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7)

1. 脈色下第四

肝主驚駭,臥則氣愈壅,故多驚也。)腎壅,胠下至少腹滿,脛有大小,髀胻大、跛、易、偏枯。(腎脈循內踝之後,上腨,出膕內廉,上股內,屬腎絡膀胱而上行,故腎經壅則胠下至少腹脹滿也。足脛或腫或消,是謂大小。自髀至胻,或為大,或為跛,或掉易無力,或偏枯不用,是皆腎經壅滯,不能運行所致。

髀,音皮。胻,音杭。)心脈滿大,癇瘛筋攣。(心脈滿大,火有餘也。心主血,脈火盛則血涸,故癇瘛而筋攣。癇,癲癇也。瘛,抽搐也。攣,拘攣也。)肝脈小急,癇瘛筋攣。(肝藏血,小為血不足,急為邪有餘,故為是病。夫癇瘛筋攣,病一也,而心肝二經皆有之,一以內熱,一以風寒,寒熱不同,血衰一也,故同有是病。)肝脈騖暴,有所驚駭,脈不至,若喑,不治自已。

(騖,馳驟也。暴,急疾也。驚駭者,肝之病,故肝脈急亂者,因驚駭而然,甚有脈不至而聲喑者,以猝驚則氣逆,逆則脈不通而肝經之脈循喉嚨,故聲喑而不出也。然此特一時之氣逆耳,氣通則愈矣,故不治自已。騖,音務。)腎脈小急,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,不鼓,皆為瘕。

(三脈細小而急,絕無鼓大之意,陰邪聚於陰分也,故當隨三經之位而為瘕。)腎肝並沉為石水,並浮為風水。(此言水病之有陰陽也。腎肝在下,肝主風,腎主水,肝腎俱沉者,陰中陰病也,當病石水。石水者,凝結少腹,沉堅在下也。肝腎俱浮者,陰中陽病也,當病風水。

風水者,遊行四體,浮泛於上也。)並虛為死,(腎為五臟之根,肝為發生之主,根本空虛,有表無里也,故當死。)並小弦欲驚。(肝腎並小,真陰虛也。小而兼弦,木邪勝也。氣虛膽怯,故為欲驚。)腎脈大急沉,肝脈大急沉,皆為疝。(疝者,寒邪結聚所為。脈急者挾肝邪,脈沉者在陰分,沉急而大,陰邪盛也。

肝腎之脈,絡小腹,結於陰器,寒邪居之,故當病疝。按,疝病乃寒挾肝邪之證,或結於少腹,或結於睪丸,或結於睪丸之左右上下,而筋急絞痛,脈必急搏者多,以寒邪結聚陰分而挾風木之氣也。如肺風疝、脾風疝之類,皆兼一風字,其必挾肝邪可知。睪,音高,陰丸也。

)心脈搏滑急為心疝,肺脈沉搏為肺疝。(病疝而心脈搏滑急者,寒挾肝邪乘心也;肺脈沉搏者,寒挾肝邪乘肺也。)三陽急為瘕,三陰急為疝。(三陽,手、足太陽經也。三陰,手、足太陰經也。邪聚三陽為瘕聚,邪聚三陰為疝氣。凡脈急者,皆邪盛也。前言肝、腎、心、肺,而此言脾經,所以五臟皆有疝。

)二陰急為癇厥,二陽急為驚。(二陰,少陰也。二陽,陽明也。脈急者為風寒,邪乘心腎,故為癇為厥,木邪乘胃,故發為驚,土惡木也。)脾脈外鼓沉為腸澼,久自已。(沉為在裡,而兼外鼓者,邪不甚深,雖為腸澼,久當自已。腸澼,下痢也。凡心肝脾腎。皆主陰分,或寒濕,或熱,各有所傷,乃自大腸下血,均謂之腸澼。

白話文:

脈色下第四

肝臟主司人的驚恐情緒,臥下時氣機更易鬱滯,所以容易受驚。腎經氣血阻塞,則下腹部脹滿,小腿粗細不均,大腿內側和膝蓋附近腫脹、跛行、活動不便或半身不遂。因為腎經脈絡循行於內踝之後,向上經過膕窩,從大腿內側上行,連繫膀胱而上達,所以腎經阻塞就會導致下腹部脹滿。足脛部時而腫脹時而消瘦,稱為大小腿粗細不均。從大腿到膝蓋附近,可能腫脹、跛行、行動不便或癱瘓,這些都是腎經氣血阻塞,不能正常運行所致。

心脈搏動有力而大,則會出現癲癇、抽搐、肌肉痙攣等症狀。心脈搏動有力而大,是心火過盛的表現。心主血脈,脈火盛則血液虧虛,所以會出現癲癇、抽搐和肌肉痙攣。

肝脈搏動微弱而急促,也會出現癲癇、抽搐、肌肉痙攣等症狀。肝臟藏血,脈搏微弱代表血虛,急促則代表邪氣入侵,所以會導致這些病症。癲癇、抽搐、肌肉痙攣,本質上是一種疾病,但心經和肝經都可能導致這種疾病,一種是內熱所致,一種是風寒所致,寒熱不同,但根本都是血虛,所以都可能出現這些症狀。

肝脈搏動迅速而有力,伴隨驚恐情緒,脈搏微弱甚至消失,聲音嘶啞,但這種情況會自行恢復。驚恐是肝臟的病變,所以肝脈搏動急促紊亂,是由於受驚嚇所致,嚴重者甚至脈搏消失、聲音嘶啞,這是因為突然受驚導致氣機逆亂,氣機逆亂則脈絡不通,而肝經脈絡循行於喉嚨,所以聲音嘶啞。但這只是暫時性的氣機逆亂,氣機通暢後就會痊癒,所以會自行恢復。

腎脈、肝脈、心脈都搏動微弱而急促,沒有有力搏動的感覺,都屬於瘕病。三條經脈都細小而急促,沒有有力搏動,是陰邪聚集於陰分所致,因此會根據三條經脈的循行部位出現瘕病。

腎經和肝經脈象都沉弱,則為石水病;腎經和肝經脈象都浮弱,則為風水病。這是說明水病的陰陽之分。腎經和肝經都在下焦,肝主風,腎主水,腎經和肝經都沉弱,是陰中之陰的病變,為石水病。石水病,是指水液凝聚在下腹部,沉重堅硬。腎經和肝經都浮弱,是陰中之陽的病變,為風水病。風水病,是指水液遊走於全身,浮泛於上部。

腎經和肝經脈象都虛弱,則會危及生命。腎是五臟之根,肝主生長,根本虛弱,有表無里,所以會危及生命。

腎經和肝經脈象都細小而弦急,則容易受驚。腎經和肝經都細小,是真陰虛弱的表現。細小而兼弦急,是木邪偏盛的表現。氣虛膽怯,所以容易受驚。

腎脈和肝脈搏動有力而急促且沉弱,則為疝氣。疝氣是寒邪凝聚所致。脈搏急促者,是挾雜肝邪;脈搏沉弱者,在陰分,沉而急促且有力,是陰邪盛的表現。肝腎二經脈絡於小腹部,聚集於生殖器,寒邪聚集於此,就會導致疝氣。疝氣是寒邪挾雜肝邪所致的疾病,可能聚集於下腹部,可能聚集於睪丸,也可能聚集於睪丸的周圍,導致筋脈急縮疼痛,脈搏多為急促有力,因為寒邪凝聚於陰分,並挾雜風木之氣。像肺風疝、脾風疝等,都帶有“風”字,說明一定挾雜肝邪。

心脈搏動滑利而急促,則為心疝;肺脈搏動沉弱有力,則為肺疝。病患出現疝氣,心脈搏動滑利而急促,是寒邪挾雜肝邪侵犯心臟;肺脈搏動沉弱有力,是寒邪挾雜肝邪侵犯肺臟。

三陽經脈急促,則為瘕病;三陰經脈急促,則為疝氣。三陽經是指手太陽、足太陽經脈;三陰經是指手太陰、足太陰經脈。邪氣聚集於三陽經則為瘕病,邪氣聚集於三陰經則為疝氣。凡是脈搏急促,都是邪氣盛的表現。前面說肝、腎、心、肺,這裡又說脾經,所以五臟都可能出現疝氣。

二陰經脈急促,則為癇厥;二陽經脈急促,則為驚悸。二陰經是指少陰經脈;二陽經是指陽明經脈。脈搏急促是風寒邪氣所致,邪氣侵犯心腎,則會出現癲癇、厥逆;木邪侵犯胃經,則會出現驚悸,因為土克木。

脾脈外鼓而沉弱,則為腸澼,久而自愈。沉弱是指在裡,而兼外鼓,說明邪氣不甚深重,雖然是腸澼,但久而會自愈。腸澼,是指下痢。凡是心、肝、脾、腎,都主司陰分,或寒濕或熱邪,各有其傷,都會導致大腸下血,都稱為腸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