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6)

1. 三十二、酒風

(《素問·病能論》)

帝曰:有病身熱解惰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,此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曰酒風。(此即前《風論》中所謂漏風也。酒性本熱,過飲而病,故令身熱。濕熱傷於筋,故解惰。濕熱蒸於膚腠,故汗出如浴。汗多則衛虛,故惡風。衛虛則氣泄,故少氣。因酒得風而病,故曰酒風。)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三指撮,為後飯。

(澤瀉味甘淡,性微寒,能滲利濕熱。白朮味甘苦,氣溫,能補中燥濕止汗。麋銜即薇銜,一名無心草,南人呼為吳風草,味苦平,微寒,主治風濕。十分者,倍之也。五分者,減半也。合以三指撮,用三指撮合以約其數而為煎劑也,飯後藥先,故曰後飯。)

白話文:

三十二、酒風

黃帝問道:有些病人身體發熱、懶惰無力,汗出得像洗過澡一樣,怕風、氣息短促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:這種病叫做酒風。(這也就是前面《風論》裡所說的漏風。酒的性質本來就熱,喝太多酒而生病,所以會導致身體發熱。濕熱傷害筋脈,所以懶惰無力。濕熱蒸騰於皮膚毛孔,所以汗出得像洗過澡一樣。汗多則衛氣虛弱,所以怕風。衛氣虛弱則氣血外泄,所以氣息短促。因為喝酒而導致風寒侵襲致病,所以叫做酒風。)黃帝問道:要怎麼治療呢?岐伯回答:用澤瀉、白術各十克,薇菜五克,混合在一起,用三指撮起藥材來估算用量,做成湯劑,飯後服用。

(澤瀉味甘淡性微寒,能去除濕熱。白術味甘苦性溫,能補益脾胃、燥濕止汗。薇菜,也叫無心草,南方人稱它為吳風草,味苦性平微寒,主要治療風濕病。十克是兩倍的劑量,五克是減半的劑量。三指撮是指用三個手指撮合起來估量藥材的數量,來煎煮服用,飯後服藥,所以說是飯後服用。)

2. 三十三、賊風鬼神

(《靈樞·賊風篇》全)

黃帝曰:夫子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,令人病焉;今有其不離屏蔽,不出室穴之中,卒然病者,非不離賊風邪氣,其故何也?(賊者,傷害之名。凡四時不正之氣,皆謂之賊風邪氣。詳運氣類三十六。室穴者,古人多穴居也。

非不離賊風邪氣,言雖避風邪而亦有病者何也?)岐伯曰:此皆嘗有所傷於濕氣,藏於血脈之中,分肉之間,久留而不去,若有所墮墜,惡血在內而不去,卒然喜怒不節,飲食不適,寒溫不時,腠理閉而不通。(嘗有所傷,謂故有所傷也。或傷於濕氣,留藏於分肉血脈之間;或有所墮墜,惡血留而不去;或卒然喜怒不節,則氣有所逆;或飲食不適其宜,則內有所傷;或寒溫不時,致腠理閉而衛氣不通。凡此五者,皆如下文之所謂故邪也。

)其開而遇風寒,則血氣凝結,與故邪相襲,則為寒痹。(其開者,謂冒露於風寒也。故邪在前,風寒繼之,二者相值,則血氣凝結,故為寒痹。《痹論》曰:寒氣勝者為痛痹也。)其有熱則汗出,汗出則受風,雖不遇賊風邪氣,必有因加而發焉(其或有因熱汗出而受風者,雖非賊風邪氣,亦為外感。必有因加而發者,謂因於故而加以新也,新故合邪,故病發矣。

)黃帝曰:今夫子之所言者,皆病人所自知也;其毋所遇邪氣,又毋怵惕之所志、卒然而病者,其故何也?唯有因鬼神之事乎?(鬼神之事,蓋自古惑之矣,故帝特以為問,在欲發明其義以示人也。怵,出、恤二音。毋,無同。)岐伯曰: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,因而志有所惡,及有所慕,血氣內亂,雨氣相摶。

其所從來者微,視之不見,聽而不聞,故似鬼神。(故邪者,言其先有病邪,如上文之濕氣墮墜喜怒寒溫之類,留而未發之謂也。惡者,惡其所憎也。慕者,慕其所好也。故邪未發而新邪復觸之,則五志為邪所憑,血氣因而內亂,邪正先後,兩氣相摶,而邪妄之病生矣。但病所從來者,其機甚微,有非聞見可及,故人以鬼神為疑。

不知跡似鬼神,而實非鬼神之所為也。)黃帝曰:其祝而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先巫者,因知百病之勝,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,可祝而已也。(祝者,巫咒之屬,即祝由也。勝者,凡百病五行之道,必有所以勝之者;然必先知其病所從生之由,而後以勝法勝之,則可移精變氣,祛其邪矣。病有藥石所不及,非此不可者,惟先巫知之,故可祝而已也。

然則先巫用祝之妙,正不在祝,其機在勝之而已。鬼神祝由詳按,在論治類十六,當與此並觀。祝,咒同。)

白話文:

三十三、賊風鬼神

黃帝問道:先生之前提到賊風風邪的侵害會讓人致病,但有些人明明沒有離開住所,卻突然生病,這難道不是因為沒有離開賊風風邪的範圍嗎?這是怎麼回事?(賊,是指傷害;凡是四時不正的氣,都叫做賊風風邪。詳細內容可參考運氣篇三十六。室穴,古代人多穴居。)雖然避開了風邪,但還是生病了,這是為什麼呢?

岐伯回答:這些人都是因為先前曾受濕氣所傷,藏在血脈、肌肉之間,長期停留在體內沒有排出,或者有瘀血積聚不去;又或者突然喜怒失調,飲食不節,寒暖不適,導致肌膚腠理閉塞不通。(先前所受的傷,是指過去受過的傷。可能是受濕氣所傷,停留在肌肉血脈之間;可能是瘀血停滯不去;可能是突然喜怒失節,導致氣逆;可能是飲食不當,導致內傷;可能是寒暖不適,導致腠理閉塞,衛氣不通。這五種情況,都屬於下文所說的舊病邪。)如果此時又遇到風寒,則血氣凝結,與舊病邪互相侵襲,就會導致寒痹。(冒著風寒,舊病邪在前,風寒接著來,兩者相遇,則血氣凝結,因此導致寒痹。《痹論》說:寒氣盛則為痛痹。)如果體內有熱,就會出汗,出汗後又受風,即使沒有遇到賊風風邪,也一定會有誘因導致疾病發生。(有些人因熱而汗出,又受風,雖然不是賊風風邪,但也屬於外感。一定有誘因導致發病,是指舊病基礎上加上新的病邪,新舊病邪結合,所以才會發病。)

黃帝問道:先生所說的,都是病人自己可以察覺的;但有些人沒有遇到任何邪氣,也沒有什麼憂慮緊張之情,卻突然生病,這是為什麼呢?難道是因為鬼神作祟嗎?(鬼神之事,自古以來就令人迷惑不解,所以黃帝特別提出來詢問,是想闡明其道理。)

岐伯回答:這也是因為舊病邪停留在體內尚未發作,而後又因為心思有所憎惡或嚮往,導致血氣內亂,邪正之氣互相搏鬥。它的來源非常微小,肉眼看不見,也聽不見,所以看起來像是鬼神作祟。(舊病邪,是指先前已經存在的病邪,就像上面提到的濕氣、瘀血、喜怒失調、寒暖失衡等等,停留在體內尚未發作。憎惡,是指憎恨厭惡的事物。嚮往,是指嚮往喜愛的事物。舊病邪尚未發作,新的病邪又來侵犯,則人的七情六慾就會被邪氣所控制,血氣因此而內亂,邪正之氣先後相繼,兩氣相搏鬥,於是就產生了怪異的疾病。只是疾病的來源十分微小,非人力所能察覺,所以人們才會懷疑是鬼神作祟。不知其原因而以為是鬼神,但實際上並非鬼神所為。)

黃帝問道:那麼那些用巫術治療的人,又是怎麼回事呢?

岐伯回答:精通醫術的巫師,能夠預知各種疾病的致病機理,事先了解疾病的來源,所以才能夠通過巫術治療。(巫術,指巫師的咒語。精通,指精通各種疾病的五行之道,必有克制之法;但必須先了解疾病的來源,然後才能用克制之法來治療,這樣才能夠改變精氣,祛除邪氣。有些疾病是藥物無法治療的,只有精通醫術的巫師才能夠治療,所以才能夠使用巫術。其實精通醫術的巫師運用巫術的妙處,不在於巫術本身,而在於了解疾病的致病機理。)

3. 三十四、厥逆

(《素問·厥論》)

黃帝問曰:厥之寒熱者何也?(厥者,逆也。氣逆則亂,故忽為眩僕脫絕,是名為厥。愚按:厥證之起於足者,厥發之始也。甚至猝倒暴厥,忽不知人,輕則漸蘇,重則即死,最為急候。後世不能詳察,但以手足寒熱為厥,又有以腳氣為厥者,謬之甚也。雖仲景有寒厥熱厥之分,亦以手足為言,蓋彼以辨傷寒之寒熱耳,實非若《內經》之所謂厥也。觀《大奇論》曰:暴厥者不知與人言。

《調經論》曰:血之與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《繆刺論》曰: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重而形無知也,其狀若屍,或曰屍厥。若此者,豈止於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?今人多不知厥證,而皆指為中風也。夫中風者,病多經絡之受傷;厥逆者,直因精氣之內奪。

表裡虛實,病情當辨,名義不正,無怪其以風治厥也,醫中之害,莫此為甚。今將風厥二類並列於此,以便觀者之究正。諸篇厥義,詳會通類疾病二十三。)岐伯對曰: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,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。(凡物之生氣,必自下而升,故陰陽之氣衰於下,則寒厥熱厥由之而生也。

)帝曰:熱厥之為熱也,必起於足下者何也?(足下,足心也。熱為陽邪而反起於陰分,故問之。)岐伯曰: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,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。(足趾之端曰表,三陽之所起也。足下、足心,三陰之所聚也。若陽氣勝則陰氣虛,陽乘陰位,故熱厥必從足下始。

凡人病陰虛者,所以足心多熱也。)帝曰:寒厥之為寒也,必從五趾而上於膝者何也?(五趾為陽氣之所起,寒為陰邪,反從陽分而上,故問之。)岐伯曰:陰氣起於五趾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,其寒也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(裡言內也,亦足下也。

若陰氣勝則陽氣虛,陽不勝陰,故寒厥必起於五趾而上寒至膝。然其寒也,非從外入,皆由內而生也。故凡病陽虛者,必手足多寒,皆從趾端始。)

帝曰:寒厥何失而然也?(厥之將發,手足先寒者,是為寒厥。)岐伯曰:前陰者宗筋之所聚,太陰、陽明之所合也。(前陰者,陰器也。宗筋者,眾筋之所聚也。如足之三陰、陽明、少陽及沖、任、督、蹺,筋脈皆聚於此,故曰宗筋。此獨言太陰、陽明之合者,重水穀之藏也。

蓋胃為水穀氣血之海,主潤宗筋;又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故特言之,以發明下文之義。)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。(天人之道皆然也。

)此人者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下氣上爭不能復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而上也,(質壯者有所恃,當秋冬陰勝之時,必多情欲之用,以奪腎中之精氣,精虛於下則取足於上,故下氣上爭也。去者太過,生者不及,故不能復也。精溢則氣去,氣去則陽虛,陽虛則陰勝為邪,故寒氣因而上逆矣。

)氣因於中,(氣即上文之精氣邪氣也。精氣之原,本於水谷,水穀之化,出於脾胃,故凡病為寒厥,為下氣上爭,為精氣溢下,皆氣因於中也。然水穀在胃,命門在腎。以精氣言,則腎精之化因於胃;以火土言,則土中陽氣根於命門。陰陽顛倒,互有所關,故上文云厥起於下,此雲氣因於中,正以明上下相因之義。

)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,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(陽氣者,即陽明胃氣也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故陽虛於中,則不能滲營經絡而手足寒也。)

帝曰:熱厥何如而然也?(厥之將發,手足皆熱者,是為熱厥。)岐伯曰: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。(酒為熱谷之液,其氣悍而疾,故先充絡脈。絡滿而經虛者,酒能傷陰,陽盛則陰衰也。酒之詳義,見經絡類六及藏象類二十一。)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胃不和,胃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。(脾主為胃行其津液,故酒入於胃,必歸於脾。

濕熱在脾,則脾陰虛,陽獨亢,而胃不和矣。脾胃俱病則精氣竭,故不能營其經絡四肢也。)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不得散,酒氣與穀氣相搏,熱盛於中,故熱遍於身,內熱而溺赤也。夫酒氣盛而慓悍,腎氣日衰,陽氣獨勝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(數醉若飽入房者,既傷其脾,復傷其腎,皆陰虛也,故手足為熱。

按:本篇寒熱二厥:一由恃壯以秋冬奪於所用,故陽氣衰而為寒厥;一由數醉若飽入房,故精氣竭而為熱厥。二者皆因於酒色,致傷真元,乃為是病,故本篇首言其所由然,則厥之重輕,於茲可見矣。)

帝曰:厥或令人腹滿,或令人暴不知人,或至半日,遠至一日,乃知人者何也?(暴不知人,猝然昏憒也。)岐伯曰:陰氣盛於上則下虛,下虛則腹脹滿;(陰氣盛於上,則不守於下,故下虛。陰虛於下,則脾腎之氣不化,故腹為脹滿。)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,逆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不知人也。

(重,並也。邪氣,氣失常也。陽氣盛於上,則下氣並而上行,並則逆,逆則亂,陽氣亂則神明失守,故暴不知人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