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5)

1. 脈色上第四

然厥氣必始於足下,故於蹺前察之。蹺,陽蹺也,屬足太陽經之申脈。陽蹺之前,乃少陽之經,少陽氣盛則蹺前卒大,故當取少陽之下俞穴名臨泣。卒、猝同。蹺有五音,蹺、皎、喬、腳,又極虐切。)少陽獨至者,一陽之過也。(此釋獨至之義為一臟之太過。舉少陽而言,則太陽、陽明之獨至者,其為三陽、二陽之太過可知矣。

一陽,少陽也。)太陰臟搏者,用心省真,五脈氣少,胃氣不平,三陰也,宜治其下俞,補陽瀉陰。(太陰者,足太陰脾經也。搏,堅強之謂,即所謂伏鼓也。太陰脾脈,本貴和緩,今見鼓搏,類乎真臟。若真臟果見,不可治也,故當用心省察其真。今太陰臟搏,即太陰之獨至;太陰獨至,則五臟之脈氣俱少而胃氣亦不平矣,是為三陰之太過也;故宜治其下俞,補足陽明之陷谷,瀉足太陰之太白。)二陰獨嘯,少陰厥也,陽並於上,四脈爭張,氣歸於腎,宜治其經絡,瀉陽補陰。

(二陰者,足少陰腎經也。獨嘯,獨熾之謂,蓋嘯為陽氣所發,陽出陰中,相火上炎,則為少陰熱厥,而陽並於上,故心、肝、脾、肺四脈為之爭張,而其氣則歸於腎。故曰「獨嘯」,宜治其表裡之經絡而瀉足太陽,補足少陰也。太陽經穴名崑崙,絡穴名飛揚,少陰經穴名復溜,絡穴名大鐘。

)一陰至,厥陰之治也,真虛㾓心,厥氣留薄,發為白汗,調食和藥,治在下俞。(一陰者,足厥陰肝經也。至,即獨至之義。治,主也。肝邪獨至,真氣必虛,木火相干,故心為㾓痛。厥氣,逆氣也。逆氣不散,則留薄於經;氣虛不固,則表為白汗;調和藥食,欲其得宜;用針治之,乃在下俞。厥陰之俞,名曰太衝。

按調食和藥,不獨一經為然,古經多略,當會其意。㾓,音淵,痠疼也。)太陽臟象三陽而浮也;少陽臟象一陽也,一陽臟者,滑而不實也;陽明臟象大浮也。(太陽之象三陽者,陽行於表,陽之極也,故脈浮於外。少陽之象一陽者,少陽為陽之裡,陰之表,所謂半表半裡,陽之微也,故雖滑不實。

陽明雖太陽之裡,而實少陽之表,比之滑而不實者,則大而浮矣。仲景曰:尺寸俱浮者,太陽受病也;尺寸俱長者,陽明受病也;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。)太陰臟搏,言伏鼓也。(伏鼓者,沉伏而鼓擊,即堅搏之謂。仲景曰:尺寸俱沉細者,太陰受病也。)二陰搏至,腎沉不浮也。

(二陰,少陰腎經也。二陰搏而獨至者,言腎但沉而不浮也。仲景曰:尺寸俱沉者,少陰受病也;尺寸俱微緩者,厥陰受病也。)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,寸口之脈,中手短者,曰頭痛;(寸口,氣口也。短為陽不及,陽不及則陰湊之,故頭痛。短者,短於下也。脈短於下,則邪並於上,故頭痛。

白話文:

脈色上第四

然而厥氣必定始於腳下,所以要從陽蹺脈處觀察。陽蹺,指的是陽蹺脈,屬於足太陽經的延伸脈絡。陽蹺脈之前,是少陽經的循行路線,少陽之氣盛則陽蹺脈會異常突出,所以應該取少陽經的下俞穴——臨泣穴。「卒」、「猝」同義。陽蹺脈有五種不同的音韻(讀音)。少陽經獨盛,是一陽之過度。(這裏解釋「獨至」的意思是指某一臟腑的氣血過盛。以少陽經為例,則太陽、陽明經獨盛,就是三陽、二陽之過度。一陽,指少陽經。)太陰經脈強盛搏動,需要仔細辨別其真偽,五脈氣血不足,胃氣不和,屬於三陰的病症,應該治療其下俞穴,補陽瀉陰。(太陰,指的是足太陰脾經。搏,指脈象強勁有力,如同鼓聲。太陰脾經脈象本應平和緩慢,現在卻強勁有力,像是真臟的表現。如果真是真臟的病變,則不可治療,所以應該仔細辨別其真偽。現在太陰經脈強勁搏動,就是太陰經獨盛;太陰經獨盛,則五臟的脈氣都虛弱,胃氣也不和諧,這是三陰過度的表現;所以應該治療其下俞穴,補足陽明經的陷谷穴,瀉去足太陰經的太白穴。)二陰經脈獨盛熾熱,是少陰經厥逆的表現,陽氣在上焦鬱結,四脈皆張,氣血歸於腎臟,應該治療其經絡,瀉陽補陰。(二陰,指的是足少陰腎經。獨嘯,指獨盛熾熱之意,因為「嘯」是陽氣外泄的聲音,陽氣從陰中出來,相火上炎,就會出現少陰經熱厥的病症,而陽氣在上焦鬱結,所以心、肝、脾、肺四經脈象都異常,而其氣血則歸於腎臟。所以說「獨嘯」,應該治療其表裡經絡,瀉去足太陽經的經氣,補足少陰經的經氣。太陽經的穴位名為崑崙,絡穴名為飛揚;少陰經的穴位名為復溜,絡穴名為大鐘。)一陰經獨盛,是厥陰經的病症,真氣虛弱,心痛,厥逆之氣滯留於經脈,導致白汗,需調理飲食和藥物,治療其下俞穴。(一陰,指的是足厥陰肝經。至,也是獨盛的意思。治,指主要的意思。肝經邪氣獨盛,真氣必定虛弱,木火相克,所以心會感到痠痛。厥氣,指逆氣。逆氣不散,則滯留於經脈;氣虛不固,則會出現白汗;調理飲食和藥物,使其適合病情;用針灸治療,就在下俞穴。厥陰經的下俞穴,名為太衝。)

調理飲食和藥物,不只是針對單一經絡,古籍記載簡略,應當理解其含義。(痠痛)太陽經的脈象是三陽浮大;少陽經的脈象是一陽,一陽脈象是滑利而不充實的;陽明經的脈象是浮大。(太陽經的脈象是三陽浮大,因為陽氣行於表面,是陽氣的極盛狀態,所以脈象浮於外。少陽經的脈象是一陽,因為少陽經在陽氣的內部,陰氣的外部,所謂半表半裡,是陽氣微弱的狀態,所以脈象雖然滑利,卻不充實。陽明經雖然在太陽經的內部,卻在少陽經的外部,與滑利而不充實的脈象相比,則浮大。)太陰經脈象強盛搏動,指的是脈象沉伏而有力。(沉伏而有力,就是脈象強勁有力的意思。仲景說:寸口脈沉細,是太陰經受病的表現。)二陰經脈強盛而獨盛,腎脈沉而不浮。(二陰,指少陰腎經。二陰經脈強盛而獨盛,是指腎經脈象只沉而不浮。仲景說:寸口脈沉,是少陰經受病的表現;寸口脈微緩,是厥陰經受病的表現。)想要知道寸口脈的過度與不足,寸口脈中指以下部位短小,稱為頭痛;(寸口,是氣口。短小是指陽氣不足,陽氣不足則陰氣相對增強,所以頭痛。短小,指下部短小。脈象下部短小,則邪氣在上焦鬱結,所以頭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