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0)

1. 癰疽

腸胃受谷,上焦出氣,以溫分肉、養骨節、通腠理。(上焦出氣,宗氣也。宗氣出於喉嚨而行呼吸,其以溫分肉、養骨節、通腠理者,是衛氣化於宗氣也。)中焦出氣如露,上注溪谷而滲孫脈,津液和調,變化而赤為血;血和則孫脈先滿,溢注於絡脈;皆盈,乃注於經脈,陰陽已張,因息乃行。(中焦出氣如露,營氣也。

白話文:

食物(谷)進入腸胃後,上焦(胸部以上)產生氣息(宗氣),用來溫暖肌肉、滋養骨骼、暢通毛孔。(宗氣:運行於胸部的氣體,從喉嚨和肺部呼出,可以溫暖肌肉、滋養骨骼、暢通毛孔,是因為衛氣轉化成了宗氣。)

中焦(腹部)產生氣息(營氣),就像露水一樣,向上注入小溪和溝壑,滲透到細小的經脈中。營氣調和,轉化成紅色的血液;血液調和,首先充滿細小的經脈,溢滿後流入絡脈;絡脈全部充滿後,再流入經脈。陰陽氣血充足,隨著呼吸而運行。(營氣:運行於腹部的氣體,可以滋養全身。營氣就像露水一樣,滲透到全身的組織中,轉化成血液,血液流動於經脈中,滋養全身。)

其於陰陽已張,因息乃行,是營氣化於宗氣也。)行有經紀,周有道理,與天合同,不得休止。(行有經紀,周有道理,人有營衛,與天合度。)切而調之,從虛去實,瀉則不足,(從虛之之法以去實,是瀉則不足也。)疾則氣減,留則先後。(凡瀉者宜疾。補者宜留,是補之與瀉,有疾留先後之異也。

白話文:

當陰陽相交生長時,由於呼吸停止,營氣便化為宗氣。營氣運行的路線有規律,規律和天道的運行相一致,不能間斷。(營氣的運行有規律,宗氣的運行也有規律,人體有營氣和衛氣,與天地相應合。)針灸治療要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進行調節,從虛處取氣輸往實處,瀉氣會導致不足,(從虛處取氣的方法是去實,這就是瀉氣會導致不足。)放血治療會導致氣血減少,留針治療會產生先後順序。(所有瀉法宜速,補法宜緩,這說明補法和瀉法有疾緩先後的區別。)

)從虛去虛,補則有餘。(從治虛之法以去虛,是補則有餘也。此二節配合氣味,所當仿之。)血氣已調,形氣乃持,是知血氣之平與不平也,未知癰疽之所從生。成敗之時,生死之期,有遠近,何以度之?(持,定也,度,入聲。然經脈流行不止,與天同度,與地合紀,故天宿失度,日月薄蝕,地經失紀,水道流溢,草萓不成,五穀不殖,徑路不通,民不往來,巷聚邑居,則別離異處。血氣猶然。

白話文:

從虛弱處去治療虛弱,補強則會過度。(從治療虛弱的方法來消除虛弱,這樣補強才會適當。這兩句話配合氣味,應該照此去做。)血氣一旦協調,形體和氣血就會穩定,由此得知血氣是否平衡,但還不知道癰疽從哪裡生出來。病情發展的時期、生死存亡的關口,有遠近之別,如何判斷?(持:穩定;度:去聲。然而經脈運行不止,與天體運行相同,與大地運行相應,所以天上的星宿運行失常,日月發生日食或月食,地上的經脈運行失序,江河湖泊氾濫,草木不能生長,五穀不能種植,道路不通,百姓無法往來,聚居的村莊和城鎮因此分散到不同地方。血氣仍然如此運行。)

夫血脈營衛,周流不休,上應星宿,下應經數,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,血泣則不通,不通則衛氣歸之,不得復反,故癰腫。(衛氣歸之,不得復反,言其留聚不散也。萓,音宜,萓男草,鹿蔥也。)寒氣化為熱,熱勝則腐肉,肉腐則為膿,膿不瀉則爛筋,筋爛則傷骨,骨傷則髓消,不當骨空,不得泄瀉,血枯空虛,則筋骨肌肉不相榮,經脈敗漏,熏於五臟,臟傷故死矣。(癰毒由淺至深,傷臟則死,如下文所云。

白話文:

血液和衛氣在身體裡循環不息,上與星宿呼應,下與經絡相應。寒邪侵襲經絡就會導致血瘀,血瘀就會不通暢,不通暢就會讓衛氣聚集在那裡,無法迴流,所以會形成癰腫。(衛氣聚集在那裡,無法迴流,說明它積聚而不散開。「萓」,讀作「宜」,是萓男草,又叫鹿蔥。)

寒氣會轉化為熱氣,熱氣過盛就會腐壞肌肉,肌肉腐壞就會形成膿液,膿液不排出就會腐爛筋絡,筋絡腐爛就會傷到骨頭,骨頭受傷就會損害骨髓,不應該使骨頭空洞,但膿液無法排出,血液枯竭空虛,筋骨肌肉就會互相失去滋養,經脈破損敗壞,燻蒸到五臟,五臟受傷就會死亡。(癰毒由淺至深,傷及臟腑就會死亡,就像下面所說的。)

)試言癰疽之形與忌曰名。癰發於嗌中,名曰猛疽,猛疽不治,化為膿,膿不瀉,塞咽,半日死,其化為膿者,瀉則合豕膏冷食,三日已。(猛疽,言為害之急也。若膿已瀉,當服豕膏可以愈之,即豬脂之煉淨者也。萬氏方有治肺熱暴喑者,用豬脂一斤煉過,入白蜜一斤再煉;少頃濾淨冷定,不時挑服一匙,即愈。若無疾服此,最能潤肺潤腸,即是豕膏之屬。

白話文:

試試說明一下癰疽的形狀和禁忌。癰發於喉嚨中,叫做猛疽。猛疽如果不治癒,會化膿,膿液排不出來,堵塞咽喉,半日即可致命。如果化膿了,排膿後要塗上豬油冷敷,三天就能痊癒。(猛疽,形容其危害的急迫性。如果膿液已經排出來,就要服用豬油才能治癒,這裡的豬油指的是煉製純淨的豬脂。萬氏方中有治療肺熱突發喑啞的方劑,使用一斤豬脂煉製,加入一斤白蜜再次煉製;稍後過濾冷卻,隨時舀取一匙服用,即可治癒。如果沒有疾病時服用,則可以潤肺潤腸,屬於豬油的類似物。)

)發於頸,名曰天疽,其癰大以赤黑,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,前傷任脈,內熏肝肺;熏肝肺,十餘日而死矣,(頸,前頸也。色赤黑者,其毒必甚。淵腋,足少陽經穴。其發在頸,則連於肺系;下入足少陽,則及乎肝臟矣,故至於死。)陽氣大發,消腦留項,名曰腦爍,其色不樂,項痛,而如刺以針;煩心者,死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發生在頸部,稱為「天疽」,癰疽腫大發紅發黑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熱氣會向下進入腋下,損傷任脈,灼傷肝肺。灼傷肝肺十多天後就會死亡。(頸部指前頸。顏色發紅發黑,毒性一定很強。淵腋是足少陽經的穴位。如果發生在頸部,就連接了肺系;向下進入足少陽經,就會涉及肝臟,所以會至死。)陽氣大量發作,導致腦髓消散,留在頸部,稱為「腦爍」。面色不佳,頸部疼痛,就像被針刺一樣;心煩意亂的,無藥可救。

(陽氣大發,邪熱之甚也。色有不樂,傷乎神也。痛如刺以針,毒之銳也。煩心者,邪犯其臟也,故不可治。此二症,疑即天疽銳毒。)發於肩及臑,名曰疵癰,其狀赤黑,急治之,此令人汗出至足,不害五臟;癰發四五日,逞焫之。(肩膊下軟白肉處曰臑,此非要害之所,故不及五臟。

白話文:

(陽氣極度發作,邪熱非常厲害。臉色不悅,是傷到了神明。疼痛像針刺一樣,是毒氣很銳利的緣故。感到心煩意亂,是邪氣侵犯了心臟,所以無法治療。這兩種症狀,懷疑就是天疽這種厲害的毒瘡。)

(出現在肩部和腋下的毒瘡,叫做疵癰,它的形狀是赤黑色的,需要趕緊治療。這種疵癰會讓人大量出汗直到腳底,但不會傷害五臟;而一般的毒瘡發作四五天後,才開始發炎化膿。)(肩部下方軟白的肉處叫做腋下,這裡不是要害部位,所以不會影響到五臟。

逞,病也。焫,艾炷也。謂宜速灸以除之也。臑,儒、軟二音,又奴刀、奴到二切。疵,音慈。焫,如瑞切。)發於腋下赤堅者,名曰米疽,治之以砭石,欲細而長,疏貶之,塗以豕膏,六日已,勿裹之。(砭石欲細者,恐傷肉也。欲長者,用在深也,故宜疏不宜密。)其癰堅而不潰者,為馬刀挾癭,急治之。

白話文:

逞,指疾病。焫,指艾灸。意思是說應該趕快灸治以消除疾病。臑,讀音同「儒」或「軟」,又可讀作「奴刀」或「奴到」。疵,音同「慈」。焫,讀音同「如瑞」。

如果腋下出現紅色堅硬的腫塊,稱為米疽,可以用砭石來治療。砭石要細長,用它輕輕刮拭腫塊,再塗上豬油,六天後腫塊就會消退,不需要包紮。(砭石需要細,以免傷到肌肉;需要長,以便深入治療,所以刮拭時不宜太密。)

如果腫塊堅硬且不會破潰,稱為馬刀挾癭,需要及時治療。

(此即瘰癧也,欲急治者,恐遲則傷人也。)發於胸,名曰井疽,其狀如大豆,三四日起,不早治,下入腹不治,七日死矣,(發於腦者,能熏心肺,若不早治而使之入腹,毒尤甚矣,故死期之速如此。)發於膺,名曰甘疽,色青,其狀如谷實、𦸈𧁾,常苦寒熱,急治之,去其寒熱,十歲死,死後出膿。(膺者,胸旁之高肉處也。

白話文:

這便是瘰癧(一種淋巴結腫大的疾病),如果想要快速治癒,因為如果不趕快治療,恐怕會危及生命。

發於胸部:

  • 名稱:井疽
  • 症狀:像大豆般大小的腫塊
  • 如果沒有及早治療,腫塊會向腹中延伸,變成難以治療的狀態,7天內就會死亡。

發於後腦:

  • 能夠危害心肺
  • 如果不及時治療,腫塊進入腹中後,毒性會更加嚴重,因此死亡速度會更快。

發於胸旁:

  • 名稱:甘疽
  • 症狀:青色腫塊,形狀像穀物或棗核
  • 經常伴隨寒熱症狀
  • 即使及時治療,緩解寒熱,病情也會維持10年,死亡後會流出膿液。(膺指胸部兩側較高的肌肉部位)

谷實,兼五穀而言,謂癰所結聚,形如谷實之累累也。𦸈𧁾,瓜蔞也。軟而不潰,中有所蓄如子也。此症延綿難愈,蓋即乳癰之屬。𦸈𧁾,古栝樓字。)發於脅,名曰敗疵。敗疵者,女子之病也,灸之;其病大癰膿,治之,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,銼䔖、𧄍草根各一升,以水一斗六升,煮之竭,為取三升,則強飲,厚衣坐於釜上,令汗出至足已。(䔖,菱也。

白話文:

谷實: 指各種穀物,比喻癰腫結聚成堆,像穀粒一樣累累。

𦸈𧁾: 古代瓜類植物,果實柔軟不破裂,裡面有像籽一樣的蓄積。此病延綿難愈,屬於乳癰的一種。(𦸈𧁾,古時指栝樓。)

發於脅,名曰敗疵: 長在肋骨下方的腫瘤,稱作敗疵。敗疵是女性常見疾病,可用艾灸治療。

其病大癰膿,治之,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: 腫瘤破潰後有大量的膿液,裡面還會有小豆大小的生肉。

銼䔖、𧄍草根各一升,以水一斗六升,煮之竭,為取三升,則強飲,厚衣坐於釜上,令汗出至足已: 將菱角和茅草根各一升,與水一斗六升煮沸,取三升,趁熱強行灌服。然後穿上厚衣服坐在鍋爐上,發汗至足夠為止。(䔖:菱角)

𧄍,連翹也。二草之根,俱能解毒,故各用一升。大約古之一升,得今之三合有零。以水一斗六升,煮取三升,俱折數類此。䔖,音陵。𧄍、翹同。)發於股脛,名曰股脛疽,其狀不甚變,而癰膿搏骨,不急治,三十日死矣。(股脛,大股也。狀不甚變,言外形不顯也。癰膿搏骨,言膿著於骨,即今人之所謂貼骨癰也。

白話文:

𧄍,就是連翹。這兩種藥材的根部,都能解毒,所以各用一升。古時候的一升,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三合多一點。用一斗六升的水來煮,煮到只剩三升,其他藥材也能照這個比例來折算。䔖,讀音同「陵」。𧄍和連翹這兩種藥材,都可以治療股脛疽。股脛疽發作在股脛部位,症狀變化不大,但膿液會侵蝕骨頭,如果不緊急治療,三十天就會死亡。

「大股」,是指股部。症狀變化不大,是指外觀上不明顯。「膿著於骨」,是指膿液附著在骨頭上,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貼骨癰。

毒甚而深,能下蝕三陰、陽明之大經,故不為急治則死矣。)發於尻,名曰銳疽,其狀赤堅大,急治之;不治,三十日死矣。(尻,尾骶骨也,穴名長強,為督脈之絡、一名氣之陰郗,故不治則死。)發於股陰,名曰赤施,不急治,六十日死;在兩股之內,不治,十日而當死。

白話文:

毒性非常猛烈且深層,能夠損傷三陰、陽明等主要經絡,如果不立即治療就會死亡。

  • 起於臀部的毒瘡,稱作銳疽,症狀為紅色、堅硬且腫大,需要立即治療;如果不治療,30天後會死亡。(臀部指尾骨,穴位名為長強,為督脈的絡脈,又稱陰郗,因此如果不治療就會死亡。)
  • 起於大腿內側的毒瘡,稱作赤施,如果不立即治療,60天後會死亡;長在兩腿內側的毒瘡,如果不治療,10天內會死亡。

(股陰,大股內側也。當足太陰箕門、血海及足厥陰五里、陰包之間,皆陰器所聚之處,故不治則死。若兩股俱病,則傷陰之極,其死尤速。)發於膝,名曰疵癰,其狀大,癰色不變,寒熱如堅石,勿石,石之者死,須其柔乃石之者生。(膝癰未成而石之者,傷其筋之府,故致於死。

白話文:

(股陰,是指大腿內側。它位於足太陰經的箕門穴、血海穴,以及足厥陰經的五里穴、陰包絡穴之間,都是陰器會聚的地方,因此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導致死亡。如果兩條大腿都生病,則屬陰傷過度,死亡會更快。)發生在膝蓋上的,稱為疵癰,其特徵是腫塊很大,腫塊顏色不變,寒熱如堅硬的石頭,不要用刀石來切開它,用刀石切開它的人會死亡,必須等它變軟後才能用刀石切開。(膝蓋上的腫塊還未形成就用刀石切開,會傷及筋府,因此導致死亡。

若柔則膿成矣,砭之無害也。今之泛施刀針者,不特此也。)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,不可治也:發於陽者百日死,發於陰者三十日死。(諸節者,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,皆不宜有癰毒之患。若其相應,則發於上而應於下,發於左而應於右,其害尤甚,為不可治。然發於三陽之分者,毒淺在腑,其死稍緩;發於三陰之分者,毒深在臟;不能出一月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軟弱無力,膿就會形成,用刀針治療也不會造成傷害。現在普遍使用刀針治療,不僅是這個原因。)所有癰疽發作在關節處且相應的,都是無法治癒的:發作在陽經的會在百日內死亡,發作在陰經的會在三十日內死亡。(各個關節是神氣運行出入的地方,都不宜患有癰疽。如果它們相應,那麼在上發作的會在相應的下部也發作,在左邊發作的會在相應的右邊也發作,其危害更嚴重,無法治癒。然而發作在三陽分界處的,毒性淺在於腑,其死亡時間會較慢;發作在三陰分界處的,毒性深在於臟,無法超過一個月。)

)發於脛,名曰兔齧,其狀赤至骨,急治之,不治害人也。(脛,足脛也。兔齧,如有所齧傷也。)發於內踝,名曰走緩,其狀癰也,色不變,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,不死。(數石其輸,砭其所腫之處也。)發於足上下,名曰四淫,其狀大癰,急治之,百日死。(陽氣受於四末,而大癰淫於其間,陽毒之盛極也。

白話文:

()發在小腿,稱為「兔齧」,形狀呈紅色,深入骨頭,必須緊急治療,不治療會危害性命。(脛:小腿;兔齧:像被兔子咬傷。)發在內踝,稱為「走緩」,形狀像腫瘡,顏色不變,針灸其腫處,寒熱症狀會停止,不會致命。(針灸其腫處:針刺腫脹的地方。)發在腳部上下,稱為「四淫」,形狀是大腫瘡,必須緊急治療,不然一百天內會死亡。(陽氣受於四肢末梢,而大腫瘡侵犯於中間,陽毒盛極而至。)

時氣移易則真陰日敗,故逾三月而死。)發於足旁,名曰厲癰,其狀不大,初如小趾發,急治之,去其黑者,不消輒益;不治,百日死。(不消輒益,謂初如小趾,而不治則日以益大也。)發於足趾,名曰脫癰,其狀赤黑,死不治;不赤黑,不死不衰,急斬之,否則死矣。

白話文:

天氣變化時,體內的真陰會逐漸耗損,所以超過三個月的時間,人就會死亡。(指患上足旁厲癰)

足旁厲癰

出現於腳旁邊,俗稱「厲癰」。它的形狀較小,最初像小腳趾發炎。必須立即治療,將黑色部分去掉。如果不治療,病情會逐漸惡化。不治療,會在 100 天內死亡。(不治療會惡化,指一開始像小腳趾發炎,如果不治療,會逐漸變大)

足趾脫癰

出現於腳趾,俗稱「脫癰」。它的顏色是紅色或黑色。黑色表示會死亡,無法治癒。如果不呈現紅色或黑色,則不會死亡但也無法痊癒。必須立即切除,否則會死亡。

(六經原腧,皆在於足,所以癰發於足者多凶候;至於足趾,又皆六井所出,而癰色赤黑,其毒尤甚,若無衰退之狀,則急當斬去其趾,庶得保生,否則毒氣連臟,必至死矣。)癰與疽何以別?榮衛留於經脈之中,則血泣而不行,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,壅遏而不得行,故熱;大熱不止,熱甚則肉腐,腐則為膿,然不能陷骨,髓不為焦枯,五臟不為傷,故命曰癰。(此下辨癰疽之輕重也。

白話文:

六條經脈的原穴都在腳上,因此腳上長癰瘡的症狀比較嚴重。至於腳趾,更是六條經脈的井穴所在,如果腳趾上長了顏色發黑發紅的癰瘡,毒性會特別嚴重。如果癰瘡沒有消退跡象,就必須立即切除腳趾,纔有可能保住性命,否則毒氣會蔓延到內臟,導致死亡。

癰瘡和疽瘡的區別是什麼?榮衛之氣滯留在經脈中,導致血液凝滯不暢,不能流動。衛氣也跟著凝滯不通,被堵塞無法運行,所以會發熱。持續發熱不止,熱度過高就會使肌肉腐爛,腐爛後化膿,但不會傷及骨骼,骨髓也不會被灼傷,五臟也不會受損,因此稱為癰瘡。(後面一段是辨別癰瘡和疽瘡的輕重程度。)

癰毒浮淺在表,不能陷骨,則髓不為枯,五臟不為傷,故病癰者可無慮也。)熱氣淳盛,下陷肌膚,筋髓枯,內連五臟,血氣竭,當其癰下,筋骨、良肉皆無餘,故命曰疽。(癰淺疽深,毒有微甚。故內連五臟,外敗筋骨良肉者是為之疽,乃可畏也。)疽者,上之皮夭以堅,上如牛領之皮;癰者,其皮上薄以澤,此其候也。

白話文:

的毒性浮淺,只在皮膚表面,不會深入到骨頭,因此骨髓不會枯萎,五臟也不受損傷,所以患有癰的人不用擔心。

是由於熱氣過於旺盛,侵入肌肉和皮膚,導致筋髓枯竭,並向內連接五臟,導致氣血耗盡。當疽形成後,筋骨和肌肉組織都會被破壞殆盡,因此稱之為「疽」。

癰和疽 的不同之處在於毒性的深淺。因此,內連五臟、外傷筋骨和肌肉組織的,就是嚴重的疽,非常令人畏懼。

疽的外部特徵是皮膚表面堅硬如牛皮,而癰的皮膚表面光滑而濕潤,這是判斷二者的特徵。

(夭以色言,黑暗不澤也。此即皮色之狀;可以辨其淺深矣。)要知諸癰腫,筋攣骨痛,此皆安生?(此言諸病癰腫,而有兼筋攣骨痛者也。若以癰腫筋攣骨痛釋為三症,殊失本意。觀下文曰「此寒氣之腫」,則其所本在腫,義可知矣。)乃寒氣之腫,八風之變也。(惟風寒之變在經,所以兼筋骨之痛。

白話文:

(夭表示顏色,黑暗無光澤。這是皮膚顏色的狀態,可以根據其深淺區分。)要知道所有的癰腫、筋攣和骨痛,這些都是身體哪裡生了病?(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所有那些癰腫的疾病,同時還有筋攣和骨痛的症狀。如果將癰腫、筋攣和骨痛解釋為三種症狀,那就完全誤解了本文的本意。看下面說「這是寒氣導致的腫脹」,那麼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腫脹,意思就很清楚了。)這是寒氣導致的腫脹,是八風變化所致。(只有風寒之變在經絡中,才會同時出現筋骨疼痛的症狀。

今有病大項風、蝦蟆瘟之屬,或為頭項咽喉之癰,或為支節肌肉之腫,正此類也。)治之如何?此四時之病,以其勝治之愈也。(四時之病,即時氣也。治之以勝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耎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,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此之謂也。)人病胃脘癰者,何以診之?診此者,當候胃脈,其脈當沉細,沉細者氣逆。

白話文:

現在有些疾病像大項風、蝦蟆瘟之類,有的會長在頭頸部或咽喉的腫瘤,有的會在四肢肌肉上腫脹,這些正是屬於這種一類的疾病。如何治療這種疾病呢?這些是四季常見的疾病,可以用勝過它的方法來治療。所謂四季的疾病,就是時令的流行性感冒。要用與之相反的方法來治療:遇到寒性病症,用熱性藥物治療;遇到熱性病症,用寒性藥物治療;遇到溫性的病症,用清涼的藥物治療;遇到清涼的病症,用溫熱的藥物治療;遇到分散的病症,用收斂的藥物治療;遇到抑制的病症,用疏散的藥物治療;遇到乾旱的病症,用滋潤的藥物治療;遇到急性的病症,用緩和的藥物治療;遇到堅固的病症,用軟化的方法治療;遇到柔軟的病症,用堅固的方法治療;遇到衰弱的病症,用補益的方法治療;遇到強盛的病症,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只要使人體內的氣機安和,精神安定,那麼疾病就會衰退而去,這就是治療疾病的原則。人如果得了胃脘腫瘤,應該怎麼診斷呢?診斷這種疾病,應當檢查胃部的脈象,其脈象應該沉細,而沉細的脈象表示氣機逆亂。

(胃脈見於右關,所謂中附上,右外以候胃也。胃為多氣多血之腑,脈當洪大,而反見沉細,故為胃氣之逆。脘,音管。)逆者人迎甚盛,甚盛則熱。(胃氣逆而人迎盛,逆在臟而熱在經也,人迎三盛,病在陽明之謂。)人迎者,胃脈也。(人迎在結喉旁,足陽明動脈也。)逆而盛,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

白話文:

在右關脈上可以看到胃脈,所謂「中附上」,也可以從右關脈的外側來察看胃部情況。胃是氣血充足的腑臟,脈象應當洪大有力,但現在卻表現出沉細無力的脈象,這是胃氣上逆的緣故。

胃氣上逆時,人迎穴會異常飽滿,非常飽滿的話就代表有熱。胃氣上逆導致人迎穴飽滿,說明逆氣在臟腑,而熱則在經脈,人迎穴三部飽滿,說明疾病位於陽明經。

人迎穴是胃脈所經過的部位,胃氣上逆並導致人迎穴飽滿,說明熱氣堆積在胃口,無法運行,因此胃脘部會形成癰腫。

(陽明氣逆而盛,則熱邪聚於胃脘,故留結為癰。)有病頸癰者,或石治之,或針灸治之,而皆己,其真安在?(其真安在,言孰為正治之法也。)此同名異等者也。(頸癰之名雖同,而症則有異,故治亦各有所宜。)夫癰氣之息者,宜以針開除去之。(息,止也。癰有氣結而留止不散者,治宜用針,以開除其氣,氣行則癰愈矣。

白話文:

當陽明之氣逆行並旺盛時,熱邪便會聚集在胃脘,因此形成膿腫。

有人患了頸部膿腫,用過石膏或針灸治療,都痊癒了,但真正好的原因是什麼呢?

這是名稱相同但情況不同的情況。

雖然都是頸部膿腫,但症狀可能有差異,因此治療方法也應有所不同。

對於膿腫氣結不散的情況,應以針灸的方式疏通和清除氣結。

)夫氣盛血聚者,宜石而瀉之,此所謂同病異治也。(欲瀉其血,宜用砭石,血泄則氣衰,而癰亦愈。此病同而治異也。)

白話文:

凡是氣血旺盛的人,適宜用砭石放血,這便是「同病異治」的道理。(如果要放血,應該用砭石,血放出來了,氣就會衰弱,腫瘍也會痊癒。雖然疾病相同,但治療方法卻不同。)

病之生時,有喜怒不測,飲食不節,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營氣不行,乃發為癰疽;陰陽不通,兩熱相搏,乃化為膿。小針能取之乎?(喜怒不測,則氣有所逆;飲食不節,則臟有所傷;陰氣不足,故營有不行;陽氣有餘,故熱從而聚,皆足以致癰疽也。)聖人不能使化者,為之邪不可留也,故兩軍相當,旗幟相望,白刃陳於白野者,此非一日之謀也;能使其民令行禁止,士卒無白刃之難者,非一日之教也,須臾之得也。

白話文:

當疾病產生時,有時候是因為情緒忽喜忽怒,飲食沒有節制,導致陰氣不足,陽氣過盛,營氣無法運行,因此形成癰疽;陰陽不平衡,兩股熱氣相互衝突,才會化膿。小小的針灸可以治療它嗎?(情緒忽喜忽怒,會導致氣血逆亂;飲食沒有節制,會損傷內臟;陰氣不足,導致營氣無法運行;陽氣過盛,導致熱氣聚集,這些都是形成癰疽的原因。)聖人無法讓病情完全消失,是因為邪氣無法完全清除,就像兩支軍隊勢均力敵,旗幟遙相對望,白刃在空曠的原野上交鋒,這不是一天就能決定的;要讓軍隊令行禁止,將士們沒有遭受白刃的危險,也不是一天的訓練就能達到的,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

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,膿血之聚者,不亦離道遠乎?夫癰疽之生,膿血之成也,不從天下,不從地出,積微之所生也。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,愚者遭其已成也,豈特治身者哉!(邪在天下則為亂,邪在人身則為病。及其已成,則雖聖人不能使之化,是以邪不可留也。譬之用兵者必有夙教,必有定謀,而後可保其無危。

白話文:

導致身體長出癰疽病,膿血聚集,不正是偏離養生之道了嗎?癰疽的產生、膿血的形成,不是來自天,也不是來自地,而是微小的積蓄所造成的。因此,聖人會在疾病尚未形成時就自我調治,而愚昧的人卻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來治療,這豈止是治療身體的問題呢?(邪氣在天下就會導致動亂,邪氣在人體就會導致疾病。等到疾病已經形成後,就算聖人也不能讓它消失,所以邪氣是不能留存的。就好像用兵一樣,一定要事先訓練、制定周密的計劃,才能確保沒有危險。

人之治身,可素無調養之道乎?故惟聖人乃能自治於未形,愚者每遭其患矣。治身之外,可不戒乎?)其已形不予遭,膿已成不予見,為之奈何?夫膿已成,十死一生,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,著之竹帛,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,無有終時者,為其不予遭也。(此言兆庶之多,千古之邈,安得人人遭遇以救其疾苦?故惟有著之竹帛,以遺教將來,正為人之不予遭也。

白話文:

一個人想要管理好自己的身體,怎麼能沒有保養調養的方法呢?因此,只有聖人才能在疾病尚未形成時就加以預防,愚蠢的人往往都會等到生病後才來後悔。除了管理身體之外,難道不用戒慎恐懼嗎?如果疾病已經形成,醫生也束手無策,膿瘡已經形成,醫生也無法看見,那麼該怎麼辦呢?膿瘡一旦形成,十個人當中就有九個人會死亡,所以聖人不會等到膿瘡形成後才來治療,而是清楚地提出良方,並且將這些良方記載在竹簡或絲帛上,讓有能力的人接續傳承下去,讓這些良方永世流傳下去,這就是為了避免人們遭遇疾病之苦。(這句話的意思是:芸芸眾生眾多,歷史悠久,怎麼可能每個人都剛好遇到聖人來解救他們的疾病痛苦?因此,聖人只得將良方記載在竹簡或絲帛上,留傳給後世,正是為了那些沒有遇到聖人的緣故。)

)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?不道之以小針治乎?以小治小者其功小,以大治大者多害,故其已成膿血者,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。(針小者功小,無濟於事,針大者多害,恐有所傷,故惟砭石及鈹針、鋒針,皆可以取癰疽之膿血。)多害者其不可全乎?惟在逆順焉。以為傷者,其白眼青、黑眼小,是一逆也;內藥而嘔者,是二逆也;腹痛渴甚,是三逆也;肩項中不便,是四逆也;音嘶色脫,是五逆也。除此五者為順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已經化膿了,為什麼還需要針灸呢?難道不應該用小針來治療嗎?用小的針治療小的病點效果小,用大的針治療大的病變反而會造成更多傷害。因此,當膿血已經形成時,只有砭石、鈹針、鋒針等可以取膿排毒。

會造成更大傷害的情況有哪些呢?關鍵在於是否順利取出。那些發病較重的人,會有白眼珠發青、黑眼珠變小,這是第一個不良徵兆;服用內服藥後嘔吐,這是第二個不良徵兆;腹痛口渴嚴重,這是第三個不良徵兆;肩頸部的肌肉僵硬不靈活,這是第四個不良徵兆;聲音沙啞、面色蒼白,這是第五個不良徵兆。除了這五種情況,其他都算是順利的表現。

夫順與逆,豈特治身已哉!(五臟身有五部:伏免一,腓二,背三,五臟之腧四,項五。此五部有癰疽者死,是亦五逆之屬也。凡事逆者壞,順者治,故曰「夫順與逆,豈特治身已哉」。應前文以重申之,亦可謂諄諄矣。著此書者,有心哉寓言也。)

白話文:

順應與違逆,豈止是關係到治癒身體嗎?(人體有五個部位:伏兔、腓陽、背脊、五臟俞穴、頸項。這五個部位長了癰疽的人會死亡,這也是違逆的表現之一。凡事違逆的就會遭到破壞,順應的就會得到治理。所以說:「順應與違逆,豈止是關係到治癒身體嗎?」這句話呼應上文,再次強調,也可說是諄諄告誡。寫這本書的人,用心良苦啊,在寓言中表達了道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