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21)
卷二 (21)
1. 脈色上第四
蛕、蛔同。)澀甚為腸㿉,微澀為內㿉,多下膿血。(脾脈澀甚而為腸㿉,微澀而為內㿉及多下膿血者,以澀為氣滯血傷,而足太陰之別入絡腸胃也。腸㿉、內㿉,遠近之分耳,一曰下腫病,蓋即疝漏之屬。)腎脈急甚為骨癲疾,微急為沉厥,奔豚,足不收,不得前後;(腎脈急甚者,風寒在腎。
腎主骨,故為骨癲疾。若微急而為沉厥、足不收者,寒邪在經也。為奔豚者,寒邪在臟也。為不得前後者,寒邪在陰也。按,腎之積曰奔豚,當發於少腹上至心下,若豚突然。)緩甚為折脊,微緩為洞,洞者食不化,下嗌還出;(腎脈緩甚者陰不足,故為折脊,以足少陰脈貫脊循脊內也。
若其微緩,腎氣亦虧,腎虧則命門氣衰,下焦不化,下不化則復而上出,故病為洞而食入還出也。)大甚為陰痿,微大為石水,起臍以下至小腹,腄腄然,上至胃脘,死不治;(腎脈大甚,水虧火王也,故為陰痿。若其微大,腎陰亦虛,陰虛則不化,不化則氣停水積而為石水。
若至胃脘,則水邪甚極,反乘土臟,氾濫無制,故死不治。腄,重墜也,音垂。)小甚為洞泄,微小為消癉;(腎脈小甚則元陽下衰,故為洞泄。若其微小,真氣亦虧,故為消癉。按,五臟俱有消癉,心肺肝三臟專指陰血而言,脾與腎則兼陽氣言之,可見陰陽互倚,未有此傷而彼能獨全者也。
)滑甚為癃㿉,微滑為骨痿,坐不能起,起則目無所見;(腎脈滑甚,陰火盛也,故為癃㿉。癃,膀胱不利也。㿉,疝也。若其微滑,亦由火王,火王則陰虛,故骨痿不能起,起則目暗無所見。)澀甚為大癰,微澀為不月,沉痔。(腎脈澀者為精傷,為血少,為氣滯,故甚則為大癰,微則為不月,為沉痔。
)病有六變:諸急者多寒,(急者,弦緊之謂。脈浮而緊者,名曰弦也。緊則為寒,緊則陰氣勝,故凡緊急之脈多風寒,而氣化從乎肝也。)緩者多熱,(緩者,縱緩之狀,非遲緩之謂。緩則陽氣長,胃氣有餘,故凡縱緩之脈多中熱,而氣化從乎脾胃也。)大者多氣少血,(大為陽有餘,陽盛則陰衰,故多氣少血。
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,故脈之大者多浮陽,而氣化從乎心也。)小者血氣皆少,(小者,近於微細,在陽為陽虛;在陰為陰弱。脈體屬陰,而氣化從乎腎也。)滑者陽氣盛,微有熱,(滑脈為陽,氣血實也。故為陽氣盛而微有熱。滑者胃氣實,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,故滑脈從乎胃也。
)澀者多血少氣,微有寒。(澀為氣滯,為血少。血既虛則陽氣不足,故微有寒也。曰多血者,言虛於血分為多,故令氣亦虛少,雖有寒而不甚也。澀脈近毛,故氣化從乎肺也。)是故刺急者,深內而久留之;(急者多寒,寒從陰而難去也。內,與納同。)刺緩者,淺內而疾髮針,以去其熱;(緩者多熱,熱從陽而易散也。
白話文:
脈色上第四
腸胃脈絡澀滯嚴重則為腸癰,輕微則為內癰,並伴隨大量膿血排出。脾脈澀滯嚴重則為腸癰,輕微則為內癰並伴隨大量膿血排出,皆因氣滯血傷所致,因足太陰經脈別絡於腸胃。腸癰、內癰只是病灶位置遠近的區別,也稱下腫病,屬疝氣漏症的範疇。
腎脈搏動急促嚴重則為骨癲疾,輕微則為沉厥、奔豚症、足趾不能蜷曲、不能前後行走。腎脈搏動急促嚴重者,是風寒侵犯腎臟所致。腎主骨,故而導致骨癲疾。若輕微急促而出現沉厥、足趾不能蜷曲等症狀,是寒邪侵犯經絡;出現奔豚症,是寒邪侵犯臟腑;不能前後行走,是寒邪侵犯陰經。奔豚症是指腎氣積聚,症狀為少腹部脹痛,並向上蔓延至心窩處,如同小豬突然衝撞。
腎脈搏動緩慢嚴重則為脊柱骨折,輕微則為洞泄,洞泄指食物消化不良,吞咽後又從食道吐出。腎脈搏動緩慢嚴重者,是陰氣不足所致,因足少陰經脈沿脊柱內側運行。輕微緩慢者,腎氣亦虧虛,腎氣虧虛則命門火衰,下焦消化功能失調,不能消化則食物反流向上,所以出現洞泄,食入即吐出的症狀。
腎脈搏動有力嚴重則為陽痿,輕微則為石水症,疼痛從肚臍以下至小腹,沉重墜脹,向上蔓延至胃脘部,此症危重,難以治愈。腄腄然,指沉重墜脹的感覺。
腎脈搏動微弱嚴重則為洞泄,輕微則為消瘦羸弱。腎脈搏動微弱嚴重者,是元陽衰退所致。輕微者,真氣亦虧虛,故而消瘦羸弱。五臟皆可發生消瘦羸弱,心、肺、肝三臟主要指陰血虧虛,脾與腎則兼指陽氣虧虛,可見陰陽互為依存,一方受損,另一方也難以獨善其身。
腎脈滑利嚴重則為癃閉疝氣,輕微則為骨痿,坐臥不能起身,起身後視物模糊。腎脈滑利嚴重,是陰火旺盛所致。癃,指膀胱不利;閉,指疝氣。輕微滑利,也是由於陰虛火旺,所以骨痿不能起身,起身後視物模糊。
腎脈澀滯嚴重則為大癰,輕微則為月經不調,或患痔瘡。腎脈澀滯,是精氣受損,血少氣滯所致,嚴重則為大癰,輕微則為月經不調或痔瘡。
疾病有六種變化:脈搏急促者多屬寒證;脈搏緩慢者多屬熱證;脈搏有力者多屬氣盛血虛;脈搏微弱者多屬氣血皆虛;脈搏滑利者多屬陽氣盛,略帶熱證;脈搏澀滯者多屬血虛氣少,略帶寒證。
因此,針刺治療脈搏急促者,應深刺久留針;針刺治療脈搏緩慢者,應淺刺快速進針,以驅散熱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