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17)
卷二 (17)
1. 脈色上第四
(見色者,望其容貌之五色也;按脈者,切其寸口之陰陽也;問病者,問其所病之緣由也。知是三者,則曰明、曰神、曰工而診法盡矣。)夫色脈與尺之相應也,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,不得相失也,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,故根死則葉枯矣,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,故知一則為工,知二則為神,知三則神且明矣。(此言色、脈、形、肉,皆當詳察。
在色可望,在脈可按,其於形肉,則當驗於尺之皮膚。蓋以尺之皮膚,診時必見,驗於此而形肉之盛衰概可知矣。夫有諸中必形諸外,故色之與脈,脈之與形肉,亦猶桴鼓影響之相應,本末根葉之候不相失也。三者皆當參合,故知三則神且明矣。桴,擊鼓槌也。桴,孚、浮二音。
)色青者其脈弦也,赤者其脈鉤也,黃者其脈代也,白者其脈毛,黑者其脈石。見其色而不得其脈,反得其相勝之脈,則死矣;得其相生之脈,則病已矣。(不得其脈,言不得其合色之正脈也。相勝之脈,如青色得毛脈,以金剋木之類是也。相生之脈,如青色得石脈,以水生木之類是也。
)五臟之所生,變化之病形,先定其五色、五脈之應,其病乃可別也。色、脈已定,調其脈之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,而病變定矣。(緩、急以至數言,小、大、滑、澀以形體言。滑,不澀也,往來流利,如盤走珠;澀,不滑也,虛細而遲,往來覺難,如雨沾沙,如刀刮竹。六者相為對待,調此六者,則病變可以定矣。
此以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而定病變,總諸脈之綱領也。後世諸醫論疾微有不同者,又當參互,然必宗越人、仲景為主。夫浮為陽為表,診為風為虛;沉為陰為里,診為濕為實;遲為在臟,為寒為冷;數為在腑,為熱為燥;滑為血有餘,澀為氣獨滯,似亦得矣。
殊不知其浮為在表,則散、大而芤可類也;沉而在裡,則細、小而伏可類也;遲者為寒,則徐,緩、澀、結之屬可類也;數者為熱,則洪、滑、疾、促之屬可類也;虛者為不足,則短、濡、微、弱之屬可類也;實者為有餘,則弦、緊、動、革之屬可類也。此其大概,人所易知者。
即此六者之中,復有大相懸絕之要,則人多不能識也。夫浮為表矣,而凡陰虛者脈必浮而無力,是浮不可以概言表,可升散乎?沉為里矣,而凡表邪初感之甚者,陰寒束於皮毛,陽氣不能外達,則脈必先見沉緊,是沉不可以概言里,可攻內乎?遲為寒矣,而傷寒初退,餘熱未清,脈多遲滑,是遲不可以概言寒,可溫中乎?數為熱矣,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,氣血敗亂者,脈必急數,愈數者愈虛,愈虛者愈數,是數不可以概言熱,可寒涼乎?微、細類虛矣,而痛極壅閉者脈多伏匿,是伏不可以概言虛,可驟補乎?洪、弦類實矣,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,是強不可以概言實,可消伐乎?夫如是者,於綱領之中,復有大綱領者存焉。
白話文:
脈色上第四
觀察病人的顏色,是察看其容貌呈現的五種顏色;按脈診病,是切診寸口脈的陰陽;詢問病情,是詢問疾病的緣由。明白了這三者,便可稱為明察秋毫、判斷精準、技藝精湛,診斷方法也就盡善盡美了。
人的面色、脈象和體形之間的相互關係,如同擊鼓和鼓聲的相互影響一樣,是不能互相脫節的,這也是根本和枝葉相互依存的徵兆,所以根死了葉子就會枯萎。面色、脈象、體形都不能互相脫節,所以懂得一點就稱得上技藝精湛,懂得兩點就稱得上判斷精準,懂得三點就既能判斷精準又能明察秋毫了。這說明面色、脈象、形體、肌肉都應該仔細觀察。
面色可以觀察,脈象可以按診,至於形體和肌肉,則應觀察尺部(手腕內側)的皮膚。因為診脈時必然會看到尺部的皮膚,從這裡可以大致了解形體肌肉的盛衰狀況。內在的情況必然會表現在外在,所以面色與脈象,脈象與形體肌肉,也如同擊鼓和鼓聲相互影響一樣,根本和枝葉的徵兆不能互相脫節。這三者都必須綜合考慮,所以懂得三者就能判斷精準又能明察秋毫了。(桴:擊鼓的槌子)
面色青綠者,其脈象弦急;面色赤紅者,其脈象鉤狀;面色黃色者,其脈象代脈;面色白色者,其脈象細弱如毛;面色黑色者,其脈象堅硬如石。如果看到面色卻診不到相應的脈象,反而診到相剋的脈象,則病人將要死亡;如果診到相生的脈象,則病情已經有所好轉。(不得其脈,是指診不到與面色相符的正常脈象;相剋的脈象,例如面色青綠而脈象細弱如毛,如同金克木;相生的脈象,例如面色青綠而脈象堅硬如石,如同水生木)
五臟所產生的變化和疾病的症狀,首先要確定五種顏色和五種脈象的對應關係,然後才能區別疾病。面色和脈象確定後,再調節脈象的緩慢、急速、強弱、滑澀,病情變化就能確定了。(緩慢、急速是從脈搏的頻率來講;強弱、滑澀是從脈搏的形態來講。滑,是不澀的意思,往來流利,像滾動的珠子;澀,是不滑的意思,虛弱細小而遲緩,往來感覺困難,像雨水沾濕沙子,像刀刮竹子。這六者是相對的,調和這六者,則病情變化就能確定了)
用緩慢、急速、強弱、滑澀來確定病情變化,是脈診的綱領。後世一些醫家論述疾病略有不同,應該互相參照,但必須以越人(扁鵲)和仲景(張仲景)的學說為準則。
浮脈屬陽屬表,診斷為風邪為虛;沉脈屬陰屬裡,診斷為濕邪為實;遲脈屬臟腑,為寒為冷;數脈屬腑,為熱為燥;滑脈為血有餘,澀脈為氣滯,似乎也對。
但要知道,浮脈雖然屬表,但陰虛的人脈象也必然是浮而無力,所以浮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表證,可以升散嗎?沉脈雖然屬裡,但表邪初感嚴重時,陰寒束縛於皮毛,陽氣不能外達,則脈象必然首先表現為沉緊,所以沉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裡證,可以攻裡嗎?遲脈雖然屬寒,但傷寒初退,餘熱未清,脈象往往遲而滑,所以遲脈不能一概而論為寒證,可以溫中嗎?數脈雖然屬熱,但凡虛損的症狀陰陽都虧損,氣血混亂時,脈象必然急數,愈數愈虛,愈虛愈數,所以數脈不能一概而論為熱證,可以寒涼嗎?微細的脈象類似虛證,但疼痛極度壅塞者脈象往往深隱伏匿,所以伏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虛證,可以驟然補益嗎?洪大、弦急的脈象類似實證,但真陰大虧損者脈象必然異常強盛,所以強脈不能一概而論為實證,可以消伐嗎?像這樣的情況,在綱領之中,還有更大的綱領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