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6)
十五卷 (6)
1. 三十二、酒風
(《素問·病能論》)
帝曰:有病身熱解惰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,此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曰酒風。(此即前《風論》中所謂漏風也。酒性本熱,過飲而病,故令身熱。濕熱傷於筋,故解惰。濕熱蒸於膚腠,故汗出如浴。汗多則衛虛,故惡風。衛虛則氣泄,故少氣。因酒得風而病,故曰酒風。)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三指撮,為後飯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有人身體發熱、四肢無力,汗流浹背就像洗澡一樣,怕冷、呼吸短促,這是什麼病?
岐伯回答道:這種病叫做酒風。(這是之前《風論》中提到的漏風。酒性本身溫熱,過度飲酒會生病,所以會導致身體發熱。濕熱傷害筋骨,所以四肢無力。濕熱蒸發到皮膚表面,所以汗流浹背。汗出過多會導致衛氣虛弱,所以怕冷。衛氣虛弱則氣息不暢,所以呼吸短促。由於喝酒後受風而生病,所以稱為酒風。)
皇帝問道:如何治療?
岐伯回答道:用澤瀉、術各十份,麋銜五份,合在一起,三指捏取,飯後服用。
(澤瀉味甘淡,性微寒,能滲利濕熱。白朮味甘苦,氣溫,能補中燥濕止汗。麋銜即薇銜,一名無心草,南人呼為吳風草,味苦平,微寒,主治風濕。十分者,倍之也。五分者,減半也。合以三指撮,用三指撮合以約其數而為煎劑也,飯後藥先,故曰後飯。)
白話文:
澤瀉味道甘淡,性微寒,可以滲透排解體內的濕熱。白朮味道甘苦,性溫,可以健脾燥濕,止汗。
麋銜就是薇銜,又稱無心草,南方人稱之為吳風草。味道苦平,性微寒,主治風濕。
十分量指加倍的量。五分量指減半的量。
合起來用三指撮取,是指用三指撮合藥材,以限制數量,用於煎製藥劑。由於藥物需要在飯後服用,所以稱之為後飯。
2. 三十三、賊風鬼神
(《靈樞·賊風篇》全)
白話文:
《靈樞·賊風篇》全文如下:
-
「春三月,此謂發陳,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。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,被發緩形,以使志生。」 春季三個月,這個時候是萬物生長的開始,天地之間都充滿了生命力,萬物開始繁榮茂盛。應當在晚上休息,早上起牀,漫步庭院,披頭散髮,讓心態也跟著生氣勃勃。
-
「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天地氣交,萬物華實。夜臥早起,無厭於日,使志無怒,使華光滿面。」 夏季三個月,這個時候萬物茂盛,天地之氣交織,萬物開花結果。應當在晚上休息,早上起牀,不要嫌棄白天的熱浪,讓心情保持平和,臉上洋溢著光彩。
-
「秋三月,此謂容平,天高而氣清,地收而藏實。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,使志安靜,以緩秋刑。」 秋季三個月,這個時候天氣變得高爽清新,大地收穫豐碩。應當早睡早起,和雞同醒,讓心態保持安寧,以緩解秋天的酷寒。
-
「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萬物閉藏。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。」 冬季三個月,這個時候水凍土地裂開,萬物都隱藏起來。應當早睡晚起,等待日出,讓心情保持深沈,好像有個祕密,又好像已經有所獲得。
以上就是《靈樞·賊風篇》的主要內容,這是一種根據四季節氣調整生活作息和心態的傳統中醫養生原則。
黃帝曰:夫子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,令人病焉;今有其不離屏蔽,不出室穴之中,卒然病者,非不離賊風邪氣,其故何也?(賊者,傷害之名。凡四時不正之氣,皆謂之賊風邪氣。詳運氣類三十六。室穴者,古人多穴居也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先生說四季不正之氣會致人得病,可是有的人從不離開自己的住處,卻突然生病了,這難道不是因為接觸了四季不正之氣嗎?原因是什麼呢?
非不離賊風邪氣,言雖避風邪而亦有病者何也?)岐伯曰:此皆嘗有所傷於濕氣,藏於血脈之中,分肉之間,久留而不去,若有所墮墜,惡血在內而不去,卒然喜怒不節,飲食不適,寒溫不時,腠理閉而不通。(嘗有所傷,謂故有所傷也。或傷於濕氣,留藏於分肉血脈之間;或有所墮墜,惡血留而不去;或卒然喜怒不節,則氣有所逆;或飲食不適其宜,則內有所傷;或寒溫不時,致腠理閉而衛氣不通。凡此五者,皆如下文之所謂故邪也。
白話文:
說他們不會接觸邪風之氣,是因為他們雖然避開了風邪,但仍然會生病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說:這些人過去都曾經受過濕氣的傷害,濕氣藏在血脈之中,肉的分隔之間,長期留存而不散去。就好像有什麼東西從高處墜落,瘀血留在體內不去。如果突然喜怒無常,飲食不節制,寒氣和熱氣不適時,毛孔閉塞而不通暢。
(曾經受過傷害,是指過去受過傷害。有的人受過濕氣的傷害,濕氣留藏在肉的分隔和血脈之間;有的人受過墜落傷害,瘀血留在體內不去;有的人突然喜怒無常,則氣機逆亂;有的人飲食不適當,則內部受傷;有的人寒氣和熱氣不適時,導致毛孔閉塞,衛氣不通暢。這五種情況,都屬於下文所說的舊病。)
)其開而遇風寒,則血氣凝結,與故邪相襲,則為寒痹。(其開者,謂冒露於風寒也。故邪在前,風寒繼之,二者相值,則血氣凝結,故為寒痹。《痹論》曰:寒氣勝者為痛痹也。)其有熱則汗出,汗出則受風,雖不遇賊風邪氣,必有因加而發焉(其或有因熱汗出而受風者,雖非賊風邪氣,亦為外感。必有因加而發者,謂因於故而加以新也,新故合邪,故病發矣。
白話文:
如果開窗而遇上風寒,那麼血氣就會凝結,與之前的疾病相互影響,就會形成寒痹症。(開窗者,指暴露於風寒之中。之前的疾病在前,風寒緊接著來,二者相值,則血氣凝結,故而形成寒痹症。《痹論》中說:寒氣盛則為痛痹。)如果有熱症而大量出汗,出汗後又受了風,即使沒有遇到外邪風邪之氣,也一定會有內因加重而發作(如果有因熱而大量出汗,又受了風,即使不是外邪風邪之氣,也是外感。一定會有內因加重而發作者,指因於之前的疾病,再加上新的外感,新舊合邪,所以疾病發作)。
)黃帝曰:今夫子之所言者,皆病人所自知也;其毋所遇邪氣,又毋怵惕之所志、卒然而病者,其故何也?唯有因鬼神之事乎?(鬼神之事,蓋自古惑之矣,故帝特以為問,在欲發明其義以示人也。怵,出、恤二音。毋,無同。)岐伯曰: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,因而志有所惡,及有所慕,血氣內亂,雨氣相摶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您剛剛說的,都是病人自己可以體察到的。那麼,沒有接觸外來邪氣,也沒有驚嚇恐懼等情志因素,卻突然發病的,是什麼原因呢?難道只有因為鬼神作祟嗎?(鬼神之事,自古以來就有人迷惑,所以黃帝特別提出這個問題,想闡明其意義以啟示人們。怵,讀音同「出」、「恤」。毋,同「無」。)
岐伯回答說:這也是有原因的。邪氣潛伏在體內還沒有發作,這時如果遇到讓自己厭惡或嚮往的事情,導致血氣內亂,風雨之氣相互交搏,就會生病。
其所從來者微,視之不見,聽而不聞,故似鬼神。(故邪者,言其先有病邪,如上文之濕氣墮墜喜怒寒溫之類,留而未發之謂也。惡者,惡其所憎也。慕者,慕其所好也。故邪未發而新邪復觸之,則五志為邪所憑,血氣因而內亂,邪正先後,兩氣相摶,而邪妄之病生矣。但病所從來者,其機甚微,有非聞見可及,故人以鬼神為疑。
白話文:
病的起因非常隱微,用眼睛看不到,用耳朵聽不到,所以像鬼神一樣。所謂「故邪」,也就是指身體裡原本就有的病邪(如濕氣墮墜、喜怒寒溫等),這些病邪潛伏在體內並未發作。而「惡」是指病邪所厭惡的因素,「慕」是指病邪所喜好的因素。因此,當原本潛伏的病邪受到新的病邪觸發,五臟的志意就會受到病邪的侵襲,血氣因此混亂。新的病邪與體內的病邪先後出現,兩股氣勢相互碰撞,最後產生假冒的病症。然而,疾病產生的根源極其微小,非人的聽覺或視覺所能及,所以人們才會將其視為鬼神作祟。
不知跡似鬼神,而實非鬼神之所為也。)黃帝曰:其祝而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先巫者,因知百病之勝,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,可祝而已也。(祝者,巫咒之屬,即祝由也。勝者,凡百病五行之道,必有所以勝之者;然必先知其病所從生之由,而後以勝法勝之,則可移精變氣,祛其邪矣。病有藥石所不及,非此不可者,惟先巫知之,故可祝而已也。
然則先巫用祝之妙,正不在祝,其機在勝之而已。鬼神祝由詳按,在論治類十六,當與此並觀。祝,咒同。)
白話文:
那些看不見蹤影、好像鬼神的東西,其實並不是鬼神所為。黃帝問:「為什麼只要唸祝文就能治病?」岐伯答:「古代的巫醫,因為熟悉各種疾病的變化,可以預先得知疾病的來源,所以只要透過唸祝文就能治癒疾病。」(祝文:屬於巫術咒語的一種,也就是祝由科。變化:指各種疾病在五行相生的規律。而每種疾病都有其相剋之道,如果能先知道疾病的來源,再用相剋的方法來治療,就能轉移精氣、改變病氣,去除邪氣。有些疾病是藥物和針灸無法治療的,而只有巫醫知道這些疾病的來源,所以他們只要唸祝文就能治病。)
3. 三十四、厥逆
(《素問·厥論》)
黃帝問曰:厥之寒熱者何也?(厥者,逆也。氣逆則亂,故忽為眩僕脫絕,是名為厥。愚按:厥證之起於足者,厥發之始也。甚至猝倒暴厥,忽不知人,輕則漸蘇,重則即死,最為急候。後世不能詳察,但以手足寒熱為厥,又有以腳氣為厥者,謬之甚也。雖仲景有寒厥熱厥之分,亦以手足為言,蓋彼以辨傷寒之寒熱耳,實非若《內經》之所謂厥也。觀《大奇論》曰:暴厥者不知與人言。
白話文:
黃帝問:「厥證的寒熱症狀是怎麼回事呢?」(厥證,是指身體內的氣逆亂,所以才導致頭暈、昏倒、人事不省的情況,稱為厥證。註:厥證從足部開始發作,是厥證發病的初期徵兆。甚至突然倒下、昏厥,立即不省人事,輕微者逐漸甦醒,嚴重者會猝死,是一種最危急的病症。後世醫家不能細心辨別,只以手足的寒熱來判斷厥證,有些人甚至將腳氣當作厥證,這種說法是極其錯誤的。雖然仲景將厥證分為寒厥和熱厥,但也是以手足的症狀為依據,因為他那是用來辨別傷寒的寒熱證,實際上並不等於《內經》所說的厥證。如《大奇論》所說:突發的厥證,患者無法與人說話。)
《調經論》曰:血之與氣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。《繆刺論》曰: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重而形無知也,其狀若屍,或曰屍厥。若此者,豈止於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?今人多不知厥證,而皆指為中風也。夫中風者,病多經絡之受傷;厥逆者,直因精氣之內奪。
白話文:
《調經論》中說:氣血同時上攻,會導致大厥,大厥就會猝死。氣血迴流就能活命,回不來就會死亡。《繆刺論》中說:如果手足少陰、太陰和足陽明這五條經脈的氣血都枯竭,就會讓人全身脈搏沉重,意識不清,像一具屍體一樣,也有人稱為屍厥。這些情況,豈止是手腳冷熱或腳氣這種程度呢?如今很多人不懂厥證,都把它誤認為中風。中風通常是經絡受傷所致,而厥逆則是直接因精氣被奪所致。
表裡虛實,病情當辨,名義不正,無怪其以風治厥也,醫中之害,莫此為甚。今將風厥二類並列於此,以便觀者之究正。諸篇厥義,詳會通類疾病二十三。)岐伯對曰: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,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。(凡物之生氣,必自下而升,故陰陽之氣衰於下,則寒厥熱厥由之而生也。
白話文:
分辨疾病的虛實表裡狀況很重要。如果名稱不正確,就會造成混淆,就像把風這種病證當成厥來治療一樣。這是醫學上的大害處。現在將風和厥這兩種病證列在這裡,方便讀者深入瞭解。關於厥的各種意義,請詳見《通類疾病二十三》。
岐伯說:陽氣衰弱於下焦就會產生寒厥,陰氣衰弱於下焦就會產生熱厥。(任何生物的生氣,必定從下往上運行,因此陰陽之氣衰弱於下焦,就會導致寒厥和熱厥。)
)帝曰:熱厥之為熱也,必起於足下者何也?(足下,足心也。熱為陽邪而反起於陰分,故問之。)岐伯曰: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,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。(足趾之端曰表,三陽之所起也。足下、足心,三陰之所聚也。若陽氣勝則陰氣虛,陽乘陰位,故熱厥必從足下始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「熱厥發生的熱為什麼一定要從足下開始呢?」(足下,指足心。熱屬於陽邪,卻反從陰分開始,所以皇帝這樣問。)岐伯回答:「陽氣從足上的五個腳趾表面產生,陰脈則彙集於足下,聚於足心。所以陽氣旺盛時,足下就會發熱。」(腳趾的末端稱作「表」,是三條陽經的起點。足下、足心則是三條陰經的會合點。如果陽氣旺盛,陰氣就會虛弱,陽氣就會乘虛而入,所以熱厥必定從足下開始。)
凡人病陰虛者,所以足心多熱也。)帝曰:寒厥之為寒也,必從五趾而上於膝者何也?(五趾為陽氣之所起,寒為陰邪,反從陽分而上,故問之。)岐伯曰:陰氣起於五趾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,其寒也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(裡言內也,亦足下也。
白話文:
凡是身體陰氣虛弱的人,因此腳心大多發熱。)黃帝問:寒厥引起的寒症,為什麼一定是從五個腳趾開始,向上蔓延至膝蓋呢?(五個腳趾是陽氣發生的部位,寒氣是陰邪之氣,卻從陽性部位向上蔓延,所以這樣發問。)岐伯回答:陰氣從五個腳趾的內側產生,聚集在膝蓋下面,又積聚於膝蓋上面,因此陰氣充盈就會從五個腳趾到膝蓋上出現寒氣,這種寒氣不是從外面來的,都是從裡面產生的。(「裡」是指內部,也就是腳底。)
若陰氣勝則陽氣虛,陽不勝陰,故寒厥必起於五趾而上寒至膝。然其寒也,非從外入,皆由內而生也。故凡病陽虛者,必手足多寒,皆從趾端始。)
白話文:
如果體內的陰氣太強,就會導致陽氣虛弱,陽氣無法戰勝陰氣,所以寒氣必定會從腳趾開始向上蔓延,最後到膝蓋。這種寒氣並不是從外部侵入的,而是從體內產生的。因此,凡是陽虛的人,手腳必定會很冷,而且寒氣都是從腳趾尖開始的。
帝曰:寒厥何失而然也?(厥之將發,手足先寒者,是為寒厥。)岐伯曰:前陰者宗筋之所聚,太陰、陽明之所合也。(前陰者,陰器也。宗筋者,眾筋之所聚也。如足之三陰、陽明、少陽及沖、任、督、蹺,筋脈皆聚於此,故曰宗筋。此獨言太陰、陽明之合者,重水穀之藏也。
白話文:
**皇帝問:**寒厥是什麼原因引起的?
岐伯回答: 陰器(生殖器官)是眾多筋脈匯聚的地方,也是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相交之處。
注釋:
- **前陰:**指陰器。
- **宗筋:**眾多筋脈匯聚的地方。例如,足三陰經、足陽明經、足少陽經以及沖脈、任脈、督脈、蹺脈的筋脈都匯聚於此,因此稱之為宗筋。
- **太陰、陽明之合:**特別強調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相交之處,因為這兩個經脈與水穀的運化有關。
蓋胃為水穀氣血之海,主潤宗筋;又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故特言之,以發明下文之義。)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。(天人之道皆然也。
白話文:
因為胃是容納食物、水份、氣血的海洋,負責滋潤肌肉和韌帶。而且也是陰陽和肌肉、韌帶交會的總樞紐,集中在食道,而陽明經是其中的主幹,所以特別提到它,目的是為了說明接下來要講的內容。)春天和夏天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天和冬天陰氣盛而陽氣衰。(這是天和人的規律。)
)此人者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下氣上爭不能復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而上也,(質壯者有所恃,當秋冬陰勝之時,必多情欲之用,以奪腎中之精氣,精虛於下則取足於上,故下氣上爭也。去者太過,生者不及,故不能復也。精溢則氣去,氣去則陽虛,陽虛則陰勝為邪,故寒氣因而上逆矣。
白話文:
這人體格健壯,但在秋冬時節過度縱欲,導致下半身氣血不足,而上半身氣血爭奪旺盛,無法恢復。精氣下洩,邪氣趁機上攻。(體格健壯的人容易恃強,在秋冬陰氣旺盛的時候,很容易沉迷於情慾,導致腎中精氣虧損。腎精不足之下半身氣血不足,於是上半身氣血就會向上爭奪。失去的太多了,產生的跟不上,所以無法恢復。精氣流失則氣血衰退,氣血衰退則陽氣虛弱,陽氣虛弱則陰氣旺盛成邪,因此寒邪趁機上竄。)
)氣因於中,(氣即上文之精氣邪氣也。精氣之原,本於水谷,水穀之化,出於脾胃,故凡病為寒厥,為下氣上爭,為精氣溢下,皆氣因於中也。然水穀在胃,命門在腎。以精氣言,則腎精之化因於胃;以火土言,則土中陽氣根於命門。陰陽顛倒,互有所關,故上文云厥起於下,此雲氣因於中,正以明上下相因之義。
白話文:
氣候會影響身體,(氣指的是前文提到的精氣和邪氣。精氣的來源,本於食物,食物的消化吸收,功能在脾胃,因此凡是得了寒症、氣逆不順、精氣下溢的疾病,都是因為體內的氣候所致。然而食物在胃中,命門在腎中。從精氣的角度來說,腎精的形成是依靠胃來完成;從火土的角度來說,土中的陽氣來源於命門。陰陽顛倒,互相影響,所以前文說寒氣從下往上,現在說氣候影響身體,正是為了說明上下相因的道理。
)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,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(陽氣者,即陽明胃氣也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故陽虛於中,則不能滲營經絡而手足寒也。)
白話文:
陽氣虛弱無法滲透營運經絡,陽氣逐漸衰弱,只有陰氣獨留,所以手腳會感到寒冷。(陽氣是指陽明胃氣。四肢都從胃部得到陽氣,所以胃部陽氣虛弱,就無法滲透營運經絡而導致手腳寒冷。)
帝曰:熱厥何如而然也?(厥之將發,手足皆熱者,是為熱厥。)岐伯曰: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。(酒為熱谷之液,其氣悍而疾,故先充絡脈。絡滿而經虛者,酒能傷陰,陽盛則陰衰也。酒之詳義,見經絡類六及藏象類二十一。)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胃不和,胃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。(脾主為胃行其津液,故酒入於胃,必歸於脾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熱厥是什麼情況才會發生呢?岐伯回答:酒進入胃裡,就會讓絡脈充盈,而經脈虛弱。酒屬於熱性食物的液體,氣性強勁且快速,所以先充盈絡脈。絡脈充盈而經脈虛弱,是因為酒能傷陰,陽氣旺盛就會導致陰氣衰弱。關於酒的詳細說明,請參閱經絡類第六章和藏象類第二十一章。脾臟負責幫助胃消化食物中的津液,陰氣虛弱就會導致陽氣入侵,陽氣入侵就會導致胃氣不和,胃氣不和就會造成精氣耗竭,精氣耗竭就會導致四肢失養。脾臟負責幫助胃消化食物中的津液,所以酒進入胃後,必定會歸屬於脾臟。
濕熱在脾,則脾陰虛,陽獨亢,而胃不和矣。脾胃俱病則精氣竭,故不能營其經絡四肢也。)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不得散,酒氣與穀氣相搏,熱盛於中,故熱遍於身,內熱而溺赤也。夫酒氣盛而慓悍,腎氣日衰,陽氣獨勝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(數醉若飽入房者,既傷其脾,復傷其腎,皆陰虛也,故手足為熱。
白話文:
當濕熱蓄積在脾臟,就會導致脾陰虛弱,陽氣過旺,進而影響胃的和諧運作。脾胃同時受損,會導致精氣耗竭,無法濡養四肢經絡。
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經常飲酒、進食過飽後行房的人身上,因為這樣會導致氣血聚集在脾臟,無法散去。酒氣與食物中的熱氣相互作用,導致體內熱盛,因此全身發熱,內熱還會引起小便赤黃。
過度飲酒會導致身體暴躁易怒,腎氣逐漸衰弱,陽氣相對旺盛,所以手腳會發熱。(經常飲酒後行房的人,既會損傷脾臟,也會損傷腎臟,都是因為陰虛所致,所以在手腳會發熱。
按:本篇寒熱二厥:一由恃壯以秋冬奪於所用,故陽氣衰而為寒厥;一由數醉若飽入房,故精氣竭而為熱厥。二者皆因於酒色,致傷真元,乃為是病,故本篇首言其所由然,則厥之重輕,於茲可見矣。)
白話文:
註解:本篇所論的寒熱兩種中風是由於過度自信,在秋冬季節縱慾過度導致陽氣衰弱而發熱中風;另一種是由於經常醉酒或飽食後行房,導致精氣耗竭而發熱中風。這兩種中風都與酒色過度有關,傷及了身體的真元,因此才會引發疾病。本篇的開頭就闡述了中風發生的原因,由此可以看出中風的輕重程度。
帝曰:厥或令人腹滿,或令人暴不知人,或至半日,遠至一日,乃知人者何也?(暴不知人,猝然昏憒也。)岐伯曰:陰氣盛於上則下虛,下虛則腹脹滿;(陰氣盛於上,則不守於下,故下虛。陰虛於下,則脾腎之氣不化,故腹為脹滿。)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,逆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不知人也。
白話文:
皇帝說:可能有的人感覺腹脹,或者會突然不認得人,有時候會好幾個小時,嚴重的會一天,這是什麼原因呢?(突然不認得人,就是突然昏迷糊塗。)
岐伯回答:陰氣旺盛在上半身,導致下半身虛弱,下半身虛弱就會腹漲;陽氣旺盛在上半身,就會導致下半身氣血逆行,而邪氣就會反過來,反過來陽氣就會紊亂,陽氣紊亂就會不認得人。
(重,並也。邪氣,氣失常也。陽氣盛於上,則下氣並而上行,並則逆,逆則亂,陽氣亂則神明失守,故暴不知人也。)
白話文:
「重」有堆積的意思,而「邪氣」是指氣的異常。如果陽氣在上面旺盛,那麼下方的氣就會堆積並往上行。堆積就會逆行,逆行就會混亂,陽氣混亂,就會導致精神意識失守,因而出現神志不清的狀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