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脈色上第四

若本無病而脈得四十投而一止者,一臟無氣,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;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,二臟無氣,卻後三歲麥熟而死;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,三臟無氣,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;脈來十投而一止者,四臟無氣,歲中死。脈來五動而一止者,五臟無氣,卻後五日而死。是從無事中而預測其危,固有足理,惟達者能之,勿謂是說出自後人而謾詆其非也。

)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。(數始於一而終於九,天地自然之數也。以天而言,歲則一歲統四季,一季統九十日,是天數之九也:以地而言,位則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,五位中宮,是《洛書》之九也;以人而言,事則黃鐘之數起於九,九而九之,則九九八十一分,以為萬事之本,是人事之九也。九數之外是為十,十則復變為一矣。

故曰「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」也。)—者天,二者地,三者人。因而三之,三三者九,以應九野。(一者,奇也,故應天;二者,偶也,故應地;三者,參也,故應人。天開於子,地闢於醜,人生於寅,所謂三才也。三而三之,以應九野。九野者,即《洛書》九宮,《禹貢》九州之義。

)故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虛實而除邪疾。(以天地人言,上中下謂之三才;以人身而言,上中下謂之三部。於三部中而各分其三,謂之三候。三而三之,是謂三部九候。其通身經隧由此出入,故可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而除邪疾也。三部九候,非獨以寸口為言也。

如仲景脈法上取寸口,下取趺陽,可以三隅反矣。)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;(額旁動脈,當頷厭之分,足少陽脈氣所行也。)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;(兩頰動脈,即地倉、大迎之分,足陽明脈氣所行也。)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(耳前動脈,即和髎之分,手少陽脈氣所行也。

)中部天,手太陰也;(掌後寸口動脈,經渠之次,肺經脈氣所行也。)中部地,手陽明也;(手大指、次指岐骨間動脈,合谷之次,大腸經脈氣所行也。)中部人,手少陰也。(掌後銳骨下動脈,神門之次,心經脈氣所行也。)下部天,足厥陰也;(氣衝下三寸動脈,五里之分,肝經脈氣所行也,臥而取之;女子取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。)下部地,足少陰也;(內踝後跟骨旁動脈,太谿之分,腎經脈氣所行也。

)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(魚腹上越經間動脈,直五里下箕門之分,沉取乃得之,脾經脈氣所行也。若候胃氣者,當取足跗上之衝陽。)故下部之天以候肝,(足厥陰脈也,故以候肝。)地以候腎,(足少陰脈也,故以候腎。)人以候脾胃之氣;(足太陰脈也,脾胃以膜相連,故可以候脾胃之氣。

白話文:

脈色上第四

如果原本沒有疾病,脈搏每四十次跳動才停一次,表示一個臟器已經沒有氣了,將在四年後的春天草木生長時去世;脈搏每三十次跳動才停一次,表示兩個臟器已經沒有氣了,將在三年後的麥子成熟時去世;脈搏每二十次跳動才停一次,表示三個臟器已經沒有氣了,將在兩年後的桑葚成熟變紅時去世;脈搏每十次跳動才停一次,表示四個臟器已經沒有氣了,將在當年去世;脈搏每五次跳動才停一次,表示五臟皆無氣,將在五天內去世。這是在沒有疾病的狀況下預測危急情況的方法,確實有其道理,只有精通的人才能做到,不要因為這說法來自後人就輕率地否定它。

天地間最大的數字,始於一,終於九。(數字從一到九,是天地自然之數。從天來說,一年包含四季,一季九十天,這是天數的九;從地來說,九宮八卦,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,五位居中,這是《洛書》的九;從人來說,黃鐘之數始於九,九九八十一,是萬事萬物的基礎,這是人事之九。九之後是十,十又回到一。)一代表天,二代表地,三代表人。因此三乘以三,得到九,以應合九野。(一為奇數,故應天;二為偶數,故應地;三為參數,故應人。天開於子時,地闢於丑時,人生於寅時,這就是所謂的三才。三乘以三,以應合九野。九野指《洛書》九宮,《禹貢》九州。)

所以人有三部,每部有三候,以此來判斷生死,治療百病,調節虛實,去除邪氣。(以天地人來說,上中下稱為三才;以人體來說,上中下稱為三部。在三部中各分三候,稱為三部九候。人體的經絡由此出入,因此可以以此判斷生死,治療百病,調節虛實,去除邪氣。三部九候,不只是單指寸口脈。)例如仲景的脈法,上取寸口,下取趺陽,可以三隅反證。(上部天:兩眉之間的動脈(額旁動脈,在頷厭穴附近,是足少陽脈氣經過的地方);上部地:兩頰的動脈(兩頰動脈,即地倉、大迎穴附近,是足陽明脈氣經過的地方);上部人:耳前的動脈(耳前動脈,即和髎穴附近,是手少陽脈氣經過的地方);中部天:手太陰脈(掌後寸口動脈,經渠穴附近,是肺經脈氣經過的地方);中部地:手陽明脈(手大拇指、食指指骨間的動脈,合谷穴附近,是大腸經脈氣經過的地方);中部人:手少陰脈(掌後銳骨下的動脈,神門穴附近,是心經脈氣經過的地方);下部天:足厥陰脈(氣衝穴下三寸的動脈,五里穴附近,是肝經脈氣經過的地方,需臥下取脈;女子取太衝穴,在大拇指本節後二寸的凹陷處);下部地:足少陰脈(內踝後跟骨旁的動脈,太谿穴附近,是腎經脈氣經過的地方);下部人:足太陰脈(腹部上方經絡間的動脈,在五里穴與箕門穴之間,需按壓才能摸到,是脾經脈氣經過的地方。若要診斷胃氣,應取足跗上的衝陽穴)。所以下部的天候肝,地候腎,人候脾胃之氣。(足厥陰脈候肝;足少陰脈候腎;足太陰脈候脾胃,因為脾胃以膜相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