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11)
十五卷 (11)
1. 四十五、寒熱病、骨痹肉苛
(《素問·逆調論》《腹中論》)
白話文:
《素問·逆調論》主要探討了疾病發生的原因和治療原則。認為疾病的產生是因為自然環境、人的情緒、飲食習慣以及個人體質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。因此,在治療疾病時,應從整體考慮,根據患者的情況,調節身體機能,以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。
《腹中論》則專門討論了腹部疾病。腹部是五臟六腑的聚集之地,因此腹部的健康對整個身體的運轉有著重要的影響。該篇論述了腹部疾病的種類、診斷方法和治療策略,強調了在治療腹部疾病時,要注重辨證施治,即根據不同的病因、病機和病位,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這兩篇文章都強調了中醫學的基本理念: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,以及在治療疾病時的個性化和整體性思維。
黃帝問曰:人身非常溫也,非常熱也,為之熱而煩滿者何也?(《素問·逆調論》。非素所有,故曰非常。)岐伯對曰:陰氣少而陽氣勝,故熱而煩滿也。(陰虛者陽必湊之,陽邪實於陰分,故熱而煩滿。)帝曰:人身非衣寒也,中非有寒氣也,寒從中生者何?(無所因而寒者,寒生於中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身體本來不發熱也不發冷,為什麼現在卻發熱煩躁呢?」(素問·逆調論》記載:本來沒有的,所以稱為非常。)岐伯回答:「陰氣不足,陽氣旺盛,所以發熱煩躁。」(陰虛時陽氣一定會聚集,陽邪實於陰部,因此發熱煩躁。)
黃帝說:「身體沒有受寒,體內也沒有寒氣,為什麼從體內產生寒氣呢?」(沒有外因導致發寒,寒氣就生於體內。)
)岐伯曰:是人多痹氣也,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(痹者,正氣不行也。陽少陰多,則營衛不能充達,故寒從中生,即《壽夭剛柔篇》所謂寒痹之屬。)帝曰:人有四肢熱,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?(凡有內熱而風寒外束之,則熱必愈甚,故如炙如火也。)岐伯曰:是人者陰氣虛、陽氣盛,四肢者陽也,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,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。(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
白話文:
(岐伯說:)這樣的人體內多餘的阻滯氣,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所以身體發冷,好像從水裡出來一樣。(阻滯氣,是指正氣運行不暢。陽氣不足、陰氣過盛,氣血就無法順暢地運行,所以從身體內部產生寒冷,這就是《壽夭剛柔篇》中所說的寒痹之類的病症。)
(黃帝說:)有些人四肢發熱,遇到風寒後,卻像被火炙烤一樣,這是什麼原因?(凡是有內熱,而外有風寒阻滯,則熱力必定更加劇烈,所以像被火炙烤一樣。)
(岐伯說:)這樣的人是陰氣虛弱、陽氣亢盛,四肢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兩陽氣相得益彰,而陰氣虛弱不足,水液不足無法撲滅旺盛的火,所以陽氣獨自亢盛。(四肢,是諸多陽氣的根本。)
風者,陽氣也。以四肢之熱而逢風於外,是謂兩陽相得;況乎陰氣衰少,則水不勝火,故病為陽獨治。治言王也。)獨治者,不能生長也,獨勝而止耳。(陽獨治者,孤陽也,故不能生長而止能為熱耳。)逢風而如炙如火者,是人當肉爍也。(肉者陰也,陽盛則傷陰,故令人肌肉消爍。
)
白話文:
風是一種陽性的能量。如果一個人身體四肢發熱時遇到外部風寒的侵襲,就會出現陰陽能量相交互作。尤其是在陰氣虛弱的時候,水氣就會被火氣勝過,所以疾病會以陽氣獨盛為主要表現。
獨盛的意思是不能生長,只能獨自勝過而停止。陽氣獨盛的人,身體處於孤寒狀態,因此無法生長,只能表現出發熱的症狀。
如果遇到風寒而身體發熱像被火烤一樣,這是因為人的肌肉組織受到了傷害。肌肉屬於陰性,陽氣過盛就會損傷陰氣,導致人的肌肉消瘦。
帝曰:人有身寒,湯火不能熱,厚衣不能溫,然不凍慄,是為何病?岐伯曰:是人者,素腎氣勝,以水為事,太陽氣衰,腎脂枯不長,一水不能勝兩火,腎者水也,而生於骨,腎不生則髓不能滿,故寒甚至骨也。(素腎氣勝者,必恃勝而多欲,故以水為事。太陽者,少陰之表,陰中之陽也。
白話文:
皇帝問:如果有人身體寒冷,喝熱湯、烤火都不能讓身體溫暖,多穿衣服也無法改善,但卻沒有發抖的症狀,這究竟是什麼病?
岐伯答:這類人天生腎氣旺盛,所以他們的身體機能以水為主,但由於太陽之氣不足,導致腎臟中的脂肪枯竭而無法生長。水氣不足以抵禦兩股火氣,而腎臟就像水一樣,它產生於骨骼之中。如果腎臟無法生長,骨髓就會無法充足,所以才會感覺到寒冷深入骨髓。
(註:天生的腎氣旺盛,往往會依仗腎氣強盛而慾望較多,所以才會「以水為事」。太陽之氣是少陰之氣的外在表徵,是陰中之陽。)
欲多則精傷於腎而脂枯不長,脂枯則水不勝火,火勝則腎水愈虛,骨髓不充,氣涸於內,故寒甚至骨也。)所以不能凍慄者,肝一陽也,心二陽也,腎孤臟也,一水不能勝二火,故不能凍慄,病名曰骨痹,是人當攣節也。(肝有少陽之相火,心為少陰之君火,腎一水也,一水已竭,二火猶存,是陰氣已虛於中,而浮陽獨勝於外,故身骨雖寒而不至凍慄,病名骨痹。然水不勝火,則筋骨皆失所滋,故肢節當為拘攣。
)
白話文:
如果慾望太多,腎精就會受損,導致脂肪枯竭而無法正常發育。脂肪枯竭後,水液就會無法抑制火氣,火氣過盛後,腎水就會更加虛弱,骨髓也無法得到充足的滋養,體內氣血也會枯竭,因此會感到寒冷,甚至深入骨髓。
所以這些人無法感到寒冷瑟縮,是因為肝臟有一陽之氣,心臟有二陽之氣,而腎臟是孤獨的臟腑,一水無法勝過二火,所以無法感到寒冷瑟縮。這種疾病稱為骨痺,患者會出現關節攣縮的症狀。
(肝臟有少陽相火,心臟是少陰君火,腎水只有一水,一水已經枯竭,二火仍然存在,這是因為陰氣已經虛弱於內,而浮陽獨盛於外,所以身體骨頭雖然寒冷,但不會感到瑟縮,這種疾病稱為骨痺。但是,水無法勝過火,就會導致筋骨都失去滋養,所以關節會出現攣縮。)
帝曰:人之肉苛者,雖近於衣絮,獨尚苛也,是謂何疾?(苛者,頑木沉重之謂。苛音呵。)岐伯曰:榮氣虛、衛氣實也,榮氣虛則不仁,衛氣虛則不用,榮衛俱虛,則不仁且不用,肉如故也,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。(不仁,不知痛癢寒熱也。不用,不能舉動也。營氣者,陰氣也,主裡;衛氣者,陽氣也,主表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人的肌肉僵硬,雖然好像接近衣服褥子,但是卻特別僵硬,這是什麼病症?
岐伯回答道:這是因為榮氣虛弱,衛氣充實。榮氣虛弱,就會失去知覺;衛氣虛弱,就不能活動。榮衛兩氣都虛弱,就既沒有知覺,也不能活動,肌肉卻還是像平常一樣。人的身體和精神不相容應,就會死亡。
(榮氣是陰氣,主司身體內部;衛氣是陽氣,主司身體外表。榮氣虛弱,會失去知覺;衛氣虛弱,會失去活動能力。)
上言衛氣實者,言肌肉本無恙也;下言衛氣虛者,正言衛氣之病也。榮衛俱虛,則血氣俱病,血虛故為不仁,氣虛故為不用。人之身體在外,五志在內,雖肌肉如故而神氣失守,則外雖有形而中已無主,若彼此不相有也,故當死。)
白話文:
上面說衛氣實,就是說肌肉本身沒有問題;下面說衛氣虛,就是指衛氣出了問題。榮衛同時虛弱,那麼血氣就都出了問題,血虛所以纔不仁愛,氣虛所以纔不用心。人的身體在外面,五臟六腑在裡面,雖然肌肉還是老樣子,但是神氣守不住了,那麼外在即使有形體,內在已經沒有了主心骨,好像彼此之間沒有關係一樣,所以就要死了。
帝曰: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?(《素問·腹中論》。)岐伯曰:病熱者陽脈也,以三陽之動也。(陽脈者,火邪也。凡病熱者,必因於陽,故三陽之脈,其動甚也。)人迎一盛少陽、二盛太陽,三盛陽明,入陰也。(人迎、足陽明脈,所以候陽也。如《終始》、《禁服》、《六節藏象》等篇俱詳明其義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患有發熱同時又疼痛的原因是什麼?(《素問·腹中論》。)岐伯回答:患有發熱的原因是陽經過於活躍,這是因為三條陽經發生了活動。(陽經的病邪是火熱之邪。凡是發熱的病症,必定是陽經出了問題,所以三條陽經的脈象跳動得很厲害。)人迎脈跳動一次,是少陽經過於活躍;跳動兩次,是太陽經過於活躍;跳動三次,是陽明經過於活躍,而且已經影響到了陰經。(人迎脈、足陽明脈,是診斷陽經過於活躍的脈象。像《終始》、《禁服》、《六節藏象》等篇中都詳細說明瞭這個道理。
言人迎一盛,病在足少陽;一盛而燥,病在手少陽。人迎二盛,病在足太陽;二盛而燥,病在手太陽。人迎三盛,病在足陽明;三盛而燥,病在手陽明也。凡邪熱在表,三陽既畢,則入於陰分矣。)夫陽入於陰,故病在頭與腹,乃䐜脹而頭痛也。帝曰:善。(頭主陽,腹主陰。
陽邪在頭則頭痛,及其入於陰分,則腹為䐜脹也。)
白話文:
當人迎穴位脈象過於盛大時,疾病位於足少陽膽經;如果脈象盛大而且乾燥,疾病位於手少陽三焦經。
人迎穴位脈象過於盛大兩次時,疾病位於足太陽膀胱經;如果脈象盛大兩次而且乾燥,疾病位於手太陽小腸經。
人迎穴位脈象過於盛大三次時,疾病位於足陽明胃經;如果脈象盛大三次而且乾燥,疾病位於手陽明大腸經。
總之,當邪熱在表層,三條陽經的脈象都過於盛大後,邪熱就會進入體內,影響陰分。
由於陽經進入陰分,因此疾病會出現在頭部和腹部,表現為脹氣和頭痛。
皇帝說:「講得好。」(頭部主陽,腹部主陰。)
2. 四十六、移熱移寒
(《素問·氣厥論》全)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氣厥論》全文內容如下:
人體的氣血運行,若是失調,則會導致各種疾病。當臟腑功能失常,氣機不順,便會產生氣厥現象。不同的臟腑有不同的氣厥表現,如心氣厥會出現煩熱、舌強等症狀;肝氣厥會有頭痛、目眩等問題;肺氣厥會引起喘息、咳嗽;脾氣厥則可能出現腹脹、食慾不振;腎氣厥會導致腰酸、腳軟。
治療時應根據不同的臟腑特性和症狀來調整,用針灸或藥物疏通氣機,恢復臟腑正常功能。在預防上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調理,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心情舒暢,對於防止氣厥有著重要作用。
黃帝問曰: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?(相移者,以此病而移於彼也。)岐伯曰:腎移寒於脾,癰腫少氣。(腎中寒氣移於脾者,乃為癰腫。凡癰毒之病,寒熱皆能為之,熱者為陽毒,寒者為陰毒。蓋脾主肌肉,得寒則氣聚而堅,堅而不散,則為腫為癰也。一曰:癰者壅也,腎以寒水之氣,反傳所勝,侵侮脾土,故壅為浮腫。
白話文:
黃帝問道:五臟六腑之間,寒氣和熱氣為什麼會互相轉移呢?
岐伯回答:腎臟的寒氣會轉移到脾臟,導致癰腫和氣喘。
腎臟中的寒氣轉移到脾臟,就會形成癰腫。所有癰疽的疾病,寒氣和熱氣都能導致,熱氣造成的叫做陽毒,寒氣造成的叫做陰毒。脾臟主管肌肉,受寒後氣血會聚集凝結,凝結不散就會形成腫脹和癰疽。
另外一種說法:癰疽是氣血壅滯造成的,腎臟具有寒冷的水氣,卻反過來侵犯剋制它的脾臟,所以導致脾臟壅滯腫脹。
其義尤通。少氣者,寒盛則陽虛於下,陽虛則無以化氣也。脾字王注作肝。誤也。按全元起及《甲乙經》俱作脾者是,今改從之。)脾移寒於肝,癰腫筋攣。(脾中寒勝,則反傳於肝。脾寒則肉寒,故為癰腫。肝寒則筋寒,故為拘攣。)肝移寒於心,狂,隔中。(肝移寒於心,傳其所生也。
白話文:
它的意義更為通順。氣虛的人,寒氣過盛,陽氣在下面虛弱,陽氣虛弱就無法化生氣血。脾字王注寫作肝,是錯誤的。根據《全元起》和《甲乙經》,都寫作脾,所以現在改從《全元起》和《甲乙經》的說法。)脾臟把寒氣傳輸給肝臟,會導致癰腫和肌肉痙攣。(脾臟中的寒氣過盛,就會反過來傳輸給肝臟。脾臟寒涼,肌肉就會寒涼,因此會形成癰腫。肝臟寒涼,筋脈就會寒涼,因此會出現拘攣。)肝臟把寒氣傳輸給心臟,會導致發狂和心膈悶痛。(肝臟把寒氣傳輸給心臟,是傳輸給它的生母。)
心主火,其藏神,受肝邪之寒逆,故神亂而為狂。心脈出屬心系下隔,陽為陰抑,則氣有不行,故隔塞不通也。)心移寒於肺,肺消。肺消者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(心與肺,二陽臟也。心移寒於肺者,君火之衰耳。心火不足則不能溫養肺金,肺氣不溫則不能行化津液,故飲雖一而溲則倍之。
白話文:
心屬火,掌管神志。如果肝臟的寒邪逆行侵犯心臟,就會導致神志混亂,出現瘋狂的症狀。
心脈延伸到橫膈下方,如果陽氣被陰氣壓制,氣血就會運行不暢,導致隔膜不通。
如果寒邪從心臟轉移到肺臟,肺臟就會受損。肺臟受損的症狀是喝水一次,排尿兩次,這種情況下治療無效,會死亡。
心肺都是陽性臟器。心臟寒邪轉移到肺臟,是君火衰弱的表現。心火不足無法溫養肺金,肺氣得不到溫養就不能運化津液,所以喝水雖然只有一次,但排尿卻增加了一倍。
夫肺者水之母也,水去多則肺氣從而索矣,故曰肺消。門戶失守,本元日竭,故死不能治。按王氏注曰:心受諸寒,寒氣不消,乃移於肺,寒隨心火,內爍金精,金受火邪,故中消也。愚謂火爍於內者,又安得飲一而溲二?此注似為未妥。)肺移寒於腎,為湧水。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,如囊裹漿水之病也。
白話文:
肺臟是主導水的器官,如果身體的水分流失太多,肺臟的氣就會枯竭,所以稱為「肺消」。肺臟是身體的門戶,一旦肺氣枯竭,身體的本源就會日漸衰敗,最終難以救治。
王氏注釋說:心臟受寒,寒氣不消,就會轉移到肺臟。寒氣隨著心火,內部灼燒金屬精華,金屬精華受到火邪侵害,所以導致肺消。
我認為,內部被火灼燒的,怎麼還能吃一碗水排兩碗尿呢?這個注釋似乎不太妥當。
肺臟將寒氣轉移到腎臟,就會導致「湧水」。湧水的意思是,按壓腹部並不堅硬,水氣停留在大腸中,快速行走時就會發出水聲,就像裝滿水的囊袋一樣。
(湧水者,水自下而上,如泉之湧也。水者陰氣也,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。肺移寒於腎,則陽氣不化於下,陽氣不化,則水泛為邪而客於大腸,以大腸為肺之合也。但按腹不堅,而腸中濯濯有聲者,即是其候。湧,湧同。)
白話文:
湧水:是指水從下往上湧,就像泉水湧出來一樣。水屬陰性,它的根本在腎,最終歸於肺。如果肺部寒氣傳到腎部,就會導致腎臟陽氣不能溫煦下焦,陽氣不溫煦,則水液就會氾濫為邪氣,並且停留在與肺相合的大腸中。如果按壓腹部不硬,但腸中有水聲,那就是湧水的徵象。湧,同「湧」。
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(上文言移寒,此下言移熱也。脾移熱於肝者,反傳所勝,熱之甚也。肝藏血,病主驚駭,邪熱薄之,則風火交作,故為驚,為鼻中出血也。衄,女六切。)肝移熱於心,則死。(心木屬火,而肝以風熱移之,木火相燔,犯及君主,故當死也。)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
白話文:
如果脾臟的熱氣轉移到肝臟,就會出現驚嚇後流鼻血的症狀。(前面提到寒氣轉移,這裡提到熱氣轉移。當脾臟的熱氣轉移到肝臟時,就意味著被壓制的「熱氣」反過來壓制「脾臟」,熱氣特別厲害。肝臟儲藏著血液,如果邪熱侵襲肝臟,就會導致風火相加,因此會出現驚嚇和流鼻血的症狀。注:「衄」,讀音為女六。)
如果肝臟的熱氣轉移到心臟,就會死亡。(心臟屬火,而肝臟用風熱把它轉移過去,這樣木屬火的心臟會被燒傷,從而危及心臟這個君主,因此會導致死亡。)
如果心臟的熱氣轉移到肺臟,就會發展成膈膜消瘦的症狀。
(肺屬金,其化本燥,心復以熱移之,則燥愈甚而傳為膈消。膈消者,膈上焦煩,飲水多而善消也。按:上文言肺消者因於寒,此言膈消者因於熱,可見消有陰陽二證,不可不辨。)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痓。(柔,筋軟無力也。痓,骨強直也。肺主氣,腎主骨,肺腎皆熱,則真陰日消,故傳為柔痓。
白話文:
肺屬金,其性質原本就偏乾燥。如果心臟又把熱氣傳給肺,肺部的乾燥情況就會更加嚴重,轉變成「膈消」。所謂「膈消」,是指膈上焦熱,多喝水也會容易消化的病症。
註:上文提到「肺消」是因為寒氣所致,而這裡提到的「膈消」是因為熱氣所致,由此可見「消」有陰陽兩種證型,一定要分辨清楚。
此外,肺還能把熱氣傳遞給腎,轉變成「柔痓」。「柔」是指筋軟無力,「痓」是指骨頭強直。肺主氣,腎主骨,肺腎同時受到熱邪侵襲,導致元陰逐漸消耗,所以會轉變成「柔痓」。
按《傷寒論》曰:太陽病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痓;太陽病發熱汗出,不惡寒者,名曰柔痓。此又以無汗有汗分剛柔,但皆兼強直為言也。痓音翅。)腎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,死不可治。(腎移熱於脾者,陰火上炎也。邪熱在下,真陰必虧,故傳為虛損。腎本水臟而挾熱侮脾,故為腸澼。
白話文:
根據《傷寒論》所說:陽明病發熱卻不出汗,反而怕冷,稱為剛痓;陽明病發熱出汗,不怕冷,稱為柔痓。這一分類是根據有汗和沒有汗來區分剛柔,但都兼有四肢強直的症狀。(痓讀作「翅」)
腎臟把熱氣轉移到脾臟,導致脾臟虛損,大便溏瀉,無法救治。(腎臟把熱氣轉移到脾臟,就是陰火向上發炎。邪熱在下面,真陰必定虧虛,所以會導致虛損。腎臟原本是水臟,但卻挾帶熱氣侵犯脾臟,因此會導致大便溏瀉。)
下利膿血,陰虛反克,則水土俱敗,故死不治也。澼音僻。)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,溺血,(胞,子宮也,在男則為精室,在女則為血室。膀胱,津液之府也,俗名謂之溲胞。命門火盛。則胞宮移熱於膀胱,故小便不利為癃,甚則為溺血。常見相火妄動,逆而不通,多患此者,即其證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下腹流出膿血,而且身體陰虛又反過來剋制陽氣,導致身體機能失調,那麼將會無法治癒而死亡。
如果子宮發熱並影響到膀胱,就會導致小便不利,甚至小便帶血。(子宮在男性稱為精室,在女性稱為血室。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,俗稱尿袋。)如果命門之火旺盛,就會導致子宮的熱氣轉移到膀胱,因此小便不通暢,嚴重時會出現小便帶血。常見的情況是相火(指腎中之火)妄動,導致氣血逆流不通暢,因此多會患上這種症狀。
胞,包、脬二音,在胞胎之胞則音包,在溲胞之胞則音脬,義詳氣味類三。癃,良中切。溺,娘料切。)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(膀胱之熱上行,則移於小腸。小腸之脈循咽下膈抵胃,其支者循頸上頰,故受熱為膈腸之病則痞塞不便,受熱於咽頰之間則上為口糜。糜,苗肌切,爛也。
白話文:
「胞」這個字唸做「包」或「脬」,在「胞胎」中唸「包」,在「溲胞」(膀胱)中唸「脬」,詳細的意義請參照「氣味類三」。「癃」唸作「良中」,「溺」唸作「娘料」。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,使膈腸功能失調,向上引發口腔潰瘍。(膀胱的熱氣上升,就會轉移到小腸。小腸的經脈循著咽喉經過膈肌抵達胃,其分支循著頸部和臉頰,因此受到熱氣影響便會形成膈腸疾病,造成堵塞不適,而受到咽喉和臉頰間的熱氣影響,便會向上引發口腔潰瘍。潰爛,唸作「苗肌」,意指腐爛。)
)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虙瘕,為沉。(小腸之熱下行,則移於大腸。熱結不散,則或氣或血,留聚於曲折之處,是為虙瘕。虙瘕者,謂其隱伏秘匿,深沉不易取也。虙,伏同。瘕,加、駕二音。)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又謂之食亦。(大腸移熱於胃,燥熱之氣上行也,故善於消穀。
白話文:
小腸的熱氣轉移到大腸,形成虙瘕,是一種潛伏的疾病。當小腸的熱氣下降時就會轉移到結腸。熱氣聚集不能散開,就會形成氣或血的積聚,停留在曲折的地方,這就是虙瘕。虙瘕是指潛藏隱匿、深藏不露、不易取出。
大腸的熱氣轉移到胃,患者食量好卻很瘦,又稱為食亦。大腸的熱氣轉移到胃,燥熱之氣上升,因此容易消化食物。
陽明主肌肉而熱爍之,則雖食亦病而瘦,所以謂之食亦。)胃移熱於膽,亦曰食亦。(陽明胃熱而移於膽,則木火合邪,不生脾土,故亦當善食而瘦。)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。鼻淵者,濁涕下不止也。(膽經之脈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曲折布於腦後,故膽移熱於腦,則為辛頞鼻淵之病。辛,酸辛也。
白話文:
陽明胃經主要滋養肌肉,如果外熱內熱,即使進食也會導致疾病和消瘦,所以稱為「食亦」。胃會將熱傳給膽,也稱為「食亦」。(陽明胃熱傳給膽,就會形成木火相合的邪氣,無法生養脾胃之土,因此也會導致食量正常卻消瘦。)膽會將熱傳給腦,就會導致辛頞鼻淵。鼻淵就是濁涕不停流出的病症。(膽經的經脈起於眼睛的銳眥,向上抵達頭角,向下經過耳後,曲折分佈在腦後,因此膽熱傳給腦,就會引起辛頞鼻淵的疾病。辛,指酸辛的味道。)
頞音遏,鼻莖也。)傳為衄衊瞑目。(腦熱不已,則傳為此證。衄衊皆為鼻血,但甚者為衄,微者為蔑。熱傷陰血,則目無所養,故令瞑目,以羞明不能開也。衄,女六切。蔑音滅。)故得之氣厥也。(厥者,氣逆也。此總結一篇之義,皆由氣逆所致。)
白話文:
頞(音「遏」):鼻樑。
(如果)傳變成鼻血和閉眼(的症狀),(說明)腦熱沒有消退,便會傳變成這種證候。鼻血無論嚴重的還是輕微的,都稱為「衄」,但嚴重的稱「衄」,輕微的稱「蔑」。熱氣損傷陰血,眼睛就得不到濡養,所以導致閉眼,因為畏懼光明而不能睜開。(「衄」,音「女六」;「蔑」,音「滅」)。
所以,(這些症狀)都是因為氣逆所導致的。(「厥」:氣息逆亂,指氣逆)。這句話總結了整篇文章的含義,(這些症狀)都是由氣逆引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