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十五卷 (4)

1. 二十九、風傳五臟

(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)

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,(長義如前章。)今風寒客於人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,當是之時,可汗而發也。(客者,如客之自外而至,居非其常也。畢,盡也。風寒客於皮膚,則腠理閉密,故毫毛盡直。寒束於外,則陽氣無所疏泄,故鬱而為熱。斯時也,寒邪初中在表,故可取汗而愈。

)或痹不仁腫痛,當是之時,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。(邪在皮毛,不亟去之,則入於經絡,故或為諸痹,或為不仁,或為腫痛,故當用湯熨灸刺之法,以去經絡之病。)弗治,病入舍於肺,名曰肺痹,發咳上氣。(風寒自表入臟,必先於肺,蓋肺合皮毛,為臟之長也。《宣明五氣篇》曰:邪入於陰則痹。

故肺受風寒則病為肺痹。而其變動為咳,咳則喘急,故為上氣。)弗治,肺即傳而行之肝,病名曰肝痹,一名曰厥,脅痛出食,當是之時,可按若刺耳。(在肺弗治,則肺金乘木,故及於肝,是為肝痹。肝氣善逆,故一名曰厥。厥在肝經,故脅痛。厥而犯胃,故出食。可按若刺,則厥逆散而肝邪平矣。

)弗治,肝傳之脾,病名曰脾風發癉,腹中熱煩心,出黃,當此之時,可按可藥可浴。(在肝弗治,則肝木乘土,風熱入脾,病名脾癉。其在內則腹中熱而煩心,在外則肌體出黃,可按可藥可浴,在解其表裡之風熱耳。)弗治,脾傳之腎,病名曰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,當此之時,可按可藥。

(在脾弗治,則土邪乘腎,病名疝瘕。邪聚下焦,故小腹冤熱而痛,溲出白濁也。熱結不散,虧蝕真陰,如蟲之吸血,故亦名曰蠱。瘕,加、駕二音。)弗治,腎傳之心,病筋脈相引而急,病名曰瘛,當此之時,可灸可藥。弗治,滿十日法當死。(腎邪剋火則傳於心,心主血脈,心病則血燥,血燥則筋脈相引而急,手足攣掣,病名曰瘛。邪氣至心,其病已極,此而弗治,故不出十日當死。

瘛音翅。)腎因傳之心,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,發寒熱,病當三歲死,(若腎傳於心,未至即死而邪未盡者,當復傳於肺,而金火交爭,金勝則寒,火勝則熱,故發寒熱。三歲死者,凡風邪傳遍五臟,本當即死;其不死者,以元氣未敗,勢猶在緩。故肺復受邪,再一歲則肺病及肝,二歲則肝病及脾,三歲則脾病及腎,三陰俱敗,故當死也。)此病之次也。

(此即順傳所勝之次第也。)然其卒發者,不必治於傳。(病有發於倉卒者,隨氣為患,不以次而入,亦不必依次以治其傳。此又於逆傳順傳之外,而復有不次相乘者矣。卒,猝同。)或其傳化有不以次,不以次入者,憂恐悲喜怒,令不得以其次,故令人有大病矣。(五志之發無常,隨觸而動,故生病亦不以其次。

)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,(喜則氣下,故傷心。心傷而大虛,則腎氣乘之,水勝火也。)怒則肝氣乘矣,(怒則氣逆於肝而乘於脾,木勝土也。)悲則肺氣乘矣,(悲則氣並於肺而乘於肝,金勝木也。)恐則脾氣乘矣,(恐傷腎而腎氣虛,則脾氣乘之,土勝水也。)憂則心氣乘矣,(憂傷肺則心氣乘之,火勝金也。

)此其道也。(或以有餘而乘彼,或以不足而被乘,皆乘所不勝,此不次之道也。)故病有五,五五二十五變,及其傳化,傳乘之名也。(臟惟五,而五臟之傳,又能各兼五臟,則有二十五變。傳者以此傳彼,乘者以強凌弱,故有曰傳曰乘之異名耳。本篇與藏象類二十四章同出一論,所當並考。

白話文:

二十九、風傳五臟

風是百病之首,當風寒入侵人體時,會使人毛髮豎立,皮膚閉塞而感到發熱,此時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導致痹痛、麻木、腫脹,則可用湯熨、灸法、針刺來去除病邪。

若不治療,風寒侵入肺臟,稱為肺痹,會出現咳嗽、氣喘。如果不治療,病邪會從肺傳到肝,稱為肝痹或厥,會有脅肋疼痛、飲食不下的症狀,此時可以按摩或針刺耳部。

若仍不治療,病邪會從肝傳到脾,稱為脾風或脾癉,會出現腹部發熱煩躁、心煩意亂、黃疸等症狀,此時可以用按摩、藥物或沐浴的方法治療。

若繼續不治療,病邪會從脾傳到腎,稱為疝瘕,會出現少腹疼痛、小便渾濁等症狀,也稱為蠱,此時可以用按摩和藥物治療。

若仍不治療,病邪會從腎傳到心,導致筋脈拘急,稱為瘛癧,此時可以用灸法和藥物治療。若不治療,十天內就會死亡。

如果腎邪傳到心臟,但未致死而病邪未盡,則會再次傳到肺臟,造成寒熱交替,這種情況下,病人可能會在三年內死亡。這是因為風邪遍佈五臟,本應立即死亡,但因元氣未衰,病情得以緩解,但肺再次受邪,一年後肺病及肝,兩年後肝病及脾,三年後脾病及腎,三陰俱敗,最終導致死亡。

然而,有些疾病發病迅速,不一定按照這個順序傳變,治療也不必遵循這個順序。疾病的傳變也可能因為憂、恐、悲、喜、怒等情緒而打亂順序,導致病情加重。

喜則傷心,心虛則腎氣乘之;怒則肝氣乘脾;悲則肺氣乘肝;恐則脾氣乘腎;憂則心氣乘肺。這就是風邪傳變的規律。

因此,五臟的疾病有二十五種變化,這些變化是由於臟腑之間互相傳變、互相克制造成的。

2. 三十、風厥勞風

(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)

帝曰:有病身熱汗出煩滿,煩滿不為汗解,此為何病?(不為汗解,謂汗後熱煩不散也。)岐伯曰:汗出而身熱者風也,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,病名曰風厥。帝曰:願卒聞之。岐伯曰:巨陽主氣,故先受邪,少陰與其為表裡也,得熱則上從之,從之則厥也。(風為陽邪,故汗雖出而身仍熱也。

巨陽主氣,氣言表也。表病則里應,故少陰得熱,則陰分之氣亦從陽而上逆,逆則厥矣,故名風厥。按:風厥之義不一,如本篇者,言太陽少陰病也。其在《陰陽別論》者,云二陽一陰發病名曰風厥,言胃與肝也。詳本類前六。在《五變篇》者,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,肉不堅,腠理疏也。

詳本類後七十六。俱當參辨其義。)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表裡刺之,飲之服湯。(陽邪盛者陰必虛,故當瀉太陽之熱,補少陰之氣,合表裡而刺之也。飲之服湯,即《脈度篇》所謂虛者飲藥以補之之意。)

帝曰:勞風為病何如?岐伯曰:勞風法在肺下,(勞風者,因勞傷風也。肺下者,在內則胸膈之間,在外則四椎五椎之間也。風受於外則病應於內,凡人之因於勞者必氣喘,此勞能動肺可知。按:王氏曰:勞,謂腎勞也。腎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,故腎勞風生,上居肺下也。

此固一說,第勞之為病,所涉者多,恐不止於腎經耳。)其為病也,使人強上冥視,(邪在肺下,則為喘逆,故令人強上不能俛首。風熱上壅,則畏風羞明,故令人冥目而視。)唾出若涕,惡風而振寒,此為勞風之病。(風熱傷陰,則津液稠濁,故唾出若涕。肺主皮毛,衛氣受傷,故惡風振寒。

)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救俛仰。(風之微甚,證在俛仰之間也,故當先救之。然救此者必先溫肺,溫肺則風散,風散則俛仰安矣。若溫散不愈,郁久成熱,然後可以清解。溫清失宜,病必延甚。俛,俯同。)巨陽引精者三日,中年者五日,不精者七日,(風邪之病肺者,必由足太陽膀胱經風門、肺俞等穴,內入於藏。太陽者水之府,三陽之表也,故當引精上行,則風從咳散。

若巨陽氣盛,引精速者,應在三日。中年精衰者,應在五日。衰年不精者,應在七日。當咳出青黃痰涕而愈如下文者,是即引精之謂。)咳出青黃涕,其狀如膿,大如彈丸,從口中若鼻中出,不出則傷肺,傷肺則死也。(咳涕不出者,即今人所謂乾咳嗽也,甚至金水虧竭,虛勞之候,故死。

王氏曰:平調咳者,從咽而上出於口。暴卒咳者,氣衝突於蓄門而出於鼻。夫如是者,皆腎氣勞竭,肺氣內虛,陽氣奔迫之所為,故不出則傷肺而死也。按王氏所謂蓄門者,義出《營氣篇》,詳經絡類二十四。)

白話文:

三十、風厥與勞風

皇帝問:患病後身體發熱、出汗、煩悶,煩悶卻無法藉由汗液排出,這是什麼病?(汗液排出後,熱煩仍未消散)岐伯回答:出汗而身體發熱是風邪,出汗而煩悶不消散是厥證,此病名為風厥。皇帝說:希望詳細了解。岐伯說:巨陽主司一身之氣,所以最先受到邪氣侵犯,少陰與巨陽互為表裡,邪熱入侵則上逆,上逆就導致厥證。(風邪屬陽邪,所以即使出汗,身體仍然發熱。巨陽主司體表之氣,體表受病,則裡亦受影響,所以少陰受熱,陰氣也隨陽氣上逆,上逆就成厥證,所以稱為風厥。風厥的含義並不單一,本篇所指是太陽經和少陰經的病證;《陰陽別論》中所說的風厥,是指二陽一陰經同時發病,指的是胃經和肝經,詳見本書前面第六篇;《五變篇》中所說的人容易患風厥並出汗的,是因為肌肉不結實,肌膚腠理疏鬆,詳見本書後面第七十六篇,都要參照辨析其義。)皇帝問:如何治療?岐伯回答:針刺表裡經脈,並服用湯藥。(陽邪盛則陰必虛,所以要瀉去太陽經的熱邪,補益少陰經的氣,因此要針刺表裡經脈。服用湯藥,是指《脈度篇》中所說的虛者用藥補益。)

皇帝問:勞風致病如何?岐伯回答:勞風的病位在肺下。(勞風,是因為勞累而受風邪。肺下,內指胸膈之間,外指脊椎第四、五椎骨之間。外感風邪,則病在內,凡因勞累而致病的人,必定氣喘,由此可知勞累能傷及肺。按:王氏認為:勞,指的是腎臟勞累。腎經脈從腎上貫穿肝膈入肺,所以腎虛勞累則風邪生發,病位在肺下。這只是一個說法,勞累致病,所涉及的經脈較多,恐怕不只是腎經。)它所引起的病症是:使人強行仰視,(邪氣在肺下,則氣喘逆,所以使人抬頭困難,不能低頭。風熱壅盛,則畏風怕光,所以使人眼睛睜不大。)唾液像涕一樣,怕風且畏寒,這就是勞風的病症。(風熱傷陰,則津液稠濁,所以唾液像涕一樣。肺主皮毛,衛氣受損,所以怕風畏寒。)皇帝問:如何治療?岐伯回答:先治其俯仰。(風邪輕微,症狀在俯仰之間,所以要先治療。治療這個,必須先溫通肺氣,溫通肺氣則風邪散去,風邪散去則俯仰自如。如果溫散治療無效,久而化熱,然後才能清熱解毒。溫散清解方法失當,病情一定會加重。俯,與俯同義。)巨陽引精上行,年輕人三日,中年人五日,體虛者七日,(風邪侵犯肺臟,一定會從足太陽膀胱經的風門、肺俞等穴位侵入臟腑。太陽經是水府,三陽經的表裡,所以要引導精氣上行,則風邪會隨著咳嗽排出。如果巨陽之氣盛,引導精氣上行速度快,應該在三日內。中年人精氣衰弱,應該在五日內。老年人精氣不足,應該在七日內。應該咳出青黃色痰涕而痊癒,如下文所述,這就是引精上行的意思。)咳出青黃色痰涕,形狀像膿,大小像彈丸,從口中或鼻中排出,若咳不出則傷肺,傷肺則死。(咳不出痰涕,就是現代人所說的乾咳,甚至金水虧竭,虛勞的徵兆,所以會死。王氏說:平時咳嗽,從咽喉向上排出;突然咳嗽,氣衝擊蓄門,從鼻中排出。像這樣的情況,都是腎氣衰竭,肺氣虛弱,陽氣衝迫所致,所以咳不出則傷肺而死。按:王氏所說的蓄門,其義出自《營氣篇》,詳見經絡類二十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