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4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9)

1. 經絡上第五

(其內行者入缺盆,復由足陽明之外下布膻中,散絡心包,相為表裡,乃自上焦下膈,循中焦下行,並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,以約下焦,故足太陽經委陽穴為三焦下輔俞也。)其支者,從膻中上出缺盆,上項,系耳後,直上出耳上角,以屈下頰至䪼。

(其支行於外者,自膻中上行,出缺盆,循天髎上項,會於督脈之大椎,循天牖,系耳後之翳風、瘈脈、顱息,出耳上角之角孫,過足少陽之懸釐,頷厭,下行耳頰至䪼,會於手太陽顴髎之分。)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過客主人前,交頰,至目銳眥。(此支從耳後翳風入耳中,過手太陽之聽宮,出走耳前之耳門,過足太陽之客主人,交頰循和髎,上絲竹空,至目銳眥,會於瞳子髎穴,手少陽經止於此而接乎足少陽經也。)膽足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,(膽為足少陽經也,起於目銳眥瞳子髎穴。

目之外角曰銳眥。)上抵頭角,下耳後,(自目銳眥,由聽會、客主人上抵頭角,循頷厭,下懸顱、懸釐,從耳上髮際,入曲鬢、率谷,歷手少陽之角孫外折,下耳後,行天衝、浮白、竅陰、完骨,又自完骨外折上行,循本神,前至陽白,復內折上行,循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,由風池而下行也。)循頸,行手少陽之前,至肩上,卻交出手少陽之後,入缺盆。

(自風池循頸,過手少陽之天牖,行少陽之前,下至肩上,循肩井,復交出手少陽之後,過督脈之大椎,會於手太陽之秉風,而前入於足陽明缺盆之外。)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銳眥後。(其支者,從耳後顳顬間過手少陽之翳風,入耳中,過手太陽之聽宮,出走耳前,復自聽會至目銳眥後瞳子髎之分。

)其支者,別銳眥,下大迎,合於手少陽,抵於䪼,(其支者,別自目外眥瞳子髎,下足陽明大迎之次,由手少陽之絲竹、和髎而下抵於䪼也。)下加頰車,下頸,合缺盆,(其下於足陽明者,合於下關,乃自頰車下頸,循本經之前,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,以下胸中。)以下胸中,貫膈,絡肝,屬膽,循脅裡,出氣街,繞毛際,橫入髀厭中。

(其內行者,由缺盆下胸,當手厥陽天池之分貫膈,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;本經日月之分屬膽,而相為表裡,乃循脅裡,由足厥陰之章門下行,出足陽明之氣街,繞毛際,合於足厥陰,以橫入髀厭中之環跳穴也。

)其直者,從缺盆下腋,循胸,過季脅,下合髀厭中,(其直下而行於外者,從缺盆下腋,循胸,歷淵腋、輒筋、日月,過季脅,循京門、帶脈等穴下行,由居髎入足太陽之上髎、中髎、下髎下行,復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。)以下循髀陽,出膝外廉,下外輔骨之前,(髀陽,髀之外側也。

白話文:

經絡上第五

內行的經脈進入缺盆(鎖骨上窩),然後從足陽明經的外側向下經過膻中(胸部中央),分支與心包經相連,彼此表裡相通。經脈從上焦(胸腔)向下經過膈膜,循行於中焦(腹部),與足太陽經正經相交,連接膀胱經,以約束下焦(盆腔)。因此,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穴是三焦的下部輔助穴位。

分支經脈則從膻中向上走出缺盆,上行至頸項,連接到耳後,直向上走出耳上角,再彎曲向下至面頰,到達承泣穴(眼眶下)。

另一支外行的經脈,從膻中向上,走出缺盆,沿著天髎(肩胛骨上方)、頸項,與督脈的大椎穴相交會,沿著天牖(耳後)、耳後的翳風、瘈脈、顱息(頭部穴位)等穴位,從耳上角的角孫穴出來,經過足少陽經的懸釐、頷厭穴,向下行至耳頰,到達承泣穴,與手太陽小腸經的顴髎穴的分支相交會。

還有一支經脈,從耳後進入耳中,再從耳前出來,經過客主人(耳前穴位)穴位前方,經過面頰,到達目銳眥(眼角外)。(這支經脈從耳後的翳風穴進入耳中,經過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,從耳前的耳門穴出來,經過足太陽膀胱經的客主人穴,經過面頰,沿著和髎穴,向上到絲竹空穴,到達目銳眥,與瞳子髎穴相交會,手少陽三焦經止於此,與足少陽膽經相接。)

膽經(足少陽經)的經脈,起始於目銳眥(眼角外,即瞳子髎穴)。 從眼角外側上達頭角,下行至耳後。(從目銳眥,經過聽會、客主人穴上達頭角,沿著頷厭,向下經過懸顱、懸釐,從耳上髮際,進入曲鬢、率谷,經過手少陽三焦經的角孫穴外側,向下至耳後,經過天衝、浮白、竅陰、完骨穴,又從完骨穴外側向上,沿著本神穴,向前到達陽白穴,再向內彎曲向上,經過臨泣、目窗、正營、承靈、腦空,由風池穴向下。)循行於頸部,經過手少陽經的前方,到達肩上,然後交叉到手少陽經的後方,進入缺盆。

(從風池穴沿著頸部,經過手少陽三焦經的天牖穴,行於少陽經的前方,下行至肩上,沿著肩井穴,再次交叉到手少陽經的後方,經過督脈的大椎穴,與手太陽小腸經的秉風穴相交會,然後向前進入足陽明胃經的缺盆外側。)

一支經脈從耳後進入耳中,從耳前出來,到達目銳眥的後方。(這支經脈從耳後顳顬之間,經過手少陽三焦經的翳風穴,進入耳中,經過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,從耳前出來,再從聽會穴到達目銳眥後方的瞳子髎穴的分支。)

另一支經脈,從目銳眥分出,向下到達大迎穴,與手少陽經相合,到達承泣穴。(這支經脈從目外眥的瞳子髎穴分出,向下經過足陽明胃經的大迎穴附近,經過手少陽三焦經的絲竹空、和髎穴向下到達承泣穴。)向下經過頰車穴,下行至頸部,與缺盆相合。(其下行至足陽明經的部位,與下關穴相合,然後從頰車穴下行至頸部,循行於本經的前方,與先前進入缺盆的經脈相合,以下行至胸部。)以下行至胸部,貫穿膈膜,與肝臟相連,屬於膽經,沿著脅肋內側,從氣街穴(肋部穴位)出來,環繞毛際(腋下),橫向進入髀厭(髖部)之中。

(內行的經脈,從缺盆向下至胸部,經過手厥陰心包經天池穴的分支,貫穿膈膜,經過足厥陰肝經期門穴的分支,與肝臟相連;本經與膽經表裡相通,所以屬於膽經,然後沿著脅肋內側,經過足厥陰肝經的章門穴向下,從足陽明胃經的氣街穴出來,環繞毛際,與足厥陰肝經相合,橫向進入髀厭中的環跳穴。)

直行的經脈,從缺盆向下至腋下,沿著胸部,經過季脅(脅肋下部),向下與髀厭相合。(直線向下外行的經脈,從缺盆向下至腋下,沿著胸部,經過淵腋、輒筋、日月穴,經過季脅,沿著京門、帶脈等穴位下行,從居髎穴進入足太陽膀胱經的上髎、中髎、下髎穴向下,與先前進入髀厭的經脈相合。)以下循行於髀陽(大腿外側),從膝蓋外側出來,下行至外輔骨(膝蓋外側骨骼)的前方。(髀陽,指大腿外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