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7)
卷二 (7)
1. 脈色上第四
)必清必淨,上觀下觀。(必清必淨則心專志一而神明見,然後上觀之以察其神、色、聲、音,下觀之以察其形、體、逆、順。)司八正邪,別五中部。(司,候也。別,審也。候八節、八風之正邪以察其表,審五臟、五形之部位以察其里。)按脈動靜,循尺滑澀寒溫之意。
(按脈動靜,可別陰陽,滑澀寒溫,可知虛實。凡脈滑則尺之皮膚亦滑,脈澀則尺之皮膚亦澀,脈寒則尺之皮膚亦寒,脈溫則尺之皮膚亦溫,故循尺即可以知之。循,揣摩也。)視其大小,合之病能。(大小,二便也。二便為約束之門戶,門戶不要則倉廩不藏,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,故視其大小以合病能。
能,情狀之謂。)逆從以得,復知病名。(反者為逆,順者為從。必得逆從,必知病名,庶有定見而無差謬。)診可十全,不失人情。(診如上法,庶可十全,其於人情尤不可失也。)視息視意,不失調理。(視息者,察呼吸以觀其氣,視意者,察形色以觀其情,故能不失調理。
)不知此道,失經絕理。亡言妄期,此謂失道。(不知此道則亡言妄期,未有不殆者矣。)萬物之外,六合之內,天地之變,陰陽之應。彼春之暖,為夏之暑,彼秋之忿,為冬之怒。四變之動,脈與之上下。(物在天中,天包物外,天地萬物,本同一氣。凡天地之變,即陰陽之應,故春之暖為夏暑之漸也,秋之忿為冬怒之漸也。
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,是即陰陽四變之動,而脈亦隨之以上下也。)以春應中規,(規者,所以為圓之器。春氣發生,圓活而動,故應中規,而人脈應之,所以圓活也。)夏應中矩,(矩者,所以為方之器。夏氣茂盛,盛極而止,故應中矩,而人脈應之,所以洪大方正也。)秋應中衡,(衡,平也。
秋氣萬寶俱成平於地面,故應中衡,而人脈應之,所以浮毛而見於外也。)冬應中權。(權,秤錘也。冬氣閉藏,故應中權,而人脈應之,所以沉石而伏於內也。凡茲規矩權衡者,皆發明陰陽升降之理,以合乎四時脈氣之變象也。)是故冬至四十五日,陽氣微上,陰氣微下;夏至四十五日,陰氣微上,陽氣微下。
陰陽有時,與脈為期。期而相失,如脈所分。分之有期,故知死時。(冬至一陽生,故冬至後四十五日以至立春,陽氣以漸而微上,陽微上則陰微下矣。夏至一陰生,故夏至後四十五日以至立秋,陰氣以漸而微上,陰微上則陽微下矣。此所謂陰陽有時也。與脈為期者,脈隨時而變遷也。
期而相失者,謂春規、夏矩、秋衡、冬權不合於度也。如脈所分者,謂五臟之脈各有所屬也。分之有期者,謂衰王各有其時也。知此者,則必知死生之時矣。)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。察之有紀,從陰陽始。始之有經,從五行生。生之有度,四時為宜。(脈之微妙,亦惟陰陽五行為之經紀,而陰陽五行之生各有其度:如陽生於冬至,陰生於夏至,木生於亥,火生於寅,金生於巳,水土生於申,此四時生王各有其宜也。紀,綱紀也。
白話文:
脈色上第四
診脈必須心神清明專注,才能仔細觀察病人的神態、面色、聲音、以及身形、體質、脈象的順逆。要根據八個方位、八種風邪的影響判斷表證,審察五臟五腑的部位和病變判斷裡證。 診脈時要仔細感受脈搏的動靜,分辨其滑澀、寒溫等特徵,從而了解陰陽虛實。脈象的滑澀寒溫會反映在手腕皮膚上,因此觀察手腕皮膚也能輔助判斷。要觀察大小便的情況,因為大小便能反映臟腑功能的盛衰。根據脈象的順逆變化判斷病情,從而確定病名。 診斷要盡可能周全,同時也要考慮病人的人情因素。要觀察呼吸和神態,才能妥善處理病情。不懂這些道理,就會胡亂診斷,造成嚴重後果。
天地萬物,陰陽變化,相互影響。春天溫暖,逐漸轉為夏天的炎熱;秋天肅殺,逐漸轉為冬天的寒冷。四季的變化,都會影響脈象的變化。春天脈象應如圓規般圓活,夏天脈象應如矩尺般洪大而方正,秋天脈象應如衡器般平穩,冬天脈象應如秤錘般沉潛。這些都反映了陰陽升降的規律以及四季脈象的變化。
冬至後四十五天,陽氣開始微弱上升,陰氣開始微弱下降;夏至後四十五天,陰氣開始微弱上升,陽氣開始微弱下降。陰陽的變化有其規律,與脈象的變化息息相關。如果脈象的變化與季節的變化不相符,就能判斷病情嚴重程度,甚至預測死亡時間。
脈象變化微妙,必須仔細觀察,並遵循陰陽五行學說來判斷。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都有其規律,例如陽氣在冬至生,陰氣在夏至生,等等,這些規律都與四季的變化相符,遵循這些規律,才能準確診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