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9)

1. 脈色上第四

肘後,外廉也,手太陽之所行。故應於肩背。)臂中獨熱者,腰腹熱;(肘下為臂,臂在下,故應腰腹。)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,腸中有蟲。(肘後粗以下三四寸,謂三里以下,內關以上之所,此陰分也。陰分有熱,故應腸中有蟲。)掌中熱者,腹中熱;掌中寒者,腹中寒。

(掌中者,三陰之所聚,故或熱或寒,皆應於腹中。)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,胃中有寒。(魚上脈青,胃之寒也。)尺炬然熱,人迎大者,當奪血。尺堅大,脈小甚,少氣,悗有加,立死。(尺炬然熱,火在陰也,人迎大者,陽之勝也,故當失血。若尺膚堅大,而脈則小甚,形有餘而氣衰少也。

陰虛既極,而煩悗再加,故當立死。悗,美本切。)脈之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之病形,五臟之病變也。(六者為脈之提綱,五臟之病變系焉。)心脈急甚者為瘛瘲,微急為心痛引背,食不下;(急者,弦之類。急主風寒,心主血脈,故心脈急甚,則為瘛瘲。筋脈引急曰瘛,弛張曰瘲。

弦急之脈多主痛,故微急為心痛引背。心胸有邪,食當不下也。大抵弦急之脈,當為此等病,故急甚亦可為心痛,微急亦可為瘛瘲,學者當因理活變可也。)緩甚為狂笑,微緩為伏梁,在心下,上下行,時唾血;(心氣熱則脈縱緩,故神散而為狂笑,心在聲為笑也。若微緩則為伏梁,在心下,而能升能降,及時而唾血。

此皆心臟之不清也。)大甚為喉吤,微大為心痹引背,善淚出;(心脈大甚,心火上炎也,故喉中吤然有聲;若其微大而為心痹引背,善淚出者,以手少陰之脈挾咽喉,連目系也。吤,音介。痹,音秘。)小甚為善噦,微小為消癉;(心脈小甚,則陽氣虛而胃上寒,故善噦。

若其微小,亦為血脈枯少,故病消癉。消癉者,肌膚消瘦也。噦,於決切。癉,音丹。)滑甚為善渴,微滑為心疝引臍,小腹鳴;(心脈滑甚則血熱,血熱則燥,故當為渴。若其微滑,則熱在於下,當病心疝而引臍腹。心為牡臟,小腸為之使,故小腹當有形也。)澀甚為喑,微澀為血溢、維厥、耳鳴、顛疾。

(心脈澀甚,則血氣滯於上,聲由陽發,滯則為喑也。微澀為血溢,澀當傷血也。維厥者,四維厥逆也,以四肢為諸陽之本,而血衰氣滯也。為耳鳴、為顛疾者,心亦開竅於耳,心虛則神亂也,喑,音音,聲啞也。)肺脈急甚為顛疾,微急為肺寒熱,怠惰,咳,唾血,引腰背胸,若鼻息肉不通;(肺脈急甚,風邪勝也,木反乘金,故主顛疾。若其微急,亦以風寒有餘,因而致熱,故為寒熱、怠惰等病。

)緩甚為多汗,微緩為痿瘻,偏風,頭以下汗出不可止;(肺脈緩甚者皮毛不固,故表虛而多汗。若其微緩而為痿瘻,偏風,頭下汗出,亦以陽邪在陰也。)大甚為脛腫,微大為肺痹引胸背,起惡日光;(肺脈大甚者,心火爍肺,真陰必涸,故為脛腫。若其微大,亦由肺熱,故為肺痹引胸背。

白話文:

肘部外側是手太陽經脈循行的部位,所以脈象的變化會反映到肩背部。臂膀中間獨自發熱,表示腰腹部也發熱;肘部後面粗壯部位往下三四寸發熱,表示腸道里有蟲。手掌心發熱,表示腹部發熱;手掌心冰冷,表示腹部冰冷。手掌是三陰經脈匯聚的地方,所以無論是熱還是寒,都會反映到腹部。魚際穴(手掌大魚際)上方的白色肌肉出現青色的血脈,表示胃里有寒氣。尺脈(寸口脈的尺部)跳動灼熱,人迎脈(頸部脈搏)強大,應該放血治療。尺脈堅硬粗大,而其他脈搏卻很細小,氣息微弱,病情加重,將很快死亡。陰虛達到極點,病情加重,將很快死亡。

脈搏的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等變化,反映了五臟的病變。這六種脈象是診斷脈象的基本要點,五臟的病變都與之相關。心脈跳動很快,是癲癇的症狀;心脈跳動稍微加快,是心痛牽連到背部,並且食慾不振;心脈跳動很緩慢,是狂笑不止;心脈跳動稍微緩慢,是伏梁病,這種病痛在心窩部位,向上向下移動,並伴隨間歇性吐血;心脈跳動很強,是喉嚨有阻塞感;心脈跳動稍微增強,是心臟痹阻牽連到背部,並且經常流淚;心脈跳動很弱,是經常呃逆;心脈跳動稍微減弱,是消瘦;心脈跳動很滑,是口渴;心脈跳動稍微滑利,是心疝牽連到肚臍,並且小腹鳴響;心脈跳動很澀,是聲音嘶啞;心脈跳動稍微澀滯,是出血、四肢厥逆、耳鳴、癲癇。

肺脈跳動很快,是癲癇的症狀;肺脈跳動稍微加快,是肺部寒熱交加,倦怠、咳嗽、吐血,並牽連到腰背胸部,如同鼻息肉阻塞不通暢;肺脈跳動很緩慢,是多汗;肺脈跳動稍微緩慢,是肌肉萎縮、廔管、半身不遂,以及頭以下部位汗出不止;肺脈跳動很強,是脛部腫脹;肺脈跳動稍微增強,是肺部痹阻牽連到胸背部,並且厭惡陽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