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2)

1. 脈色上第四

)刺大者,微瀉其氣,無出其血;(大者多陰虛,故無出其血。)刺滑者,疾髮針而淺內之,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;(與刺緩者略同。)刺澀者,必中其脈,隨其逆順而久留之,必先按而循之,已髮針疾按其痏,無令其血出,以和其脈。(脈澀者,氣血俱少,難於得氣。故宜必中其脈而察其逆順,久留疾按而無出其血,較之諸刺更宜詳慎者,以脈澀本虛,而恐傷其真氣耳。循,摩按也。

痏,委、偉二音,刺瘢也。)諸小者,陰陽形氣俱不足,勿取以針,而調以甘藥也。(脈小者為不足,勿取以針,可見氣血俱虛者必不宜刺而當調以甘藥也。按,甘之一字,用意深矣。蓋藥食之入,必先脾胃,而後五臟得稟其氣。胃氣強則五臟俱盛,胃氣弱則五臟俱衰。胃屬土而喜甘,故中氣不足者非甘溫不可。

土強則金王,金王則水充,此所以土為萬物之母,而陰陽俱虛者必調以甘藥也。五味各有補瀉,以五行生剋之理言之,此則當微兼五味而以甘為主,庶足補中,如四季無土氣不可,五臟無胃氣不可,而春但微弦,夏但微鉤之義,皆是也,況形不足者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補之以味,故氣味之相宜於人者,謂之為補則可,若用苦劣難堪之味而求其能補,無是理也。氣味攻補之學,不可不詳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觀察第四:

針刺脈搏有力者,應輕微瀉去其氣,不要讓血液流出;(脈搏有力者多半是陰虛,所以不應放血。)針刺脈搏滑利者,應迅速刺針,針刺深度要淺,以瀉去陽氣和熱邪;(與針刺脈搏緩慢者處理方法大致相同。)針刺脈搏澀滯者,必須準確刺中脈搏,根據脈搏逆順的走向,停留較長時間,先要按壓脈搏然後再循著脈搏刺針,迅速按壓針刺部位,不要讓血液流出,以調和脈氣。(脈搏澀滯者,氣血都不足,很難達到針灸得氣的效果。因此必須準確刺中脈搏並觀察其逆順,停留較長時間並迅速按壓,且不讓血液流出,比起其他針刺方法更需謹慎小心,因為脈搏澀滯本就虛弱,擔心會損傷其真氣。循,指按摩按壓。痏,音委或偉,指針刺的瘢痕。)脈搏微弱者,陰陽形氣都不足,不應針刺,而應該服用滋補藥物。(脈搏微弱表示不足,不應針刺,可見氣血俱虛者一定不宜針刺,而應服用滋補藥物。這裡的「甘」字,用意很深。因為藥物和食物的吸收,必須先經過脾胃,然後才能供給五臟。胃氣強盛,則五臟都強盛;胃氣虛弱,則五臟都衰弱。胃屬土,喜甘,所以中氣不足者,非甘溫藥物不可。土氣強盛則金氣旺盛,金氣旺盛則水氣充盈,這就是為什麼土為萬物之母,陰陽俱虛者都必須服用滋補藥物的原因。五味各有補瀉的作用,從五行生剋的道理來說,這時應當略微兼顧五味,但以甘味為主,才能充分補益中氣,如同四季都不能缺少土氣,五臟都不能缺少胃氣一樣,春天稍微輕微的弦刺,夏天稍微輕微的鉤刺,道理都是一樣的。況且形體不足者,用溫補之氣來溫養;精氣不足者,用甘味來滋補。所以氣味適合人體者,稱為補益,如果用苦澀難以下嚥的藥味來求得補益效果,這是沒有道理的。氣味攻補的學問,不可不詳盡了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