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五卷 (23)
五卷 (23)
1. 十五、六經獨至病脈分治
(一陰者,足厥陰肝經也。至,即獨至之義。治,主也。肝邪獨至,真氣必虛,木火相干,故心為㾓痛。厥氣,逆氣也。逆氣不散,則留薄於經。氣虛不固,則表為白汗。調和藥食,欲其得宜,用針治之,乃在下俞。厥陰之俞,名曰太衝。愚按:此篇何以知其皆言足經?蓋以下俞二字為可知也,亦如熱論篇傷寒言足不言手之義。
又如諸經皆言補瀉,而惟少陽一陰不言者,以少陽承三陽而言,一陰承三陰而言,因前貫後,義實相同,虛補實瀉,皆可理會也。至若一陰調食和藥一句,蓋亦總結上文而言,不獨一經為然。古經多略,當會其意。㾓音淵,痠疼也。)帝曰:太陽藏何象?岐伯曰:象三陽而浮也。
帝曰:少陽藏何象?岐伯曰:象一陽也,一陽藏者,滑而不實也。帝曰:陽明藏何象?岐伯曰:象太浮也。(此下復明六經獨至之脈象也。太陽之象三陽者,陽行於表,陽之極也,故脈浮於外。少陽之象一陽者,少陽為陽之裡,陰之表,所謂半表半裡,陽之微也,故雖滑不實。
陽明雖太陽之裡,而實少陽之表,比之滑而不實者,則大而浮矣。仲景曰:尺寸俱浮者,太陽受病也。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。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。義當參會。)太陰臟搏,言伏鼓也。(此即釋上文太陰臟搏之義。伏鼓者,沉伏而鼓擊,即堅搏之謂。仲景曰: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受病也。
)二陰搏至,腎沉不浮也。(二陰,少陰腎經也。二陰搏而獨至者,言腎但沉而不浮也。詳此明言二陰之脈,而前無二陰之至,前有一陰之至,而此無一陰之脈,信為古經之脫簡,而上文一陽少陽之誤,即此節也。仲景曰:尺寸俱沉者,少陰受病也。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。
)
白話文:
十五、六經獨至病脈分治
(一陰指的是足厥陰肝經。「至」是指經脈之氣獨盛。「治」是主治的意思。肝經邪氣獨盛時,真氣必然虛弱,木火相擾,因此心臟會出現痠痛。「厥氣」是指逆亂之氣。逆氣不散,便會滯留並侵襲經脈。氣虛不能固攝,則體表會出現自汗。調和藥物與飲食,需使其適宜,用針法治療時,應取下肢的俞穴。厥陰經的俞穴名為「太衝」。按:此篇如何得知皆指足經?從「下俞」二字即可推知,如同《熱論篇》論傷寒只提足經而不提手經的道理。
又如各經皆提及補瀉之法,唯獨少陽與一陰未言明,這是因為少陽承接三陽而論,一陰承接三陰而論,前後連貫,意義相同,虛則補、實則瀉,皆可依此理解。至於「一陰調食和藥」一句,實為總結上文,並非僅限於一經。古代經典多簡略,應領會其意。「㾓」讀音同「淵」,指痠痛。)
黃帝問:「太陽經的脈象如何?」岐伯答:「如同三陽之氣,脈象浮而外顯。」
黃帝問:「少陽經的脈象如何?」岐伯答:「如同一陽之氣,脈象滑而不實。」
黃帝問:「陽明經的脈象如何?」岐伯答:「脈象大而浮。」(此段進一步說明六經獨盛時的脈象。太陽脈象如三陽,陽氣行於體表,為陽之極盛,故脈浮於外。少陽脈象如一陽,少陽位於陽之裡、陰之表,屬半表半裡,陽氣微弱,故脈滑而不實。陽明雖在太陽之裡,實為少陽之表,相較於滑而不實的少陽脈,陽明脈更大而浮。仲景言:「尺寸脈俱浮者,太陽受病;尺寸脈俱長者,陽明受病;尺寸脈俱弦者,少陽受病。」可相互參照。)
太陰經脈搏動沈伏而有力。(此解釋上文「太陰臟搏」之意。「伏鼓」指脈沈伏卻搏擊有力,即堅實之象。仲景言:「尺寸脈俱沈細者,太陰受病。」)
二陰脈搏獨盛,腎脈沈而不浮。(二陰指足少陰腎經。二陰脈搏獨盛,表示腎脈只沈不浮。此處詳述二陰脈象,但前文未提二陰之「至」,而前文有一陰之「至」,此處卻無一陰之脈象,推測是古經文脫漏,且上文「一陽少陽」之誤可能與此相關。仲景言:「尺寸脈俱沈者,少陰受病;尺寸脈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。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