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4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8)

1. 經絡上第五

內踝之後,別入跟中,即太谿、大鐘等穴。)以上踹內,出膕內廉,(自復溜、交信,過足太陰之三陰交,以上踹內之築賓,出膕內廉之陰谷。)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,絡膀胱。(上股內後廉,結於督脈之長強,以貫脊中而後屬於腎,前當關元、中極之分而絡於膀胱,以其相為表裡也。

或謂由陰谷上股內後廉,貫脊,會於脊之長強穴,還出於前,循橫骨、大赫、氣穴、四滿、中注、肓俞,當肓俞之所,臍之左右,屬腎;下臍,過關元、中極,而絡膀胱也。)其直者,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。

(其直行者,從肓俞屬腎處上行,循商曲、石關、陰都、通谷諸穴,貫肝,上循幽門,上膈,歷步廊,入肺中,循神封、靈虛、神藏、彧中、俞府而上循喉嚨,並人迎,挾舌本而終也。因其由脊裡上注心肺而散於胸中,故曰「衝脈起於氣街,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」;又云「衝脈,足少陰之會也」。)其支者,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。

(其支者,自神藏之際從肺絡心,注胸中,以上俞府諸穴。足少陰經止於此而接乎手厥陰經也。胸中,當兩乳之間,亦曰膻中。)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,起於胸中,(心主者,心之所主也。心本手少陰,而復有手厥陰者,心包絡之經也。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諸邪之在心者,皆在心之包絡。

包絡者,心主之脈也。其脈之出入屈折,行之疾徐,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。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。手厥陰代君火行事,以用而言曰手心主,以經而言曰心包絡,實相火也。)出屬心包絡,下膈,歷絡三焦。(心包絡,包心之膜絡也。包絡為心主之外衛,三焦為臟腑之外衛,故為表裡而相絡。

諸經皆無「歷」字,獨此有之,蓋指上、中、下而言,上即膻中,中即中脘,下即臍下,故任脈之陰交穴為三焦募也。)其支者,循胸出脅,下腋三寸,(脅上際為腋,腋下三寸,天池也,手厥陰經穴始此。)上抵腋下,循臑內,行太陰、少陰之間,(上抵腋下之天泉,循臑內,行太陰、少陰之間,以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。)入肘中,下臂,行兩筋之間,(入肘中,曲澤也。

下臂行兩筋之間,郄門、間使、內關、大陵也。)入掌中,循中指出其端。(入掌中,勞宮也。中指端,中衝也。手厥陰經止於此。)其支者,別掌中,循小指次指出其端。(小指次指,謂小指之次指,即無名指也。其支者,自勞宮別行名指端,而接乎手少陽經也。)三焦手少陽之脈,起於小指次指之端,(三焦,手少陽經也,起於無名指端關衝穴。

)上出兩指之間,(即小指次指之間,液門、中渚穴也。)循手表腕,出臂外兩骨之間,(手表之腕,陽池也。臂外兩骨間,外關、支溝等穴也。)上貫肘,循臑外,上肩,而交出足少陽之後,(上貫肘之天井,循臑外,行手太陽之前,手陽明之後,歷清冷淵、消濼、臑會,上肩髎,過足少陽之肩井,自天髎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也。)入缺盆,布膻中,散絡心包,下膈,循屬三焦。

白話文:

經絡上第五

足少陰腎經從內踝後方分出,進入腳跟中間,經過太溪、大鐘等穴。然後沿著腿內側上行,到達膝蓋內側(經過復溜、交信穴,再經過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穴),到達大腿內側後緣,再向上貫穿脊柱連接著腎臟,並與膀胱經相連。大腿內側後緣的經脈,連結到督脈上的長強穴,貫穿脊柱後部屬於腎臟,前方經過關元、中極穴的分支,與膀胱經相絡,因為它們是表裡關係。

也有人說,從陰谷穴沿大腿內側後緣向上貫穿脊柱,在脊柱的長強穴匯合,然後從前面出來,沿著恥骨、大赫、氣穴、四滿、中注、肓俞穴行進,在肓俞穴附近,也就是肚臍左右兩側,屬於腎臟;然後向下經過肚臍,再經過關元、中極穴,與膀胱經相連。

腎經直行的部分,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,進入肺臟,沿著喉嚨,到達舌根。直行的部分,從肓俞穴(屬於腎經的部分)向上行進,經過商曲、石關、陰都、通谷等穴,貫穿肝臟,向上經過幽門,到達膈肌,經過步廊穴,進入肺臟,沿著神封、靈虛、神藏、彧中、俞府等穴向上行進,到達喉嚨,與人迎穴相連,到達舌根而結束。因為它從脊柱內部向上到達心肺,並散佈在胸腔,所以說「衝脈起於氣街,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,至胸中而散」;又說「衝脈,足少陰之會也」。

腎經分支的部分,從肺臟分出,與心臟相連,到達胸腔。分支的部分,從神藏穴附近從肺臟與心臟相連,到達胸腔,經過俞府等穴。足少陰經在此結束,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。胸腔,在兩乳之間,也稱為膻中。

心臟主管手厥陰心包絡經,起於胸腔。心臟主管的意思是心臟所主管的。心臟屬於手少陰心經,但還有手厥陰心包經,這是因為心包絡的經絡。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大主,各種邪氣在心臟,都在心包絡。包絡是心臟的主要經脈。它的脈象出入彎曲,運行速度快慢,都與手少陰心經一樣。君火以光明,相火以位置。手厥陰代替君火執行任務,從使用上來說,叫做手心主,從經絡上來說,叫做心包絡,實際上是相火。

從心包絡出發,向下經過膈肌,與三焦經相連。心包絡,是包圍心臟的膜絡。包絡是心臟的外圍保護,三焦是臟腑的外圍保護,所以它們是表裡關係而互相聯絡。所有經絡都沒有「歷」字,只有這條經絡有,大概是指上、中、下而言,上是指膻中,中是指中脘,下是指臍下,所以任脈的陰交穴是三焦的募穴。

它的分支,沿著胸部到達脅肋,到達腋下三寸(脅肋上端是腋窩,腋下三寸是天池穴,手厥陰經穴從此開始)。到達腋下,沿著上臂內側,在太陰肺經和少陰心經之間行進(到達腋下的天泉穴,沿著上臂內側,在太陰肺經和少陰心經之間行進,因為手三陰和厥陰經在中間)。進入肘部內側,向下到達前臂,行進在兩條筋之間(進入肘部內側是曲澤穴。在前臂行進在兩條筋之間,經過郄門、間使、內關、大陵穴)。進入手掌,沿著中指到達指尖(進入手掌是勞宮穴。中指指尖是中衝穴。手厥陰經在此結束)。

它的分支,從手掌分出,沿著無名指到達指尖(無名指是指小指旁邊的指頭。分支從勞宮穴分出到達無名指指尖,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連)。

三焦經(手少陽經)起於無名指指尖的關衝穴。向上到達兩指之間(也就是小指和無名指之間,經過液門、中渚穴)。沿著手腕外側,從臂外側兩骨之間出來(手腕外側是陽池穴。臂外側兩骨之間,經過外關、支溝等穴)。向上貫穿肘部,沿著上臂外側,到達肩膀,然後與足少陽膽經交叉(向上貫穿肘部是天井穴,沿著上臂外側,經過手太陽小腸經之前,手陽明大腸經之後,經過清冷淵、消濼、臑會,上肩髎,經過足少陽膽經的肩井穴,從天髎穴與足少陽膽經交叉)。進入鎖骨上窩,分佈在膻中穴,與心包絡相連,向下經過膈肌,循行屬於三焦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