也無法泌尿,就會導致腫脹的病症。因此,治療此類疾病,應以疏通氣機為主。

可以觀察一下水災的發生,如果沒有太陽照射,陰冷之氣就會凝結,無法散開,泥濘也無法乾涸。如果能理解這個道理,就能明白陰陽氣化運行的規律。

這也是津液五別的順逆之理。(陰陽協和時,五種精液充實於內;陰陽失衡時,五種精液則外溢於外,這就是所謂的順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