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六卷 (9)
六卷 (9)
1. 二十二、關格
其即關陰格陽之謂歟?又按:關格之脈,如六節藏象、脈度、終始、禁服、經脈等篇,言之再四。蓋恐其難明,故宣而又宣,誠重之也。而後世諸賢,鮮有得其旨者,豈皆未之察耶?夫人迎在頭,系陽明表脈,故人迎倍大者曰格陽。寸口在手,系太陰里脈,故寸口倍大者曰關陰。
此以陰陽痞絕,氣不相營,故名關格,不可易也。而三難曰:脈有太過,有不及,有陰陽相乘,有覆有溢,有關有格,何謂也?然。關之前者,陽之動也,脈當見九分而浮,過者法曰太過,減者法曰不及,遂上魚為溢,為外關內格,此陰乘之脈也。關以後者,陰之動也,脈當見一寸而沉,過者法曰太過,減者法曰不及,遂入尺為覆,為內關外格,此陽乘之脈也。故仲景宗之曰: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;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
夫人迎四倍,寸口四倍,既非尺寸之謂,而曰吐逆者,特隔食一證耳,曰不得小便者,特癃閉一證耳,二證未必至死,何兩經諄諄特重之若是耶?繼自王叔和以後,俱莫能辨,悉以尺寸言關格,而且云左為人迎,右為氣口,以致後世惑亂,遂並陰陽表裡大義盡皆失之。迨及東垣之宗脈經者,則亦以左為人迎,右為氣口。
曰氣口之脈,大四倍於人迎,此清氣反行濁道也,故曰格。人迎之脈,大四倍於氣口,此濁氣反行清道也,故曰關。其宗仲景者,則亦曰格則吐逆,關則不便。甚至丹溪則特立關格一門,曰此證多死,寒在上,熱在下,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。
夫兩寸俱盛四倍,又安得為寒在上熱在下耶?其說愈乖,其義愈失,致使後學茫然莫知所辨,欲求無誤,其可得乎?獨近代馬玄臺知諸子之非,而謂關格之義,非隔食癃閉之證,曰嗚呼痛哉!軒岐之旨乎。
秦張王李朱,後世業醫者所宗,尚與內經渺然如此,況能使後世下工,復知關格為脈體而非病名也,又焉能決關格脈之死生,治關格脈之病證,及治隔證閉癃證而無謬也哉?此馬子之言誠是矣,然觀其諸篇之注,則亦未詳經義,謬宗叔和,仍以左為人迎,右為氣口,竟置陽明胃脈於烏有,而仍失本經表裡陰陽根本對待之義,此其復為誤也。故於陰陽別論中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之義,竟皆謬注。
嗚呼!玄臺哀前人之誤,而余復哀其誤,所謂後人而復哀後人也。使余之後人,又復有哀余之誤者,余誠不自知其非,而今日之言,乃又不如無矣。
岐伯曰:反四時者,有餘為精,不足為消。(素問脈要精微論。此言四時陰陽,脈之相反者,亦為關格也。禁服篇曰: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命曰平人。以人迎為陽脈而主春夏,寸口為陰脈而主秋冬也。若其反者,春夏氣口當不足而反有餘,秋冬人迎當不足而反有餘,此邪氣之有餘,有餘者反為精也。春夏人迎當有餘而反不足,秋冬寸口當有餘而反不足,此血氣之不足,不足者日為消也。
白話文:
二十二、關格
什麼是關格呢?指的是寸口脈大稱為關陰,人迎脈大稱為格陽。古籍中多次提到關格脈象,可能是因為其不易理解,所以反覆闡述。然而後世醫家很少能真正理解其要義,難道是因為沒有仔細觀察嗎?人迎脈位於頭部,屬於陽明經的表脈,所以人迎脈過大稱為格陽;寸口脈位於手腕,屬於太陰經的裡脈,所以寸口脈過大稱為關陰。
關格是因為陰陽氣機阻塞不通,氣血不能正常運行而得名,這名稱不可輕易更改。古籍中提到三種脈象難以分辨:脈象過盛、脈象不足、陰陽氣機互相影響,還有脈象溢出、內陷、關格等,這些是什麼意思呢?關脈位於寸口脈之前,屬於陽氣活動的部位,正常脈象應當浮取九分,超過這個標準稱為脈象過盛,不足則稱為脈象不足,脈象上溢到魚際穴稱為溢,為外關內格,這是陰氣乘旺的脈象。關脈位於寸口脈之後,屬於陰氣活動的部位,正常脈象應當沉取一寸,超過這個標準稱為脈象過盛,不足則稱為脈象不足,脈象內陷到尺脈部位稱為覆,為內關外格,這是陽氣乘旺的脈象。所以張仲景說:寸脈過大為格,尺脈過大為關;關則小便不利,格則嘔吐。
人迎脈和寸口脈都比正常大四倍,這已非單純的寸口、人迎脈象,而說是嘔吐,只是食物積滯的表現;說是小便不利,只是小便閉塞的表現,這兩種情況未必會危及生命,為何古籍要如此著重強調呢?從王叔和之後,大多數醫家都未能正確辨別,都以寸口、人迎脈的相對大小來論斷關格,並且認為左側為人迎,右側為氣口,導致後世產生混亂,陰陽表裡的大義也因此丟失。就連李東垣這樣的脈學大家,也認為左側為人迎,右側為氣口。
氣口脈比人迎脈大四倍,這是清氣逆行於濁氣之道的表現,所以稱為格;人迎脈比氣口脈大四倍,這是濁氣逆行於清氣之道的表現,所以稱為關。那些沿襲張仲景學說的人,也說格則嘔吐,關則小便不利。甚至葉天士還單獨設立關格一門,說此證多死,寒邪在上,熱邪在下,寸口、關脈都比正常大四倍以上。
寸口、關脈都比正常大四倍,怎麼還能說是寒在上熱在下呢?這種說法越來越離譜,其義理也越來越失真,導致後學茫然不知所措,想要準確分辨,談何容易?只有近代的馬玄臺認識到前人的錯誤,認為關格並非單指食物積滯和小便閉塞,真是痛心啊!軒轅、岐伯的學說啊!
秦越人、張仲景、王叔和、李東垣、朱丹溪等歷代名醫,尚且對《內經》的觀點如此模糊,更何況後世普通的醫生呢?他們又怎麼能判斷關格脈象的生死禍福,治療關格脈象的病證,以及治療食物積滯、小便閉塞的疾病而不犯錯誤呢?馬玄臺的觀點確實正確,但是看他其他的注解,也未能完全闡明經義,錯誤地沿襲王叔和的說法,仍然認為左側為人迎,右側為氣口,完全忽略了陽明胃經的脈象,仍然丟失了本經表裡陰陽根本對待的義理,這又是一個錯誤。因此,他在論述陰陽的篇章中,關於三陽在頭三陰在手的義理,都註解錯誤。
唉!馬玄臺悲嘆前人的錯誤,而我又悲嘆他的錯誤,所謂後人又悲嘆後人的錯誤。如果我的後人也悲嘆我的錯誤,我真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,今天這些話,還不如不說。
岐伯說:違背四時陰陽的,過盛為精,不足為消。(《素問‧脈要精微論》)這說明,四時陰陽脈象相反的,也是關格。禁服篇說:春夏人迎脈略大,秋冬寸口脈略大,這樣的人稱為正常人。以人迎脈為陽脈而主春夏,寸口脈為陰脈而主秋冬。如果相反,春夏氣口脈應該不足而反而過盛,秋冬人迎脈應該不足而反而過盛,這是邪氣過盛,過盛反成為精氣;春夏人迎脈應該過盛而反而不足,秋冬寸口脈應該過盛而反而不足,這是氣血不足,不足則日漸消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