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脈色上第四

)中部之天以候肺,(手太陰脈也,故以候肺。)地以候胸中之氣;(手陽明大腸脈也,大腸小腸皆屬於胃,胃脘通於胸中,故以候胸中。)人以候心。(手少陰脈也,故以候心。)上部之天,以候頭角之氣;(兩額動脈,故以候頭角。)地,以候口齒之氣;(兩頰動脈,故以候口齒。

)人,以候耳目之氣。(耳前動脈,故以候耳目。)三部者,各有天、地、人。三天、三地、三人。(是為三部九候。)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。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臟。故神藏五,形藏四,合為九藏。(九藏,即九候之謂。神藏五,以肝藏魂,心藏神,肺藏魄,脾藏意,腎藏志也。

形藏四,即頭角、耳目、口齒、胸中,共為九藏。此言人之九藏,正應地之九野,乃合於天地之至數。)五臟已敗,其色必夭,夭必死矣。(色者神之幟,臟者神之舍。其色夭者其神去,其神去者其臟敗,故必死矣。夭者,枯暗不澤而色異常也。)必先度其形之肥瘦,以謂其氣之虛實。

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。(候謂診候其病情;度謂度量其虛實。形之肥瘦者,針有淺深之異,病之虛實者,治有補瀉之殊,雖以針法為言,而用藥者亦如是也。)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。(凡有瘀血在脈而為壅塞者,必先刺去壅滯,而後可調虛實也。)無問其病,以平為期。(凡病甚者,奏功非易,故不必問其效之遲速,但當以血氣平和為期則耳。

)欲知病之所在,必明七診,察其九候:獨大者病,獨小者病,獨疾者病,獨遲者病,獨寒者病,獨熱者病,獨陷下者病。(此言九候之中,而復有七診之法。謂脈失其常而獨大者、獨小者、獨疾者、獨遲者、獨寒者、獨熱者、獨陷下者,皆病之所在也。獨寒、獨熱,謂其或在上,或在下,或在表,或在裡也。

陷下,沉伏不起也。此難以三部九候為言,而於氣口部位類推為用。)診有十度:度人脈度,臟度,肉度,筋度,俞度。(十度,謂脈、臟、肉、筋、俞五度,左右各一,二五為十也。度人之度,音鐸。)陰陽氣盡,人病自具。(凡此十度者,人身陰陽之理盡之矣。故人之疾病,亦無不具見於此。

)脈動無常,散陰頗陽,脈脫不具,診無常行。(脈動無常,言脈無常體也。散陰頗陽,言陰氣散失者脈頗類陽也。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脈浮無根者死,有表無里者死。真陰散而孤陽在,脈頗似陽而無根者,非真陽之脈也,此其脈有所脈而陰陽不全具矣。診此者,有不可以陰陽之常法行也。

)診必上下,度民君卿。(貴賤、尊卑,勞逸有異;膏粱、藜藿,氣質不同,故當度民君卿,分別上下以為診。)受師卒術不察逆從,棄陰附陽,診故不明。(卒,盡也。陰陽離決,精神乃絕。故凡善診者,見其陰必察其陽,見其陽必察其陰,使不知陰陽逆從之理,診焉得明?)至陰虛,天氣絕,至陽盛,地氣不足。(至陰、至陽,即天地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脈色上第四

中部的天部,用來觀察肺部的情況(這是手太陰肺經,所以用來觀察肺);地部,用來觀察胸中之氣(這是手陽明大腸經,大腸小腸都屬於胃,胃脘與胸中相通,所以用來觀察胸中);人部,用來觀察心臟的情況(這是手少陰心經,所以用來觀察心臟)。上部的天部,用來觀察頭角的氣息;地部,用來觀察口齒的氣息;人部,用來觀察耳目的氣息。這三個部位,各有天、地、人三部。三天、三地、三人,合起來就是九候。三三相加,合起來就是九。九分為九野,九野對應九臟。所以有五個神藏和四個形藏,合起來是九藏。九藏就是九候的意思。五個神藏,分別是肝藏魂、心藏神、肺藏魄、脾藏意、腎藏志。四個形藏,指的是頭角、耳目、口齒、胸中,合起來是九藏。人體的九藏,正好對應地上的九野,符合天地至數。

如果五臟已受損壞,其顏色一定枯萎暗淡,枯萎暗淡就必死無疑。顏色是神明的旗幟,臟腑是神明的住所。顏色枯萎暗淡,說明神明離去;神明離去,說明臟腑受損,所以必定死亡。枯萎暗淡,是指顏色枯燥暗淡無光澤且異常。

必須先觀察身體的肥瘦,來判斷氣的虛實。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。候是指診斷病情;度是指衡量虛實。身體的肥瘦,針灸的深淺有所不同;疾病的虛實,治療的補瀉有所區別,雖然是以針灸法來說,但用藥也是如此。必須先去除血脈瘀滯然後再調理。凡是有瘀血阻塞脈絡的,必須先用針刺去除瘀滯,然後才能調理虛實。不必問疾病的種類,以平和為目標。凡是病情嚴重的,奏效不容易,所以不必考慮療效的快慢,只要達到血氣平和就可以了。

想要知道疾病所在,必須明瞭七診,觀察九候:脈象獨大者有病,獨小者有病,獨疾者有病,獨遲者有病,獨寒者有病,獨熱者有病,獨陷下者有病。這是說在九候的基礎上,還有七診的方法。意思是脈象失去常態,獨大、獨小、獨疾、獨遲、獨寒、獨熱、獨陷下,都是疾病所在。獨寒、獨熱,是指寒熱之氣在不同的部位,或在上,或在下,或在表,或在裡。陷下,是指脈象沉伏不起。這很難用三部九候來說明,而要根據氣口部位推類而用。

診斷有十度:度人脈度、臟度、肉度、筋度、俞度。十度,是指脈、臟、肉、筋、俞五度,左右各一,一共是十度。度人的度,音同“鐸”。

陰陽之氣耗盡,人體疾病就會全部顯現出來。這十度,涵蓋了人體陰陽的全部道理。所以人體的疾病,也都會在這裡顯現出來。

脈象變化無常,陰氣散失而陽氣偏盛,脈象衰弱不全,診斷不能按照常規進行。脈象變化無常,是指脈象沒有固定的形態。陰氣散失而陽氣偏盛,是指陰氣散失的脈象類似陽氣。脈象浮大,是氣實血虛。脈象浮而無根者死亡,有表證而無裡證者死亡。真陰散失而孤陽獨存,脈象類似陽氣而無根者,不是真正的陽氣脈象,這是脈象有所表現但陰陽不全的現象。診斷這種情況,不能用陰陽的常規方法。

診斷必須考慮上下,衡量君臣之位。貴賤、尊卑、勞逸不同,飲食起居,氣質不同,所以要衡量君臣之位,區分上下來進行診斷。

學習醫術沒有深入領會陰陽的逆從,捨棄陰而依附陽,診斷自然不明。卒,指盡。陰陽離決,精神就會衰竭。所以凡是善於診斷的人,看到陰就必須觀察陽,看到陽就必須觀察陰,如果不懂得陰陽逆從的道理,診斷怎麼可能明白呢?

陰氣極度虛弱,天氣就消失;陽氣極度旺盛,地氣就不足。至陰、至陽,就是天地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