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一 (4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48)

1. 臟象下第三

)氣不足於上者,推而休之;(氣不足於上者,即刺其在上之穴,仍推其針而休息之。休者,留針以待氣也。)其稽留不至者,因而迎之。(稽留不至,言氣至之遲滯者。接之引之,而使其必來也。迎,去聲,凡物未來,而迓之使來也。)必明於經隧,乃能持之。寒與熱爭者,導而行之;其菀陳血不結者,則而予之。

(隧,道也。必明經脈之道路,而後能執持之也。其有寒熱不和者,因其偏而導去之,脈道雖有菀陳,而血不結者,則其勢而予治之。則,度也。予、與同。菀、郁同。)必先明知二十五人,則血氣之所在,左右上下,刺約畢也。(凡刺之道,須明血氣,故必知此二十五人之脈理而刺之,大約可以盡矣。

白話文:

臟象下第三

如果病人上半身氣不足,就應該推針休息;(也就是說,針刺上半身的穴位後,要推動針柄讓針停留在穴位上休息。休息是指留針等待氣血的到來。)如果氣血運行遲滯,不到達應到的部位,就要迎氣而導引;(氣血運行遲滯,是指氣血到達穴位的速度緩慢。通過接引,讓它一定能到達。迎,音同“迎”,指在事物未到來之前,就迎接它使其到來。)必須了解經絡的運行通路,才能正確操作。寒熱之氣爭奪時,就要疏導它們;如果經脈鬱滯但血液沒有凝固,就順應其趨勢施治。

(經絡的通路,指的就是經脈的運行路線,只有了解了經脈的運行路線,才能正確操作。如果寒熱失調,就要根據其偏盛的一方進行疏導,即使經脈鬱滯,但血液沒有凝固,也要根據其情況來進行治療。則,指判斷、衡量。予,與“與”同義。菀,與“郁”同義。)必須事先了解二十五種脈象,才能知道血氣的部位,無論左右上下,針刺就能做到全面了。(針刺的要領,在於了解血氣的運行,所以必須了解這二十五種脈象的道理,然後才能準確針刺,大致上就能夠做到全面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