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4)

1. 脈色下第四

心為君主,胃為水穀之海,故重揭其義以明之。)夫脈者,血之府也,(府,聚也,府庫之謂也。血必聚於經脈之中,故脈實血實,脈虛血虛也。然此「血」字,實兼氣為言,非獨指在血也。脈之盛衰,所以統候血氣之虛實、有餘不足也。)長則氣治,(氣充和也。)短則氣病,(氣不足也。

)數則煩心,(火熱甚也。)大則病進,(邪方張也。)上盛則氣高,(寸為上,上盛者,邪壅於上也。氣高者,喘滿之謂。)下盛則氣脹,(關、尺為下,下盛者,邪滯於下,故腹為脹滿。)代則氣衰,(脈多變更不常者曰代,氣虛無主也。)細則氣少,(脈來微細,正氣不足也。

)澀則心痛。(澀為血少氣滯,故為心痛。)渾渾革至如湧泉,病進而色弊,綿綿其去如弦絕,死。(渾渾,濁亂不明也。革至,如皮革之堅硬也。湧泉,其來汩汩無序,但出不返也。若得此脈而病加日進,色加憔弊,甚至綿綿如瀉漆,及如弓弦之斷絕者,皆真氣已竭,故死。)粗大者,陰不足,陽有餘,為熱中也。

(粗大者,浮洪之類,陽實陰虛,故為內熱。)來疾去徐,上實下虛,為厥巔疾。(來疾者,其來急也;去徐者,其去緩也;上實者,寸盛也;下虛者,尺弱也。皆陽強之脈,故為陽厥、頂巔之疾。夫察脈須識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六字,不明此六字,則陰、陽、虛、實不別也。

上者為陽,來者為陽,至者為陽,下者為陰,去者為陰,止者為陰。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,陽生於陰也;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,陰生於陽也;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,氣之升也;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,氣之降也。應曰至,息曰止也。)來徐去疾,上虛下實,為惡風也。

故中惡風者,陽氣受也。(來之徐,上之虛者,皆陽不足也。陽受風氣,故陽虛者必惡風,而惡風之中人,亦必陽氣受之也。惡,上去聲,下入聲。)有脈俱沉細數者,少陰厥也。(沉細者,腎之脈體也。兼數則熱,陰中有火也,故為少陰之陽厥。)沉細數散者,寒熱也。(沉細為陰,數散為陽。

陰脈數散,陰不固也,故或入之陰,或出之陽,而為往來寒熱。浮而散者,為眴僕。(浮者陰不足,散者神不守,浮而散者陰氣脫,故為眴僕也。眴,雄絹切,眩暈也。)諸浮不躁者皆在陽,則為熱,其有躁者在手。(脈浮為陽,而躁則陽中之陽,故但浮不躁者,皆屬陽脈,未免為熱。

若浮而兼躁,乃為陽極,故當在手。在手者陽中之陽,謂手三陽經也。此與人迎一盛,病在足少陽;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陽之義同。)諸細而沉者皆在陰,則為骨痛,其有靜者在足。(沉細為陰,而靜則陰中之陰,故脈但沉細者病在陰分,當為骨痛,若沉細而靜,乃為陰極,故當在足。在足者,陰中之陰,謂足三陰經也。

白話文:

脈色下第四

心臟是人體的主宰,胃是容納食物的器官,所以要詳細闡述它們的重要性。脈象是血液的聚集之處(「府」指聚集、倉庫之意,血液必然聚集在經脈中,所以脈象強盛代表血液充盈,脈象虛弱代表血液不足。然而,這裡的「血」字,實際上也包含了氣,不單單指血液本身。脈象的盛衰,是用來判斷血氣虛實、盈虧的)。脈象有力長則氣血調和,脈象短則氣血不足;脈象頻數則心煩(心火旺盛);脈象有力則病情加重(邪氣盛行);上部脈象盛則氣血上逆(寸脈為上,上部脈象盛,邪氣壅滯在上,氣血上逆,表現為喘滿);下部脈象盛則氣血下滯(關、尺脈為下,下部脈象盛,邪氣滯留在下,所以腹部脹滿);脈象時有時無則氣血衰弱(脈象變化無常稱為「代」,氣虛無力);脈象細弱則氣血不足(脈象微細,正氣不足);脈象澀滯則心痛(脈象澀滯是血液不足氣血阻滯的表現,所以會心痛);脈象渾濁紊亂,有力如湧泉般涌出,病情加重,面色萎黃,脈象綿軟如弦斷,則將死亡(「渾渾」指混濁不清,「革至」指像皮革般堅硬,「湧泉」指脈象如泉水般湧出,沒有規律,只出不入。如果出現這種脈象,病情日益加重,面色越來越差,甚至脈象綿軟如瀉出的油漆,如同弓弦斷裂,都表示真氣已竭,將要死亡);脈象粗大則陰虛陽盛,屬內熱(脈象粗大,如洪脈等,是陽盛陰虛的表現,所以是內熱);脈來急去緩,上部脈象實,下部脈象虛,屬於厥逆之症(「來疾」指脈來急促,「去徐」指脈去緩慢,「上實」指寸脈有力,「下虛」指尺脈弱。這些都是陽氣亢盛的脈象,所以是陽厥、頂巔之疾。觀察脈象需要了解上、下、來、去、至、止六個方面,不明瞭這六個方面,就無法分辨陰陽虛實。上為陽,來為陽,至為陽;下為陰,去為陰,止為陰。上指從尺脈上行到寸脈,陽生於陰;下指從寸脈下行到尺脈,陰生於陽;來指從骨肉之間到達皮膚表面,是氣的升騰;去指從皮膚表面回到骨肉之間,是氣的下降;應為至,息為止)。脈來緩去急,上部脈象虛,下部脈象實,則容易受風寒(脈來緩,上部脈象虛弱,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。陽氣受風邪侵襲,所以陽虛的人容易感受風寒,而感受風寒的人,也必然是陽氣受損。「惡」上聲去聲,下入聲)。脈象沉細數而急促,屬於少陰厥逆(沉細是腎經脈象的特點,兼數而急則有熱,陰中之火,所以是少陰陽厥)。脈象沉細而散亂,屬於寒熱往來(沉細為陰,數散為陽。陰脈散亂,陰氣不固,所以寒熱往來)。脈象浮而散亂,則為眩暈(脈象浮為陰虛,散亂為神不守舍,浮而散亂是陰氣脫失的表現,所以為眩暈)。所有浮脈而不躁動的,都在陽分,屬於內熱;如果浮脈且躁動,則在手陽經。(浮脈屬陽,躁動是陽中之陽,所以只是浮脈而不躁動的,都屬於陽脈,表現為內熱。如果浮脈兼躁動,那就是陽氣極盛,所以應在手陽經。在手陽經,是陽中之陽,指手三陽經。這與人迎脈盛,病在足少陽;人迎脈盛且躁動,病在手少陽的意義相同)。所有細而沉的脈象,都在陰分,屬於骨痛;如果沉細而靜,則在足三陰經。(沉細為陰,靜則陰中之陰,所以脈象只是沉細的,病在陰分,屬於骨痛,如果沉細而靜,那就是陰氣極盛,所以應在足三陰經。在足三陰經,是陰中之陰,指足三陰經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