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一 (41)
卷一 (41)
1. 臟象下第三
)見人有亡,常若有得,(見他人之有失,為自己之得志,即幸災樂禍之謂。)好傷好害,(陰性殘忍也。)見人有榮,乃反慍怒,(心多忌刻,憂人富貴也。)心疾而無恩,(心存嫉妒,故無恩也。)此少陰之人也;(陰險貪殘,小人之品,此少陰之人也。)太陽之人,居處於於,(于于,自足貌。
)好言大事,無能而虛說,(喜誇張而無實際也。)志發於四野,(心妄好強也。)舉措不顧是非,(粗疏不精也。)為事如常,自用事,雖敗而常無悔,(為事庸常,而喜自用,雖至於敗,而自是不移,故無反悔之心。)此太陽之人也;(有始無終,虎皮羊質,此太陽之人也。
)少陽之人,諟諦好自貴,(諟諦,審而又審也。小有聰明,因而自貴。諟,音是。諦,音帝。)有小小官,則高自宜,(局量褊淺,易盈滿也。)好為外交,而不內附,(務虛文也。)此少陽之人也;(妄自尊貴,不知大體,此少陽之人也。)陰陽和平之人,居處安靜,(安靜處順,無妄動也。
)無為懼懼,(心有所主,乃能不動。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是無懼懼也。懼,平聲。)無為欣欣,(利慾不能入,富貴不能淫,是無欣欣也。)婉然從物,(君子之接人也,言忠信,行篤敬,雖蠻貊之邦行矣,是婉然從物也。婉,音苑。)或與不爭,(聖人之道,為而不爭,以其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爭之。
)與時變化,(時移則事變,世更則俗易,惟聖人隨世以為法,因時而致宜,故能陰能陽,能弱能強,隨機動靜,而與化推移也。夫冰炭鉤繩,何時能合?若以聖人為之中,則兼覆而並之,未有可是非者也。)尊則謙謙,(位尊而志謙也。天道虧盈而益謙,地道變盈而流謙,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
謙尊而光,卑而不可逾,君子之終也。)譚而不治,是謂至治。(譚而不治,無為而治也。無為而治,治之至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,其陰陽和平之人之謂乎?)故善用針灸者,視人五態乃治之,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。太陰之人,多陰而無陽,其陰血濁,其衛氣澀,陰陽不和,緩筋而厚皮,不之疾瀉,不能移之。(無陽則氣少,故血濁不清而衛氣澀滯也。
曰陰陽不和者,四態之人無不然,於此而首言之,他可概見矣。氣少不行,故其筋緩。陰體重濁,故其皮厚。皮厚血濁,非疾瀉之。不能移易也。)少陰之人,多陰少陽,小胃而大腸,六腑不調,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,必審調之,其血易脫,其氣易敗也。(小胃,故足陽明之胃脈亦小。
大腸,故手太陽之小腸脈亦大。此其多陰少陽者,以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,小腸為傳送之府,胃小則藏貯少而氣必微,小腸大則傳送速而氣不蓄,陽氣既少,而又不蓄,則多陰少陽矣。必當審察而善調之,然其氣少不能攝血,故多致血易脫而氣易敗也。)太陽之人,多陽而少陰,必謹調之,無脫其陰,而瀉其陽,陽重脫者易狂,陰陽皆脫者,暴死不知人也。(太陽之人,少陰者也。
白話文:
臟象下第三
觀察一個人,若見他人遭逢不幸,自己卻覺得好像有所獲得(意指幸災樂禍);喜歡傷害別人(陰險殘忍);見到別人榮華富貴,反而心中不快(嫉妒心重,羨慕他人);內心充滿疾病而缺乏仁慈(嫉妒心重,所以沒有仁慈);這樣的人是少陰體質的人。(陰險貪婪殘忍,是小人的品性,這是少陰體質的人。)
太陽體質的人,處事態度自滿自足;喜歡誇誇其談大事,卻能力不足,空口說白話;志向廣大,卻不切實際;做事不考慮是非對錯;辦事態度一貫如此,我行我素,即使失敗也不後悔。(做事平凡,喜歡獨斷獨行,即使失敗,也不改變想法,所以從不後悔。)這是太陽體質的人。(有始無終,外強中乾,這是太陽體質的人。)
少陽體質的人,反复思量,自視甚高(略有聰明,因此自視甚高);只要有一點點官職,就自以為了不起(格局狹小,容易自滿);喜歡進行外交活動,卻不注重內部建設。(注重表面功夫)。這是少陽體質的人。(妄自尊大,不知輕重,這是少陽體質的人。)
陰陽平和的人,處事安靜;不為外物所懼怕;不為外物所喜悅;溫和地順應外在環境;不與人爭;能隨著時勢變化;地位尊貴時,也能謙虛謹慎;做事不刻板,不強求,這就是至高的治道。(做事不刻板,不強求,就是無為而治,無為而治,就是最高的治道。達到陰陽平和的狀態,天地就能各就其位,萬物就能生生不息,這就是陰陽平和的人。)所以,善於針灸的人,會觀察人的五種狀態來治療,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。
太陰體質的人,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,血液污濁,衛氣阻塞,陰陽失調,肌肉鬆弛,皮膚厚實,如果不積極治療,就無法改變。(陽氣不足,所以血液污濁不清,衛氣阻塞。陰陽失調,四種體質的人都會有這種情況,這裡先說太陰體質,其他體質也可類推。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肌肉鬆弛。陰氣過盛,所以皮膚厚實。皮膚厚實,血液污濁,如果不積極治療,就無法改變。)
少陰體質的人,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,胃氣不足而腸氣過盛,六腑失調,陽明脈弱而太陽脈盛,必須仔細調養,否則容易血虛氣弱。(胃氣不足,所以足陽明胃經也弱。腸氣過盛,所以手太陽小腸經也盛。這是因為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,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,小腸是傳輸之府,胃氣不足,儲藏就少,氣就微弱,小腸氣盛,傳輸就快,氣就不儲存,陽氣既少又不儲存,所以陰氣就過盛而陽氣不足。必須仔細觀察,好好調養,因為陽氣不足,不能攝血,所以容易血虛氣弱。)
太陽體質的人,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,必須謹慎調養,不要損傷陰氣,而瀉掉陽氣,陽氣過盛的人容易發狂,陰陽都虧損的人,會暴亡。(太陽體質的人,陰氣不足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