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五卷 (1)
十五卷 (1)
1. 二十五、宣明五氣
(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全)
白話文:
人有五臟,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腎藏志。五臟安定,則精神魂魄意志皆存;若五臟失調,則會出現相應的情緒失常。
人之四肢,為五臟所主,故手心熱者心受病,手背熱者陽明受病,臂內熱者太陰受病,臂外熱者少陽受病,足心熱者厥陰受病,足脛熱者少陰受病,足背熱者太陽受病。
久視傷血,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,是謂五勞所傷。風雨寒暑,不得避者,亦傷五臟。
大怒傷肝,暴喜傷心,思慮過度傷脾,悲傷肺,驚恐傷腎,此為情志所傷。故養生之道,當調和情志,適時休息,避外邪,以保五臟平安。
五味所入:酸入肝,(酸化從木也。)辛入肺,(辛化從金也。)苦入心,(苦化從火也。)鹹入腎,(咸化從水也。)甘入脾,(甘化從土也。)是謂五入。(五味各從其類,同氣相求也。《九針論》仍有淡入胃一句。)
白話文:
五種味道進入身體的方式:
- 酸味進入肝臟,(酸性來自木元素。)
- 辛味進入肺臟,(辛性來自金元素。)
- 苦味進入心臟,(苦性來自火元素。)
- 鹹味進入腎臟,(鹹性來自水元素。)
- 甜味進入脾臟,(甜性來自土元素。)
這就是所謂的「五入」。(五種味道各自進入與其性質相符的臟腑,因為同性質的事物會相互吸引。《九針論》還有一句話說「淡味進入胃」。)
五氣所病:心為噫,(噫,噯氣也。遍考《本經》,絕無噯氣一證,而惟言噫者,蓋即此也。按《九針論》曰:心為噫。《刺禁論》曰:刺中心,一日死,其動為噫。《痹論》曰:心痹者,嗌乾善噫。是皆言噫出於心也。然《診要經終論》曰:太陰終者,善噫善嘔。《脈解篇》曰: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於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上走心為噫也。《口問篇》曰:寒氣客於胃,厥逆從下上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
白話文:
五臟受到疾病的影響:
- 心臟疾病會導致噯氣(一種類似打嗝的症狀)。
注:儘管經典醫書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沒有明確記載「噯氣」一症,但「噫」字在此文中即指噯氣。
- 《九針論》中說:心臟疾病會導致噫氣。
- 《刺禁論》中說:刺傷心臟,會導致第二天死亡,其症狀為噫氣。
- 《痹論》中說:心臟痹症,會導致喉嚨乾燥,容易發出噫氣。
這些都說明噫氣是由心臟疾病引起的。
然而,《診要經終論》中說:肺臟疾病晚期,會導致噯氣和嘔吐。《脈解篇》中說:肺臟疾病導致的「上走心為噫」,是因為陰氣過盛,上犯陽明經,而陽明經與心臟相絡,所以才會出現「上走心為噫」的症狀。《口問篇》中說:寒氣滯留在胃中,會向上散發,再次出現在胃部,從而導致噫氣。
由此觀之,是心脾胃三臟皆有是證,蓋由火土之郁,而氣有不得舒伸,故為此證。噫,伊、隘二音。《釋義》曰:飽食息也。《禮記》注曰:不寤之聲。)肺為咳,(肺主氣,其屬金,邪挾金聲,故病為咳。咳,康益切。)肝為語,(問答之聲曰語,語出於肝,象木有枝條,多委曲也。
白話文:
從這段話看來,是心、脾、胃三臟都有此症狀,這是因為火氣和燥熱之氣鬱結,導致氣無法順暢流通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喔,伊和隘兩個字發音相同。《釋義》中解釋:「飽食息也」,《禮記》的注釋則說:「不寤之聲」。肺部出現咳嗽(肺主氣,五行屬金,邪氣附著在金屬上,因此疾病表現為咳嗽。咳嗽的讀音是康益切。),肝部出現言語(問答發出的聲音叫做言語,言語從肝臟發出,就像樹木有枝葉,非常委婉。)
)脾為吞,(脾受五味,故為吞。象土包容,為物所歸也。)腎為欠、為嚏,(欠,呵欠也。嚏,噴嚏也。陽未靜而陰引之,故為欠。陽欲達而陰發之,故為嚏。陰盛於下,氣化於水,所以皆屬乎腎。故凡陽盛者不欠,下虛者無嚏,其由於腎也可知。欠、嚏二義,具《口問篇》,詳本類後七十九。
白話文:
脾臟有吞納的功能。(脾臟攝取五味,所以有吞納之職。就像土地包容萬物,是萬物歸宿一樣。)
腎臟掌管打呵欠和打噴嚏。(打呵欠是陽氣尚未平息,陰氣引發所致。打噴嚏是陽氣想要通達,陰氣促使其發作所致。陰氣盛於下焦,化生為水液,因此這些現象都歸屬於腎臟。所以,陽氣旺盛的人不打呵欠,下焦虛弱的人不打噴嚏,由此可知這是由於腎臟的功能所致。關於打呵欠和打噴嚏的具體論述,記載在《口問篇》中,詳見本類後七十九則。)
嚏音帝。)胃為氣逆、為噦、為恐,(胃為水穀之海,胃有不和,則為氣逆。噦,呃逆也,胃中有寒則為噦。恐,腎之志也,胃屬土,腎屬水,土邪傷腎則為恐,故皆涉於胃也。噦,於決切。詳義見針刺類五十三。)大腸、小腸為泄,(大腸為傳道之府,小腸為受盛之府,小腸之清濁不分,則大腸之傳道不固,故為泄利。)下焦溢為水,(下焦為分注之所,氣不化則津液不行,故溢於肌肉而為水。
白話文:
打噴嚏屬於肺氣的上逆。胃氣上逆會引起呃逆和恐懼。(胃是水谷的貯藏處,胃氣不調和就會導致氣逆。呃逆是由於胃中有寒氣引起的。恐懼是腎臟的志向,胃屬土,腎屬水,土邪克水就會導致恐懼,所以這些都與胃有關。呃逆的發音是「於絕切」。詳情請參閱針灸類第五十三章。)大腸和小腸功能失調會導致腹瀉。(大腸是傳導食物的通道,小腸是容納食物的場所。如果小腸不能將清濁分別,大腸的傳導功能就會不穩固,從而導致腹瀉。)下焦功能失常會導致水腫。(下焦是水分分佈的地方,如果氣血化生不暢,津液就會停留在肌肉組織中,導致水腫。
)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,(膀胱為津液之腑,其利與不利皆由氣化。有邪實膀胱,氣不通利而為癃者;有腎氣下虛,津液不化而為癃者,此癃閉之有虛實也。若下焦不能約束而為遺溺者,以膀胱不固,其虛可知。然《本輸篇》曰:三焦者,太陽之別也,並太陽之正,入絡膀胱,約下焦,實則閉癃,虛則遺溺。蓋三焦為中瀆之腑,水道之所由出,故三焦亦屬膀胱也。
白話文:
膀胱功能失調
- 膀胱無法順利排尿,稱為「癃」。
- 膀胱無法控制小便,稱為「遺溺」。
膀胱功能失調的成因
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器官。膀胱功能的正常與否取決於氣的化生。
- 外邪侵襲膀胱,導致膀胱氣化不暢,引起癃。
- 腎氣不足,導致津液無法轉化為尿液,引起癃。癃有虛實之分。
- 膀胱功能失調,無法約束小便,導致遺溺。這可能是因為膀胱鬆弛,虛弱所致。
三焦與膀胱的關係
《本輸篇》記載:三焦是太陽經分出的別氣,它與太陽經正氣相合,注入膀胱經絡,約束下焦。三焦實則膀胱閉塞,三焦虛則遺溺。
三焦是溝通中瀆的臟腑,是水液排泄的通路。因此,三焦也屬於膀胱系統。
癃,良中切。溺,娘料切。)膽為怒,(怒為肝志而膽亦然者,肝膽相為表裡,其氣皆剛,而肝取決於膽也。)是謂五病。(臟腑各五也。)
白話文:
癃(音同「良中」):小便不通。溺(音同「娘料」):小便。
膽臟主怒,(因為怒是肝臟的特性,而膽臟也是一樣,肝臟和膽臟互相表裡,它們的氣都剛強,而肝臟的決斷取決於膽臟。)這稱為五病。(臟腑各有五種。)
五精所並:精氣並於心則喜,(並,聚也,精氣五臟各有所藏也。並於心者,火之氣也。氣並於心則神有餘,故其志為喜。然《本神篇》曰:肺喜樂無極則傷魄。正以心火實而乘肺金也。)並於肺則悲,(氣並於肺則乘肝而為悲,肝之虛也。《本神篇》曰:肝悲哀動中則傷魂。
白話文:
五種精氣聚集的地方:
- 精氣聚集在心臟,就會產生喜悅。(聚集,指聚集,精氣是五臟各自分藏的。聚集在心臟的是火之氣。氣聚集在心臟,則精神充沛,所以心志表現為喜悅。但是,《本神篇》中說:肺部過度喜樂,就會損傷魂魄。這是因為心火過旺而剋制了肺金。)
- 精氣聚集在肺部,就會產生悲傷。(氣聚集在肺部,就會剋制肝臟而導致悲傷,這是因為肝臟虛弱。由於《本神篇》中說:肝臟憂愁悲哀,就會損傷魂魄。
)並於肝則憂,(氣並於肝,則乘脾而為憂,脾之虛也。《本神篇》曰:脾憂愁不解則傷意。)並於脾則畏,(氣並於脾,則脾實乘腎,故為畏。《本神篇》曰:恐懼而不解則傷精。)並於腎則恐,(氣並於腎而乘心之虛,則為恐。《本神篇》曰: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。
)是謂五並,虛而相併者也。(臟氣有不足,則勝氣得相併也。《九針論》曰:五精之氣並於臟也。)
白話文:
氣鬱結在肝,則生憂愁 (氣鬱結在肝臟,就會影響脾臟,導致憂愁,因為脾臟虛弱。《本神篇》中說:脾臟承受憂愁不解開,就會損傷意念。)
氣鬱結在脾,則生畏懼 (氣鬱結在脾臟,就會使脾臟實熱,影響腎臟,故而產生畏懼。《本神篇》中說:恐懼不解開,就會損傷精氣。)
氣鬱結在腎,則生恐慌 (氣鬱結在腎臟,就會影響心臟的虛弱,從而產生恐慌。《本神篇》中說:心臟驚恐憂慮,就會損傷神氣,神氣受損,就會產生恐慌和失控。)
五臟所惡:心惡熱,(心本屬火,過熱則病,故惡熱。)肺惡寒,(肺屬金而主皮毛,金寒則病,故惡寒。)肝惡風,(肝屬木,其應風,感風則傷筋,故惡風。)脾惡濕,(脾屬土,其應濕,濕勝則傷肌肉,故惡濕。)腎惡燥,(腎屬水而藏精,燥勝則傷精,故惡燥)。是謂五惡。
白話文:
五臟所厭惡的事物:
- 心臟厭惡熱:心屬火,過熱會生病,所以厭惡熱。
- 肺臟厭惡寒冷:肺屬金,掌管皮毛,金性寒,過寒會生病,所以厭惡寒冷。
- 肝臟厭惡風:肝屬木,與風相應,受風會傷筋,所以厭惡風。
- 脾臟厭惡濕氣:脾屬土,與濕氣相應,濕氣過多會傷肌肉,所以厭惡濕氣。
- 腎臟厭惡乾燥:腎屬水,藏精,乾燥過度會傷精,所以厭惡乾燥。
這就是所謂的「五惡」。
五臟化液:心為汗,(心主血,汗則血之餘也。)肺為涕,(涕出於鼻,肺之竅也。)肝為淚,(淚出於目,肝之竅也。)脾為涎,(涎出於口,脾之竅也。)腎為唾,(唾生於舌下,足少陰腎脈循喉嚨挾舌本也。)是謂五液。
白話文:
五臟化生液體:
- 心臟化汗液(心主血,汗液是血液的餘分)
- 肺臟化涕液(涕液從鼻子流出,肺臟是鼻子的竅穴)
- 肝臟化淚液(淚液從眼睛流出,肝臟是眼睛的竅穴)
- 脾臟化涎液(涎液從嘴巴流出,脾臟是嘴巴的竅穴)
- 腎臟化唾液(唾液產生於舌下,足少陰腎脈經過喉嚨,挾持舌根)
以上稱為「五液」。
五味所禁: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;(辛能散氣也。)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;(血得咸則凝結不流也。《五味論》曰:血與咸相得則凝。詳氣味類三。)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;(苦性沉降,陰也;骨屬腎,亦陰也。骨得苦,則沉陰益甚,骨重難舉矣,故骨病者禁苦。《五味論》曰:苦走骨,多食之令人變嘔。
白話文:
五味有禁忌:辛的食物能散氣,有氣病的人不能多吃辛辣食物。(因為辛味能散氣。)鹹的食物能影響血液,有血病的人不能多吃鹹的食物。(因為血液遇到鹹會凝固不流。《五味論》中提到:血液和鹹味相互作用會凝固。詳見《氣味類三》。)苦的食物能影響骨頭,有骨病的人不能多吃苦的食物。(因為苦性屬陰,能沉降;骨頭屬腎,也屬陰。骨頭遇到苦味,會加重陰氣,骨頭會更沉重,難以舉起,所以骨病患者要禁吃苦味。《五味論》中提到:苦味影響骨頭,多吃會讓人嘔吐。)
上二節,按《九針論》曰:苦走血,病在血,無食苦;咸走骨,病在骨,無食鹹。與此稍異,蓋火化苦,故走血,水化咸,故走骨,義亦當然也。)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;(甘能緩中,善生脹滿,故肉病者無多食甘。《五味論》曰:甘走肉,多食之令人悗心,悗,美本切。
白話文:
前面兩段,根據《九針論》說:苦味能驅散血,疾病在血中,不能吃苦味;鹹味能驅散骨,疾病在骨中,不能吃鹹味。這與我們的觀點略有不同,因為火能化苦,所以苦味能驅散血;水能化鹹,所以鹹味能驅散骨,也是合理的。
甘味能驅散肌肉,肌肉疾病時不能食用太多甘味。(甘味能緩和中焦,容易導致脹滿,所以肌肉疾病時不能多吃甘味。《五味論》說:甘味能驅散肌肉,吃多會讓人感到心曠神怡。
)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;(酸能收縮,故病在筋者無多食酸。《五味論》曰:酸走筋,多食之令人癃。)是謂五禁,無令多食。(《九針論》曰:口嗜而欲食之,不可多也,必自裁也,命曰五裁。)
白話文:
(酸能收縮筋膜,筋病患者不宜多食酸味;(酸能收縮,所以有筋病者不宜多食酸。《五味論》說:酸能收縮筋膜,多食酸會導致人小便不通。)以上五種食物都是禁忌,不可多吃。(《九針論》說:嘴巴想吃東西,也不能過量,一定要自我節制,稱為「五裁」。)
五病所發:陰病發於骨,(骨屬腎,腎者陰中之陰也。)陽病發於血,(血屬心,心者陽中之陽也。)陰病發於肉,(肉屬脾,脾者陰中之至陰也。)陽病發於冬,(陰勝則陽病也。)陰病發於夏,(陽勝則陰病也。)是謂五發。(按:《九針論》尚有以味發於氣一句,蓋食入於陰,則長氣於陽,故味發於氣也。)
白話文:
五類疾病的起因:
- 陰性疾病源於骨頭(骨屬腎,腎是陰中的陰)。
- 陽性疾病源於血液(血屬心,心是陽中的陽)。
- 陰性疾病源於肌肉(肉屬脾,脾是陰中的至陰)。
- 陽性疾病在冬天發作(陰盛則陽衰)。
- 陰性疾病在夏天發作(陽盛則陰衰)。
以上稱為五種發病。
(注: 《九針論》還提到了「味發於氣」這一條。這是因為食物進入陰性部位,就會滋養陽性部位的氣,因此味能發於氣。**)
五邪所亂:邪入於陽則狂,(邪入陽分,則為陽邪,邪熱熾盛,故病為狂。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)邪入於陰則痹,(邪入陰分,則為陰邪,陰盛則血脈凝澀不通,故病為痹,《壽夭剛柔篇》曰:病在陰命曰痹。《九針論》曰:邪入於陰,則為血痹。
白話文:
當外邪侵犯人體時,如果邪氣進入陽分,會導致發狂(因為陽邪熾盛,導致病症狂舞)。
如果邪氣進入陰分,會導致麻痺(因為陰邪充盛,導致血脈不通,產生麻痺的症狀)。
)搏陽則為巔疾,(搏,擊也。巔,癲也。邪搏於陽,則陽氣受傷,故為癲疾。上文言邪入於陽則狂者,邪助其陽,陽之實也。此言搏陽則為巔疾者,邪伐其陽,陽之虛也。故有為狂為巔之異。《九針論》曰:邪入於陽,轉則為癲疾。言轉入陰分,故為癲也。)搏陰則為喑,(邪搏於陰,則陰氣受傷,故聲為喑啞。
白話文:
()如果邪氣搏擊陽氣,就會導致巔疾(搏:擊打,巔:癲癇。邪氣搏擊陽氣,導致陽氣受傷,因此產生癲癇。上文說邪氣進入陽氣就會發狂,是因為邪氣助長了陽氣,導致陽氣實熱。而這裡說搏擊陽氣會導致巔疾,是因為邪氣損傷了陽氣,導致陽氣虛弱。因此,發狂和巔癇的表現有所不同。《九針論》說:邪氣進入陽氣,轉化後會導致癲癇。這是說邪氣轉入陰分,因此導致癲癇。)如果邪氣搏擊陰氣,就會導致喑啞(邪氣搏擊陰氣,導致陰氣受傷,因此聲音會嘶啞。
陰者,五臟之陰也。蓋心主舌,而手少陰心脈上走喉嚨系舌本;手太陰肺脈循喉嚨;足太陰脾脈上行結於咽,連舌本,散舌下;足厥陰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,而筋脈絡於舌本;足少陰腎脈循喉嚨系舌本,故皆主病喑也。《九針論》曰:邪入於陰,轉則為喑。言轉入陽分則氣病,故為喑也。
白話文:
「陰」指的是五臟中的陰氣。
由於心臟支配舌頭,因此手少陰心經脈絡上走喉嚨,連接於舌根;手太陰肺經脈絡循行於喉嚨;足太陰脾經脈絡上行,與咽喉相連,再連接於舌根,並散佈於舌頭下方;足厥陰肝經脈絡沿著喉嚨後方上行至頏顙(下巴),而筋脈絡於舌根;足少陰腎經脈絡沿著喉嚨與舌根相連。因此,這些經絡都會影響到舌頭的病症,導致失音。
《九針論》中說:邪氣進入陰分,轉變後就會導致失音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邪氣轉入陽分會造成氣滯病症,因此會導致失音。
按:《難經》曰:重陽者狂,重陰者癲。巢元方曰:邪入於陰則為癲。王叔和云:陰附陽則狂,陽附陰則癲。孫思邈曰:邪入於陽則為狂,邪入於陰則為血痹。邪入於陽,傳則為癲痙;邪入於陰,傳則為痛喑。此諸家之說雖若不同,而意不相遠,皆可參會其義。)陽入之陰則靜,(陽斂則藏,故靜。
)陰出之陽則怒,(陰發則躁,故怒。)是謂五亂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上說:重陽之氣過盛的人會發狂,重陰之氣過盛的人會發癲。《巢元方》說:邪氣進入陰經就會得癲。王叔和說:陰氣附著陽經就會發狂,陽氣附著陰經就會發癲。孫思邈說:邪氣進入陽經就會發狂,邪氣進入陰經就會得血痹。邪氣進入陽經,傳變就會發癲癇;邪氣進入陰經,傳變就會得痛啞。這些醫家的說法雖然不盡相同,但意思卻相差不大,都可以相互印證。陽氣進入陰經就會安靜,(陽氣斂藏於內,所以安靜。
五邪所見: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(五脈互勝,病勝藏也,故曰五邪。)名曰陰出之陽,病善怒不治,(《陰陽別論》曰:所謂陰者,真藏也。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凡此五邪,皆以真藏脈見而胃氣絕,故曰陰出之陽。陰盛陽衰,土敗木賊,故病當善怒,不可治也。
真藏義,詳脈色類二十六七。)是謂五邪皆同,命死不治。(此明五脈皆然也。)
白話文:
五種邪氣的表現:
- 春季出現秋季的脈象
- 夏季出現冬季的脈象
- 長夏(夏季的最後一個月)出現春季的脈象
- 秋季出現夏季的脈象
- 冬季出現長夏的脈象
(五種脈象相互剋制,病邪勝過臟腑,因此稱為五邪。)
這種情況稱為「陰出之陽」,患者容易發怒,且無法治癒。(《陰陽別論》中說:所謂陰,是指真正的臟腑。所謂陽,是指胃部的陽氣。這五種邪氣都是因為臟腑的脈象出現而胃氣消失,因此稱為「陰出之陽」。陰盛陽衰,脾胃虛弱,肝氣旺盛,所以患者容易發怒,無法治療。)
五臟所藏:心藏神,(精氣之靈明也。《本神篇》曰:兩精相搏謂之神。)肺藏魄,(精氣之質地也。《本神篇》曰: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。)肝藏魂,(神氣之佐輔也。(《本神篇》曰:隨神往來者謂之魂。)脾藏意,(神有所注者也。《本神篇》曰:心有所憶謂之意。)腎藏志,(意有專一者也。
《本神篇》曰:意之所存謂之志。《九針論》曰:腎藏精、志也。)是謂五臟所藏。(五義俱詳藏象類九。)
白話文:
五臟各有所藏:
- 心臟藏神(精氣的靈明):兩股精氣相交搏動就是神。
- 肺臟藏魄(精氣的實質):同時有精氣出入的叫做魄。
- 肝臟藏魂(神氣的副手):跟著神出入的叫做魂。
- 脾臟藏意(神所注視的):心有所記憶的叫做意。
- 腎臟藏志(意念有所專注的):意念專一不移的叫做志。
五臟所主:心主脈,(心主血脈,應火之動而運行周身也。)肺主皮,(肺主皮毛,應金之堅而保障全體,捍禦諸邪也。)肝主筋,(肝主筋膜,應木之柔而聯絡關節也。)脾主肉,(脾主肌肉,應土之厚而蓄養萬物也。)腎主骨,(腎主骨髓,應水石之沉而為立身之干,為萬化之原也。)是謂五主。
白話文:
五臟主掌的功能:
- 心臟主掌血脈(心主管轄血脈運行,隨著火的運動而運行全身)
- 肺臟主掌肌膚(肺主管轄肌膚毛髮,如同金屬的堅固,保護全身,抵禦各種邪氣)
- 肝臟主掌肌腱(肝主管轄肌腱膜,如同木的柔軟,連結關節)
- 脾臟主掌肌肉(脾主管轄肌肉,如同土的厚實,儲藏萬物)
- 腎臟主掌骨骼(腎主管轄骨髓,如同水和石頭的沉穩,作為身體的支柱,也是萬物化生的根源)
這就是所謂的「五主」。
五勞所傷:久視傷血,(久視則勞神,故傷血,《營衛生會篇》曰:血者神氣也。)久臥傷氣,(久臥則陽氣不伸,故傷氣。)久坐傷肉,(久坐則血脈滯於四體,故傷肉。)久立傷骨,(立者之勞在骨也。)久行傷筋,(行者之勞在筋也。)是謂五勞所傷。
白話文:
過度用眼會損傷氣血,(因為長時間用眼會讓精神疲勞,所以會損傷氣血。在《營衛生會篇》中提到:氣血是精神與氣息。)長時間躺著會損傷氣,(長時間躺著會讓陽氣無法舒展,所以會損傷氣。)長時間坐著會損傷肌肉,(長時間坐著會讓血脈滯留在四肢,所以會損傷肌肉。)長時間站立會損傷骨頭,(站著對骨頭有負擔,所以會損傷骨頭。)長時間走路會損傷筋脈,(走路對筋脈有負擔,所以會損傷筋脈。)這就是所謂的五勞所傷。
五脈應象:肝脈弦,(軟弱而滑,端直以長,其應春。)心脈鉤,(來盛去衰,外實內虛,其應夏。)脾脈代,(代,更代也。脾脈和軟,分王四季,如春當和軟而兼弦,夏當和軟而兼鉤,秋當和軟而兼毛,冬當和軟而兼石,隨時相代故曰代,此非中止之謂。詳按在脈色類四。
白話文:
五臟脈象:
- 肝脈:弦脈(柔軟滑潤,端直而長,應對春季。)
- 心脈:鉤脈(來勢盛,去勢衰,外實內虛,應對夏季。)
- 脾脈:代脈(代,更替。脾脈柔軟,隨著四季變化,如春當柔軟兼弦脈,夏當柔軟兼鉤脈,秋當柔軟兼毛脈,冬當柔軟兼石脈,隨時代替,故稱「代」,此並非指脈搏間斷。)
)肺脈毛,(脈來浮虛,輕如毛羽,其應秋。)腎脈石,(沉堅如石,其應冬。)是謂五臟之脈。(按:《九針論》有與本篇稍異者,悉已採附前注中,其他相同之文,俱不重載。)
白話文:
肺臟的脈象像羽毛一樣,(脈搏浮而虛弱,輕如羽毛,應對應於秋季。)腎臟的脈象像石頭一樣,(沉穩堅硬如石,應對應於冬季。)這就是五臟的脈象。(註:根據《九針論》,與此篇略有不同的地方,已經採納並附在前面的註釋中,其他相同的文字,不再重複載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