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脈色上第四
(營,運也。人之經脈運行於身者,一日一夜凡五十周,以營五臟之精氣。其數則周身上下、左右前後凡二十八脈,共長十六丈二尺。人之宗氣積於胸中,主呼吸而行經隧。一呼氣行三寸,一吸氣行三寸,呼吸定息脈行六寸,以一息六寸推之,則一晝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,通計五十周於身,則脈行八百一十丈。其有太過、不及而不應此數者,名曰「狂生」。
狂猶妄也,言雖生未可必也。)所謂五十營者,五臟皆受氣,持其脈口,數其至也。(凡此五十營者,即五臟所受之氣也。但診持脈口而數其至,則臟氣之衰王可知矣。)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五臟皆受氣;(代,更代之義。謂於平脈之中而忽見耎弱,或乍數乍疏,或斷而復起,蓋其臟有所損則氣有所虧,故變易若此,均名為代。若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五臟受氣皆足,乃為和平之脈。
)四十動一代者,一臟無氣;(四十動一代者,是五臟中一臟虧損也。一臟無氣者,腎氣先盡也。然則五臟和者氣脈長,五臟病者氣脈短。觀此一臟無氣,必先乎腎,二臟、三臟、四臟、五臟,當自遠而近,以次而短,則由腎及肝,由肝及脾,由脾及心,由心及肺。故凡病將危者,必氣促似喘,僅呼吸於胸中數寸之間,蓋其真陰絕於下,孤陽浮於上,此氣短之極也。醫於此際而尚欲平之、散之,未有不隨撲而滅者也。
)三十動一代者,二臟無氣;二十動一代者,三臟無氣;十動一代者,四臟無氣;不滿十動一代者,五臟無氣。予之短期,要在終始。(予、與同。短期,死期也。言五臟無氣,可與之定死期矣。終始,十二經終之義。)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以為常也。以知五臟之期;予之短期者,乍數乍疏也。
(以為常者,言人之常脈當如是也,故可因此以察五臟之氣。若欲知其短期,只在乎乍疏乍數。此其時相變代,乃與常代者不同,蓋以臟氣衰敗,無所主持而失常如此,故云「乍疏乍數」者死。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經名曰「代」。又脈五來一止,不復增減者死。
脈七來,是人一息半時,不復增減,亦名曰「代」,正死不疑。後世以結、促、代並言,均目之為止脈,豈足以盡其義哉!夫緩而一止為結,數而一止為促,其止則或三、或五、或七八至不等,然皆至數分明,起止有力。所主之病,有因氣逆痰壅而為間阻者,有因血氣虛脫而為斷續者,有因生平稟賦多滯而脈道不流利者,此自結、促之謂也。至於代脈之辨,則有不同,非謂代而止也。
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乃至數之代。若脈本平勻而忽強忽弱者,乃形體之代。若脾主四季而隨時更代者,乃氣候之代。脈無定候,更變不常,均謂之代。當因其變而察其情,庶得其妙。
白話文:
脈色上第四
人體經脈一天一夜運行五十周,滋養五臟精氣。全身共有二十八條經脈,總長十六丈二尺。人體的宗氣積聚在胸中,主導呼吸,推動經脈運行。呼氣行三寸,吸氣行三寸,呼吸停止時脈動六寸。以此推算,一天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,脈搏運行八百一十丈。如果脈搏運行次數超過或少於這個數值,則稱為「狂生」,意指雖然活著,卻不能保證能活多久。
所謂「五十營」,指的是五臟都受到氣的滋養,診脈時數脈搏的跳動次數,就能知道臟腑氣血的盛衰。如果脈搏五十次跳動沒有間斷,表示五臟都得到充足的氣血滋養,脈象平和。
如果四十次跳動才出現一次間斷,表示有一個臟腑氣虛;三十次跳動出現一次間斷,表示兩個臟腑氣虛;二十次跳動出現一次間斷,表示三個臟腑氣虛;十次跳動出現一次間斷,表示四個臟腑氣虛;少於十次跳動就出現間斷,表示五臟都氣虛,預示生命不久矣。
正常情況下,脈搏五十次跳動沒有間斷是正常的。藉此可以推測五臟的健康狀況;如果脈搏時快時慢,則預示生命危在旦夕。
脈象時快時慢,是臟腑氣血衰敗,失去調控能力的表現,這種脈象預示死亡。脈搏跳動後突然停止,不能自行恢復,然後再次跳動,稱為「代脈」。脈搏五次跳動後停一次,不再增減,則會死亡。脈搏七次跳動後停一次,也不再增減,也是「代脈」,預示死亡無疑。後世將「結脈」、「促脈」、「代脈」都稱為「止脈」,並不能完全概括其含義。
緩慢的脈搏停止一次稱為「結脈」;快速的脈搏停止一次稱為「促脈」。脈搏停止的次數各有不同,但次數分明,起止有力。其病因各有不同,可能是氣逆痰阻、血氣虛脫、先天稟賦不足導致經脈運行不暢等。而「代脈」則不同,它並不是指脈搏停止,而是脈搏次數的變化。脈象原本平穩,突然強弱不一,是身體的變化;脾臟主導四季變化,脈象隨之改變,是氣候的影響。脈象沒有固定的規律,不斷變化,都稱為「代脈」。醫生應根據脈象的變化判斷病情,才能掌握診脈的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