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脈色上第四

至陰虛者,地氣衰而不升,不升則無以降,故天氣絕。至陽盛者,天氣亢而不降,不降則無以升,故地氣不足。蓋陰陽二氣,互藏其根,更相為用,不可偏廢。此借天地自然之道,以喻人之陰陽貴和也。)陰陽並交,至人之所行。(並交者,陰陽不相失而得其和平也。此其調攝之妙,惟至人者乃能行之。

)陰陽並交者,陽氣先至,陰氣後至,是以持診之道,先後陰陽而持之。(凡陰陽之道,陽動陰靜,陽剛陰柔,陽倡陰隨,陽施陰受,陽升陰降,陽前陰後,陽上陰下,陽左陰右,數者為陽,遲者為陰,表者為陽,里者為陰,至者為陽,去者為陰,進者為陽,退者為陰,發生者為陽,收藏者為陰,陽之行速,陰之行遲,故陰陽並交者,必陽先至而陰後至,是以持診者在察陰陽先後,以測其精要也。)奇恆之勢,乃六十首。

診合微之事,追陰陽之變,章五中之情,取虛實之要,定五度之事,知此乃足以診。(奇,異也。恆,常也。六十首,即所謂《九針》六十篇之義,今失其傳矣。診合微之事者,參諸診之法而合其精微也。追陰陽之變者,求陰陽盛衰之變也。章,明也。五中,五臟也。五度,即前十度也。

會此數者,參伍其妙,斯足以言診矣。)是以切陰不得陽,診消亡,得陽不得陰,守學不湛,知左不知右,知右不知左,知上不知下,知先不知後,故治不久。(切陰不得陽,診消亡者,言但知有陰陽而不知陰陽互根、互用之義,及陰平陽秘之道者也。湛,明也。偏守其學,終屬不明。

左右、上下、先後,皆陰陽之道也。使不知左右,則不明升降之理;不知上下,則不明清濁之宜;不知先後,則不知緩急之用,安望能治,治而能久哉?)知醜知善,知病知不病,知高知下,知坐知起,知行知止,用之有紀,診道乃具,萬世不殆。(凡此數者,皆有對待之理,若差之毫釐,則謬以千里。

故凡病之善惡,形之動靜,皆所當辨。能明此義,而用之有紀,診道斯備,故可萬世無殆矣。紀,條理也。殆,危也。)起所有餘,知所不足。(起,興起也。言將治其有餘,當察其不足。蓋邪氣多有餘,正氣多不足。若只知有餘而忘其不足,則取敗之道也。此示人以根本當慎之意。

)度事上下,脈事因格。(能度形情之高下,則脈事因之可格致而知也。)是以形弱氣虛死;(中外俱敗也。)形氣有餘、脈氣不足死;(外貌無恙,臟氣已壞也。)脈氣有餘、形氣不足生。(臟氣未傷者形衰無害,蓋以根本為主也,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,蓋脫與不足本自不同,而形肉既脫,脾元絕矣,故脈氣雖調亦所不治。與此互求,其義更明。

)是以診有大方,坐起有常。(大方者,大法也。坐起有常則舉動不苟,而先正其身,身正於外,心必隨之,故診之大方必先乎此。)出入有行,以轉神明。(行,德行也。醫以活人為心,其於出入之時,念念皆真,無一不敬,則德能動天,誠能格心,故可以轉運周旋而無往弗神矣。行,去聲。

白話文:

脈色上第四

陰虛的人,地氣衰弱不上升,不上升就無法下降,所以天氣也就消失了。至陽盛的人,天氣亢盛不下降,不下降就無法上升,所以地氣不足。總之,陰陽二氣互相依存,互相作用,不可偏廢。這是用天地自然的道理,來比喻人體陰陽的貴在調和。陰陽交合,是至人所遵循的。所謂交合,就是陰陽彼此不失其平衡,而達到和平的狀態。這種調攝的妙法,只有至人才能做到。

陰陽交合時,陽氣先到,陰氣後到,所以診脈的方法,要先察陽後察陰。(凡是陰陽的道理,陽動陰靜,陽剛陰柔,陽主導陰順從,陽施與陰承受,陽上升陰下降,陽在前陰在後,陽在上陰在下,陽在左陰在右,數目多的屬陽,數目少的屬陰,表面的屬陽,裡面的屬陰,到達的屬陽,離開的屬陰,進來的屬陽,退出的屬陰,發生的屬陽,收藏的屬陰,陽氣運行迅速,陰氣運行遲緩,所以陰陽交合時,必然陽氣先到,陰氣後到,因此診脈的人要觀察陰陽先後到來,以測知其精要。)奇恆之勢,有六十種變化。

診脈合於精微之事,追溯陰陽的變化,明瞭五臟的情狀,掌握虛實的要點,確定十度的變化,知道這些才能夠診斷。(奇,指特殊;恆,指常規。六十首,指《九針》六十篇的意思,現在已經失傳了。診合微之事,指參照診斷的方法而掌握其精微之處。追陰陽之變,指探求陰陽盛衰的變化。章,指明瞭。五中,指五臟。五度,指之前的十度。)

掌握這些,參悟其妙處,就能夠精通診斷了。所以只知陰不知陽,診斷就會失敗;只知陽不知陰,學問就不精深;只知左不知右,只知上不知下,只知先不知後,就不能持久治癒疾病。(切陰不得陽,診消亡,是指只知道有陰陽,卻不知道陰陽互根互用,以及陰平陽秘的道理。湛,指明瞭。偏執於某一方面,最終還是不明瞭。左右、上下、先後,都是陰陽的道理。不懂得左右,就不明瞭升降的道理;不懂得上下,就不明瞭清濁的道理;不懂得先後,就不知道緩急的運用,怎麼能夠治癒疾病,並且持久治癒呢?)

知道好壞,知道疾病與否,知道高低,知道坐立,知道動靜,運用有條理,診斷之道就完善了,萬世都不會有危險。(凡此種種,都有相對的道理,如果差之毫釐,就會謬以千里。所以凡是疾病的吉凶,形體的動靜,都應該辨別。能夠明白這個道理,並且運用有條理,診斷之道就完善了,所以可以萬世無虞。紀,指條理。殆,指危險。)

知道什麼地方有餘,知道什麼地方不足。(起,興起。指將要治療多餘的,應該觀察不足的地方。邪氣往往多餘,正氣往往不足。如果只知道有餘而忘記不足,那就是走向失敗的道路。這是提醒人們要謹慎根本的意思。)

衡量事情的輕重緩急,脈象的變化就能夠把握。(能夠衡量形體情志的高低,那麼脈象的變化就能夠由此而推知。)所以形體衰弱,氣血虛弱而死;(內外都衰敗了。)形體氣血有餘,脈象氣血不足而死;(外表無恙,臟腑氣血已壞。)脈象氣血有餘,形體氣血不足而活。(臟腑氣血未受損害,形體衰弱無害,這是以根本為主,形體已經衰弱,即使九候脈象調和也還是會死,因為衰弱和不足本質上不同,而形體已經衰弱,脾的元氣已經絕了,所以即使脈象調和,也是無可救藥的。與此互相參照,其道理更加明白。)

所以診斷有大的原則,坐立有規矩。(大方,指大法。坐立有常,則舉動不苟,先端正自身,自身端正於外,心思必定隨之,所以診斷的大原則必先於此。)出入有德行,以轉化神明。(行,指德行。醫生以救活病人為心,在出入之時,念念皆真,無一不敬,則德行可以感動上天,誠意可以感格人心,所以可以周旋轉化而無往不利。行,去聲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