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一 (38)
卷一 (38)
1. 臟象下第三
心高則滿於肺,中悗而善忘,難開以言;心下則臟外,易傷於寒,易恐以言。心堅則臟安守固,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,心端正則和利難傷,心偏傾則操持不一,無守司也。(心小則祛,故必多憂;大則不固,故邪易傷之。高則滿於肺而竅多不利,下則陽氣抑而神必不揚,堅則安固。
心脆者火必易動,端正則悔吝不侵,偏傾者不得其中,此其所以各有病也。悗,悶也。消癉,內熱病也。)肺小則少飲,不病喘喝;肺大則多飲,善病胸痹、喉痹、逆氣。肺高則上氣肩息咳,肺下則苦賁迫,善脅下痛。肺堅則不病咳上氣,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,肺端正則和利難傷,肺偏傾則胸偏痛也。
(喘喝,氣喘聲急也。肩息咳,聳肩喘息而咳也。肺下則氣道不利,故苦於賁迫而脅下痛也。賁,奔、秘二音。)肝小則臟安,無脅下之病;肝大則逼胃迫咽,迫咽則苦膈中且脅下痛。肝高則上支賁切,脅悗為息賁;肝下則逼胃脅下空,脅下空則易受邪。肝堅則臟安難傷,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,肝端正則和利難傷,肝偏傾則脅下痛也。
(上支賁切,謂肝經上行之支脈賁壅迫切,故脅為悗悶,為息賁喘急也。左右兩脅,皆肝膽之經,所以肝病者多見於脅。)脾小則臟安,難傷於邪也;脾大則苦湊䏚而痛,不能疾行。脾高則䏚引季脅而痛,脾下則下加於大腸,下加於大腸則臟苦受邪。脾堅則臟安難傷,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,脾端正則和利難傷,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。
(湊,塞也。䏚,脅下軟肉處也。季脅,小肋也。䏚,音秒。)腎小則臟安難傷,腎大則善病腰痛,不可以俯仰,易傷以邪。腎高則苦背膂痛,不可以俯仰;腎下則腰尻痛,不可以俯仰,為狐疝。腎堅則不病腰背痛,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,腎端正則和利難傷,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。
(膂,音呂,夾脊肉也。尻,開高切,尾骶骨也。)凡此二十五變者,人之所苦常病。(五變者,曰小大,曰高下,曰堅脆,曰端正,曰偏傾也。人有五臟,臟有五變,是為二十五變,人所苦於常病也。)赤色小理者心小,粗理者心大,無𩩲𩨗者心高,𩩲𩨗小短舉者心下,𩩲𩨗長者心堅,𩩲𩨗弱小以薄者心脆,𩩲𩨗直下不舉者心端正,𩩲𩨗倚一方者心偏傾也。(理,肉理上。
𩩲𩨗,鳩尾骨也。)白色小理者肺小,粗理者肺大,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,合腋張脅者肺下,好肩背厚者肺堅,肩背薄者肺脆,背膺厚者肺端正,脅偏疏者肺偏傾也。(胸前兩旁為膺。胸突而向外者,是為反膺。肩高胸突,其喉必縮,是為陷喉。合腋張脅者,腋斂脅開也。脅偏疏者,脅骨欹斜而不密也。
)青色小理者肝小,粗理者肝大,廣胸反骹者肝高,合脅兔骹者肝下,胸脅好者肝堅,脅骨弱者肝脆,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,脅骨偏舉者肝偏傾也。(脛骨近足之細處曰骹,今詳反骹、兔骹以候肝,似以脅下之骨為骹也。反骹者,脅骨高而張也。兔骹者,脅骨低合如兔也。骹,音敲。
白話文:
臟象下第三
心臟過於高聳,則氣血充盈於肺部,胸悶氣短且健忘,難以言表;心臟位置過低,則臟腑外露,容易受寒,並且容易感到恐懼而說不出話。心臟堅實,則臟腑安穩,固守其位;心臟脆弱,則容易患上內熱疾病(消癉熱中)。心臟位置端正,則氣血調和,不易受損;心臟位置傾斜,則臟腑功能失調,無法正常運作。(心臟過小,則氣血不足,所以容易多憂;心臟過大,則臟腑不穩固,所以容易受邪氣侵害。心臟過高,則氣血充盈於肺部,導致氣機不利;心臟過低,則陽氣受抑,精神不振。心臟堅實,則臟腑安穩。)
心臟脆弱的人,心火容易亢盛;心臟位置端正的人,則不會被悔恨懊惱等負面情緒所侵擾;心臟位置傾斜的人,則無法保持內在平衡,這就是他們各自患病的原因。(悶,指胸悶。)內熱病,指體內有熱邪的疾病。
肺臟過小,則飲水量少,不易患上氣喘;肺臟過大,則飲水量多,容易患上胸痹、喉痹及逆氣等疾病。肺臟位置過高,則容易出現上氣、肩背疼痛及咳嗽;肺臟位置過低,則容易感到胸悶氣短,且脅肋部疼痛。(氣喘聲急,指呼吸急促,聲音粗重。聳肩喘息而咳,指聳肩呼吸急促並伴有咳嗽。肺臟位置過低,則氣道不利,所以容易胸悶氣短並伴有脅肋部疼痛。賁,讀作bēn或mì。)
肝臟過小,則臟腑安穩,不會患上脅肋部疾病;肝臟過大,則會壓迫胃部和咽喉,壓迫咽喉則會導致咽喉阻塞,並伴有脅肋部疼痛。肝臟位置過高,則肝經上行的經脈阻塞不通,導致脅肋部胸悶氣短;肝臟位置過低,則會壓迫胃部,導致脅肋部空虛,容易受邪氣侵害。肝臟堅實,則臟腑安穩,不易受損;肝臟脆弱,則容易患上內熱疾病(消癉)而受損;肝臟位置端正,則氣血調和,不易受損;肝臟位置傾斜,則容易出現脅肋部疼痛。(肝經上行之支脈賁壅迫切,指肝經上行的支脈阻塞不通,導致脅肋部胸悶氣短,呼吸急促。左右兩脅,皆為肝膽經循行之處,所以肝臟疾病多見於脅肋部。)
脾臟過小,則臟腑安穩,不易受邪氣侵害;脾臟過大,則會感到脅肋部脹滿疼痛,無法快速行走。脾臟位置過高,則會導致脅肋部牽引疼痛;脾臟位置過低,則會下移壓迫大腸,導致臟腑受邪氣侵害。脾臟堅實,則臟腑安穩,不易受損;脾臟脆弱,則容易患上內熱疾病(消癉)而受損;脾臟位置端正,則氣血調和,不易受損;脾臟位置傾斜,則容易感到腹部脹滿。(塞,指阻塞。脅下軟肉處,指脅肋下柔軟的肌肉部位。季脅,指肋骨下緣。秒,同“杪”,音miǎo。)
腎臟過小,則臟腑安穩,不易受損;腎臟過大,則容易患上腰痛,無法彎腰伏仰,容易受邪氣侵害。腎臟位置過高,則容易感到背部疼痛,無法彎腰伏仰;腎臟位置過低,則容易感到腰骶部疼痛,無法彎腰伏仰,並可能導致狐疝。腎臟堅實,則不會患上腰背痛;腎臟脆弱,則容易患上內熱疾病(消癉)而受損;腎臟位置端正,則氣血調和,不易受損;腎臟位置傾斜,則容易感到腰骶部疼痛。(呂,同“膂”,指夾脊的肌肉。尾骶骨,指尾骨。)
以上二十五種變化,是人們常患疾病的原因。(五種變化,指大小、高低、堅脆、端正、偏傾。人有五臟,每臟有五種變化,所以共計二十五種變化,是人們常患疾病的原因。)心臟過小,則心臟肌肉紋理細密;心臟過大,則心臟肌肉紋理粗大;心臟位置過高,則鳩尾骨(xū wěi gǔ)位置高;心臟位置過低,則鳩尾骨位置低而短;心臟堅實,則鳩尾骨長;心臟脆弱,則鳩尾骨細小而薄弱;心臟位置端正,則鳩尾骨垂直向下不抬起;心臟位置傾斜,則鳩尾骨偏向一方。(理,指肌肉紋理。鳩尾骨,指胸骨下端。)
肺臟過小,則肺部肌肉紋理細密;肺臟過大,則肺部肌肉紋理粗大;肺臟位置過高,則肩膀高聳,胸部內陷,喉嚨凹陷;肺臟位置過低,則腋窩收縮,脅肋部張開;肺臟堅實,則肩背部厚實;肺臟脆弱,則肩背部薄弱;肺臟位置端正,則背部和胸部厚實;肺臟位置傾斜,則脅肋部骨骼傾斜而不密實。(胸前兩旁為膺。胸突而向外者,是為反膺。肩高胸突,其喉必縮,是為陷喉。合腋張脅者,腋斂脅開也。脅偏疏者,脅骨欹斜而不密也。)
肝臟過小,則肝臟肌肉紋理細密;肝臟過大,則肝臟肌肉紋理粗大;肝臟位置過高,則胸部寬闊,脅肋骨高聳;肝臟位置過低,則脅肋骨低陷;肝臟堅實,則胸脅部厚實;肝臟脆弱,則脅肋骨薄弱;肝臟位置端正,則胸部和腹部協調;肝臟位置傾斜,則脅肋骨偏向一方。(脛骨近足之細處曰骹,今詳反骹、兔骹以候肝,似以脅下之骨為骹也。反骹者,脅骨高而張也。兔骹者,脅骨低合如兔也。敲,同“骹”,音qiāo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