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五卷 (22)

回本書目錄

五卷 (22)

1. 十四、三陽脈體

(素問平人氣象論)

太陽脈至,洪大以長。(此言人之脈氣,必隨天地陰陽之化,而為之卷舒也。太陽之氣王於穀雨後六十日,是時陽氣太盛,故其脈洪大而長也。)少陽脈至,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。(少陽之氣,王於冬至後六十日,是時陽氣尚微,陰氣未退,故長數為陽,疏短為陰,而進退未定也。)陽明脈至,浮大而短。

(陽明之氣,王於雨水後六十日,是時陽氣未盛,陰氣尚存,故脈雖浮大而仍兼短也。愚按:此論但言三陽而不及三陰,諸家疑為古文脫簡者是也。及閱七難所載,則陰陽俱全。其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,乍短乍長。陽明之至,浮大而短。太陽之至,洪大而長。與此皆同。至謂太陰之至,緊大而長。

少陰之至,緊細而微。厥陰之至,沉短而敦。此三陰三陽之辨,乃氣令必然之理,蓋陰陽有更變,脈必隨乎時也。又曰: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?然。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,復得甲子陽明王,復得甲子太陽王,復得甲子太陰王,復得甲子少陰王,復得甲子厥陰王。王各六十日,六六三百六十日,以成一歲。

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。據此二說,則逐節推之可知矣。又按:至真要大論曰:厥陰之至其脈弦,少陰之至其脈鉤,太陰之至其脈沉,少陽之至大而浮,陽明之至短而澀,太陽之至大而長。義若與此有不同者,何也?蓋此篇以寒暑分陰陽,彼以六氣分陰陽也。觀者宜各解其義。

詳運氣類三十一。)

白話文:

十四、三陽脈體

太陽脈出現時,脈象洪大而長。(這是指人的脈氣會順應天地陰陽的變化而收縮舒展。太陽之氣在穀雨後六十日當令,此時陽氣極盛,所以脈象洪大而長。)

少陽脈出現時,脈象忽快忽慢、忽短忽長。(少陽之氣在冬至後六十日當令,此時陽氣尚弱,陰氣未退,因此脈象快而長屬陽,慢而短屬陰,呈現不穩定的狀態。)

陽明脈出現時,脈象浮大而短。(陽明之氣在雨水後六十日當令,此時陽氣未達鼎盛,陰氣仍存,所以脈象雖浮大卻仍帶短的特徵。)

按:此處只討論三陽脈而未提及三陰脈,許多學者懷疑是古文有缺漏。參考《難經·七難》的記載,則陰陽脈象俱全。其中提到少陽脈象忽大忽小、忽短忽長;陽明脈象浮大而短;太陽脈象洪大而長,與此處內容一致。此外,《七難》還記載:太陰脈象緊大而長;少陰脈象緊細而微弱;厥陰脈象沈短而敦實。這些是三陰三陽脈的區別,符合氣候變化的規律,因為陰陽會變動,脈象也隨季節而變化。

又說:「這些脈氣分別在哪幾個月當令?各主導多少天?」答案是:冬至後的第一個甲子日少陽當令,接著第二個甲子日陽明當令,第三個甲子日太陽當令,第四個甲子日太陰當令,第五個甲子日少陰當令,第六個甲子日厥陰當令。每一脈氣主導六十天,六六三百六十天,形成一年。這是三陽三陰當令時日的大致規律。根據這兩種說法,可逐步推斷脈象變化。

另外,《至真要大論》提到:厥陰脈象弦,少陰脈象鉤(如鉤狀),太陰脈象沈,少陽脈象大而浮,陽明脈象短而澀,太陽脈象大而長。此處脈象描述與前文略有不同,原因是此篇以寒暑分陰陽,而《至真要大論》以六氣分陰陽。讀者應分別理解其含義。(詳見運氣類三十一。)

2. 十五、六經獨至病脈分治

(素問經脈別論)

太陽臟獨至,厥、喘、虛氣逆,是陰不足、陽有餘也,表裡當俱瀉,取之下俞。(此言臟氣不和而有一臟太過者,氣必獨至,諸證不同,針治亦異也。太陽者,膀胱經也,太陽獨至,則為厥逆,為喘氣,為虛氣衝逆於上。蓋膀胱與腎為表裡,皆水臟也。以水臟而陽氣獨至,則陽有餘、陰不足矣。

當於二經,取其下俞,膀胱下俞名束骨,腎經之俞名太谿,腎陰不足而亦瀉之,以陽邪俱盛也,故必表裡兼瀉,而後可遏其勢。)陽明臟獨至,是陽氣重並也,當瀉陽補陰,取之下俞。(陽明者,足陽明胃經也。陽明為十二經脈之海,而行氣於三陽。若其獨至,則陽氣因邪而重並於本臟,故當瀉胃之陽,補脾之陰,而取之下俞也。

陽明之俞名陷谷,太陰之俞名太白。)少陽臟獨至,是厥氣也,蹺前卒大,取之下俞。(少陽者,足少陽膽經也。膽經之病連於肝,其氣善逆,故少陽獨至者,是厥氣也。然厥氣必始於足下,故於蹺前察之。蹺,陽蹺也,屬足太陽經之申脈。陽蹺之前,乃少陽之經。少陽氣盛則蹺前卒大,故當取少陽之下俞,穴名臨泣。

卒,猝同。蹺有五音:蹺、皎、喬、腳,又極虐切。)少陽獨至者,一陽之過也。(此釋獨至之義,為一臟之太過。舉少陽而言,則太陽陽明之獨至者,其為三陽二陽之太過可知矣。一陽,少陽也。六經次序,詳疾病類七。)太陰臟搏者,用心省真,五脈氣少,胃氣不平,三陰也,宜治其下俞,補陽瀉陰。

(太陰者,足太陰脾經也。搏,堅強之謂,即下文所謂伏鼓也。太陰脾脈,本貴和緩,今見鼓搏,類乎真臟,若真臟果見,不可治也,故當用心省察其真。今太陰臟搏,即太陰之獨至,太陰獨至,則五臟之脈氣俱少,而胃氣亦不平矣,是為三陰之太過也。故宜治其下俞,補足陽明之陷谷,瀉足太陰之太白。

)一陽獨嘯,少陽厥也,陽並於上,四脈爭張,氣歸於腎,宜治其經絡,瀉陽補陰。(一陽當作二陰,少陽當作少陰。詳此上明三陽,下明三陰;今此復言少陽而不及少陰,新校正疑其誤者是。蓋此前言太陰,後言厥陰,本節言氣歸於腎,末節復有二陰搏至之文,又按全元起本亦云為少陰厥,以四者合之,則其為二陰少陰之誤無疑。二陰者,足少陰腎經也。

獨嘯,獨熾之謂。蓋嘯為陽氣所發,陽出陰中,相火上炎,則為少陰熱厥而陽並於上,故心肝脾肺四脈為之爭張,而其氣則歸於腎,故曰獨嘯。宜治其表裡之經絡,而瀉足太陽、補足少陰也。太陽經穴名崑崙,絡穴名飛陽。少陰經穴名復溜,絡穴名大鐘。)一陰至,厥陰之治也,真虛㾓心,厥氣留薄,發為白汗,調食和藥,治在下俞。

白話文:

十五、六經獨至病脈分治

(出自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)

當太陽經的臟氣過盛時,會出現昏厥、氣喘、虛氣上逆的症狀,這是陰氣不足、陽氣過剩的表現。治療時應同時瀉除表裡兩經的邪氣,取用其下部的俞穴。(這是指臟氣失調,某一臟氣過盛,氣機必然獨自亢盛,症狀各異,針刺治療也不同。太陽經屬膀胱經,若太陽經氣獨盛,會導致氣逆、喘息、虛氣上衝。膀胱與腎互為表裡,皆屬水臟。水臟而陽氣獨盛,表示陽有餘而陰不足。治療時應取膀胱經和腎經的下俞穴,膀胱經的下俞穴名為「束骨」,腎經的下俞穴名為「太谿」。由於陽邪過盛,即使腎陰不足也需瀉除,因此必須表裡兼瀉,才能抑制其亢盛之勢。)

陽明經的臟氣過盛,是陽氣重疊壅滯的表現,治療應瀉陽補陰,取用其下部的俞穴。(陽明經屬足陽明胃經,為十二經脈之海,主導三陽經的氣血運行。若陽明經氣獨盛,表示陽邪壅滯於本臟,因此需瀉胃經的陽氣,補脾經的陰氣,並取用其下俞穴。陽明經的下俞穴名為「陷谷」,太陰經的下俞穴名為「太白」。)

少陽經的臟氣過盛,屬於厥逆之氣,表現為陽蹺脈前部突然腫大,治療應取用其下部的俞穴。(少陽經屬足少陽膽經,膽經與肝相連,其氣易逆,因此少陽經氣獨盛即為厥氣。厥氣通常從足下開始,故可觀察陽蹺脈前部。陽蹺脈屬足太陽經的「申脈」穴,其前為少陽經。少陽經氣盛則陽蹺脈前部突然腫大,故應取少陽經的下俞穴,名為「臨泣」。「卒」與「猝」同義。蹺有多種讀音:蹺、皎、喬、腳,另有一音為「極虐切」。)少陽經氣獨盛,表示少陽經的氣過於亢盛。(此處解釋「獨至」的意義,即某一臟氣過盛。以少陽為例,則太陽、陽明經氣獨盛,即為三陽、二陽之氣過盛。一陽指少陽。六經次序詳見《疾病類七》。)

太陰經的脈搏強勁時,需仔細辨別是否為真臟脈。若五臟脈氣虛弱,胃氣不調,則屬三陰經氣過盛,治療應取用其下俞穴,補陽瀉陰。(太陰經屬足太陰脾經。「搏」指脈搏堅強,即下文所說的「伏鼓」。太陰脾脈本應和緩,若出現強勁搏動,類似真臟脈,則需慎重判斷。若確為真臟脈,則難以治療。太陰經氣獨盛時,五臟脈氣皆弱,胃氣亦失調,此為三陰經氣過盛。治療應取足陽明經的「陷谷」穴以補陽,瀉足太陰經的「太白」穴以瀉陰。)

「一陽獨嘯」應為「二陰獨嘯」,「少陽厥」應為「少陰厥」。(詳見上下文:前文論三陽,後文論三陰;此處提及少陽而未提少陰,校勘者疑為誤寫。前文已論太陰,後文論厥陰,本節提到「氣歸於腎」,末節又有「二陰搏至」之文,且全元起本亦記載為「少陰厥」,綜合判斷,此處應為「二陰少陰」之誤。二陰指足少陰腎經。「獨嘯」即獨自熾盛之意。嘯為陽氣外發,陽出於陰中,相火上炎則導致少陰熱厥,陽氣上壅,故心、肝、脾、肺四脈氣血爭張,而其氣歸於腎,故稱「獨嘯」。治療應調理其表裡經絡,瀉足太陽經、補足少陰經。太陽經的經穴名為「崑崙」,絡穴名為「飛陽」;少陰經的經穴名為「復溜」,絡穴名為「大鐘」。)

一陰經氣獨至,屬厥陰經主導的病症,表現為真氣虛弱、心胸煩悶,厥氣留滯壓迫,導致冷汗不止。治療應調理飲食、配合藥物,並取用其下部的俞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