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經》~ 十四卷 (7)
十四卷 (7)
1. 二十一、虛實之反者病
(《素問·刺志論》全)
白話文:
-
針灸與心志: 鑒於心主神明,故心志的平和對於針灸療效至關重要。針灸師在施針時,需瞭解患者的情緒狀態,調節心志,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。
-
情志對疾病影響: 情緒的過度起伏或長期情緒不佳,會導致體內氣血的不暢,進而影響身體健康,引發各種疾病。因此,調整情緒,保持心情愉悅對於預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。
-
針灸治療原則: 鈔灸療法應根據病人的個體差異、疾病的性質和發展階段來選擇針灸點和治療手法。針灸不僅可以治標,還能治本,通過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,達到治病和養生的目的。
-
調理心志的重要性: 心理因素在中醫學中被高度重視。通過針灸治療,除了物理上的治療外,還強調調理心態,以達到身心合一的治療效果。
-
針灸治療的綜合應用: 鑑於不同疾病和不同患者的需求,針灸治療往往結合藥物、導引、按摩等多種方法,進行綜合治療,以實現最佳療效。
黃帝問曰:願聞虛實之要。岐伯對曰:氣實形實,氣虛形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(形立於外,氣充於內,形氣相合,是謂和平。故氣實者形實,氣虛者形虛,此稟賦之常也。若形氣相反,則偏虛偏實之病生矣。)谷盛氣盛,谷虛氣虛,此其常也。反此者病。(人受氣於谷,谷入於胃以傳於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,此氣生於穀也,是謂穀氣。
白話文:
**黃帝問:**我想了解虛實的根本。
岐伯答: 氣實則形實,氣虛則形虛,這是正常的狀態。如果相反,就是生病了。(形體立於外,氣充滿於內,形氣相合,叫做平和。所以氣實的人形實,氣虛的人形虛,這是天生的常態。如果形氣相反,偏虛偏實的疾病就會產生。)
黃帝問: 飲食充足則氣盛,飲食不足則氣虛,這是正常的狀態。如果相反,就是生病了。(人體通過飲食獲得氣,飲食進入胃,由胃傳輸到肺,五臟六腑都能收到氣,這是氣由飲食而生,叫做穀氣。)
故穀氣盛衰,候當相應,不應則為病矣。)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,此其常也,反此者病。(脈之盛衰者,所以候血氣之虛實也。故脈之與血,相應者為常,不相應者反而病也。)帝曰:如何而反?岐伯曰:氣虛身熱,此謂反也。(此以下即所以釋上文也。氣虛者陽虛也,當為身寒,而反病熱者,陰氣虛於內,陽邪盛於外也。
白話文:
當穀物的生長旺盛或衰退時,人體的氣血應相應變化,不相對應就是生病。脈搏強盛,表示血氣充盈;脈搏微弱,表示血氣虛弱,這是常態。如果反過來,就是病態。(脈搏的強弱是用來判斷血氣虛實的。所以脈搏與血氣,相應的是常態,不相應的反而生病。)皇帝問道:怎麼會反過來?歧伯回答道:氣虛而身體發熱,這就是反過來。(以下是要解釋上文的內容。氣虛是指陽氣虛弱,本應導致身體寒冷,但反而出現發熱的病症,是因為陰氣在內虛弱,而陽邪在體外盛行所導致的。)
形氣相逆,故謂之反。按:下文雲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,則此節亦當有氣盛身寒四字,必脫簡也。)谷入多而氣少,此謂反也。(二陽有餘,三陰不足也。)谷不入而氣多,此謂反也。(胃腑受邪,及於肺也。)脈盛血少,此謂反也。脈少血多,此謂反也。(脈盛血少者,陽實陰虛也。
白話文:
當形體和氣血出現相反現象時,稱為「反」。
- **食物攝取過多而氣血不足:**這也是一種「反」。(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。)
- **沒有攝取食物而氣血過多:**這也是一種「反」。(胃腸受到邪氣,影響了肺部。)
- **脈搏強盛而血量不足:**這也是一種「反」。
- **脈搏微弱而血量過多:**這也是一種「反」。(脈搏強盛而血量不足,代表陽氣過盛陰氣不足。)
脈少血多者,陽虛陰實也。)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。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(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者,寒傷形也。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者,暑傷氣也。愚按:《熱論篇》曰: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。本節復以身寒者為傷寒,身熱者為傷暑,其說若乎相反。不知四時皆有傷寒,而傷暑惟在夏月,病不同時者,自不必辨。
白話文:
脈搏微弱但血氣過盛的人,是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的緣故。
氣血旺盛但身體發冷,是因寒邪入侵所致。氣血不足但身體發熱,是因暑熱入侵所致。
其中,氣血旺盛但身體發冷,是寒邪損傷了身體機能。氣血不足但身體發熱,是暑熱損傷了氣血。
按:熱病論篇中提到:人受寒邪侵襲,就會導致發熱。本段文字又認為身體發冷的是傷寒,身體發熱的是傷暑,兩者說法看似矛盾。但是,四季都可能發生傷寒,而傷暑只發生在夏季。疾病發生的時間不同,自然不必加以區別。
惟於夏至之後,有感寒暑而同時為病者,則不可不察其陰陽也。蓋陰邪中人,則寒集於表,氣聚於裡,故邪氣盛實而身本因寒也。暑邪中人,則熱觸於外,氣傷於中,故正氣疲睏而因熱無寒也。此夏月寒暑之明辨,故以二者並言於此,非謂凡患傷寒者,皆身寒無熱也。)谷入多而氣少者,得之有所脫血,濕居下也。
白話文:
在夏至之後,如果有的人同時感受到寒和暑,那必須仔細分辨陰陽。
如果寒邪侵襲人體,寒氣會聚集在身體表面,氣血會鬱積在體內,所以邪氣會旺盛,而身體本來是因為受寒。如果是暑邪侵襲人體,熱氣會作用於身體外部,氣血會受傷,所以正氣會虛弱,而沒有受寒。
這就是夏天的寒暑分明,所以在此處把兩者並列來說。並不是說所有患上傷寒的人,都會感到身體寒冷而沒有發熱。)
吃得多,但氣虛的人,是因為有所失血,濕氣蓄積在體的下部。
(谷入多者,胃熱善於消穀也。脫血者,亡其陰也。濕居下者,脾腎之不足,亦陰虛也。陰虛則無氣,故谷雖入多而氣則少也。)谷入少而氣多者,邪在胃及與肺也。(邪在胃則不能食,故谷入少。邪在肺則息喘滿,故氣多。)脈小血多者,飲中熱也。(脈小者血應少,而反見其多,必或酒或飲,中於熱而動之也。
白話文:
(吃了很多飯,胃部發熱,能很好地消化食物。臉色蒼白的人,失去了陰氣。濕氣停留在下方,脾腎功能不足,也是陰虛。陰虛則氣虛,所以即使吃很多食物,氣還是不足。)吃的少而氣息多的人,是胃和肺中有邪氣。(胃中有邪氣,不能進食,所以吃的少。肺中有邪氣,呼吸會喘促,所以氣息多。)脈搏細小而血氣充足的人,是飲酒過量引起的內熱。(脈搏細小應該是血氣少,但反而看到血氣充足,一定是飲酒或飲用過量,導致內熱而引起的。)
)脈大血少者,脈有風氣,水漿不入,此之謂也。(風為陽邪,居於脈中,故脈大。水漿不入,則中焦無以生化,故血少。)夫實者氣入也,虛者氣出也。(此下言虛實寒熱之因,用針補瀉之法也。氣入者充滿於內,所以為實。氣出者漏泄於中,所以為虛。)氣實者熱也,氣虛者寒也。
白話文:
脈搏強大但血氣不足的人,是因為脈搏中有風氣,導致水液無法進入身體。
實證是因為氣息進入體內,虛證是因為氣息從體內流失。
氣息充足則表現為熱證,氣息不足則表現為寒證。
(氣為陽,氣實則陽實,故熱。氣虛則陽虛,故寒。)入實者右手開針空也,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。(入實者,刺實也。以右手持針,搖大其道,是右手開針空也。入虛者,刺虛也。出針之後,以左手推闔其門,是左手閉針空也。開則邪氣去,故實者可瀉;閉則神氣存,故虛者可補也。
空,孔同。)
白話文:
氣是陽性,氣足則陽氣足,所以會發熱。氣虛則陽氣虛,所以會發寒。
針灸治療:
實證:
- 使用右手持針,搖動針柄,將針刺入。
- 右手開針空,使邪氣排出。
- 實證者可以瀉火。
虛證:
- 使用左手持針,出針後用左手推合針孔。
- 左手閉針空,使神氣保存在體內。
- 虛證者可以補氣。
2. 二十二、五實五虛死
(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,附:虛損治法)
白話文:
(根據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中的內容,附加虛損的治療方法)
在疾病初期應及早治療,防止病情加重。對於體虛和損傷的情況,應採用補益的方法來調理身體。若出現氣血不足,應補充氣血;若是腎精虧損,則需滋補腎精。在治療過程中,要注意飲食調理,避免生冷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多吃易於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物。同時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適度運動,以助於恢復健康。
黃帝曰:余聞虛實以決死生,願聞其情。岐伯曰:五實死,五虛死。(五實者,五臟之實也。五虛者,五臟之虛也。五實五虛具者皆死。然氣虛至盡,盡而死者,理當然也。若五實者,何以亦死?蓋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不脫不死,仍歸於氣盡耳。故愚謂邪無不足,正無有餘,實有假實,虛則真虛也。
白話文:
黃帝說:「我聽說虛實可以決定生死,想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。」岐伯回答:「五臟實則死,五臟虛則死。(五臟實,指五臟氣血充實;五臟虛,指五臟氣血不足。)五臟實虛兼具者皆死。然而,氣虛到極點,氣盡而死,這是自然規律。如果五臟實,為什麼也會死?這是因為邪氣聚集的地方,氣血必定虛弱,脫離不了這個地方就會死,最終歸於氣盡。因此,我認為邪氣沒有充足的時候,正氣沒有過剩的時候,實而終究是虛,虛而終究是真虛。」
)帝曰:願聞五實五虛。岐伯曰:脈盛,皮熱,腹脹,前後不通,悶瞀,此謂五實。(實者,邪氣盛實也。脈盛者,心所主也。皮熱者,肺所主也。腹脹者,脾所主也。前後不通,腎開竅於二陰也。悶瞀者,肝脈貫膈,氣逆於中也。瞀,茂、務二音,昏悶也,一曰目不明。)脈細,皮寒,氣少,泄利前後,飲食不入,此謂五虛。
白話文:
皇帝問道:「我想知道什麼是『五實』和『五虛』。」
岐伯回答:「『五實』的症狀是:脈搏強盛,皮膚發熱,腹脹,大小便不通,頭暈目眩。這是因為邪氣過盛,實於體內。脈搏強盛是由於心臟功能亢進造成的,皮膚發熱是由於肺部功能亢進造成的,腹脹是由於脾臟功能亢進造成的,大小便不通是由於腎臟開竅於二陰造成的,頭暈目眩是由於肝脈貫膈,氣機逆亂造成的。」
「『五虛』的症狀是:脈搏微弱,皮膚發冷,氣息微弱,腹瀉,大小便失禁,飲食不下。這是因為體內正氣不足,虛弱無力。脈搏微弱是由於心臟功能虛弱造成的,皮膚發冷是由於肺部功能虛弱造成的,氣息微弱是由於脾臟功能虛弱造成的,腹瀉是由於腎臟功能虛弱造成的,大小便失禁和飲食不下是由於肝臟功能虛弱造成的。」
(虛者,正氣虛也。脈細,心虛也。皮寒,肺虛也。氣少,肝虛也。泄利前後,腎虛也。飲食不入,脾虛也。)帝曰:其時有生者何也?岐伯曰:漿粥入胃,泄注止,則虛者活;(治之者,能使漿粥入胃則脾漸蘇,泄注止則腎漸固,根本氣回,故虛者活也。)身汗得後利,則實者活。
白話文:
虛弱:正氣不足。脈搏細弱:心氣不足。皮膚寒冷:肺氣不足。氣息微弱:肝氣不足。泄瀉、腹瀉:腎氣不足。吃不進東西:脾氣不足。
皇上問道: 虛弱的人還能活嗎?
岐伯答道: 能喝進稀飯的人,泄瀉止住了,虛弱者就能活下來;(治療的方法,能使稀飯進入胃中則脾氣逐漸恢復,泄瀉止住則腎氣漸漸穩固,身體的根本之氣回歸,因此虛弱者就能活下來。)身體出汗後腹瀉就好了,身體強壯的人就能活下來。
此其候也。(得身汗則表邪解,得後利則里邪除,內外通和,故實者活也。愚按:病有虛實者,虛因正氣不足,實因邪氣有餘也。凡外入之病多有餘,如六氣所感,飲食所傷之類也。內出之病多不足,如七情傷氣,勞欲傷精之類也。凡實者宜瀉,如《經》曰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堅者削之,客者除之,結者散之,留者攻之,溢者行之,強者瀉之之屬,皆用瀉之法也。
白話文:
這是疾病的徵兆。(發出汗來,表示表層的邪氣已經解除,有了大便,表示裡面的邪氣已經消除,內外通暢,所以有實質症狀的人就會恢復。我認為:疾病有虛實之分,虛症是因為正氣不足,實症是因為邪氣過盛。凡是由外而入的疾病大多有餘邪,例如受到六氣的影響,飲食受傷等。凡是由內而生的疾病大多不足,例如七情傷氣,勞欲傷精等。實症應當瀉,就像《經》中所說:「寒症用熱治,熱症用寒治,堅硬的用削弱的治,邪客的用驅除的治,結塊的用疏散的治,停留的用攻破的治,過盛的用流通的治,強盛的用瀉下的治」等,這些都是用瀉下的方法。)
凡虛者宜補,如雲散者收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勞者溫之,損者益之,驚者平之之屬,皆用補之法也。虛實之治,大概如此。第當今之人,實者無幾而虛者七八。病實者,其來速,其去亦速,故其治易。病虛者,損傷有漸,不易復元,故其治難。治實者但知為少壯新邪,則可攻可拔,猶無足慮。
白話文:
凡是體虛者適合用補的方法,就像把散開的雲收攏起來,乾枯的潤澤起來,急躁的緩和起來,脆弱的堅固起來,衰弱的補充起來,疲勞的溫養起來,受損的修補起來,驚嚇的平復起來等方法,這些都屬於補法。虛實的治療,大體上就是這樣的。只是當今的人,實證很少,而虛證有七八成。病實的,來勢快,去勢也快,所以治療起來容易。病虛的,損傷是逐漸累積的,不容易恢復,所以治療起來困難。治療實證的,只要知道是年輕力壯、新受邪氣,那麼就可以攻伐拔除,不必擔心。
治虛者,但察其根本有虧,則倏忽變幻,可無慮乎?凡治實之法,外有餘可散其表,內有餘可攻其里,氣有餘可行其滯,血有餘可逐其瘀,方治星羅,可無贅也。惟虛損之治,在法有未盡者,不得不詳其要焉。夫人之虛損,有先天不足者,有後天不足者。先天者由於稟受,宜倍加謹慎,急以後天人事培補之,庶可延年,使覺之不早而慢不為意,則未有不夭折者矣。
白話文:
對於虛證的治療,只要判斷出根本原因的不足,就可能會很快發生變化,難道不用擔心嗎?對於實證的治療方法,外在有餘可以疏散表邪,內在有餘可以攻裡除邪,氣滯有餘可以行氣通滯,血瘀有餘可以活血化瘀,每種方法都應全盤考慮,可以避免重複。
但是對於虛證的治療,在方法上還有不完備的地方,不得不詳細說明其要領。人的虛證,有先天不足的,也有後天不足的。先天不足是遺傳因素所致,應倍加註意,急於用後天的調理來補充,這樣才能延長壽命。如果覺察得遲了,就容易疏忽大意,那沒有不夭折的。
後天者由於勞傷,宜速知警省,即以情性藥食調攝之,使治之不早而遷延諱疾,則未有不噬臍者矣。凡勞傷之辨,勞者勞其神氣,傷者傷其形體。如喜怒思慮則傷心,憂思悲哀則傷肺,是皆勞其神氣也。飲食失度則傷脾,起居不慎則傷肝,色欲縱肆則傷腎,是皆傷其形體也。
白話文:
後天的疾病主要是由過度勞累所致,應儘早警覺並重視,立即運用情志調理和藥食療法來調養。如果治療不及時,拖延而隱瞞病情,沒有人不後悔莫及。辨別勞傷的方式:勞是指勞累神氣,傷是指損傷形體。比如喜怒思慮會損傷心臟,憂鬱悲傷會損傷肺,這些都是勞累神氣。飲食不節會損傷脾,起居不慎會損傷肝,色慾過度會損傷腎,這些都是損傷形體。
凡損其肺者傷其氣,為皮焦而毛藁,損其心者傷其神,為血脈少而不營於臟腑,此自上而傷者也。損其肝者傷其筋,為筋緩不能自收持,損其腎者傷其精,為骨髓消減,痿弱不能起,此自下而傷者也。損其脾者傷其倉廩之本,為飲食不為肌膚,此自中而傷者也。夫心肺損而神色敗,肝腎損而形體痿,脾胃損而飲食不化,感此病者,皆損之類也。
白話文:
當肺部受損時,會傷及氣,表現為皮膚焦黑、毛髮脫落。當心臟受損時,會傷及神氣,表現為血脈稀少、無法滋養臟腑。這些都是從上部受損的症狀。
當肝臟受損時,會傷及筋,表現為筋脈鬆弛、無法自我收縮。當腎臟受損時,會傷及精,表現為骨髓枯竭、四肢乏力、無法站立。這些都是從下部受損的症狀。
當脾臟受損時,會傷及營養儲備,表現為飲食不能滋養身體。這是從中部受損的症狀。
如果心肺受損,會導致面色憔悴;肝腎受損,會導致身體虛弱;脾胃受損,會導致消化不良。出現這些症狀的人,都是受損的表現。
《難經》曰:損其肺者益其氣,損其心者調其營衛,損其脾者調其飲食,適其寒溫,損其肝者緩其中,損其腎者益其精,此治損之法也。然所損雖分五臟,而五臟所藏則無非精與氣耳。夫精為陰,人之水也;氣為陽,人之火也。水火得其正,則為精為氣;水火失其和,則為熱為寒。
白話文:
《難經》上說:如果肺部受損,就增強其氣;如果心臟受損,就調節其營養與防禦功能;如果脾臟受損,就調節其飲食,適應冷暖;如果肝臟受損,就緩解其鬱結;如果腎臟受損,就補充其精氣。這就是治療受損的方法。
儘管受損集中在五個臟腑,但五個臟腑所儲存的本質上都是精氣。精屬陰,是人體的水;氣屬陽,是人體的火。水火平衡,就會形成精氣;水火失調,就會產生寒熱。
此因偏損,所以致有偏勝。故水中不可無火,無火則陰勝而寒病生;火中不可無水,無水則陽勝而熱病起。但當詳辨陰陽,則虛損之治無餘義矣。如水虧者,陰虛也,只宜大補真陰,切不可再伐陽氣;火虛者,陽虛也,只宜大補元陽,切不可再傷陰氣。蓋陽既不足而復伐其陰,陰亦損矣;陰已不足而再傷其陽,陽亦亡矣。
白話文:
身體出現偏虛或偏盛,都是因為某一方面的過度損傷導致另一方面的過剩。因此,水裡不能沒有火,否則陰就會旺盛起來,產生寒證;火裡不能沒有水,否則陽就會旺盛起來,產生熱證。只要仔細辨別陰陽的虛弱情況,那麼對虛損的治療方法就非常清楚了。例如:水虧了,說明陰虛,只需要大力補益真陰,千萬不能再損傷陽氣;火虛了,說明陽虛,只需要大力補益元陽,千萬不能再損傷陰氣。如果陽氣不足了卻又要損傷陰氣,那麼陰氣也會受損;如果陰氣已經不足了卻又要損傷陽氣,那麼陽氣也會消失。
夫治虛治實本自不同,實者陰陽因有餘,但去所餘,則得其平;虛者陰陽有不足,再去所有,則兩者俱敗,其能生乎?故治虛之要,凡陰虛多熱者,最嫌辛燥,恐助陽邪也;尤忌苦寒,恐伐生陽也;惟喜純甘壯水之劑,補陰以配陽,則剛為柔制,虛火自降,而陽歸乎陰矣。
白話文:
治療虛證和實證的方法截然不同。實證是因為陰陽過剩,只需去除過剩的部分,就能恢復平衡。虛證是因為陰陽不足,如果再去除現有的物質,兩者都會衰竭,還能生長嗎?所以,治療虛證的關鍵在於:對於陰虛多熱的人,最忌諱辛燥的藥物,因為會助長陽邪;也忌諱苦寒的藥物,因為會損害生陽。只適宜採用純甘壯水的藥物,滋補陰液以配合陽氣,這樣強勢的陽氣會被柔性的陰液所制約,虛火自然會下降,陽氣也會回歸於陰。
陽虛多寒者,最嫌涼潤,恐助陰邪也;尤忌辛散,恐傷陰氣也;只宜甘溫益火之品,補陽以配陰,則柔得其主,沉寒自斂,而陰從乎陽矣。是以氣虛者宜補其上,精虛者宜補其下,陽虛者宜補而兼暖,陰虛者宜補而兼清,此固陰陽之治辨也。其有氣因精而虛者,自當補精以化氣;精因氣而虛者,自當補氣以生精。
白話文:
對於體質虛寒的人來說,最忌諱服用寒涼藥物,以免助長體內的陰氣;也特別不能服用辛散的藥物,以免損傷陰氣。只適合服用甘溫補陽的藥物,以補充陽氣來平衡陰氣。這樣才能讓陰陽和諧,寒氣自然收斂,陰氣也會順從陽氣。
因此,氣虛的人應該補充氣血,精虛的人應該補充精氣,陽虛的人應該補充陽氣兼溫暖身體,陰虛的人應該補充陰氣兼清熱。這是治療陰陽失衡的基本原則。而氣虛是由於精氣虛弱造成的,就應該補充精氣來化生氣血;精虛是由於氣血虛弱造成的,就應該補充氣血來生出精氣。
又如陽失陰而離者,非補陰何以收散亡之氣?水失火而敗者,非補火何以蘇隨寂之陰?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。故善補陽者,必於陰中求陽,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;善補陰者,必於陽中求陰,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。故以精氣分陰陽,則陰陽不可離;以寒熱分陰陽,則陰陽不可混。
此又陰陽邪正之離合也。知陰陽邪正之治,則陰陽和而生道得矣。經曰:不能治其虛,何問其餘?即此之謂。)
白話文:
就好像陽氣失去陰氣而分散,如果不滋補陰氣,怎麼能收斂分散的陽氣呢?水氣失去火氣而衰敗,如果不滋補火氣,怎麼能讓沉寂的陰氣復甦呢?這就是陰陽互相調和的奇妙作用。所以,善於滋補陽氣的人,一定會在陰中尋找陽氣,這樣陽氣得到陰氣的幫助,就能生生不息;善於滋補陰氣的人,一定會在陽中尋找陰氣,這樣陰氣得到陽氣的升騰,就能源源不斷。所以,用精氣來區別陰陽,那麼陰陽就不能分離;用寒熱來區別陰陽,那麼陰陽就不能混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