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10)
十五卷 (10)
1. 四十四、五臟熱病刺法
(《素問·刺熱篇》全)
白話文:
《素問·刺熱篇》主要講述了利用針灸治療疾病的方法,並根據病人的脈象、舌苔和病徵等情況進行診斷。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點內容:
-
「頭部熱則心熱,耳熱則肝熱,鼻熱則肺熱,口熱則胃熱,腹熱則腎熱」:這句話描述了身體不同部位熱度與相應臟器熱度的關係,認為頭部熱是心臟熱,耳朵熱是肝臟熱,鼻子熱是肺臟熱,嘴巴熱是胃熱,腹部熱是腎臟熱。
-
「寒則熱之,熱則寒之」:這是針灸治療的基本原則,即在寒冷的情況下使用溫熱的療法,在熱性疾病時則使用涼冷的療法。
-
「調其虛實,無過其經」:這是針灸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則,即調整身體的虛弱或過盛,但不能超過正常的範圍。
-
「用針之道,必先察其脈,後定其經,然後用針」:這說明瞭在進行針灸治療之前,必須先通過脈診來確定病人的脈象,再確定需要刺激的經絡,最後才能進行針灸治療。
-
「凡刺之法,必先本於神」:這強調了針灸治療必須從精神狀態開始,認為良好的精神狀態對於治療效果有很大的影響。
以上是《素問·刺熱篇》的主要內容概要,實際操作時還需根據具體病情和患者狀況進行調整。
肝熱病者,小便先黃,腹痛多臥身熱。(肝脈環陰器,故小便黃。抵少腹,故腹痛。肝主筋,筋熱則軟,故多臥。邪在厥陰經,則行於股陰腹脅,故身熱。按:前篇《熱論》所載者,悉言傷寒;此篇名刺熱者,蓋即所以治傷寒也。但前篇分傷寒之六經,此篇詳傷寒之五臟,正彼此相為發明耳。
白話文:
罹患肝熱病症者,小便首先呈現黃色,腹痛、臥牀不起、身體發熱。(肝經脈環繞生殖器,因此小便會變黃。抵達下腹部,因而腹痛。肝臟主管筋骨,筋骨發熱便會軟弱,所以常臥牀不起。邪氣在厥陰經中,便會運行於大腿內側、腹部與兩脅,導致全身發熱。注:前一篇〈熱論〉所記載的,全部是討論傷寒;這篇標題為〈刺熱〉的,其實也是用來治療傷寒的。只不過前一篇將傷寒分為六經,這篇詳細說明傷寒針對五臟的影響,兩篇互相配合,才能發揮完整的說明。)
觀後節之復言兩感,概可知矣。凡欲察傷寒之理者,其毋忽此篇之義及《靈樞·熱病篇》治法。詳針刺類四十。)熱爭則狂言及驚,脅滿痛,手足躁,不得安臥。(熱入於臟,則邪正相勝故曰爭。下同。氣爭於肝,則肝氣亂,故狂言而驚,肝病主驚駭也。肝脈布脅肋,故脅為滿痛。
白話文:
觀察過了復言篇的內容,就能大致瞭解(熱病)的兩個症候。凡是要瞭解傷寒原理的人,不可忽視這篇內容,以及《靈樞》中《熱病篇》的治療方法。詳細的針刺類型(記載)於第 40 節。)
熱爭的話就會胡言亂語並且驚恐,肋骨之間充滿疼痛感,手腳坐立不安,無法安穩地躺下。(熱氣進入臟腑,邪氣與正氣相互爭鬥,所以稱為爭。以下同。氣爭於肝臟,肝氣就會紊亂,所以會胡言亂語而驚恐,肝病的主要症狀是驚駭。肝臟的經脈分佈在肋骨和兩側,所以肋骨會疼痛。
熱極則生風,風淫四末,故手足躁擾。木邪乘土,必及於胃,胃不和則臥不安。)庚辛甚,甲乙大汗,氣逆則庚辛死。(庚辛屬金,肝所畏也,故甚而死。甲乙屬木,肝所王也,故汗而愈。)刺足厥陰、少陽。(少陽為厥陰之表,皆可瀉其熱邪。)其逆則頭痛員員,脈引沖頭也。
(肝脈與督脈會於巔,故氣逆於上,則頭痛員員,脈引衝於頭也。員員,靡定貌。)
白話文:
當體內熱氣過盛時,就會產生風邪,風邪會侵襲身體的四肢末梢,導致手腳躁動不安。而當木氣過旺侵犯脾胃後,脾胃就會失調,導致無法安穩入睡。
當金氣過強(指肝氣過旺)時,會影響木氣(指膽氣)的運作,導致肝氣無法正常運行。這時,如果木氣(膽氣)過於旺盛,就會導致金氣(肝氣)受損。而如果金氣(肝氣)過於旺盛,則會導致木氣(膽氣)過旺,從而導致大汗淋漓,並導致氣逆而上。
此時,可以通過針灸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來治療。因為少陽膽經是足厥陰肝經的外表,都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的熱邪。
如果氣逆上衝,則會導致頭痛,同時脈搏也會上衝頭部。
心熱病者,先不樂、數日乃熱。(心者神明之所出,邪不易犯,犯必先覺之,故熱邪將入於臟,則先有不樂之兆。)熱爭則卒心痛,煩悶善嘔,頭痛面赤,無汗。(熱與心氣分爭,故卒然心痛而煩悶。心火上炎,故善嘔。頭者精明之府,手少陰之脈上出於面,故頭痛面赤。汗為心液,心熱則液亡,故無汗。
白話文:
患有心臟熱病的人,最初會感到不開心,幾天後才會發熱。(心是精神意識的發源地,不容易受到邪氣侵襲。如果邪氣入侵,人會首先感覺到,所以當熱邪將要進入臟腑時,就會先出現不開心的徵兆。)熱氣與心氣相爭,所以會突然心痛,感到煩悶和噁心,頭疼面紅,不出汗。(熱氣與心氣相爭,所以會突然心痛和煩悶。心火上炎,所以會噁心。頭部是精明的所在,手少陰經的脈絡通向面部,所以會頭痛面紅。汗液是心臟的體液,心臟發熱,體液就會消耗,所以不出汗。)
卒,猝同。)壬癸甚,丙丁大汗,氣逆則壬癸死。(壬癸屬水,心所畏也。丙丁屬火,心之王也。)刺手少陰、太陽。(手太陽為少陰之表,故皆當刺之。)
白話文:
突然死亡,與猝死是同樣的原因。(壬癸水屬心,心畏水;丙丁火屬心,是心的君主)
心氣極度衰弱時,會發大汗,氣逆上沖則心氣虛弱而死。(壬癸屬水,心所畏;丙丁屬火,心之王)
刺絡手少陰經和太陽經。(手太陽經是手少陰經的外表,所以都要刺絡)
脾熱病者,先頭重頰痛,煩心顏青,欲嘔身熱。(脾胃相為表裡,脾病必及於胃也。陽明胃脈循頰車上耳前,至額顱,故頭重頰痛。脾脈注心中,故煩心。脾病則肝木乘之,故顏上色青。脾胃受邪,則飲食不納,故欲嘔。太陰陽明主肌肉,故邪盛則身熱。)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俛仰,腹滿泄,兩頷痛。
白話文:
患有脾熱病的人,一開始會感到頭重臉頰痛,心煩臉色發青,想嘔吐,全身發熱。(脾胃相表裡,脾臟有病必定會影響到胃。陽明胃經的脈絡經過臉頰、耳朵前面,到達額頭和腦袋,所以會頭重臉頰痛。脾臟的脈絡通向心臟,所以會心煩。脾臟有病,肝氣就會乘虛而入,所以臉色發青。脾胃受邪氣侵襲,就會食慾不振,所以想嘔吐。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主掌肌肉,所以邪氣旺盛時會全身發熱。)熱邪爭鬥,就會腰痛,無法彎腰或仰頭,腹部脹滿,腹瀉,兩邊頷骨疼痛。
(腰者腎之府,熱爭於脾則土邪乘腎,必注於腰,故為腰痛不可俛仰。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,故腹滿而泄。陽明脈循頤後下廉出大迎,故兩頷痛。俛,俯同。頷,何敢切。)甲乙甚,戊己大汗,氣逆則甲乙死。(甲乙木,脾所畏也。戊己土,脾之王也。)刺足太陰、陽明。
(表裡俱當取之,以去其熱。)
白話文:
- 腰部是腎臟的府邸,如果脾臟發熱就會生出土熱之邪侵襲腎臟,必定會集中在腰部,導致無法俯仰轉動的腰痛。
- 太陰經的脈絡進入腹中屬於脾臟,並連接胃,所以腹脹腹瀉。
- 陽明經的脈絡沿著下巴後緣向下,到達大迎穴,所以兩邊下巴疼痛。俯和俛是同一個字。頷讀作「何敢」。
- 甲乙日(木行)的情況很嚴重,戊己日(土行)則會大汗淋漓。氣逆則甲乙日會導致死亡。(甲乙是木行,對脾臟不利。戊己是土行,對脾臟有利。)
- 刺足太陰、陽明經的穴位。
肺熱病者,先淅然厥,起毫毛,惡風寒,舌上黃,身熱。(肺主皮毛,熱則畏寒,故先淅然惡風寒,起毫毛也。肺脈起於中焦,循胃口,肺熱入胃,則胃熱上升,故舌上黃而身熱。)熱爭則喘咳,痛走胸膺背,不得太息,頭痛不堪,汗出而寒。(熱爭於肺,其變動則為喘為咳。
白話文:
肺熱病患者,一開始會發抖,寒毛直豎,怕冷怕風,舌頭發黃,身體發熱。(肺主皮毛,發熱就會怕冷,所以一開始會發抖,寒毛直豎。肺脈起於中焦,沿著胃口,肺熱進入胃,胃熱就會上升,因此舌頭發黃,身體發熱。)熱氣上爭就會喘咳,疼痛蔓延到胸部和後背,不能長籲短嘆,頭痛難忍,出汗卻感到寒冷。(熱氣上沖到肺部,就會喘咳。
肺者胸中之藏,背者胸中之府,故痛走胸膺及背,且不得太息也。喘逆在肺,氣不下行,則三陽俱壅於上,故頭痛不堪。熱邪在肺,則皮毛不斂,故汗出而寒。)丙丁甚,庚辛大汗,氣逆則丙丁死。(丙丁屬火,克肺者也。庚辛屬金,肺所王也。)刺手太陰陽明,出血如大豆,立已。
(太陰陽明二經表裡俱當刺之。出血者,取其絡脈之盛者也。)
白話文:
肺在胸腔內,背部是肺的府邸,所以疼痛會蔓延到胸部和背部,而且喘不過氣。喘不過氣是肺的問題,氣無法下降,就會導致三陽氣都壅塞在上面,所以頭痛難忍。熱邪侵入肺部,就會導致毛孔張開,所以出汗還會感到寒冷。丙丁(火)很旺,庚辛(金)則是大汗,氣逆就會導致丙丁死亡。刺手太陰和陽明經,出血如同大豆,立刻就好。要刺這兩條經脈的表裡,出血是因為要取其絡脈盛的地方。
腎熱病者,先腰痛胻痠,苦渴數飲,身熱。(足少陰之絡貫腰脊,故先為腰痛。其脈循內踝之後以上腨內,故為胻痠。又其直者循喉嚨挾舌本,邪火耗傷腎水,故苦渴數飲。腎與太陽為表裡,太陽之脈從巔下背,抵腰走足,故為身熱。胻音杭。痠音酸。)熱爭則項痛而強,胻寒且痠,足下熱,不欲言。
白話文:
得了腎熱病的人,一開始是腰痛、大腿後側痠痛,口渴而頻繁地喝水,身體發熱。(足少陰經的絡脈貫穿腰部和脊柱,所以會先腰痛。這條經脈沿著內踝後側向上行走到大腿內側,所以會大腿後側痠痛。另外,它的直行脈絡沿著喉嚨,夾著舌根,邪火會耗傷腎水,所以會口渴而頻繁地喝水。腎臟與太陽經是表裡關係,太陽經的經脈從頭頂經過背部,抵達腰部,再沿著足部運行,所以會身體發熱。胻,發音如「杭」。痠,發音如「酸」。)
病情加重時,會出現頸部疼痛僵硬,大腿後側既寒又酸,腳底發熱,不想說話。
(熱爭在表,則太陽經也。太陽之脈別下項,故項痛而強。熱爭在裡,則少陰經也。少陰之脈斜走足心,上腨內,挾舌本,故為胻寒且痠,足熱不言等病。)其逆則項痛員員澹澹然。(員員,義見前。澹澹,精神短少貌。陰虛無氣之候也。)戊己甚,壬癸大汗,氣逆則戊己死。
白話文:
- 發熱爭鬥在表層,屬於太陽經。太陽經的脈絡分支到頸部,所以頸部疼痛僵硬。
- 發熱爭鬥在裡層,屬於少陰經。少陰經的脈絡斜行到腳心,向上進入大腿內側,挾持舌根,所以會導致大腿麻木痠痛、腳部發熱、言語困難等症狀。
- 如果發熱爭鬥反向,就會導致頸部疼痛、頭重乏力。(「頭重乏力」是指精神萎靡不振,是陰虛無氣的徵候。)
- 如果戊己(土氣)過於旺盛,壬癸(水氣)大汗淋漓,氣息逆亂,戊己(土氣)就會消亡。
(戊己土,克腎者也。壬癸水,腎所王也。)刺足少陰、太陽。(水臟之表裡也。)諸汗者,至其所勝日汗出也。(氣王之日,即所勝也。王則勝邪,故汗出而病愈。)
白話文:
戊己屬土,能剋制腎臟。壬癸屬水,受腎臟支配。
治療方法: 刺足少陰經和太陽經。(這兩條經絡是水臟的表裡。)
出汗的原因: 當身體出現病邪,而病邪被氣血所勝克之時,就會出汗。(「氣王」指氣血旺盛,能夠剋制病邪,故出汗而病癒。)
肝熱病者,左頰先赤;(此下言面部五臟之色也。肝屬木,應在東方,故肝熱者,左頰當先赤。)心熱病者,顏先赤;(心屬火,其應南方。顏,額也,亦曰庭。)脾熱病者,鼻先赤;(脾屬土,其應中央,故鼻先赤。)肺熱病者,右頰先赤;(肺屬金,其應在西,故右頰先赤。
白話文:
患有肝熱病的人,左臉頰會先發紅;(以下是描述面部五臟的顏色。肝屬木,應位於東方,所以肝熱的人,左臉頰會先發紅。)患有心熱病的人,額頭會先發紅;(心屬火,應位於南方。額頭也稱為庭。)患有脾熱病的人,鼻子會先發紅;(脾屬土,應位於中央,所以鼻子會先發紅。)患有肺熱病的人,右臉頰會先發紅;(肺屬金,應位於西方,所以右臉頰會先發紅。)
)腎熱病者,頤先赤。(腎屬水,應在北,故兩頤先赤。)病雖未發,見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。(病雖未見,而赤色已見於五部,則為病之先兆,當求其臟而預治之,所謂防於未然也。)
白話文:
腎臟有熱的人,兩頤(下巴兩側)會先變紅。(因為腎屬水,對應北方,所以兩頤會先變紅。)即使疾病還沒發作,看到有人兩頤發紅,就可以針灸治療,稱為「治未病」。(疾病雖然還沒出現,但兩頤已發紅,這是疾病的前兆,應該找出對應的臟腑,預先治療,也就是防範於未然。)
熱病從部所起者,至期而已;(此下言諸熱病,並刺治之法也。從部所起者,至期而已,謂如肝色先見於左頰,至甲乙日即當汗解之類是也。餘臟義同。)其刺之反者,三周而已;(反,謂瀉虛補實也。病而反治,其病必甚,其愈反遲。三周者,謂三遇所勝之日而後已。)重逆則死。
白話文:
從部位產生發熱的疾病,到了特定時間就會緩解。(以下說明各種發熱疾病,以及其針刺治療方法。從部位產生發熱的疾病,到了特定時間就會緩解,指的是像是肝氣先出現在左臉頰,到了甲乙日就會發汗解除之類的情況。其他臟腑的道理也相同。)針刺治療這些疾病如果反其道而行,最多隻能維持三週。(反,指的是瀉虛補實。如果疾病惡化而反其道而行治療,病情一定會加重,恢復也會更慢。三週,指的是連續遇到三次剋制該疾病的日子後才會好。)如果病情嚴重反覆,就會致命。
(一誤者尚待三周,再誤者焉得不死?)諸治熱病,以飲之寒水乃刺之,必寒衣之,居止寒處,身寒而止也。(先飲寒水而後刺,欲其陰氣自內達表而熱泄於外也,故必寒衣寒處,皆欲其避溫就涼耳。)熱病先胸脅痛,手足躁,刺足少陽,補足太陰,(足少陽之脈下胸中,循脅裡,故為胸脅痛。脾主四肢而甲木乘之,則風淫末疾,故手足躁擾。
白話文:
(第一個錯誤,還暫且等待三週,第二次錯誤,怎能不讓他死去?)所有治療熱病的方法,都是喝寒水然後刺血,一定要穿著寒衣,居住在寒冷的地方,身體寒了也就會停止發熱。(先喝寒水然後再刺血,是希望陰氣從身體內部達到身體表面,而將熱氣通過表面排出。所以必須穿寒衣住在寒冷的地方,都是希望他避開溫暖的地方,接近涼爽的地方。)熱病一開始是胸脅疼痛,手腳躁動不安,刺足少陽經,補足太陰經。(足少陽的經脈沿著胸中下來,循著脅部裡面,所以會胸脅疼痛。脾主四肢,而肝木乘脾,就會有風溼的輕微疾病,所以手腳才會躁動不安。
木強土弱,所以當瀉足少陽之實,補足太陰之虛。王氏注曰:胸脅痛,丘墟主之。補足太陰之脈,當於井滎取也。)病甚者為五十九刺。(五十九刺,義詳針刺類三十九、四十。)熱病始手臂痛者,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。(王氏曰:手臂痛,列缺主之。列缺者,手太陰之絡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木氣過剩(太強),而土氣不足(太虛),就應該清除足少陽(膽經)的實熱,滋養太陰(脾經)的虛弱。王氏注釋說:胸脅疼痛,是由於氣血淤積在特定部位所導致的。要滋養太陰經脈,應該針灸井穴和滎穴。病情嚴重的,可以針刺五十九刺。(五十九刺的具體方法,請參閱針刺類三十九、四十章節。)熱病初起時,如果手臂疼痛,可以針刺手陽明(大腸經)和太陰(肺經)經脈,讓汗液排出以緩解疼痛。(王氏說:手臂疼痛,是由於列缺穴氣血不通暢所導致的。列缺穴是手太陰經絡的絡穴。)
欲汗出,商陽主之。商陽者,手陽明之井也。)熱病始於頭首者,刺項太陽而汗出止。(王氏曰:天柱主之。)熱病始於足脛者,刺足陽明而汗出止。(按:《寒熱病篇》曰:足陽明可汗出。當是內庭、陷谷二穴。詳義見針刺類五十四。)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,好瞑,刺足少陰,病甚為五十九刺。
白話文:
如果你想發汗,刺商陽穴。商陽穴是手陽明經的井穴。
如果熱病從頭部開始,刺項太陽穴就能止汗。(王氏說:天柱穴主治此病。)
如果熱病從腳脛開始,刺足陽明穴就能止汗。(根據《寒熱病篇》記載:足陽明經可發汗。應當刺內庭穴和陷谷穴。具體說明見針灸類第五十四章。)
如果熱病 ابتدا出現身體沉重、骨痛、耳聾、喜歡閉目養神,刺足少陰穴,嚴重時可刺五十九次。
(腎主骨,在竅為耳,熱邪居之,故為身重骨痛耳聾。熱傷真陰,則志氣昏倦,故好瞑。仲景曰:少陰之為病,但欲寐也。義與此同。刺足少陰者,如王氏曰:據經無正主穴,當補瀉井滎耳。若其病甚,則當用五十九刺如前。)熱病先眩冒而熱,胸脅滿,刺足少陰少陽。(頭腦運轉曰眩,腦者骨之充也,眼目矇昧曰冒,瞳子者骨之精也,皆主於腎。
又足少陽之脈起目銳眥,循脅裡,皆為此證。故當取足少陰少陽而刺之。王氏曰:亦井滎也。)
白話文:
腎臟主管骨骼,與耳朵相通。如果熱邪侵犯腎臟,就會導致身體沉重、骨頭疼痛和耳聾。
熱邪損傷腎陰,就會導致精神昏沉、嗜睡。張仲景說:「少陰病的症狀就是隻想睡覺。」這裡的原理是一樣的。
刺足少陰經穴:王氏認為,足少陰經沒有固定的主穴,應該根據情況補瀉井滎穴。如果病情嚴重,就需要使用「五十九刺」法,治療方法與前面所述相同。
發熱疾病先出現頭暈、腦脹而後發熱,胸脅部脹滿,需要針刺足少陰經和足少陽經。
(頭腦活動稱為「眩」,因為腦髓是骨骼所充盈的;視力模糊稱為「冒」,因為瞳孔是骨骼的精華。這些都與腎臟有關。)
太陽之脈,色榮顴骨,熱病也。(此下言兩感之脈色死期也。榮,發見也。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,太陽之筋下結於頄,故太陽熱病者,赤色當榮於顴骨。)榮未交,曰今且得汗,待時而已。(此榮字與上節之榮不同,蓋指營衛為言。按:《平人氣象論》、《瘧論》、《痹論》俱作榮,蓋古所通用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絡的脈絡顏色鮮紅,顴骨發亮,這是熱病的徵兆。(以下所說的都是兩感疾病的脈色及其死亡時間。榮:發出,顯現。太陽經絡起於眼內角,太陽經絡的筋脈下連於頸後,所以太陽熱病的人,紅色會出現在顴骨。)脈絡顏色尚未變紅,預示著現在還能出汗,只需要等待時機。(這裡的「榮」字與上文中的「榮」不同,指營氣和衛氣。據《平人氣象論》、《瘧論》、《痹論》記載,這兩個字都可以寫作「榮」,這在古代是用法相通的。
榮未交者,謂邪猶在衛,未交於榮,其氣不深,故曰今且得汗,可待時而已也。如肝待甲乙,心待丙丁,脾待戊己,肺待庚辛,腎待壬癸,病必已矣。)與厥陰脈爭見者,死期不過三日。
白話文:
如果病邪還沒有深入到營氣,就表示病邪還停留在衛氣中,沒有進入到營氣,它的氣力不深,所以可以說現在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可以等待時機而已。就像肝臟需要甲乙日的氣,心臟需要丙丁日的氣,脾臟需要戊己日的氣,肺臟需要庚辛日的氣,腎臟需要壬癸日的氣一樣,等到合適的時間,疾病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病邪與厥陰脈相爭,病人就活不過三天了。
(脈義有二:以寸口之脈言,則太陽之脈浮,厥陰之脈弦而細;以經脈之病言,則太陽為頭項痛、腰脊強,厥陰為煩滿而囊縮,今以太陽熱病,與厥陰脈證爭見者,陰陽俱病,當不過三日而死矣。何也?蓋此言兩感之邪也。按《熱論篇》曰:兩感於寒者,一日則巨陽、少陰俱病,二日則陽明、太陰俱病,三日則少陽、厥陰俱病。故六經熱病之序,其始太陽,其終厥陰。
白話文:
脈象有兩種含義:從寸口脈來說,太陽經的脈浮,厥陰經的脈弦而細;從經脈病證來說,太陽經病症表現為頭項痛、腰脊強;厥陰經病症表現為煩滿而囊縮。現在太陽經熱病的症狀和厥陰脈的證候同時出現,說明陰陽都生病了,這種情況下通常撐不過三天就會死去。為什麼呢?這是因為說明同時感受了兩種邪氣。《熱論篇》中說:同時感受寒邪,第一天太陽經和少陰經會同時生病,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會同時生病,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會同時生病。所以六經熱病的順序,一開始是太陽經,最後是厥陰經。
今終始爭見,則六經兩感俱已傳遍,故當三日而死,證之下文,義尤明顯。)其熱病內連腎,少陽之脈色也。(此承上文而詳言兩感也。上文言太陽熱病,兼見厥陰之脈證,此言腎經熱病,兼見少陽之脈色,皆兩感也。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以太陽而見厥陰,則未有不由少陰者,以腎病而見少陽,則未有不至厥陰者。詳如下文。
白話文:
現今始終可見,那麼六經兩感全都傳遍,所以應該在三天內死亡,考證下文,道理更加明顯。)其熱病向內連繫腎臟,是少陽這條經脈的徵象。(這是承接上文而詳細說明兩感。上文提到太陽熱病,同時出現厥陰經脈的徵象,這裡提到腎經熱病,同時出現少陽經脈的徵象,這些都是兩感。因為太陽和少陰是表裡關係,少陽和厥陰是表裡關係,出現太陽而同時出現厥陰的情況,必定同時出現少陰的徵象;出現腎病而同時出現少陽的情況,必定同時出現厥陰的徵象。詳情如下文。
)少陽之脈色,榮頰前,熱病也。(足少陽之脈下頰車,故其熱病,赤色當榮於頰前。)榮未交,曰今且得汗,待時而已。(義如前。)與少陰脈爭見者,死期不過三日。(少陽之脈弦,少陰之脈沉而微;少陽之證為胸脅痛而耳聾,少陰之證為口燥舌乾而渴。今以少陽熱病而與少陰脈證爭見者,亦當三日而死,皆兩感傳遍也。
白話文:
少陽脈的色澤: 面頰前端發紅,這是熱病的徵兆。(足少陽膽經經過面頰前端,所以熱病時,面頰前端會出現紅潤。)面色尚未交替變化,說明現在可以發汗,只需要等待適當時機。(同前)
少陽脈與少陰脈爭見的: 最遲三天就會死亡。(少陽脈為弦脈,少陰脈為沉脈而微弱;少陽證為胸脅疼痛、耳聾,少陰證為口乾舌燥、口渴。如果出現少陽熱病,但脈象上又出現少陰脈的徵兆,表明兩者同時受邪,傳遍全身,最遲三天就會死亡。)
如上文言太陽厥陰爭見者,太陽為傳表之始,厥陰為傳裡之終,自始而終也。此以少陽少陰爭見者,少陽為傳表之終,少陰為傳裡之始,自終而始也。言始言終,則六經無不遍矣,故不必言陽明太陰之爭見也。)
白話文:
如前文所述,太陽與厥陰同時出現,太陽代表表證的開始,厥陰代表裏證的結束,從開始到結束。同樣,少陽與少陰同時出現,少陽代表表證的結束,少陰代表裏證的開始,從結束到開始。說到開始和結束,則六經沒有不遍及的,所以不必再說陽明與太陰同時出現的情況了。
熱病氣穴:三椎下間主胸中熱,四椎下間主膈中熱,五椎下間主肝熱,六椎下間主脾熱,七椎下間主腎熱,榮在骶也。(此總言治熱之臟俞也。椎,脊骨節也。榮,陰氣也。骶,尾骶也,即督脈之長強穴。凡五臟俞旁之穴,三椎下者魄戶也,四椎下旁膏肓也,五椎下旁神堂也,六椎下旁譩譆也,七椎下旁膈關也。蓋既取陽邪於上,仍當補陰於下,故曰榮在骶也。
白話文:
熱病氣穴(相關穴位)
- 三椎下間: 治療胸中熱。
- 四椎下間: 治療膈中熱。
- 五椎下間: 治療肝熱。
- 六椎下間: 治療脾熱。
- 七椎下間: 治療腎熱。
- 榮在骶骨:(此處總括說明治療熱證的臟腑俞穴。椎,指脊椎骨的節點。榮,指陰氣。骶骨,指尾椎,又稱督脈的長強穴。)
所有五臟俞穴旁的穴位,從上向下依序為:
- 三椎下:魄戶穴
- 四椎下旁:膏肓穴
- 五椎下旁:神堂穴
- 六椎下旁:譩譆穴
- 七椎下旁:膈關穴
治療熱證時,除了驅除上身的陽氣邪氣,還應補充下身的陰氣,因此說「榮在骶骨」。
按:本節諸椎皆不合臟俞,而云主療,義本難明,故王氏但曰未詳。或以中行督脈之穴為言,尤無所據。考之《水熱穴論》云:五臟俞旁五,此十者,以瀉五臟之熱也。蓋指魄戶、神堂等五穴為言。雖與本節椎穴未皆盡合,然瀉藏熱之法必不外此,故引以為注,義詳針刺類三十九,惟明者再正之。椎音槌。
白話文:
按語:這一節所說的各種「椎」,都不符合臟腑的俞穴,卻說它們有治療臟腑疾病的作用,這個意思原本很難理解,所以王氏乾脆說不清楚。有人認為這是指督脈上某個穴道,但沒有任何依據。查閱《水熱穴論》中說:「五臟俞穴旁各有五個穴道,這十個穴道可以瀉除五臟的熱氣。」這大概是指魄戶、神堂等五個穴道。雖然與這一節所說的椎穴不完全一致,但瀉除臟腑熱氣的方法肯定不超出這些穴道,所以引用這些穴道來解釋,詳細的說明請見針灸類的第三十九節,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再次糾正這個說法。椎字的發音為錘。
骶音底。)項上三椎,陷者中也。(此取脊椎之大法也。項上三椎者,乃項骨三節,非脊椎也。三椎之下陷者中,方是第一節,穴名大椎,由此而下數之,則諸椎循次可得矣。)
白話文:
骶骨讀音為「ㄉㄧˋ」。脖子後面的三節骨頭,中間凹陷的部位就是「中」。(這是取脊椎穴位的大原則。脖子後面的三節骨頭,是指脖子骨頭的三節,而不是脊椎骨。三節骨頭之下凹陷的地方就是「中」,也就是第一節,穴位名稱為「大椎」,從這裡往下數,就能依序找到其他節椎骨的穴位。)
頰下逆顴為大瘕,下牙車為腹滿,顴後為脅痛,頰上者膈上也。(此以面部之色,察腹中之病也,然義莫詳於五色篇,見脈色類三十二。瘕,加、駕二音。)
白話文:
腮幫子下面往顴骨向上發紅是腹部有大腫塊,下牙槽骨邊緣發紅是腹脹,顴骨後發紅是肋骨疼痛,腮幫子上面發紅是橫膈膜上面有腫塊。(這段話是根據面部的氣色來觀察腹中的疾病,但是具體的解釋在五色篇裡面講述得最詳細,見脈色類第32段。瘕:讀音有「加」和「駕」兩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