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介賓

《類經》~ 三卷 (1)

回本書目錄

三卷 (1)

1. 一、十二官

(素問靈蘭秘典論,全)

白話文:

  1. 「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」 心是主導全身的器官,所有的智慧和思維活動都源自於此。

  2. 「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」 肺是調節和管理身體氣血運轉的器官。

  3. 「肝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」 肝是儲存和調節血液的器官,同時也處理和分解食物中的五味元素。

  4. 「脾、胃者,倉廩之官,主腐熟五味。」 脾和胃共同負責消化食物,分解吸收養分供身體使用。

  5. 「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」 腎是生成力量和智慧的器官,也是創造力和技巧的來源。

  6. 「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」 膠囊是做出決定和判斷的器官,確保身體各部分的運作有條不紊。

  7. 「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」 三焦是身體內運送水分和排泄廢物的管道。

這些段落呈現了中醫對人體各臟腑功能的獨特觀點,強調了他們在維持整體健康中的重要角色。

黃帝問曰: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?(臟,藏也。六臟六腑,總為十二。分言之,則陽為腑,陰為臟;合言之,則皆可稱臟,猶言庫藏之藏,所以藏物者。如宣明五氣篇曰,心藏神、肺藏魄之類是也。相使者,輔相臣使之謂。貴賤者,君臣上下之分。藏,去聲。)岐伯對曰:悉乎哉問也,請遂言之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道:希望聽到十二臟腑之間的相互作用,誰尊誰卑?

岐伯回答道:您所問真是切中要害,我將詳細說明。

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(心為一身之君主,稟虛靈而含造化,具一理以應萬幾,臟腑百骸,惟所是命,聰明智慧,莫不由之,故曰神明出焉。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。(肺與心皆居膈上,位高近君,猶之宰輔,故稱相傅之官。肺主氣,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,故曰治節出焉。

白話文:

心臟是身體的君主,靈魂和智慧由此產生。

肺臟是丞相,負責調節身體。

節,制也。相,去聲。)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(肝屬風木,性動而急,故為將軍之官。木主發生,故為謀慮所出。)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(膽稟剛果之氣,故為中正之官,而決斷所出。膽附於肝,相為表裡,肝氣雖強,非膽不斷。肝膽相濟,勇敢乃成。故奇病論曰:肝者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。

白話文:

"節"有制約的意思。肝臟如同將軍,謀略和思考由此產生。(肝臟屬性為風木,性格活躍急躁,因此擔任將軍之官。木主生發,所以思慮由此產生。)膽囊如同公正的官吏,決斷由此產生。(膽囊秉承剛直果斷之氣,因此擔任公正的官吏,並做決斷。膽囊附著於肝臟,二者表裡相合;肝氣雖然強盛,但沒有膽囊的決斷也無法完成。肝膽相輔相成,才能形成勇敢的性格。因此《奇病論》中說:肝臟是身體中的將軍,而膽囊決定著將軍的決斷。

)膻中者,臣使之官,喜樂出焉。(膻中在上焦,亦名上氣海,為宗氣所積之處,主奉行君相之令而布施氣化,故為臣使之官。行針篇曰:多陽者多喜,多陰者多怒。膻中為二陽臟所居,故喜樂出焉。按十二經表裡,有心包絡而無膻中。心包之位正居膈上,為心之護衛。脹論曰: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。

白話文:

膻中,這是君主的傳令官,喜樂的情緒從這裡產生。(膻中位於上焦,也稱上氣海,是宗氣聚集的地方,負責執行君相的命令並佈施氣化,因此是君主的傳令官。行針篇中說:陽氣多的人容易喜悅,陰氣多的人容易憤怒。膻中是兩個陽性臓腑的居所,因此喜樂的情緒從這裡產生。根據十二經表裡,有心包絡但沒有膻中。心包絡的位置正位於橫隔膜之上,是心的保護者。脹論中說:膻中是心臟的主宮殿。)

正合心包臣使之義,意者其即指此歟?膻,唐坦切。)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(脾主運化,胃司受納,通主水穀,故皆為倉廩之官。五味入胃,由脾布散,故曰五味出焉。刺法論曰:脾為諫議之官,知周出焉。見運氣類四十三。)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(大腸居小腸之下,主出糟粕,故為腸胃變化之傳道。

白話文:

這正是符合「心包為臣」的道理,或許是指這個吧?(「羶」字讀作「ㄊㄢˇ」)

脾胃是負責儲存和運化的器官,五種味道從這裡產生。(脾臟負責運化食物,胃負責接受食物,兩者都與消化有關,因此都是儲存和運化的器官。五種味道進入胃中,由脾臟傳送,所以說五種味道從這裡產生。《刺法論》說:脾臟是負責諫言的官員,明辨事物,從脾臟產生。)

大腸是負責運輸和轉化的器官,各種變化從這裡產生。(大腸位於小腸下方,主要排出殘渣,因此是腸胃運化和轉化的通道。)

)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(小腸居胃之下,受盛胃中水穀而分清濁,水液由此而滲於前,糟粕由此而歸於後,脾氣化而上升,小腸化而下降,故曰化物出焉。)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。(伎,技同。腎屬水而藏精,精為有形之本,精盛形成則作用強,故為作強之官。

白話文:

小腸:

  • 接收和儲存食物,並將它們轉化為有用的物質。

腎:

  • 強健的器官,使身體具有各種技能和技巧。

水能化生萬物,精妙莫測,故曰伎巧出焉。)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(決,通也。瀆,水道也。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,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,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。三焦氣治,則脈絡通而水道利,故曰決瀆之官。)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(膀胱位居最下,三焦水液所歸,是同都會之地,故曰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

白話文:

水能孕育萬物,神奇奧妙,所以說各種巧工都出自於水。三焦是疏通水道的機構,水分從這裏輸布出去。(「決」是疏通的意思,「瀆」是水道的意思。上焦不正常,水分就會泛濫於胸腹之上;中焦不正常,水分就會停滯在中腹部;下焦不正常,水分就會擾亂大小便。三焦氣機正常,經絡通暢,水道通利,所以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機構。)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地方,氣化之後才能排出體外。(膀胱位於最下端,三焦的水液都歸聚於此,猶如匯聚四方之水的都城,所以說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地方。)

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,津液之入者為水,水之化者由氣,有化而入,而後有出,是謂氣化則能出矣。營衛生會篇曰:水穀俱下而成下焦,濟泌別汁,循下焦而滲入膀胱。正此謂也。然氣化之原,居丹田之間,是名下氣海,天一元氣,化生於此。元氣足則運化有常,水道自利,所以氣為水母。

白話文:

膀胱只有往下排放的出口,沒有往上的入口。進入膀胱的液體被稱為「水」,這些「水」會轉化為「氣」。有了轉化後液體才能進入膀胱,然後才能排出,這就是「氣化」才能排出的道理。

《營衛生會篇》中說:「水和穀物都往下走,形成下焦。下焦會過濾出不同的液體,這些液體沿著下焦而滲入膀胱。」這正是我們所說的「氣化」的過程。

然而,「氣化」的根源位於肚臍下方,稱為「下氣海」。「天一元氣」就在這裡化生。元氣充足,運化就會正常,水道就會暢通,所以說「氣」是「水」的來源。

知氣化能出之旨,則治水之道,思過半矣。氣化大義,又見三焦胞絡命門辨及膀胱圖注中。)凡此十二官者,不得相失也。(失則氣不相使而災害至矣。)故主明則下安,以此養生則壽,歿世不殆,以為天下則大昌。(心主明則十二官皆安,所以不殆。能推養生之道,以及齊家治國平天下,未有不大昌者矣。

白話文:

瞭解氣的化生和運行的道理,就能掌握治療水腫的方法,這將治癒一半的疾病。關於氣化的原理,也可以參照三焦、胞絡、命門的論述,以及膀胱經絡的圖解。這十二條經脈之間不能相互脫節(一旦脫節,氣機運行不暢,就會導致疾病)。所以,君主賢明,臣民就會安定,用這種方法養生就能長壽,終身無憂。如果用於治理天下,國家也能興旺昌盛(君主心智清明,臣民各司其職,國家才能安定。如果能以此為基礎推廣養生之道,進一步治理國家,天下必定會昌盛)。

)主不明則十二官危,使道閉塞而不通,形乃大傷,以此養生則殃,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,戒之戒之!(心不明則神無所主,而臟腑相使之道閉塞不通,故自君主而下。無不失職,所以十二藏皆危,而不免於殃也。身且不免,況於天下乎?重言戒之者,甚言心君之不可不明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人君不明智,就會導致十二個內臟受損。君主的統治若不通達,身體就會受到重創。用這種方式來養生,就會帶來災禍。如果這樣管理天下,國家將會極其危險。因此,必須謹防心神不明!

(心神不明,就會導致精神失所。臟腑之間的協調功能也會阻滯不通。從君王到臣民,沒有人能盡忠職守。因此,十二臟腑都會受到危害,難免於災難。自身都難保,更何況天下呢?重複告戒,就是強調君王的心智不可不明。

)至道在微,變化無窮,孰知其原?(至道之大,其原甚微,及其變化,則有莫測,人能見其多,而不能見其少,安得知原者相與談是哉?!)窘乎哉,消者瞿瞿,孰知其要?閔閔之當,孰者為良?(窘,窮也。瞿瞿,不審貌。閔閔,憂恤也。

白話文:

真正的道理存在於細微之處,變化無窮無盡,誰能知道它的源頭?道太大了,它的源頭極其細微;而它的變化卻難以捉摸,人們只能看到它的多,卻看不到它的少,怎麼能知道源頭呢?人們在認識上陷入了困境啊,迷迷糊糊,不知如何是好,誰能知道它的關鍵?苦苦地憂慮著,誰的方法纔是最好的?

消者瞿瞿,孰知其要,謂十二官相失,則精神日消,瞿瞿然莫審其故,誠哉窘矣,然所致之由,果孰得而知其要也?閔閔之當,孰者為良,謂能憂人之憂而恤人之危者,又孰知以當其明哲之良哉?蓋甚言知道之少也。氣交變大論作肖者瞿瞿,其義稍異,見運氣類十一。瞿音劬。

白話文:

那些表現出消瘦的人,誰能明白其中的關鍵?說是由於十二經絡的功能失調,於是精神逐漸衰退,消瘦的人不明所以,真是令人焦急啊!但是,引起消瘦的原因,又有誰能真正理解呢?那些表現出憂愁的人,誰是真正仁慈的?說能體會他人的憂愁,並關心他人的危難的人,又有誰知道以這種仁慈來成就明哲之德呢?這句話深刻地表明瞭知者甚少。在《氣交變大論》中,「肖」的人表現出消瘦,其含義略有不同,詳見「運氣類」第十一篇。「瞿」音同「劬」。

)恍惚之數,生於毫釐,(恍惚者,無形之始。毫釐者,有象之初。即至道在微之徵也。)毫釐之數,起於度量,千之萬之,可以益大,推之大之,其形乃制。(毫釐者,度量之所起也。千之萬之者,積而不已,而形制益多也。喻言大必由於小,著必始於微,是以變化雖多,原則一耳。

白話文:

(恍惚者,無形之始。毫釐者,有象之初。)恍惚這個概念,指代無形的開始;毫釐這個概念,指代有形的開始。這句話說明瞭至高的道存在於極微之處的道理。

(毫釐者,度量之所起也。)毫釐是度量基準的起始點。

(千之萬之者,積而不已,而形制益多也。)通過千千萬萬次的積累,形狀和結構就會變得越來越龐大。

這段話比喻了事物從小到大、從微到著的發展過程,說明無論變化多麼豐富,其根本原則都是一致的。

故但能知一。則無一之不知也;不能知一,則無一之能知也。正以見人之安危休咎,亦惟心君為之原耳。)黃帝曰:善哉。余聞精光之道,大聖之業,而宣明大道,非齋戒擇吉日,不敢受也。黃帝乃擇吉日良兆,而藏靈蘭之室,以傳保焉。(洗心曰齋,遠欲曰戒。蓋深敬大道,而示人以珍重之甚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只要能夠瞭解一件事,便沒有不知曉的事情;如果無法瞭解一件事,便沒有能力瞭解任何事情。正因為如此,可以看到人的安危禍福,也都只由心神作為根本原因而已。)黃帝說:太好了。我聽說精妙光明的道理,是聖賢的事業,而宣揚明晰的大道,如果不齋戒沐浴、選擇吉日,不敢接受。於是黃帝選擇吉日良辰,把靈蘭之室藏起來,用來傳承保藏。(洗滌煩惱之心叫做齋戒,遠離慾望叫做戒除。這是因為深深尊敬大道,而向人們展示它的珍貴無比。)

2. 二、藏象

(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)

白話文:

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這篇文章討論了人體五臟的功能與形象,以及它們與自然界的關係。文中強調了五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,並且將五臟比喻為國家的君主,管理著人體的氣血和津液運行。同時,文章還闡述了五臟與四季、五色、五味等對應關係,反映了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思想。

帝曰:藏象何如?(象,形象也。藏居於內,形見於外,故曰藏象。)岐伯曰:心者,生之本,神之變也,其華在面,其充在血脈,為陽中之太陽,通於夏氣。(心為君主而屬陽,陽主生,萬物系之以存亡,故曰生之本。心藏神,神明由之以變化,故曰神之變。心主血脈,血足則面容光彩,脈絡滿盈,故曰其華在面,其充在血脈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:藏象是什麼?

岐伯回答:心是生命的根源,精神變化的依託。它的外表表現於臉色,它的精華充盈於血脈,是陽中之太陽,與夏天的氣相通。

心屬火,以陽藏而通於夏氣,故為陽中之太陽。)肺者,氣之本,魄之處也,其華在毛,其充在皮,為陽中之太陰,通於秋氣。(諸氣皆主於肺,故曰氣之本。肺藏魄,故曰魄之處。肺主身之皮毛,故其華在毛,其充在皮。肺金以太陰之氣而居陽分,故為陽中之太陰,通於秋氣。

白話文:

心屬火,它的陽氣潛伏在體內,與夏季相通,所以是陽中之陽。肺是氣的根本,是魄藏匿的地方,其精華表現在毛髮,充實表現在皮膚,是陽中的陰,與秋季相通。(所有的氣都歸肺主導,所以說肺是氣的根本。肺藏魄,所以說肺是魄藏匿的地方。肺主導身體的皮毛,所以其精華表現在毛髮,充實表現在皮膚。肺屬金,以太陰之氣而屬於陽的範疇,所以是陽中之陰,與秋季相通。

)腎者,主蟄,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,其華在發,其充在骨,為陰中之少陰,通於冬氣。(腎者,胃之關也,位居亥子,開竅二陰而司約束,故為主蟄封藏之本。腎主水,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,故曰精之處也。發為血之餘,精足則血足而發盛,故其華在發。腎之合骨也,故其充在骨。

白話文:

腎臟掌管身體的收藏功能,是精氣所在之處。它的精華表現在頭髮的生長,充盈於骨骼。腎臟屬於陰中之少陰,與冬天的氣候相通。(腎臟是胃的關口,位於亥子和子時,主管兩個陰穴的開閉,所以掌管收藏功能。腎臟屬水,接受五臟六腑的精氣並儲存起來,所以說是精氣所在之處。頭髮是血液的餘補,精氣充足則血液充足,頭髮就會旺盛,所以說腎臟的精華表現在頭髮上。腎臟與骨骼相合,所以說腎臟的充盈表現在骨骼上。)

腎為陰臟,故為陰中之少陰,通於冬氣。愚按:新校正言全元起本及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,俱以肺作陽中之少陰,腎作陰中之太陰。蓋謂肺在十二經雖屬太陰,然陰在陽中,當為少陰也;腎在十二經雖屬少陰,然陰在陰中,當為太陰也。此說雖亦理也,然考之《刺禁論》云: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。

白話文:

腎臟是陰性的臟器,因此是陰中的少陰,與冬天的季節相通。

我想補充說明:新校正的《素問·全元起》本、《甲乙經》、《太素》等醫學著作,都認為肺是陽中之少陰,腎是陰中之太陰。這是因為:肺在十二經脈中雖然屬於太陰經,但其處於陽性之中,所以應當是少陰;腎在十二經脈中雖然屬於少陰經,但其處於陰性之中,所以應當是太陰。這樣的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,但如果我們考證《刺禁論》所說:「膈肌以上,居中有父母」,可以發現:「父母」指的是腎和肝。

乃指心火肺金為父母也。父曰太陽,母曰太陰,自無不可;腎雖屬水而陽生於子,即曰少陰,於義亦當。此當仍以本經為正。)肝者,罷極之本,魂之居也,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,以生血氣,其味酸,其色蒼,此為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。(人之運動,由乎筋力,運動過勞,筋必罷極。

白話文:

古文是指心火為父親,肺金為母親。稱心火為「太陽」,稱肺金為「太陰」,這說法沒什麼問題;腎雖然是屬水的,但陽氣生於子時,所以稱為「少陰」,這樣說也是合理的。這裡應該還是以《黃帝內經》的說法為準。(肝是疲勞的根源,是魂魄的居所,肝的精華體現在指甲上,肝氣充盈則體現在筋上,肝能生血氣,肝的味道是酸的,顏色是青色的,這是陽中之少陽,與春季的陽氣相通。(人的運動靠的是筋力,運動過度,筋必然會疲勞。)

肝藏魂,故為魂之居。爪者筋之餘,故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,肝屬木,位居東方,為發生之始,故以生血氣。酸者木之味。蒼者木之色。木王於春,陽猶未盛,故為陽中之少陽,通於春氣。按:上文三臟,皆不言色味,而肝脾二臟獨言之,意必脫簡也。五臟色味,詳載《五運行大論》及《陰陽應象大論》等篇,見後五、六。

白話文:

肝臟是魂魄的居所,因此指甲是筋脈的末端,其光澤來自筋脈,肝臟屬木,位於東方,是萬物生長的起始,因此負責生血氣。酸味是木的味,青色是木的顏色。木氣在春天最旺盛,陽氣尚未到達鼎盛,所以肝屬於陽中之少陽,與春天相通。值得注意的是,上面提到的三臟都沒有提及顏色和味道,只有肝和脾兩個臟器提到,顯然是為了簡潔起見。五臟的顏色和味道,在《五運行大論》和《陰陽應象大論》等篇章中有詳細記載,後面的第五、六章會說明。

罷音皮。)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,倉廩之本,營之居也,名曰器,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,(此六者皆主盛受水穀,故同稱倉廩之本。營者水穀之精氣也,水穀貯於六腑,故為營之所居而皆名曰器,凡所以化糟粕轉五味者,皆由乎此也。粕音樸。)其華在唇四白,其充在肌,其味甘,其色黃,此至陰之類,通於土氣。

白話文:

腎主骨、髓、腦、耳、舌、髮,屬於水,他的聲音是呻吟。

脾、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這些五臟六腑是貯藏水穀的本體,營氣的住所,稱為「器」,能夠將食物中的糟粕轉化成精華,再輸入、輸出的。

(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六臟腑,都以盛納水穀為主,故稱作倉廩之本。營氣為水穀所化生的精氣,水穀貯藏於六臟腑之中,所以是營氣的住所,都叫做「器」,凡是能夠轉化糟粕、改變五味的,都是由於這六臟腑。)

腎主骨髓的表現,表現在嘴脣顏色發白;充盈在筋肉中;味道甘甜;顏色黃色,這是屬於至陰類型的,與土氣相通。

(四白,唇之四際白肉也。唇者脾之榮。肌肉者脾之合。甘者土之味。黃者土之色也。脾以陰中之至陰而分王四季,故通於土氣。此雖若指脾為言,而實總結六腑者,皆倉廩之本,無非統於脾氣也,故曰此至陰之類。)凡十一臟,取決於膽也。(五臟六腑,共為十一,稟賦不同,情志亦異,必資膽氣,庶得各成其用,故皆取決於膽也。愚按:五臟者,主藏精而不瀉,故五臟皆內實;六腑者,主化物而不藏,故六腑皆中虛。

白話文:

四白,指的是嘴脣四周的白色肌肉。嘴脣是脾臟氣血充盈的表現。肌肉是脾臟運化的結果。甘味屬於土的味覺。黃色屬於土的顏色。脾臟屬陰中之至陰,而統治著四季,所以它與土氣相通。這句話雖然表面上只提到了脾臟,但實際上總結了所有的六腑。它們都是儲藏五穀的倉庫,都受脾氣的統轄,所以說它們是至陰的種類。

總共有十一臟,它們的運轉都取決於膽。五臟六腑加起來一共十一臟腑,它們的稟賦不同,情志也不同。它們都需要膽氣的滋養,才能各司其職。因此,它們都取決於膽。

愚按: 五臟主藏精氣而不排泄,所以它們內部都比較充實。六腑主運化物質而不儲藏,所以它們內部都比較空虛。

惟膽以中虛,故屬於腑;然藏而不瀉,又類乎臟。故足少陽為半表半裡之經,亦曰中正之官,又曰奇恆之府,所以能通達陰陽,而十一臟皆取決乎此也。然東垣曰:膽者少陽春升之氣,春氣升則萬化安。故膽氣春升,則餘臟從之,所以十一臟皆取決於膽。其說亦通。)

白話文:

膽臟雖然屬於空虛的腑,但是它能儲藏而不會瀉出,又類似於實心的臟。因此,足少陽膽經是一條半表半里的經絡,也稱為中正之官,又稱為奇恆之府。它能溝通陰陽,十一臟腑的功能都依賴於它。

不過,東垣先生說:膽是少陽之氣在春天上升的結果,春天之氣上升則萬物生長順利。因此,膽氣在春天上升時,其他臟腑也會跟著生發,所以十一臟腑的功能都取決於膽。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