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5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0)

1. 經絡上第五

輔骨,膝下兩旁高骨也。由髀陽行太陽、陽明之中,歷中瀆、陽關,出膝外廉,下外輔骨之前,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也。)直下抵絕骨之端,下出外踝之前,循足跗上,入小指次指之間。(外踝上骨際曰絕骨,絕骨之端,陽輔穴也。下行懸鐘,循足面上之丘墟、臨泣等穴,乃入小指次指之間,至竅陰穴,足少陽經止於此。

)其支者,別跗上,入大指之間,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,還貫爪甲,出三毛。(足大指次指本節後骨縫為歧骨,大指爪甲後二節間為二毛。其支者,自足跗上別行,入大指,循歧骨內,出大指端,還貫入爪甲,出三毛,而接乎足厥陰經也。)肝足厥陰之脈,起於大指叢毛之際,(肝為足厥陰經也,起於足大指,去爪甲橫紋後叢毛際大敦穴。叢毛,即三毛也。

)上循足跗上廉,去內踝一寸,(足跗上廉,行間、太衝也。內踝前一寸,中封也,)上踝八寸,交出太陰之後,上膕內廉,(上踝,過足太陰之三陰交,歷蠡溝、中都,復上一寸,交出太陰之後,上膕內廉,至膝關、曲泉也。)循股陰,入毛中,過陰器,(股陰,內側也。

循股內之陰包、五里、陰廉,上會於足太陰之衝門,府舍,入陰毛中之急脈,遂左右相交,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脈之曲骨。)抵小腹,挾胃,屬肝,絡膽,(自陰上入少腹,會於任脈之中極、關元,循章門至期門之所,挾胃,屬肝,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,而肝膽相為表裡也。

)上貫膈,布脅肋,(自期門上貫膈,行足太陰食竇之外,大包之裡,散布脅肋,上足少陽淵液,手太陰雲門之下,足厥陰經穴止於此。)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。(頏顙,咽顙也。目內深處為目系。其內行而上者,自脅肋間,由足陽明人迎之外,循喉嚨之後,入頏顙,行足陽明大迎、地倉、四白之外,內連目系,上出足少陽陽白之外,臨泣之裡,與督脈相會於頂巔之百會。)其支者,從目系,下頰裡,環唇內。

(此支者,從前目系之分,下行任脈之外,本經之裡,下頰裡,交環於口唇之內。)其支者,復從肝別貫膈,上注肺。(又其支者,從前期門屬肝所行足太陰食竇之外,本經之裡,別貫膈,上注於肺,下行至中焦,挾中院之分,復接於手太陰肺經,以盡十二經之一周,終而復始也。)

十二經脈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;學之所始,工之所止也。粗之所易,上之所難也。(經脈者,臟腑之枝葉,臟腑者,經脈之根本。凡人之生,病之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莫不由之,故初學者必始於此,工之良者亦止於此而已。第粗工忽之,謂其尋常易知耳,上工難之,謂其應變無窮也,故將十二經脈上下離合、內外出入之道,復詳明之。

白話文:

經絡上第五

腿骨外側,膝蓋下方兩旁突出的骨頭。經脈從髖部陽經(髀陽)循行於太陽經、陽明經之間,經過中瀆、陽關穴,從膝蓋外側突出處出來,向下經過外側腿骨前方,經過陽陵泉以下的陽交等穴位。然後直向下到達絕骨的末端,再從外踝前方出來,沿著足背向上,進入小趾與無名指之間。 (外踝上方的骨頭邊緣稱為絕骨,絕骨的末端是陽輔穴。經脈向下經過懸鐘穴,沿著足背上方的丘墟、臨泣等穴位,最終進入小趾與無名指之間,到達竅陰穴,足少陽經在此結束。)

它的分支,從足背上分出,進入大拇指與食指之間,沿著大拇指的歧骨內側,從大拇指末端出來,再穿過指甲,從三毛(趾甲後方的三個小毛髮)穿出。(足大指與食指關節後方的骨縫為歧骨,大拇指指甲後第二節間為二毛。這個分支從足背上分出,進入大拇指,沿著歧骨內側,從大拇指末端出來,再穿過指甲,從三毛穿出,與足厥陰經相連接。)肝足厥陰經的經脈,起始於大拇指指甲後叢毛處。(肝經是足厥陰經,起始於足大指,在指甲橫紋後叢毛處,即大敦穴。叢毛,就是三毛。)

向上沿著足背內側,距內踝一寸處。(足背內側,包括行間、太衝穴位。內踝前方一寸,是中封穴。)向上經過內踝八寸,經過足太陰經後方,上行至膝蓋內側。(上行至內踝,經過足太陰經的三陰交穴,經過蠡溝、中都穴,再向上約一寸,經過足太陰經後方,上行至膝蓋內側,到達膝關、曲泉穴。)沿著大腿內側,進入陰毛中,經過生殖器。(大腿內側,包括陰包、五里、陰廉等穴位。上行與足太陰經的衝門、府舍穴相會,進入陰毛中的急脈,然後左右交會,環繞生殖器,與任脈的曲骨穴相會。)到達小腹,經過胃部,屬於肝臟,絡於膽囊。(從陰部上行入少腹,與任脈的中極、關元穴相會,循行章門至期門處,經過胃部,屬於肝臟,下行與足少陽經的日月穴處絡於膽經,肝膽互相表裡。)向上貫穿膈肌,佈於脅肋。(從期門穴向上貫穿膈肌,行於足太陰經食竇穴的外側,大包穴的內側,散佈於脅肋部,上行到足少陽經的淵液穴,手太陰經雲門穴之下,足厥陰經的經脈在此結束。)沿著喉嚨後方,向上進入咽喉,連接著眼系,向上到達額頭,與督脈在頭頂相會。(咽喉處。眼睛內部的深處為目系。內行向上者,從脅肋之間,經過足陽明經人迎穴的外側,沿著喉嚨後方,進入咽喉,經過足陽明經大迎、地倉、四白穴的外側,內連接著眼系,向上到達足少陽經陽白穴的外側,臨泣穴的內側,與督脈在頭頂的百會穴相會。)它的分支,從眼系出發,向下到達面頰內側,環繞嘴唇內側。(這個分支,從前方的眼系分出,向下行於任脈外側,本經內側,到達面頰內側,環繞於嘴唇內側。)它的分支,再次從肝臟分出,貫穿膈肌,向上到達肺臟。(另一個分支,從前述期門穴屬肝的部分,行於足太陰經食竇穴外側,本經內側,貫穿膈肌,向上到達肺臟,下行至中焦,經過中院的分支,再次連接手太陰肺經,完成十二經脈的一個循環,周而復始。)

十二經脈是人體之所以生存,疾病之所以產生,人體之所以能夠治癒,疾病之所以能夠發生的根本;學習的開始,技藝的終點。粗淺的容易掌握,精深的卻很難掌握。(經脈是臟腑的枝葉,臟腑是經脈的根本。凡是人的生存、疾病的產生、人體的治癒、疾病的發生,都與此相關,因此初學者必須從此開始,技藝精湛者也以此為終點。粗淺的技藝往往忽視它,認為尋常易懂;精湛的技藝卻重視它,認為它變化無窮,因此將十二經脈上下聯繫、內外出入的道理,再次詳細說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