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六卷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六卷 (11)

1. 二十三、孕脈

(素問平人氣象論,陰陽別論)

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,任子也。(素問平人氣象論。手少陰,心脈也。脈要精微論曰:上附上,左外以候心。故心脈當診於左寸。動甚者,流利滑動也。心生血,血旺乃能胎,婦人心脈動甚者,血旺而然,故當妊子。啟玄子云:手少陰脈,謂掌後陷者中,當小指動而應手者也。蓋指心經之脈,即神門穴也,其說甚善;然以余之驗,左寸亦應。任,妊同,孕也。)

陰搏陽別,謂之有子。(素問陰陽別論。陰,如前手少陰也,或兼足少陰而言亦可。蓋心主血,腎主子宮,皆胎孕之所主也。搏,搏擊於手也。陽別者,言陰脈搏手,似乎陽邪,然其鼓動滑利,本非邪脈,蓋以陰中見陽而別有和調之象,是謂陰搏陽別也。腹中論曰: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?曰:身有病而無邪脈也。

亦此之義。王氏脈經曰:尺中之脈,按之不絕,法妊娠也。滑伯仁曰:三部脈浮沉正等,無他病而不月者,妊也。愚按:妊子有子之義,乃男子女子之通稱。蓋本經以孕育為言,而於男女皆稱子,非男曰子而女則否也,後世以此為男子者非。然本經未分男女,而男女之別將何如?考之叔和脈經曰:左疾為男,右疾為女。

又曰:左手沉實為男,右手浮大為女。又曰:尺脈左偏大為男,右偏大為女。又曰;得太陰脈為男,得太陽脈為女;太陰脈沉,太陽脈浮。自後凡言妊脈者,總不出此。及滑伯仁則曰:左手尺脈洪大為男,右手沉實為女。近代徐東皋曰:男女之別,須審陰陽。右肺盛,陰狀多,俱主弄瓦;左尺盛,陽狀多,俱主弄璋。

備察諸義,固已詳盡;然多彼此矛盾,難以憑據。若其不易之理,則在陰陽二字。以左右分陰陽,則左為陽右為陰;以寸尺分陰陽,則寸為陽尺為陰;以脈體分陰陽,則鼓搏沉實為陽,虛弱浮澀為陰;諸陽實者為男,諸陰虛者為女,庶為一定之論。然猶當察孕婦之強弱老少,及平日之偏左偏右,尺寸之素強素弱,斯足以盡其妙也。

白話文:

二十三、孕脈

婦女左手少陰脈搏動很明顯,就懷孕了。《素問》中提到,少陰脈是心脈,心主血,血旺盛才能懷孕,所以婦女心脈搏動明顯,就是懷孕的徵兆。少陰脈是指手掌後方靠近小指處的經脈,也就是神門穴附近,但從臨床經驗來看,左手寸關尺脈位也會有反應。「任」和「妊」同義,都是懷孕的意思。

陰脈搏動明顯,超過陽脈,也表示懷孕。《素問》說明,陰脈指的可能是少陰脈,也可能包含足少陰脈。心主血,腎主子宮,都與懷孕有關。這裡所說的「陰脈搏動明顯」,是指陰脈的搏動強勁有力,好像陽邪入侵一樣,但實際上並非邪脈,而是陰中見陽,呈現一種和諧的狀態。身體有病卻沒有邪脈,也是懷孕的徵兆。

《王氏脈經》中提到,寸口脈位(尺脈)按下去脈搏不斷,也是懷孕的徵兆;滑伯仁則認為,三部脈(寸、關、尺)的浮沉都正常,沒有其他疾病,又沒有來月經,就是懷孕了。古籍中「妊子」、「有子」泛指男女懷孕,並非專指男性懷孕。但古籍中並未區分男女,所以如何判斷胎兒性別呢?

後世醫家根據脈象判斷胎兒性別的方法不一,例如:《叔和脈經》中提到,左手脈象異常表示懷男胎,右手脈象異常表示懷女胎;左手沉實脈表示懷男胎,右手浮大脈表示懷女胎;左手尺脈偏大表示懷男胎,右手尺脈偏大表示懷女胎;太陰脈旺盛表示懷男胎,太陽脈旺盛表示懷女胎,太陰脈沉,太陽脈浮。滑伯仁則認為,左手尺脈洪大表示懷男胎,右手沉實脈表示懷女胎。近代徐東皋則認為,需根據陰陽判斷,右肺脈盛,陰氣較盛,多生女兒;左尺脈盛,陽氣較盛,多生兒子。

這些說法彼此矛盾,難以完全憑據。要判斷胎兒性別,關鍵在於陰陽。可以從左右、寸尺、脈象等方面來判斷陰陽:左為陽,右為陰;寸為陽,尺為陰;脈象強勁有力為陽,虛弱為陰。諸陽實者為男,諸陰虛者為女,這是一個比較確定的判斷方法。但還需要考慮孕婦的體質強弱、年齡、平時的脈象偏向等因素,才能做出更精確的判斷。

2. 二十四、諸經脈證死期

(素問大奇論,全)

肝滿腎滿肺滿,皆實即為腫。(滿,邪氣壅滯而為脹滿也。此言肝腎肺經,皆能為滿,若其脈實,當為浮腫,而辨如下文也。)肺之雍,喘而兩胠滿。(肺居膈上,其系橫出腋下,故肺雍則喘而兩胠滿。雍,壅同。胠音區,腋下脅也。)肝雍,兩胠滿,臥則驚,不得小便。(肝經之脈環陰器,布脅肋,故肝雍則兩胠滿而不得小便。

肝主驚駭,臥則氣愈雍,故多驚也。)腎雍,胠下至少腹滿,脛有大小,髀胻大跛易偏枯。(腎脈循內踝之後上腨,出膕內廉,上股內屬腎絡膀胱而上行,故腎經雍則胠下至少腹脹滿也。足脛或腫或消,是謂大小。自髀至胻,或為大,或為跛,或掉易無力,或偏枯不用,是皆腎經雍滯、不能運行所致。

胠下,諸本皆作腳下,甲乙經作胠下者是,今從之。髀音皮。胻音杭。)心脈滿大,癇瘛筋攣。(心脈滿大,火有餘也。心主血脈,火盛則血涸,故癇瘛而筋攣。癇音閒,癲癇也。瘛音熾,抽搐也。攣音戀,拘攣也。下同。)肝脈小急,癇瘛筋攣。肝藏血,小為血不足,急為邪有餘,故為是病。

夫癇瘛筋攣,病一也,而心肝二經皆有之,一以內熱,一以風寒,寒熱不同,血衰一也,故同有是病。)肝脈騖暴,有所驚駭,脈不至若喑,不治自已。(騖,馳驟也。暴,急疾也。驚駭者肝之病,故肝脈急亂者,因驚駭而然。甚有脈不至而聲喑者,以猝驚則氣逆,逆則脈不通,而肝經之脈循喉嚨,故聲喑而不出也。

然此特一時之氣逆耳,氣通則愈矣,故不治自已。騖音務。喑音音,聲不出也。)腎脈小急,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,不鼓皆為瘕。(三脈細小而急,陰邪聚於陰分也,故當隨三經之位而為瘕。瘕音加,又去聲,癥瘕也。)腎肝並沉為石水,並浮為風水,(此言水病之有陰陽也。

腎肝在下,肝主風,腎主水,肝腎俱沉者,陰中陰病也,當病石水。石水者,凝結少腹,沉堅在下也。肝腎俱浮者,陰中陽病也,當病風水。風水者,遊行四體,浮泛於上也。諸篇水證詳義,當考會通類水脹證。)並虛為死,(腎為五臟之根,肝為發生之主,根本空虛,有表無里也,故當死。

)並小弦欲驚。(肝腎並小,真陰虛也。小而兼弦,木邪勝也。氣虛膽怯,故為欲驚。)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,皆為疝。(疝者,寒氣結聚所為。脈急者挾肝邪,脈沉者在陰分,沉急而大,陰邪盛也。肝腎之脈絡小腹,結於陰器,寒邪居之,故當病疝。愚按:疝病乃寒挾肝邪之證,或結於少腹,或結於睪丸,或結於睪丸之左右上下,而筋急絞痛、脈必急搏者,多以寒邪結聚陰分,而挾風木之氣也。如四時刺逆從論曰肺風疝、脾風風疝之類,皆兼一風字,其必挾肝邪可知。

白話文:

二十四、諸經脈證死期

肝臟、腎臟、肺臟都脹滿,且脈象實證,就是腫脹。肺部阻塞,會喘息且兩側腋下肋骨處脹滿。肝臟阻塞,兩側腋下肋骨處脹滿,平躺時容易驚恐,且小便不利。腎臟阻塞,從腋下肋骨到下腹部脹滿,小腿腫脹消退反覆,大腿及膝蓋附近腫脹或跛腳,容易麻痺或枯萎。心脈脹大有力,會出現癲癇、抽搐、肌肉痙攣。肝脈細小而急促,也會出現癲癇、抽搐、肌肉痙攣。癲癇、抽搐、肌肉痙攣,病因相同,但心臟和肝臟經脈都會出現,一種因內熱,一種因風寒,寒熱不同,但都是血液衰弱。肝脈急速跳動,受到驚嚇,脈搏微弱或聲音嘶啞,不治療也會自行痊癒。腎脈、肝脈、心脈都細小而急促,不搏動,則會形成癥瘕。腎經與肝經脈象都沉弱,則為石水病;都浮弱,則為風水病;都虛弱,則會死亡;都細小而弦急,則容易驚恐。腎脈急速而沉弱,肝脈急速而沉弱,都會造成疝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