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3)

1. 脈色下第四

心脈搏堅而長,當病舌卷不能言;(搏,謂弦強搏擊於手也。心脈搏堅而長者,肝邪乘心,臟氣虧甚而失和平之氣也。手少陰脈,從心系上挾咽,故令舌卷不能言。搏擊之脈,皆肝邪甚也。肝本屬木,而何五臟皆畏之?蓋五臟皆以胃氣為本,脈無胃氣則死。凡木強者土必衰,脈搏者胃多敗,故堅搏為諸臟所忌。

茲心脈搏堅而長者,以心臟之胃氣不足而邪有餘也。搏之微則邪亦微,搏之甚則幾於真臟矣,故當以搏之微甚而察病之淺深。夫五臟皆以胃氣為本,搏堅皆為賊克之徵,其本臟搏堅,亦自戕而自病也。)其耎而散者,當消環自已。(若證如前而脈則耎散者,心氣將和也。消,盡也。

環,周也。謂期盡一周而病自已矣。)肺脈搏堅而長,當病唾血;其耎而散者,當病灌汗,至令不復散發也。(肺脈搏堅而長,邪乘肺也。肺系連喉,故為唾血。若耎而散則肺虛不斂,汗出如水,故云「灌汗」。汗多亡陽,故不可更為發散也。)肝脈搏堅而長,色不青,當病墜若搏,因血在脅下,令人喘逆。

其耎而散色澤者,當病溢飲。溢飲者,渴暴多飲,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。(肝脈搏堅而長,肝自病也。臟病於中,色必外見,其色當青而不青者,以病不在臟而在經也,必有墜傷。若由搏擊,則血停脅下而氣不利,故令人喘逆。若其耎散則肝木不足,脾濕勝之,濕在肌膚,故顏色光澤,病為溢飲。

)胃脈搏堅而長,其色赤,當病折髀;其耎而散者,當病食痹。(胃脈搏堅,木乘土也,加之色赤,則陽明火盛,木火交熾,胃經必傷。陽明下行者,從氣衝下髀,抵伏兔,故病髀如折也。若耎而散者,胃氣本虛。陽明支別上行者,由大迎、人迎循喉嚨,入缺盆下膈,屬胃絡脾,故食即氣逆滯悶不行,而為食痹。)脾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,當病少氣;其耎而散,色不澤者,當病足脛腫,若水狀也。

(邪脈乘脾,脾氣必衰,脾虛無以生血,故本臟之色見於外。脾弱不能生肺,故為少氣。若其耎散而色不澤者,尤屬脾虛。脾經之脈,從拇指上內踝前廉,循胻骨後,交出厥陰之前,故病足胻腫。若水狀者,以脾虛不能制水也。)腎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而赤者,當病折腰;其耎而散者,當病少血,至令不復也。

(邪脈干腎,腎氣必衰,其色黃赤,為火土有餘而腎水不足,故病腰如折也。若其耎散,腎氣本虛。腎主水以生化津液,今腎氣不化,故病少血。本原氣衰,故令不能遽復。搏堅而長者,邪勝乎正,是謂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也。耎而散者,本原不足,是謂「正氣奪則虛」也。

一以有邪而致虛,一以無邪而本虛,虛雖若一,而病本不同。)心脈急,病心疝,少腹當有形。(心為牡臟,小腸為使,氣本屬陽,今脈緊急,陰寒勝也,以陽臟而為陰勝,故病心疝。心疝者,形在少腹,而實以寒乘少陰所致。)而胃脈實則脹,虛則泄。(實為邪有餘,故脹滿;虛為正不足,故泄利。

白話文:

脈色下第四

心脈搏動有力而持久,患者將會舌頭捲曲無法說話;(搏,指的是弦急有力地搏擊於手腕。心脈搏動有力而持久,是肝邪侵犯心臟,心臟元氣虧損嚴重而失去平和之氣的表現。手少陰脈,從心臟連繫向上經過咽喉,所以導致舌頭捲曲無法說話。搏擊的脈象,都是肝邪盛的表現。肝屬木,為何所有臟腑都畏懼它?因為所有臟腑都以胃氣為根本,脈象沒有胃氣則會死亡。凡是木氣過盛,土氣必定衰弱,脈象搏動有力,胃氣多半受損,所以強勁的搏動為所有臟腑所忌諱。

因此心脈搏動有力而持久,是因為心臟的胃氣不足而邪氣有餘。搏動輕微則邪氣也輕微,搏動厲害則幾乎危及臟腑,所以應該根據搏動的輕重來判斷疾病的輕重。所有臟腑都以胃氣為根本,搏動有力都是邪氣侵犯的徵兆,其本身臟腑搏動有力,也是自身損傷而致病。)脈象柔和而散漫,則疾病將會自行痊癒。(如果症狀如前所述而脈象卻柔和散漫,說明心氣將要恢復平和。消,指消失;環,指週期。意思是疾病經過一個週期就會自行痊癒。)肺脈搏動有力而持久,患者將會咯血;脈象柔和而散漫,患者將會大汗淋漓,甚至汗流不止。(肺脈搏動有力而持久,是邪氣侵犯肺臟。肺經與喉嚨相連,所以會咯血。如果脈象柔和散漫,則肺氣虛弱不能收斂汗液,汗出如水,所以說「大汗淋漓」。汗出過多損傷陽氣,所以不能再服用發散的藥物。)肝脈搏動有力而持久,顏色卻不青,患者將會感覺下墜或搏動,因為血液停滞在脅下,導致呼吸困難。

脈象柔和而散漫且顏色光澤,患者將會患上溢飲。溢飲是指口渴大量飲水,而水分容易進入肌肉、皮膚、腸胃等部位。(肝脈搏動有力而持久,是肝臟本身有病。臟腑疾病會表現在外,顏色應該發青卻不青,是因為疾病不在臟腑而在經絡,必定有跌撲損傷。如果是因為搏擊,則血液停滯在脅下而氣機不利,所以導致呼吸困難。如果脈象柔和散漫,則肝木不足,脾濕過盛,濕邪停留在肌膚,所以顏色光澤,疾病為溢飲。)胃脈搏動有力而持久,顏色發紅,患者將會腿部疼痛如骨折;脈象柔和而散漫,患者將會患上飲食停滯。(胃脈搏動有力,是木氣克土。再加上顏色發紅,則陽明火盛,木火交熾,胃經必定受損。陽明經向下通行,從氣衝穴向下經過大腿外側,到達伏兔穴,所以腿部疼痛如骨折。如果脈象柔和散漫,則胃氣本就虛弱。陽明經分支向上通行,經過大迎、人迎穴,循行於喉嚨,進入缺盆穴,向下到達膈肌,與胃絡脈相通,與脾相連,所以飲食停滯則氣機逆亂,阻塞不通暢,而造成飲食停滯。)脾脈搏動有力而持久,顏色發黃,患者將會氣短;脈象柔和而散漫,顏色不光澤,患者將會足脛腫脹,如同水腫。(邪氣侵犯脾臟,脾氣必定衰弱,脾虛不能生血,所以本臟的顏色表現在外。脾虛弱不能生肺氣,所以會氣短。如果脈象柔和散漫而顏色不光澤,則更屬脾虛。脾經的脈絡,從大拇指內側經過內踝前方,循行於脛骨後方,與厥陰經交會於前方,所以會患足脛腫脹。如果像水腫一樣,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。)腎脈搏動有力而持久,顏色發黃而發紅,患者將會腰痛如折斷;脈象柔和而散漫,患者將會血虛,而且很難恢復。(邪氣侵犯腎臟,腎氣必定衰弱,顏色發黃發紅,是因為火土過盛而腎水不足,所以腰痛如折斷。如果脈象柔和散漫,則腎氣本就虛弱。腎臟主水,生成津液,現在腎氣不能化生津液,所以血虛。根本元氣衰弱,所以很難恢復。搏動有力而持久,是邪氣勝過正氣,這就是「邪氣所聚集的地方,其氣必定虛弱」。脈象柔和而散漫,是根本元氣不足,這就是「正氣被奪則虛弱」。

一種是有邪氣導致虛弱,一種是沒有邪氣而本就虛弱,虛弱雖然表現相同,但是疾病的根本卻不同。)心脈急促,患有心疝,下腹部會有腫塊。(心臟屬陽,小腸為其相表裡臟器,氣本屬陽,現在脈象緊急,是陰寒盛的表現,陽臟被陰邪所勝,所以患有心疝。心疝,其形狀在下腹部,實際上是寒邪侵犯少陰經所致。)胃脈實則脹滿,虛則泄瀉。(實證是邪氣有餘,所以脹滿;虛證是正氣不足,所以泄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