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7)
十五卷 (7)
1. 三十五、十二經之厥
(《素問·厥論》連前篇)
白話文:
「厥者,陰陽之氣不和,血脈之行受阻,故有四肢厥逆、心悸、喘息等症狀。治療原則應調和陰陽,活血通脈。可使用溫補藥物如附子、桂枝等,或用針灸、按摩等物理療法來調理。」
請注意,這些理論和方法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應用,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,且可能需要根據個體差異進行調整。
帝曰:願聞六經脈之厥狀病能也。(能,猶形也。前章言病厥之本,故此下復問其各經之狀。)岐伯曰:巨陽之厥,則腫首頭重,足不能行,發為眴僕。眴,目眩亂也。僕,猝倒也。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入絡腦,故為腫首頭重眴僕。其下行之支者,合膕中,貫腨內,故為足不能行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我希望聽到六條經脈的疾病症狀。(能,如同形體。前一章講述了疾病症狀的根本,因此下文再次詢問各條經脈的症狀。)岐伯回答:陽明經的症狀是:頭面腫脹、頭部沉重、不能走路、齣現頭暈目眩和猝然倒地的症狀。目眩亂稱為「眴」,猝然倒地稱為「僕」。足太陽經的經脈起始於眼睛內眥,穿過前額交會於頭頂,與腦部相連,因此會導致頭面腫脹、頭部沉重以及頭暈目眩、猝然倒地的症狀。經脈向下行進的分支與小腿後側中部相連,貫穿小腿內側,因此會導致不能走路的症狀。
眴音眩。)陽明之厥,則癲疾欲走呼,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妄見而妄言。(陽明,胃脈也,為多氣多血之經。氣逆於胃則陽明邪實,故為癲狂之疾而欲走且呼也。其脈循腹裡,故為腹滿。胃不和則臥不安,故為不得臥。陽明之脈行於面,故為面赤而熱。陽邪盛則神明亂,故為妄見妄言。
白話文:
眼睛昏暗、頭暈目眩。陽明經(胃經)出現陽熱過盛的情況,就會表現出癲癇病發作,想要跑動並大聲呼叫,腹脹無法平躺,臉色潮紅而發熱,胡言亂語。
(陽明經是胃脈,屬於氣血充盈的經脈。氣向上逆流到胃部,導致陽明經邪氣實熱,所以會出現癲狂的症狀,想要跑動和呼叫。陽明經的脈絡循行於腹中,所以會導致腹脹。胃部不和諧,就會睡不安穩,所以無法平躺。陽明經的脈絡行於面部,所以會導致臉色潮紅而發熱。陽邪旺盛,就會導致精神錯亂,所以會胡言亂語。)
)少陽之厥,則暴聾頰腫而熱,脅痛,胻不可以運。(厥在足少陽者,其脈入耳中,故暴聾,下加頰車,故頰腫而熱。下腋循胸過季脅,故脅痛。下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,故胻不可以運。胻音杭。)太陰之厥,則腹滿䐜脹,後不利,不欲食,食則嘔,不得臥。(足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,故厥則腹滿䐜脹。
白話文:
少陽之厥
- 症狀:突然耳聾、臉頰腫脹發熱、肋骨疼痛、大腿外側無法移動。
- 原因:足少陽膽經的經絡進入耳中,所以突然耳聾;經絡經過臉頰,所以臉頰腫脹發熱;經絡經過肋骨,所以肋骨疼痛;經絡在大腿外側,所以大腿外側無法移動。
太陰之厥
- 症狀:腹部脹滿、排便困難、不想吃東西、吃東西容易嘔吐、無法入睡。
- 原因:足太陰脾經的經絡進入腹部,連接脾和胃,所以厥則會導致腹部脹滿;經絡經過大腸,所以排便困難;經絡經過胃,所以不想吃東西;經絡經過肺,所以無法入睡。
逆氣在脾,故後便不利,且令不欲食而食則嘔。脾與胃為表裡,胃不和者臥不安,脾亦然也。)少陰之厥,則口乾溺赤,腹滿心痛。(厥逆在足少陰者,其脈循喉嚨挾舌本,故口乾。腎脈絡膀胱,故溺赤。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,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,故腹滿心痛。)厥陰之厥,則少腹腫痛腹脹,涇溲不利,好臥屈膝,陰縮腫,胻內熱。
白話文:
脾胃不和
逆氣聚集在脾臟,所以大便不通,而且不想吃東西,即使進食也會嘔吐。脾胃是表裡關係,胃部不和諧會影響睡眠,脾臟也是如此。
足少陰厥逆
足少陰經脈發生厥逆,會導致口乾、小便發紅、腹脹、心痛。這是因為少陰經脈循行於喉嚨,挾住舌根,所以導致口乾。腎經脈絡於膀胱,所以小便發紅。經脈向上貫穿腎臟、肝臟、橫膈膜,分支從肺部出來,絡於心臟,注入胸中,因此會導致腹脹、心痛。
足厥陰厥逆
足厥陰經脈發生厥逆,會導致小腹腫痛、腹脹、小便不通,喜歡彎曲膝蓋臥著,陰部腫脹,大腿內側發熱。
(足厥陰之脈抵少腹挾胃,故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。其脈環陰器,故涇溲不利,陰縮而腫。肝主筋,為罷極之本,故足軟好臥而屈膝。其下者行足脛內側,故胻內為熱。涇音經,水名。溲音搜。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。(不盛不虛者,惟逆氣在經而無關於虛盛也,故但取其經而已。
義詳本類前十。)
白話文:
肝經經過少腹,與胃相連,所以肝經不通時,就會出現少腹腫痛、腹脹。肝經環繞生殖器,所以導致排尿排便不順利,生殖器腫脹。肝臟主筋,是筋骨健壯的根本,所以肝經不通時,會導致腿腳無力、喜愛臥牀、彎曲膝蓋。肝經的下支經過小腿內側,所以小腿內側會發熱。
治療原則是:實證就瀉,虛證就補。如果既不是實證也不是虛證,就根據經絡的位置進行治療。(既不是實證也不是虛證,只是氣機運行不暢,不涉及虛實,所以只需針對經絡進行治療。)
太陰厥逆,胻急攣,心痛引腹,治主病者。(此下亦皆言足六經也。足太陰之脈上腨內,循脛骨之後,故胻為急攣。入腹注心中,故心痛引腹。治主病者,謂如本經之左右上下及原俞等穴,各有宜用,當審其所主而刺之也。余准此。按:六經之厥已具上文,此復言者,考之全元起本,自本節之下,另在第九卷中,蓋彼此發明,原屬兩篇之文,乃王氏類移於此者,非本篇之重複也。)少陰厥逆,虛滿嘔變,下泄清,治主病者。
白話文:
太陰厥逆:小腿後側肌肉抽筋攣縮,心痛牽拉到腹部,需要治療的主穴。
少陰厥逆:胃腸空虛或脹滿,嘔吐物改變顏色,腹瀉清稀的水樣物,需要治療的主穴。
(腎為胃關,故少陰厥逆,則下焦不化而為虛滿嘔變。腎病則命門陽氣亦衰,故下泄清冷。)厥陰厥逆,攣腰痛,虛滿前閉譫言,治主病者。(厥陰脈絡諸筋,故為拘攣腰痛。肝邪侮土,故為虛滿。肝經之脈環陰器,故為前閉不通。肝藏魂,厥逆在肝則神魂亂,故言為譫妄。
白話文:
腎臟是胃的關口,所以少陰經氣逆亂,就會導致下焦消化不良,虛脹且嘔吐。腎臟病變,命門的陽氣也會衰弱,因此會出現下泄清冷的症狀。厥陰經氣逆亂,會導致腰部拘攣疼痛,腹部虛脹,小便閉塞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。治療這種病症,需要針對厥陰經氣逆亂的病因進行治療。
)三陰俱逆,不得前後,使人手足寒,三日死。(不得前後者,或閉結不通,或遺失不禁,不得其常之謂也。三陰俱逆則藏氣絕。《陽明脈解篇》曰:厥逆連經則生,連臟則死。此之謂也。)太陽厥逆,僵仆嘔血善衄,治主病者。(足太陽之脈起目內眥,從巔入絡腦,挾脊循膂下膕中,貫腨內,為三陽之大經,故主僵仆衄衊之病。然五臟之俞皆繫於此,故本經厥逆者,當為嘔血。
白話文:
如果三陰經氣逆而不通,無法正常運行,就會導致手腳冰冷,三天內死亡。所謂“不得前後”,指的是氣機阻塞不通,或排泄失控,失去正常規律。三陰經氣逆,就會導致藏在身體裡的氣息衰竭。《陽明脈解篇》說:“厥逆症狀蔓延到經脈則可以治癒,蔓延到臟腑就會致命。”這就是這個道理。太陽經氣逆,就會出現全身僵硬、跌倒、嘔血、鼻出血等症狀,要治療這種病症,要抓住主要病因。足太陽經脈從眼內角開始,沿著頭頂進入腦部,再沿著脊柱下行,貫穿大腿內側,是三陽經脈中最主要的經脈,因此主治全身僵硬、跌倒、鼻出血等症狀。然而,五臟的俞穴都連接在足太陽經脈上,所以足太陽經脈氣逆,就會出現嘔血的症狀。
衄,女六切。)少陽厥逆,機關不利,機關不利者,腰不可以行,項不可以顧,(足之少陽,膽經也。機關者,筋骨要會之所也。膽者筋其應,少陽厥逆則筋不利,故為此機關腰項之病。)發腸癰不可治,驚者死。(腸癰發於少陽厥逆者,相火之結毒也,故不可治。若有驚者,其毒連臟,故當死。
白話文:
衄(音:ㄋㄩˋ):
在少陽經氣逆亂時,筋骨關節無法順暢活動。關節不利就會導致腰部無法轉動,頸部無法轉動。(足少陽經是膽經,關節是筋骨相會的地方。膽氣主筋,少陽經氣逆亂就會導致筋骨不利,因此才會出現腰部和頸部的問題。)
如果腸癰是由少陽經氣逆亂引起的,這種情況下是無法治療的。如果出現驚嚇,就會導致毒氣蔓延至內臟,因此會導致死亡。(少陽經氣逆亂導致的腸癰,是相火(肝火)結毒所致,所以無法治療。如果出現驚嚇,毒氣會連帶影響內臟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)
)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衄嘔血。(陽明之脈循喉嚨入缺盆下膈,故為喘咳。陽明主肌肉,故為身熱。風木之邪發驚駭,為胃所畏,故善驚。陽明之脈起於鼻屬於胃,氣有所逆,故為衄血嘔血。)
白話文:
陽明氣血逆亂,導致氣喘咳嗽、身體發熱,容易受到驚嚇和流鼻血、嘔吐鮮血。(陽明經循行喉嚨,進入胸腹之間,因此會引起氣喘咳嗽。陽明經主掌肌肉,所以會導致身體發熱。風木之邪容易引起驚駭,而胃部最害怕風木,所以會導致容易受驚。陽明經從鼻部起,與胃相連,如果氣血運行不順,就會導致流鼻血和嘔吐鮮血。)
手太陰厥逆,虛滿而咳,善嘔沫,治主病者。(此下言手六經之厥逆也。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,循胃口上膈屬肺,故其為病如此。)手心主少陰厥逆,心痛引喉,身熱,死不可治。(手心主厥陰之脈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絡;手少陰心脈從心系上挾嗌,皆令人心痛引喉。二經屬火,其主血脈,故為身熱。
白話文:
手太陰厥逆
- **症狀:**虛弱脹滿、咳嗽、容易嘔出泡沫
- **主治:**治療這些症狀
(注:以下說明手六經的厥逆。手太陰經起於中焦,沿著胃和食道上行,屬於肺,因此病症會出現以上症狀。)
手心主少陰厥逆
- **症狀:**心痛延伸到喉嚨、發熱
- **預後:**死亡,無法治癒
(注:手心主厥陰經起於胸中,屬心包絡;手少陰心經從心臟延伸到咽喉。這兩條經絡都屬於火,主血脈,所以會導致發熱。)
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故逆之則死不可治。)手太陽厥逆,耳聾泣出,項不可以顧,腰不可以俯仰,治主病者。(手太陽小腸之脈至目之內外眥入耳中,故厥則耳聾泣出。其支者從缺盆循頸,故項不可以顧。又《四時氣篇》曰:邪在小腸者,連睪系,屬於脊。故腰不可以俯仰也。
白話文:
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人,所以如果心臟發生逆亂,人就會死亡,無法救治。
當手太陽小腸經發生逆亂,會導致耳朵失聰,流淚不止,無法轉動脖子,無法彎腰或仰頭。
這種情況下,需要治療主發病竈的手太陽小腸經。
手太陽小腸經的經脈到達眼睛的內外眼角,並進入耳朵,所以當手太陽經逆亂時,會導致耳朵失聰和流淚不止。手太陽經的支脈從缺盆穴沿著頸部上行,所以當手太陽經逆亂時,會導致無法轉動脖子。此外,《四時氣篇》中記載:「邪氣在小腸時,會連接睾丸和脊椎。」因此,當手太陽經逆亂時,會導致無法彎腰或仰頭。
)手陽明少陽厥逆,發喉痹嗌腫,痓,治主病者。(手陽明大腸之脈從缺盆上頸貫頰,手少陽三焦之脈上出缺盆上項,故皆發喉痹嗌腫。按全元起本痓作痙,謂手臂肩項強直也。痓音熾。痙音敬。)
白話文:
如果手陽明經絡和手少陽經絡出現厥逆(氣血運行不暢),會導致咽喉腫痛、手臂肩頸僵硬等症狀。主治這些症狀的病證有:
- 手陽明大腸經脈從缺盆穴上行至頸部和麪頰,所以手陽明經絡出現問題會導致咽喉腫痛。
- 手少陽三焦經脈從缺盆穴上行至頭項部,所以手少陽經絡出現問題也會導致咽喉腫痛。
- 「痓」字在原本典籍中應為「痙」,意指手臂肩項強直。
2. 三十六、厥逆頭痛、五有餘二不足者死
(《素問·奇病論》)
帝曰: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,此安得之?名為何病?(頭痛不當數歲,故怪而為問。)岐伯曰:當有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,髓者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,病名曰厥逆。帝曰:善。(髓以腦為主,諸髓皆屬於腦也,故大寒至髓,則上入頭腦而為痛。其邪深,故數歲不已。髓為骨之充,故頭痛齒亦痛。是因邪逆於上,故名曰厥逆。)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有人頭痛好幾年都沒有好,這是怎麼回事?是什麼病?(頭痛通常不會持續好幾年,所以皇帝覺得奇怪才發問。)
岐伯回答道:應該是遇到了極度寒冷,寒氣深入骨髓,而骨髓是以腦為主,腦氣上逆,所以會頭痛,連帶牙齒也會痛,這種病叫做「厥逆」。
皇帝說:說得好。(骨髓以腦為主,身體裡的各種髓都屬於腦,所以如果寒氣到達骨髓,就會上升到腦部而引起疼痛。邪氣深入,所以好幾年都治不好。骨髓是滋養骨頭的,所以頭痛時牙齒也會痛。由於邪氣從下往上竄,所以叫做「厥逆」。)
帝曰:有癃者,一日數十溲,此不足也。身熱如炭,頸膺如格,人迎躁盛,喘息氣逆,此有餘也。太陰脈細微如發者,此不足也。其病安在?名為何病?(癃,小水不利也。一日數十溲,數欲便而所出不多也。如炭者,熱之甚也。頸言咽喉,膺言胸臆。如格者,上下不通,若有所格也。
白話文:
皇帝說:小便不通暢的人,一天要排尿好幾十次,這是氣血不足造成的。如果身體發熱像炭火一樣,喉嚨和胸膛像被人掐住,脈象浮躁急促,呼吸困難氣息逆亂,這是氣血過盛造成的。如果太陰脈細弱如發絲,這是氣血不足造成的。他們的病位在哪裡?這種病叫什麼名字?(癃:小便困難。一日數十溲:一天多次想排尿,但每次排出的量很少。如炭:形容發熱非常嚴重。頸:指喉嚨。膺:指胸膛。如格:形容上下不通,好像被東西堵住了。)
人迎躁盛者,足陽明動脈在結喉兩旁,所以候陽也。喘息者,呼吸急促也。氣逆者,治節不行也。太陰脈微細者,即兩手寸口之脈,所以候陰也。癃,良中切。溲音搜。)岐伯曰:病在太陰,(脾肺二臟皆屬太陰,觀下文復云頗在肺,則此節專言脾陰可知。如上文云太陰之脈細微者,正以氣口亦太陰也,藏氣不足,則脈見於此。
白話文:
當兩旁頸動脈搏動強勁時,表示足陽明經氣活動,所以用來檢查陽氣。喘息是指呼吸急促。氣逆表示氣機運行不暢。太陰經脈細弱,是指兩手寸口處的脈搏,用來檢查陰氣。癃,音同「搜」,指小便困難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的岐伯說:疾病發生在太陰經(脾肺兩臟都屬太陰),細看後文提到「頗在肺」,可知這一節專門講脾陰。如同上文所提太陰脈細微,是因為脾氣不足,所以脈搏才會顯現在這個部位。
又《口問篇》曰: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今其癃而數十溲者,亦由中氣之不足耳,故病在脾陰。氣口亦太陰義,詳藏象類十一。)其盛在胃,(上文云身熱如炭者,胃主肌肉也。頸膺如格者,胃脈循喉嚨入缺盆下膈也。人迎躁盛者,即《終始等篇》所云人迎一盛二盛三盛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也。
白話文:
根據《口問篇》所說,中氣不足會導致小便異常。現在這個小便困難而頻密的病人,也是由於中氣不足所致,因此病位在脾陰上。氣口也屬於太陰經絡,這點在《藏象類十一》中有詳細記載。
小便異常的病況主要集中在胃部。(前面提到身熱如炭,是因為胃主管肌肉。頸部和胸部有阻塞感,是由於胃經循行喉嚨,進入缺盆,然後下行隔膜。人迎穴脈搏跳動旺盛,就是《終始等篇》中所說的「人迎一盛、二盛、三盛、四盛,而且又大又數,叫做溢陽」。
凡上三者,皆屬陽明,故曰其盛在胃。)頗在肺,(即喘息氣逆也。)病名曰厥,死不治。(陰不入陽,故其盛在胃。陽不入陰,故太陰細微。病名曰厥者,陰陽皆逆也。故死不可治。(此所謂得五有餘、二不足也。)帝曰:何謂五有餘、二不足?岐伯曰:所謂五有餘者,五病之氣有餘也;二不足者,亦病氣之不足也。今外得五有餘,內得二不足,此其身不表不里,亦正死明矣。
白話文:
凡這三種證狀,都屬於陽明經,所以說它的症狀主要表現在胃部。氣喘逆流到肺部,發出喘鳴聲。這種病叫「厥」,會導致死亡且無法治癒。(陰氣不能進入陽氣,所以症狀主要表現在胃部。陽氣不能進入陰氣,所以太陰經脈細微。這種病叫「厥」,因為陰陽都逆亂。所以會導致死亡而無法治癒。(這就是所謂的「五臟有餘,二臟不足」。)皇帝問:什麼叫「五臟有餘,二臟不足」?岐伯答:所謂「五臟有餘」,指的是五臟之氣過盛;「二臟不足」,指的是二臟之氣不足。現在外有五臟有餘之證,內有二臟不足之證,這種情況下,患者無論表虛還是裏虛,都是會死的。
(外得五有餘者,一身熱如炭,二頸膺如格,三人迎躁盛,四喘息,五氣逆也。內得二不足者,一癃而一日數十溲,二太陰脈細微如發也。若此五病者,邪氣有餘也。二病者,正氣不足也。欲瀉其邪,則陰虛於裡;欲補其虛,則陽實於外。救里不可,治表亦不可,此不表不里之病,即陽證陰脈之類,有死而已,不能為也。
)
白話文:
外得五有餘者:
- 身體發熱如炭
- 頸部像被東西卡住
- 迎面而來的空氣令人煩躁
- 氣喘
- 氣息逆亂
內得二不足者:
- 小便不通,但一天會排尿數十次
- 太陰脈(脾胃經脈)細小如發絲
如果出現上述五種外症,說明邪氣過盛。如果有兩條內症,說明正氣不足。
如果想要排出邪氣,就會損傷體內的陰液;如果想要補益正氣,就會加重體表的陽熱。既不能治療內部,也不能治療外部,這就是既非表證又非裏證的病症,屬於陽證陰脈類。這種病症只能等死,無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