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8)
卷六 (8)
1. 忘
人之善忘者,上氣不足,下氣有餘,腸胃實而心肺虛,虛則營衛留於下,久之不以時上,故善忘也。(下氣有餘,對上氣不足而言,非謂下之真實也。心肺虛於上,營衛留於下,則神氣不能相周,故為善忘,陽衰於上之兆也。)
白話文:
容易健忘的人,是因為腦部(上氣)供應不足,而消化系統(下氣)太過充裕,所以腸胃實滿,而腦部和肺部卻虛弱。虛弱了,氣血就會停留在下半身,長久以來,氣血無法按時上升到腦部,所以才容易健忘。(下氣過於充裕,相對於腦部氣血不足而言,並非指真正的 腹瀉問題。因為腦肺虛弱(上虛),氣血就停留在下半身(下實),這樣一來,精神和氣血就無法相互循環,因此會健忘,也是陽氣衰弱於上半身的徵兆。)
2. 飢
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,精氣並於脾,熱氣留於胃,胃熱則消穀,谷消則善飢;胃氣逆上則胃脘寒,故不嗜食也。(胃氣逆上而不能運行,即其寒也。脾胃熱而胃脘寒,所以雖飢而不欲食。寒,亦作虛字訓也。)
白話文:
有些人容易餓但卻不想吃東西,是因為氣血都集中在脾臟,熱氣停留在胃裡。胃熱就會消食,消食了就會容易餓;胃氣往上逆,胃部就會發寒,所以不想吃東西。(胃氣逆上不能正常運作,就是它發寒的原因。脾胃有熱而胃部發寒,所以雖然餓了但不想吃。寒,也可以作虛字解讀。)
3. 臥
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有不得臥而息無音者,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,有得臥行而喘者,有不得臥、不能行而喘者,有不得臥、臥而喘者。夫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陽明之逆也,足三陽者下行,今逆而上行,故息有音也。(足之三陽,其氣皆下行,足之三陰,其氣皆上行;亦天氣下降,地氣上升之義;故陽明上行者為逆,逆則氣連於肺而息有聲,此胃氣之不降也。)陽明者,胃脈也。
白話文:
人會出現呼吸困難而無法平躺休息的情況,有的情況下會伴隨聲音,有的不會。有的人活動如常,但會有呼吸聲。有的人平躺時會喘,有的平躺和行走時都會喘。有的平躺不下來,無法行走且喘息,有的平躺不下來,平躺著也喘。平躺不下來且呼吸有聲的,是陽明氣逆導致的。足三陽之氣原本應該向下行,現在卻逆向上行,所以呼吸會有聲音。(足三陽的氣都向下行,足三陰的氣都向上行;這也符合天氣下降,地氣上升的道理;所以陽明氣向上行就是逆行,逆行就會導致氣連接到肺部而呼吸有聲音,這是胃氣不下降造成的。)陽明,指胃脈。
胃者六腑之海,其氣亦下行。陽明逆不得從其道,故不得臥也。(陽明為水穀之海,氣逆不降,則奔迫而上,所以不得臥。)故曰胃不和則臥不安,此之謂也。(不安,反覆不寧之謂。今人有過於飽食,或病脹滿者,臥必不安,此皆胃氣不和之故。不得臥而息無音者,義亦同此。
白話文:
胃是六腑中容納食物和液體的地方,它的氣也往下運行。如果陽明之氣逆行而不能按其正常的運行規律走,就會導致無法平躺入睡。(陽明是水穀運化的所在,氣逆而不降,就會上衝,因此無法平躺入睡。)因此說,如果胃氣不調和,就會導致睡眠不安,就是這個道理。(不安,指反覆不能安寧。現在有吃得太飽,或是有脹滿病的人,平躺一定睡不安穩,這些都是胃氣不調和的原因。無法平躺入睡而沒有聲音的,其道理也和這個相同。)
)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,此肺之絡脈逆也。絡脈不得隨經上下,故留經而不行;絡脈之病人也微,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。(病不在胃,亦不在臟,故起居如故。氣逆於肺之絡脈者,病淺而微,故但為息有音耳。有得臥行而喘者,義亦類也。)不得臥,臥則喘者,是水氣之客也。
白話文:
(如果)日常生活一切如常,但呼吸有聲音,這是肺部的絡脈不順暢。絡脈無法跟著經絡上下運行,所以堵塞在經絡裡而無法通行;絡脈病變的人病情較輕微,所以日常生活一切如常,但呼吸有聲音。(病情不在胃部,也不在臟腑,所以日常生活一切如常。氣逆於肺部的絡脈,病情尚淺且微,所以只表現為呼吸有聲音。有些可以走動但一躺下就喘氣的,道理也是類似的。)無法躺下睡覺,一躺下就喘氣的,是因為水氣侵犯。
水者,循津液而流也。腎者水臟,主津液,主臥與喘也。(水病者,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;故為不得臥,臥則喘者,標本俱病也。不得臥,不能行而喘者,義亦類此。所論喘息不得臥者,有肺、胃、腎三臟之異。在肺絡者,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,病之微者也;在胃者,不得臥而息有音也,甚於肺者也;在腎者,不得臥、臥則喘也,又其甚者也。夫息有音者,即喘之漸。
白話文:
水行於人體中,遵循著津液的流動。腎臟是水臟,主管津液,也主管睡眠和呼吸。
患有水病的人,其根本原因在於腎臟,而最終表現則在肺部;所以會出現無法入睡,一躺下就呼吸困難的情況,這是表裡虛實的綜合症狀。不能入睡,不能行走而呼吸困難,其道理與此類似。
討論呼吸困難、不能入睡的情況,要區分肺、胃、腎三個臟腑的病症。屬於肺絡的,起居活動正常,但呼吸有聲音,這是比較輕微的;屬於胃的,不能入睡,呼吸有聲音,比肺絡的症狀更嚴重;屬於腎的,不能入睡,一躺下就呼吸困難,這是最嚴重的。呼吸有聲音,就是呼吸困難的徵兆。
喘出於腎,則病在根本矣。故愈深者必愈甚,凡虛勞之喘,義亦猶此,有不可不察也。)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,臟有所傷。(凡五臟受傷,皆能使臥不安。如七情勞倦、飲食風寒之類皆是也。)及精有所之寄則安,故人不能懸其病也。(之寄,氣復得所之,謂五臟主藏精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喘氣的根源在於腎臟,那就表示病情已經很嚴重了。因此,喘氣越嚴重,病情就越嚴重。所有因為身體虛弱導致的喘氣,都適用這個道理,這是必須注意的。
有的人睡覺時感到不安,是因為內臟受傷了。(所有五臟的受傷,都可能導致睡不安穩。例如:七情過度、勞累過度、飲食不節或受寒等。)等到精氣找到寄託的地方,人就會感到安心,所以人無法一直懸著病情不處理。(「寄託」是指氣息重新找到適當的地方,也就是五臟之中負責儲藏精氣的地方。)
臟有所傷則精有所失,精有所失則神有不安,故必使精復神安,則臥亦安矣;否則病之既及,又能何所懸置而可使無患哉?)人之不得偃臥者,肺為臟之蓋。(五臟之應天者肺也,故為五臟六腑之蓋。)肺氣盛則脈大,脈大則不得偃臥也。(盛,言邪氣實也,故令脈大。邪盛於肺者,偃臥則氣促而急,故不能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臟器受到損傷,精氣就會流失;精氣流失,神志就會不安。因此,必須讓精氣恢復、神志安寧,才能安然入睡。否則,一旦疾病發作,還能寄希望於什麼來避免痛苦呢?
人之所以不能平躺睡覺,是因為肺是覆蓋臟器的器官。(五臟中對應天的臟器是肺,所以肺是五臟六腑的蓋子。)肺氣旺盛,脈絡就會粗大;脈絡粗大,就無法平躺睡覺。(「盛」,指邪氣充實,因此使得脈絡粗大。邪氣盛於肺,平躺就會氣促而急促,所以不能平躺。)
)邪氣之客人也,或令人目不瞑,不臥出者。(邪氣惑人,令人寐無從生,故云「不臥出」也。)五穀入胃,其糟粕、津液、宗氣分為三隧,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;(宗氣,大氣也。隧,道也。糟粕之道出於下焦,津液之道出於中焦,宗氣之道出於上焦,故分為三隧。
白話文:
邪氣會侵犯人體,有時候會讓人睡不著,無法安心睡覺。(邪氣迷亂人的心神,讓睡眠無法產生,因此說「無法安心睡覺」。)
進入胃裡的五穀,其中較粗糙的部分、津液和純精氣會分流到三個管道。純精氣聚集在胸中,從喉嚨出來,貫穿心脈,執行呼吸的功能。(純精氣是較強大的氣。管道是道路。較粗糙的部分會排出下焦,津液會排出中焦,純精氣會排出上焦,所以分流到三個管道。)
喉嚨為肺之系而下貫於心,故通宗氣而行呼吸。)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以為血,以榮四末,內注五臟六腑,以應刻數焉;(榮氣出於中焦者,中焦受水穀之氣,泌其津液,變化以為血脈,外而四肢,內而臟腑,無所不至,故其運行之數與刻數皆相應也。)衛氣者,出其悍氣之慓疾,先行於四末、分肉、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,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。(衛氣者,水穀之悍氣也。
白話文:
喉嚨是肺部系統的延伸,向下連接心臟,所以可以通暢宗氣,進行呼吸。
營氣的作用是分泌體液,注入脈絡,轉化為血液,滋養四肢末梢,灌注五臟六腑,並與時辰相呼應。
榮氣來源於中焦,中焦吸收水穀之氣,分泌體液,轉化為血液和脈絡,佈滿全身上下,因此其運行頻率與時辰相一致。
衛氣是由水穀之氣中剛烈之氣構成的,它先於榮氣運行於四肢末梢、肌肉和皮膚之間,晝夜不停。白天運行於陽經,晚上運行於陰經,並經常從足少陰經的分支處行經五臟六腑。
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中,故先行於四末、分肉、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,晝行於陽,常從足太陽始;夜行於陰,常從足少陰始。)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,則衛氣獨衛其外,行於陽不得入於陰,行於陽則陽氣盛,陽氣盛則陽蹺陷,不得入於陰,陰虛故目不瞑。(邪氣逆於臟腑,則衛氣不得入於陰分,故偏盛於陽;陽偏盛則陽蹺陷,陷者受傷之謂,陽盛陰虛。故目不瞑。
白話文:
這種邪氣性質急躁、流動性強,無法進入脈絡中,因此它總是在四肢末端、肌肉、皮膚之間流竄。白天它循行於陽經,通常從足太陽經開始;晚上它循行於陰經,通常從足少陰經開始。如果這種邪氣侵襲五臟六腑,那麼衛氣只能單獨衛護身體外在上,在陽經行進時無法進入陰經。在陽經行進時,陽氣就會旺盛,陽氣旺盛則陽蹺脈就會陷落,無法進入陰經,陰經虛弱所以眼睛不能閉合。(邪氣逆行於臟腑,那麼衛氣就不能進入陰分,所以只偏盛於陽經;陽經偏盛則陽蹺脈陷落,陷落是指受到損傷的意思,陽經旺盛陰經虛弱。因此眼睛不能閉合。)
)治之補其不足,瀉其有餘,,調其虛實,以通其道而去其邪,飲以半夏湯一劑,陰陽已通,其臥立至。(此治之補瀉也。若以針法言,則補其不足,即陰蹺所出,足少陰之照海也;瀉其有餘,即陽蹺所出,足太陽之申脈也。若以藥法言,則陰盛陽虛而多臥者,自當補陽瀉陰矣。
白話文:
用中醫的方法來治療,就是要補充其不足,去除其過剩,調整其虛實,使氣血通暢,驅除邪氣。服用半夏湯一劑,陰陽已通,就能起牀活動了。(這是中醫治療的補瀉方法。如果用針灸來說,補其不足就是從陰蹺脈的出處,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;瀉其有餘就是從陽蹺脈的出處,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穴。如果用中藥來說,陰盛陽虛而多臥的人,自然應該補陽瀉陰。)
凡不臥之症,有邪實者,多屬外因,有營虛者,多屬內因。此半夏湯一法,蓋專為去邪者設耳。)此所謂決瀆壅塞,經絡大通,陰陽和得者也。其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,揚之萬遍,取其清五升煮之,炊以葦薪。火沸,置秫米一升,治半夏五合,徐炊令竭,為一升半。去其滓,飲汁一小杯,日三,稍益,以知為度。
白話文:
凡是不需要臥牀休息的疾病,如果有實邪,大多是外因造成的;如果有營氣虛弱,大多是內因造成的。
此半夏湯的方子,專門用於去除實邪。)這就是所謂的疏通阻塞,經絡暢通,陰陽調和。
其方子使用流水千里以外的水八升,揚起萬遍,取其中澄清的部分五升煮沸,用葦草燒火。
火沸後,放入秫米一升,已加工的半夏五合,慢慢地煮到只剩下一升半。
去掉沉澱物,喝一小杯湯汁,每日三次,逐漸增加劑量,以達到能承受的程度為準。
故其病新發者,覆杯則臥,汗出則已矣;久者三飲而已也。(古今量數不同,大約古之黍量一斗,合今之鐵斛數三升二合;然則云八升者,即今之二升五合六勺,云五升者,即今之一升六合許耳。火沸者,先以火沸其水,而後置藥於中也。秫米,糯小米也,即黍米之類而粒小於黍,可以作酒,北人呼為小黃米,其性味甘黏微涼,能養營補陰。半夏味辛性溫,能和胃散邪,除腹脹、目不得瞑,故並用之。
白話文:
因此,這種病剛發作的人,喝蓋碗水後就能入睡,出汗就好了;時間久了的人只要喝三碗水就可以了。(古代和現代的測量單位不同,大概古代的一斗黍米,相當於現在鐵斛的3升2合;那麼,說八升就是現在的2升5合6勺,說五升就是現在的1升6合左右。火沸,是指先用火把水煮沸,然後放入藥物。秫米,就是糯小米,它和黍米相似,但顆粒比黍米小,可以釀酒,北方人稱之為「小黃米」。其性質甘黏微涼,可以滋養陰血,補充津液。半夏味辛性溫,可以調和胃氣,驅散邪氣,消除腹脹、目不瞑,因此二者一起使用。
秫米一升,約今之三合二勺;半夏五合,約今之一合六勺;炊至一升半,約今之四合八勺也。)病而不得臥者,(此言因病而不得臥者也。)衛氣不得入於陰,常留於陽,留於陽則陽氣滿,陽氣滿則陽蹺盛,不得入於陰則陰虛,故目不瞑矣。(衛氣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。行陽則寤,行陰則寐,此其常也。
白話文:
秫米一升,大約是現在的三合二勺;半夏五合,大約是現在的一合六勺;煮到一升半,大約是現在的四合八勺。對於患病無法入睡的人來說(指因為生病而不能睡覺的人),衛氣不能進入陰分,總是停留在陽分,停留於陽分,陽氣就會充盛,陽氣充盛,陽蹺脈就會旺盛,不能進入陰分,則陰分就會虛弱,所以眼睛不能閉上。(衛氣白天運行於陽分,夜晚運行於陰分,運行於陽分就會清醒,運行於陰分就會入睡,這是正常的規律。)
若病而失常,則或留於陰,或留於陽,留則陰陽有所偏勝,有偏勝則有偏虛,而寤寐亦失常矣。)病目而不得視者,衛氣留於陰,不得行於陽;留於陰則陰氣盛,陰氣盛則陰蹺滿,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,故目閉也。(此言因病而目有不能開視及病而多寐者。以衛氣留於陰分,陰蹺滿而陽氣虛耳。
白話文:
當身體患病而功能失常時,病邪可能會停留在陰分或陽分。停留在陰分或陽分會導致陰陽失衡,而失衡的一方就會虛弱,進而影響睡眠。
如果患有眼睛疾病而導致視力下降,這是因為衛氣停留在陰分而無法運行到陽分。衛氣停留在陰分會導致陰氣過剩,陰氣過剩則會讓陰蹺穴位更加飽滿,陽氣難以進入,導致陽氣虛弱,所以才會出現眼睛閉合的現象。
(這段文字說明的是因為疾病而導致眼睛無法睜開以及嗜睡的情況。這是由於衛氣停留在陰分,陰蹺穴位過於飽滿,導致陽氣虛弱所造成的。)
陰蹺陽蹺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內眥。陽氣盛則瞋目,陰氣盛則䐈目。)人之多臥者,此人腸胃大,而皮膚濕,而分肉不解焉。腸胃大則衛氣留久,皮膚濕則分肉不解,其行遲。夫衛氣者,晝日常行於陽,夜行於陰,故陽氣盡則臥,陰氣盡則寤,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,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,留於陰也久,其氣不精則欲瞑,故多臥矣。(此下二節,言有不因於病而為多臥、少臥之異者也。
白話文:
陰陽交合,陽氣進入陰氣,陰氣進入陽氣,它們在眼睛裡面交會。陽氣旺盛就會近視,陰氣旺盛就會遠視。許多人近視,是因為這些人腸胃寬大,皮膚堅韌,肌肉密實而難以疏散。腸胃寬大,衛氣就會停留較久;皮膚堅韌、肌肉密實,衛氣就不能疏散,所以行動遲緩。衛氣在陽氣時經常流動,在陰氣時就會停止流動,所以陽氣充足時眼睛就會近視,陰氣充足時就會遠視。所以,腸胃寬大,衛氣流動就緩慢,皮膚堅韌、肌肉密實就難以疏散,在陰氣中停留時間長了,衛氣就不充盈,所以容易近視。
解,利也。人之臟腑在內,內者陰也,皮膚分肉在外,外者陽也。腸胃大則陰道迂遠,肉理濕滯不利則陽道舒遲,故衛氣之留於陰分者久,行於陽分者少,陽氣不精,所以多瞑臥也。今人有飽食之後即欲瞑者,正以水穀之焊氣暴實於中,則衛氣盛於陰分,而精陽之氣有不能勝之耳。世俗但呼為脾倦,而不知其有由然也。
白話文:
「解」,有通暢之意。人的臟腑位於身體內部,內部屬陰;皮膚和肌肉位於身體外部,外部屬陽。如果腸胃過於寬大,那麼陽氣通行的道路就會變得迂迴曲折。如果肌肉組織濕熱黏滯,難以活動,那麼陽氣通行的道路就會變得緩慢遲滯。因此,停留於陰分(內部)的衛氣時間會比較長,運行於陽分(外部)的衛氣時間會比較短,身體陽氣不足,所以容易昏睡。現在有人在飽餐之後馬上就想睡覺,正是因為食物在體內積聚,導致陽氣過盛於陰分,而精陽之氣不能控制這些陽氣所致。世俗中僅僅將這種情況稱為脾胃倦怠,卻不知道其成因所在。
)其腸胃小,皮膚滑以緩,分肉解利,胃氣之留於陽也久,故少瞑焉。(腸胃小則衛氣之留於陰者少,皮膚滑以緩,分肉解利則衛氣之留於陽者久,故目少瞑也。)其非常經也,卒然多臥者,邪氣留於上焦,上焦閉而不通,已食若飲湯,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,故卒然多臥焉。(非常經者。
白話文:
腸胃容量小的人,皮膚光滑柔軟,肌肉分明,大便通暢,胃氣長時間停留在陽明經,所以睡眠時間短。
假如出現異常,突然貪睡,則表示邪氣停留在上焦,導致上焦不通暢,即使已進食就好像喝水一樣,衛氣長時間停留在陰經而不運行,所以會突然貪睡。
言其變也。蓋以明邪氣之所致然者、邪氣居於上焦,而加之食飲,則衛氣留閉於中,不能外達陽分,故卒然多臥;然有因病而不能瞑者,蓋以邪客於臟則格拒衛氣不得內歸陰分耳。)治諸如何?先其臟腑,誅其小過,後調其氣,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;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,定乃取之。(治諸者,統言也。
白話文:
這是在討論疾病的變化。一般來說,邪氣侵犯人體後,會停留在上焦,加上飲食不節制,就會導致衛氣滯留在體內,無法向陽分發散,所以才會突然變得嗜睡。但是有些人因為疾病,無法安穩入眠,那是因為邪氣停留於臟腑,阻擋衛氣回歸陰分所致。
治療的方法是什麼呢?首先要先辨別疾病的臟腑部位,清除輕微的病變,然後再調和氣血。氣血旺盛的就要瀉除,氣血虛弱的就需要補益。在治療之前,必須先了解患者的情志狀況和身體上的痛苦,才能制定適當的治療方案。(這裡的「治諸者」是指治療所有疾病。)
先其臟腑者,欲辨陰陽之淺深也。誅其小過者,言此諸症雖非重大之疾,亦不可不除之也。然人之致此,各有所由,故於形志苦樂,尤所當察。蓋苦者憂勞,多傷心肺之陽;樂者縱肆,多傷脾腎之陰。必有定見,然後可以治之。)
白話文:
首先辨別臟腑,是為了了解陰陽失衡的程度。去除微小的過失,是指這些症狀雖然不是嚴重疾病,但也不可忽視。這些症狀的產生各有原因,因此必須觀察患者的情緒、志向和喜惡。
憂慮和勞累會傷及心肺的陽氣,導致苦味;縱情逸樂會傷及脾腎的陰氣,導致喜悅。在治療前必須先確立診斷,才能對症下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