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8)

1. 脈色上第四

經,經常也。即大綱、小紀之義。)補瀉勿失,與天地如一。(天地之道,損有餘而補不足。補瀉不失其宜,則與天地之道如一矣。)得一之精,以知死生。(一之精者,天人一理之精微也。天地之道,陽主乎動,陰主乎靜,陽來則生,陽去則死,知天道之所以不息者,則知人之所以死生矣。)所以聲合五音,色合五行,脈合陰陽。

(聲合宮商角徵羽,色合金木水火土,脈合四時陰陽,雖三者若乎有分,而理則一也。)持脈有道,虛靜為保。(凡持脈之道,一念精誠,最嫌擾亂。虛心靜志,纖微無間,診道全矣。保,不失也。)春日浮,如魚之遊在波。(脈得春氣,雖浮動而未全出,故如魚之遊在波也。

)夏日在膚,泛泛乎萬物有餘。(脈得夏氣,則洪盛於外,故泛泛乎如萬物之有餘也。)秋日下膚,蟄蟲將去。(脈得秋氣,則洪盛漸斂,故如欲蟄之蟲將去也。)冬日在骨,蟄蟲周密,君子居室。(脈得冬氣,沉伏在骨,故如蟄蟲之周密,君子之於斯時,亦當體天地閉藏之道,而居於室也。)故知內者按而紀之,知外者終而始之。

此六者,持脈之大法。(「內」言臟氣,臟象有位,故可按而紀之;「外」言經氣,經脈有序,故可終而始之。此四時、內外六者之法。)春脈如弦。春脈者肝也,東方木也,萬物之所以始生也。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,端直以長,故曰弦。反此者病。(弦者,端直以長,狀如弓弦有力也,然耎弱輕虛而滑,則弦中自有和意,肝臟主之。

)何如而反?其氣來實而強,此謂太過,病在外;其氣來不實而微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(其氣來實而強,弦之過也;其氣來不實而微,弦之不及也。皆謂弦脈之反。太過者病在外,不及者病在中。蓋外病多有餘,內病多不足也。)太過則令人善忘,忽忽眩冒而巔疾;其不及,則令人胸痛引背,下則兩脅胠滿。

(忘,當作怒。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。忽忽,恍忽不爽也。冒,悶昧也。巔疾,疾在巔頂也。足厥陰之脈,會於巔上,貫膈,布脅肋,故其為病如此。胠,音區,腋下脅也。)夏脈鉤。夏脈者心也,南方火也,萬物之所以盛長也。故其氣來盛去衰,故曰鉤。反此者病。(鉤者,舉指來盛,去勢似衰,蓋脈盛於外,而去則無力,陽之盛也,心臟主之。

)何如而反?其氣來盛去亦盛,此謂太過,病在外;其氣來不盛去反盛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(其氣來盛去亦盛,鉤之過也;其來不盛去反盛,鉤之不及也,皆為鉤脈之反。去反盛者,非強盛之謂。凡脈自骨肉之分,出於皮膚之際謂之來;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分,謂之去。

來不盛去反盛者,言來則不足,去則有餘,即消多長少之意。故扁鵲於春肝、夏心、秋肺、冬腎,皆以實強為太過,病在外,虛微為不及,病在內。辭雖異而意則同也。)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,為浸淫;其不及則令人煩心,上見咳唾,下為氣泄。

白話文:

脈色上第四

經絡的運行規律,就如同天地運行的大綱和小節一樣。補瀉要掌握好分寸,才能與天地之道相合。透過掌握精微的道理,就能了解生死的規律。因此,聲音符合五音,顏色符合五行,脈象符合陰陽。雖然聲音、顏色、脈象看似各自獨立,但其根本原理卻是統一的。診脈要掌握方法,保持內心虛靜平和。

春天脈象浮動,像魚兒在水中游動一樣。夏天脈象洪盛於外,像萬物生長茂盛的樣子。秋天脈象洪盛漸斂,像蟄伏的蟲子即將入冬。冬天脈象沉伏在骨骼之中,像蟄伏的蟲子一樣收斂,人也應該像君子一樣在室內休養生息。所以,了解內臟氣息的,要仔細觀察並記錄;了解經絡氣血的,要觀察其始終變化規律。

以上六點,是診脈的重要方法。春天脈象如弦,這是肝臟的脈象,屬東方木,代表萬物生長開始。所以脈象輕柔虛弱而滑利,端直而有力,稱之為弦脈。與此相反就是生病了。什麼樣的相反情況呢?如果脈象強勁有力,這是過度,病在體表;如果脈象虛弱微細,這是不足,病在內臟。過度會導致易怒、頭暈目眩和頭痛;不足則會導致胸痛背痛,兩脅脹滿。

夏天脈象如鉤,這是心臟的脈象,屬南方火,代表萬物生長旺盛。所以脈象來時盛,去時衰,稱之為鉤脈。與此相反就是生病了。什麼樣的相反情況呢?如果脈象來時盛,去時也盛,這是過度,病在體表;如果脈象來時不盛,去時反而盛,這是不足,病在內臟。過度會導致身體發熱、皮膚疼痛,如同浸淫一樣;不足則會導致煩躁不安,咳嗽咳痰,以及氣虛泄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