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六卷 (7)
六卷 (7)
1. 二十一、諸脈證診法
在足者,陰中之陰,謂足三陰經也。)數動一代者,病在陽之脈也,泄及便膿血。(數動者,陽脈也。數動一代者,陽邪傷其血氣也。故為泄及便膿血。洩,泄同。)諸過者切之,澀者陽氣有餘也,滑者陰氣有餘也。(脈失其常曰過,可因切而知也。陽有餘則血少,故脈澀。
陰有餘則血多,故脈滑。)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,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,(陽有餘者,陰不足也,故身熱無汗。陰有餘者,陽不足也,故多汗身寒。以汗本屬陰也。)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。(陽余無汗,以表實也。陰余身寒,以陰盛也。陰陽有餘,陰邪實表之謂也。)推而外之,內而不外,有心腹積也。
(此下言察病之法,當推求於脈以決其疑似也。凡病若在表而欲求之於外矣,然脈則沉遲不浮,是在內而非外,故知其心腹之有積也。推音吹,諸釋作推動之推者非。)推而內之,外而不內,身有熱也。(凡病若在裡而欲推求於內矣,然脈則浮數不沉,是在外而非內,故知其身之有熱也。
)推而上之,上而不下,腰足清也。(凡推求於上部,然脈止見於上,而下部則弱,此以有升無降,上實下虛,故腰足為之清冷也。)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,頭項痛也。(凡推求於下部,然脈止見於下,而上部則虧,此以有降無升,清陽不能上達,故為頭項痛也。或以陽虛而陰湊之,亦為頭項痛也。
按:此二節,甲乙經以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,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,似與上文相類而順。但既曰下而不上,則氣脈在下,何以腰足反清?且本經前二節反言之,後二節順言之也,一反一順,兩得其義,仍當以本經為正。)按之至骨,脈氣少者,腰脊痛而身有痹也。(按之至骨沉,陰勝也。
脈氣少者,血氣衰也。正氣衰而陰氣盛,故為是病。痹義見疾病類六十七。)
白話文:
二十一、脈象診斷法
(關於足部的經脈,屬陰中之陰,指的是足三陰經。)
脈搏頻繁跳動卻偶有間歇,表示病在陽脈,可能出現腹瀉或便中帶膿血。(頻繁跳動屬陽脈,若間歇出現,代表陽邪損傷血氣,因此引發腹瀉或膿血便。「洩」與「洩」同義。)
診脈時若發現澀脈,表示陽氣過剩;若為滑脈,則陰氣過剩。(脈象異常稱為「過」,可透過切脈察覺。陽氣過剩則血少,故脈澀;陰氣過剩則血多,故脈滑。)
陽氣過剩會導致身體發熱卻無汗,陰氣過剩則多汗且畏寒。(陽氣過剩者陰不足,故身熱無汗;陰氣過剩者陽不足,故多汗身寒,因汗本屬陰液。)若陰陽皆過剩,則無汗且畏寒。(陽氣過剩使體表閉塞而無汗,陰氣過剩則陰寒內盛而身寒,此為陰邪實滯於表的表現。)
若從脈象推斷病在表,卻發現脈沈遲不浮,表示病邪在內而非外,可能是心腹有積聚。(此為診病時透過脈象排除疑似症狀的方法。若推測病在表,但脈象沈遲,可知病根在內,如心腹積滯。「推」在此讀作「吹」,解釋為「推測」,而非「推動」。)
反之,若推斷病在裡,脈象卻浮數不沈,表示病在外而非內,主因是身體發熱。(若推測病在內,但脈浮數,可知熱邪在表。)
按壓至骨仍感脈氣微弱者,可能腰脊疼痛或身體麻痺。(按至深層脈沈微弱,屬陰盛氣血不足,正氣虛而陰邪盛,故引發此類病症。「痹」的含義詳見相關疾病篇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