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12)

1. 四十七、乳子病熱死生

(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,附:乳子脈辨)

帝曰:乳子而病熱,脈懸小者何如?(乳子,嬰兒也。病熱脈懸小者,陽證陰脈,本為大禁。但小而緩者,邪之微也,其愈則易;小而急者,邪之甚也,為可慮耳。)岐伯曰:手足溫則生,寒則死。(此統言小兒之內外證也。小兒以稚陽之體,而加之病熱,脈不當小。若脈雖小而手足溫者,以四肢為諸陽之本,陽猶在也,故生;若四肢寒冷,則邪勝其正,元陽去矣,故死。《通評虛實論》曰:所謂從者,手足溫也。

所謂逆者,手足寒也。)帝曰:乳子中風熱,喘鳴肩息者,脈何如?岐伯曰:喘鳴肩息者,脈實大也,緩則生,急則死。(此言小兒之外感也。風熱中於陽分,為喘鳴肩息者,脈當實大。但大而緩,則胃氣存,邪漸退,故生;實而急,則真藏見,病日進,故死。愚按:此二節之義,可見古人之診小兒者,未嘗不重在脈也。

即雖初脫胞胎,亦自有脈可辨。何後世幼科如《水鏡訣》及《全幼心鑑》等書,別有察三關之說,於脈則全置不問。夫三關乃陽明之浮絡,原不足以候臟腑之氣。且凡在小兒,無論病與不病,此脈皆紫白而兼乎青紅,雖時有濃淡之異,而四色常不相離也。何以辨其紫為風,紅為寒,青為驚,白為疳?又何以辨其雷驚、人驚、水驚、獸驚之的確乎?即余初年,亦用此法,然惟測摸疑似,終屬茫然。

奈何近代醫家習此為常,全不知脈,欲濟其危,胡可得也?及遍考《內經》,則並無三關名目,惟《經脈篇》有察手魚之色者,若乎近之;然乃概言診法,亦非獨為小兒也。義詳經絡類六。然則三關之說,特後世之異端耳,不足憑也。故凡欲診小兒者,在必察氣口之脈,面部之色,呼吸之聲,或兼察手魚亦可也。

且小兒之脈,原非大方之比,不必多岐,但求於大小緩急虛實六者之間,可以盡之,診得其真,取如反掌,既明且易,豈不大愈於彼哉?欲求實濟於此者,速當知所從也。

白話文:

四十七、嬰兒疾病與脈象

黃帝問道:嬰兒患熱病,脈象細小懸弱是什麼情況? 細小懸弱的脈象,屬於陽證陰脈,本是禁忌。但若脈象細小而緩慢,則邪氣輕微,容易痊癒;如果脈象細小而急促,則邪氣嚴重,需要警惕。

岐伯回答:嬰兒四肢溫暖則能活,寒冷則會死亡。 這段話總括說明嬰兒內外症候。嬰兒屬稚陽之體,若患熱病,脈象不應細小。如果脈象雖細小,但四肢溫暖,因四肢是諸陽之本,陽氣尚存,所以能活;如果四肢冰冷,則邪氣勝過正氣,元陽已失,就會死亡。《通評虛實論》說:手足溫暖是順利的徵兆;手足冰冷則是不利的徵兆。

黃帝又問:嬰兒中風熱,喘鳴呼吸急促是什麼情況,脈象如何?

岐伯回答:喘鳴呼吸急促,脈象應是實大。脈象實大而緩慢則能活,實大而急促則會死。這是指嬰兒外感風熱。風熱之邪侵入陽分,導致喘鳴呼吸急促,脈象應當實大。但如果脈象實大而緩慢,則胃氣尚存,邪氣逐漸消退,所以能活;如果脈象實大而急促,則臟腑功能衰竭,病情日益加重,所以會死。 這兩段文字說明,古代診治嬰兒疾病,非常重視脈象,即使剛出生不久的嬰兒,也能通過脈象來辨別病情。

然而後世一些兒科書籍,如《水鏡訣》和《全幼心鑑》等,卻另闢蹊徑,觀察三關脈,而完全忽略了脈象本身。三關脈是陽明經的浮絡,不足以判斷臟腑的氣息。而且,對於嬰兒來說,無論是否生病,三關脈都呈現紫白青紅四色,雖然濃淡有所不同,但四色總會同時存在。怎麼能根據脈色判斷紫為風、紅為寒、青為驚、白為疳?又怎麼能準確判斷雷驚、人驚、水驚、獸驚?我年輕時也曾使用這種方法,但只能憑感覺推測,最終還是茫然無措。

為什麼近代醫家普遍採用這種方法,而完全不看脈象呢?想要救治危急的病人,怎麼可能成功?我遍閱《內經》,並沒有找到三關脈的記載,只有《經脈篇》提到觀察手魚(掌心)的顏色,與此有些相似;但那只是概括的診斷方法,並不是專門針對嬰兒的。詳細內容請參考經絡類六。因此,三關脈的說法,是後世異端邪說,不足為信。所以,診治嬰兒疾病,必須觀察氣口(寸口)的脈象、面部的顏色、呼吸的聲音,也可以輔助觀察手魚的顏色。

而且,嬰兒的脈象與成人不同,不必過於繁複,只要觀察大小、緩急、虛實六個方面,就能夠全面診斷。診斷準確,如同探囊取物,既明白又簡單,豈不遠勝於其他方法?想要真正救治嬰兒疾病的人,應該知道該怎麼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