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六卷 (8)
六卷 (8)
1. 二十二、關格
(素問六節藏象論,脈要精微論)
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,二盛病在太陽,三盛病在陽明,四盛以上為格陽。(素問六節藏象論。人迎,足陽明胃脈也,在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。一盛二盛,猶言一倍二倍,謂以人迎寸口相較,或此大於彼,或彼大於此,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。禁服篇曰:寸口主中,人迎主外,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大小齊等,春夏人迎微大,秋冬寸口微大,如是者命曰平人。故人迎寸口而至於盛衰相倍者,乃不免於病矣。
然人迎候陽,故一盛在少陽,膽與三焦也。二盛在太陽,膀胱小腸也。三盛在陽明,胃與大腸也。四盛以上者,以陽脈盛極而陰無以通,故曰格陽。此義終始、禁服二篇,分別尤詳,見針刺類二十八、九。又經脈篇所載亦明,見疾病類十。)寸口一盛病在厥陰,二盛病在少陰,三盛病在太陰,四盛以上為關陰。
(寸口,手太陰肺脈也。寸口候陰,故一盛在厥陰,肝與心主也。二盛在少陰,心與腎也。三盛在太陰,脾與肺也。四盛以上者,以陰脈盛極而陽無以交,故曰關陰。終始、禁服二篇詳義同前。)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,關格之脈羸,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。(俱盛四倍以上,謂盛於平常之脈四倍也。
物不可以過盛,盛極則敗。凡脈盛而至於關格者,以陰陽離絕,不能相營,故至羸敗。極,盡也。精氣,天稟也。言不能盡其天年而夭折也。脈度篇曰:邪在腑則陽脈不和,陽脈不和則氣留之,氣留之則陽氣盛矣。陽氣太盛則陰不利,陰脈不利則血留之,血留之則陰氣盛矣。
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,故曰關。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,故曰格。陰陽俱盛,不得相榮,故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期而死也。愚按:關格脈證,本經垂訓極明,世人病此不少;而歷代醫師,每各立名目以相傳訓,甚至並其大義而失之,其謬甚矣。夫所謂關格者,陰陽否絕,不相榮運,乖羸離敗之候也。
故人迎獨盛者,病在三陽之腑也。寸口獨盛者,病在三陰之臟也。蓋太陰行氣於三陰,而氣口之脈,亦太陰也。陽明行氣於三陽,而人迎之脈,在結喉之旁也。故古法診三陽之氣於人迎,診三陰之氣於寸口。如四時氣篇曰:氣口候陰,人迎候陽。正此謂也。其於關格之證,則以陰陽偏盛之極,而或見於人迎,或見於氣口,皆孤陽之逆候,實真陰之敗竭也。故六腑之陰脫者曰格陽,格陽者,陽格於陰也。
五臟之陰脫者曰關陰,關陰者,陰拒乎陽也。臟腑之陰俱脫,故云關格。然既曰陰陽關格,必其彼此痞絕,似當陰陽對言,而余皆謂之陰脫者何也?正以脈盛之極為無陰,無陰則無根,而孤陽浮露於外耳,凡犯此者,必死無疑。余嘗於蒯司馬、田宗伯輩見之,其脈則堅盛至極,其證則喘息日增,甚至手頸通身之脈,俱為振動不已,是皆酒色傷精所致,終至不救。故本神篇曰:五臟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,傷則失守而陰虛,陰虛則無氣,無氣則死矣。
白話文:
二十二、關格
(出自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、《脈要精微論》)
當人迎脈比平常旺盛一倍時,表示病在少陽經(膽與三焦);旺盛兩倍時,病在太陽經(膀胱與小腸);旺盛三倍時,病在陽明經(胃與大腸);若旺盛四倍以上,則稱為「格陽」。(人迎脈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頸部結喉旁一寸五分處。「一盛、二盛」意指比平常旺盛一至兩倍,即人迎脈與寸口脈相比,一方明顯大於另一方,甚至達三、四倍之差。《禁服篇》提到:寸口脈主體內,人迎脈主體表,兩者應相互協調,脈動一致,如繩索般平衡。春夏時人迎脈稍大,秋冬時寸口脈稍大,此為健康之象。若人迎脈與寸口脈出現明顯盛衰差異,則表示疾病已生。)
人迎脈反映陽氣狀態,因此:
- 旺盛一倍:病在少陽經(膽、三焦)
- 旺盛兩倍:病在太陽經(膀胱、小腸)
- 旺盛三倍:病在陽明經(胃、大腸)
- 旺盛四倍以上:陽氣過盛導致陰氣無法流通,稱為「格陽」。此理論在《終始》、《禁服》兩篇有詳細說明(參見針刺類二十八、九),《經脈篇》亦明確記載(見疾病類十)。
寸口脈比平常旺盛一倍時,病在厥陰經(肝與心包);旺盛兩倍時,病在少陰經(心與腎);旺盛三倍時,病在太陰經(脾與肺);若旺盛四倍以上,則稱為「關陰」。(寸口脈屬手太陰肺經,反映陰氣狀態。陰氣過盛導致陽氣無法交合,即為「關陰」。相關解釋同前述《終始》、《禁服》篇。)
若人迎脈與寸口脈皆比平常旺盛四倍以上,稱為「關格」。關格之脈象虛弱,無法承受天地精氣之滋養,則會死亡。(「俱盛四倍」指脈象異常亢盛。物極必反,脈盛至關格者,因陰陽分離斷絕,無法相互維繫,終致衰竭。「極」意為耗盡,「精氣」指天賦生命能量,意指無法享盡天年而早逝。《脈度篇》雲:邪在六腑則陽脈失調,氣滯而陽氣過盛;陽氣過盛則陰脈受阻,血滯而陰氣過盛。陰氣過盛則陽氣無法滋養,稱為「關」;陽氣過盛則陰氣無法滋養,稱為「格」。陰陽俱盛卻互不協調,即為「關格」,此類患者將夭折而亡。)
按:關格的脈象與病證,經典中闡述極明,但後世醫家常自立名目,甚至誤解核心意義。所謂關格,是陰陽斷絕、無法運轉的危重狀態。人迎脈獨盛者,病在六腑陽經;寸口脈獨盛者,病在五臟陰經。太陰經主導三陰之氣,寸口脈亦屬太陰;陽明經主導三陽之氣,人迎脈位於結喉旁。故古法以人迎脈診三陽之氣,寸口脈診三陰之氣(如《四時氣篇》所言:「氣口候陰,人迎候陽」)。關格之證,是陰陽極度偏盛,顯現於人迎或寸口脈,均為孤陽逆亂、真陰枯竭之象。六腑陰氣脫失稱為「格陽」(陽氣被陰格拒);五臟陰氣脫失稱為「關陰」(陰氣拒斥陽氣);臟腑陰氣俱脫,則稱「關格」。雖名為「陰陽關格」,實質是陰氣脫竭——因脈盛至極即是無陰,無陰則根基喪失,孤陽浮越於外。此類患者必死無疑。我曾見蒯司馬、田宗伯等人案例,其脈象堅硬亢盛,症狀如喘息日劇,甚至全身脈搏震顫不止,皆因酒色耗精所致,終至不治。故《本神篇》雲:「五臟主藏精,不可傷,傷則陰虛,陰虛則氣絕,氣絕則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