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6)
卷六 (6)
1. 病變
病成而變,不可不預。(成言病之本,變言病之標。標本不同,是謂之變。預,早識也。)風成為寒熱,(風,陽邪也,善行而數變。或並於里則陽虛,陽虛則外寒;或並於表則陽實,陽實生外熱,因於露風,乃生寒熱,是風成而變為寒熱也。)癉成為消中,(癉,熱邪也。
白話文:
疾病的形成和發展,不可不預先認識。(「成」是指疾病的根本,而「變」是指疾病的表徵。表徵和根本不同,謂之變。預,是早期認識的意思。)風邪會化為寒熱之證。(風,是陽邪,善於運行而變化多端。如果風邪侵襲體內,則陽虛,陽虛則外寒;如果風邪侵襲體表,則陽盛,陽盛則外熱。因為露在風中,所以產生寒熱,這是風邪化變為寒熱之證。)熱邪會化為消中之證。(熱邪,是陽邪。
熱積於內,當病為消中,善食易飢也。)厥成為巔疾,(厥,逆氣也。氣逆於上,則或為疼痛,或為眩僕,而成頂巔之疾也,一曰氣逆則神亂,而病為巔狂。)久風為飧泄,(風從木化,久風不已,則脾土受傷,病為飧泄而下利清穀也。)脈風成為癘。(風寒客於血脈,久而不去,則膚肉敗壞,其病為癘。
)病之變化,不可勝數。(此舉風熱之邪,以見致病之概,其他變化百出,有不可以數計者,亦猶此也。)
白話文:
- 熱量積聚在體內,會導致消瘦,容易飢餓。嚴重了會變成癲癇,(這裡的「厥」指逆氣。逆氣上衝,會導致疼痛、頭暈,進而成為頂部的疾病。另一種說法是,逆氣會導致精神混亂,形成癲狂症。
- 長期受風邪侵襲會導致腹瀉,(風屬木,長期受風邪侵襲,會損傷脾土,導致腹瀉,排出清澈稀薄的糞便。)
- 風邪滯留在經絡中,久而不去,會導致皮膚肌肉腐敗,形成癘症。
2. 雜病
凡治消癉、僕擊、偏枯、痿、厥、氣滿發逆、肥貴人,則高粱之疾也。(消癉,熱消也。僕擊,暴僕如擊也。偏枯,半身不隨也。痿,痿弱無力也。厥,四肢厥逆也。高粱,膏粱也。肥貴之人,每多厚味。夫肥者令人熱中,甘者令人中滿,熱蓄於內,多傷其陰,故為此諸病。
白話文:
凡是治療熱衰竭、中風、偏癱、肌肉無力、四肢冰冷、氣滯脹滿、肥胖的人,都是因為飲食不節造成的高血脂症。
- 熱衰竭:因天氣炎熱導致身體水分大量流失而引起的虛弱。
- 中風:突然發生的身體一側癱瘓或無力。
- 偏癱:身體的一半無法隨意活動。
- 肌肉無力:肌肉力量減弱,無法正常活動。
- 四肢冰冷:四肢溫度過低,伴有麻木的感覺。
肥胖的人經常食用高熱量、高糖分的食物。肥胖會導致體內熱氣過多,甜食會造成腹脹。熱氣積聚在體內,會損傷陰液,因此引發上述疾病。
)隔則閉絕,上下不通,則暴憂之病也。(愁憂者,氣閉塞而不行,故或上或下,致為痞隔,而水穀有不通也。)暴厥而聾,偏塞閉不通,內氣暴薄也。(暴厥,氣暴逆也,此以內氣之逆,暴有所簿而然,薄,侵迫之謂。)不從內外中風之病,故瘦留著也。(有病不從內而外中風寒,藏蓄不去,則伏而為熱,故致燔爍消瘦。
白話文:
(隔絕堵塞,上下不通,就會導致暴發憂鬱的疾病。愁憂的人,氣血閉塞運行不暢,因此可能會出現向上或向下的氣滯,造成胸膈痞悶,而水穀食物也不通暢。)突然昏厥失聰,局部堵塞不通,是內氣突然受阻所致。(突然昏厥,是氣血逆亂,而失聰則是因為內氣逆行,突然侵犯某一部位所致,侵犯之意。)不屬於由內而外的中風疾病,所以會消瘦。 (有病不從內部而從外部中風受寒,病邪隱藏積聚不去,就會潛伏下來化為熱,因此導致身體消瘦。)
此以表邪留薄而著於肌肉、筋骨之間也。)蹠跛,寒、風、濕之病也。(足不可行謂之蹠,一足偏廢謂之跛。此在下者,必風、寒、濕氣之病也。蹠,音只。跛,波上聲。)黃疸暴痛,癲疾厥狂,久逆之所生也。(此以氣逆之久,而陰陽營衛有所不調,然後成此諸症,皆非一朝所致也。
白話文:
這表示邪氣停留於皮下,而表現在肌肉和骨骼之間。)腳掌跛行,是由於寒氣、風氣、濕氣造成的疾病。(不能走路稱為「蹠」,一腳殘廢稱為「跛」。這類疾病,必定是由風、寒、濕氣引起的。蹠,讀作「只」。跛,讀音為「波」,音調為上聲。)黃疸病突然劇烈疼痛、癲狂病發作、昏厥發狂,都是由於氣逆時間過長而產生的。(這表明氣逆時間過長,導致陰陽營衛失調,最終形成這些疾病,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。)
)五臟不平,六腑閉塞之所生也。(六腑閉塞,則水穀無以化,津液無以行,精氣失所養,故五臟有不平矣。)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也。(頭耳九竅,皆手、足陽明經脈所及,故病由腸胃之所生,然「腸胃」二字,實兼六腑為言,蓋六腑俱屬三陽,三陽偏於九竅也。)
白話文:
五臟不調和,是六腑閉塞所導致的。(六腑閉塞,水穀不能消化,津液無法運轉,精氣失去滋養,所以五臟就會不調和。)
頭痛耳鳴,九竅不通,是由於腸胃所引起的。(頭部、耳朵和九竅都屬於手足陽明經脈的循行部位,所以這些病症是由於腸胃所引起的。但是,「腸胃」二字實際上包含了六腑,因為六腑都屬於三陽經,而三陽經偏於九竅。)
人之欠者,衛氣晝日行於陽,夜半則行於陰。陰者主夜,夜者臥。陽者主上,陰者主下。故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(欠者,張口呼吸,或伸臂展腰,以陰陽相引而然也。夫陽主晝,陰主夜,陽主升,陰主降。凡人之寤寐,由於衛氣。
白話文:
人之所以會打哈欠,是因為身體裡的衛氣白天在陽經循環,半夜後轉到陰經循環。陰經主掌夜晚,夜晚時應該躺下睡眠。陽經主掌上半身,陰經主掌下半身。因此,陰氣會積聚在下半身,陽氣尚未消散,於是陽氣向上引導,陰氣向下引導,陰陽互相牽引,所以會打哈欠。(打哈欠的意思是張大嘴巴呼吸,或伸展手臂和腰部,這是因為陰陽互相牽引而產生的動作。白天由陽經主導,夜晚由陰經主導,陽氣主升,陰氣主降。人之所以會醒來或睡著,是由於衛氣的影響。)
衛氣者,晝行於陽則動而為寤,夜行於陰則靜而為寐。故人於欲臥未臥之際,欠必先之者,正以陽氣將入陰分,陰積於下,陽猶未靜,故陽欲引而升,陰欲引而降,上下相引而欠由生也。今人有神疲勞倦而為欠者,即陽不勝陰之候。)陽氣盡,陰氣盛,則目瞑;陰氣盡而陽氣盛,則寤矣。
白話文:
衛氣在白天陽氣盛的時候運轉,人就會活動清醒,而在夜晚陰氣盛的時候安靜,人就會入睡。所以人在想要睡覺的時候,會先打一個呵欠,這是因為陽氣將要進入陰分,陰氣積聚在下,而陽氣還沒有安靜,所以陽氣想要向上升,陰氣想要向下降,上下相互拉扯,於是就產生了呵欠。現在有些人是因為精神疲勞,體力倦怠而打呵欠,這是陽氣不勝陰氣的徵兆。陽氣耗盡,陰氣旺盛,就會閉上眼睛;陰氣耗盡,陽氣旺盛,就會醒來。
(衛氣不得入於陰,當留於陽,留於陽則陽氣滿,陽氣滿則陽蹺盛,不得入於陰,則陰氣虛而目不瞑矣。衛氣留於陰,不得行於陽,留於陰則陰氣盛,陰氣盛則陰蹺滿,不得入於陽,則陽氣虛,故目閉也。覺與陽合,寐與陰並。寤多者魂強,寐久者魄壯。魂強者生之徒,魄壯者死之徒。
白話文:
衛氣無法進入陰經脈,就會停留在陽經脈。當陽氣過盛,陽蹺脈(手足少陽經)就會過度活躍。衛氣無法進入陰經脈,就會導致陰氣虛弱,出現失眠症狀。
衛氣停留在陰經脈,無法運行於陽經脈。當陰氣過盛,陰蹺脈(手足太陰經)就會過度活躍。衛氣無法進入陽經脈,就會導致陽氣虛弱,出現嗜睡症狀。
清醒了屬於陽,睡眠了屬於陰。經常醒來的人,魂魄強盛;經常睡覺的人,魄壯而魂虛。魂魄強盛的人,屬於生者;魄壯而魂虛的人,屬於死者。
是皆陰陽盛衰之義。)瀉足少陰,補足太陽。(衛氣之行於陽者,自足太陽始,行於陰者,自足少陰始。陰盛陽衰,所以為欠。又曰「腎主為欠」,故當瀉少陰之照海,陰蹺所出也;補太陽之申脈,陽蹺所出也。藥法准此。)人之噦者,谷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,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,新故相亂,真邪相攻,氣並相迎,復出於胃,故為噦。(人之水穀入胃,其精微之氣必上注於肺而後行於臟腑、榮衛。
白話文:
這些都是陰陽盛衰導致的。瀉足少陰,補足太陽。(衛氣在陽經的運行,從足太陽經開始,在陰經的運行,從足少陰經開始。陰盛陽衰,所以會打呵欠。又說「腎主呵欠」,所以應該瀉足少陰經的照海穴,陰蹺脈的起始點;補足太陽經的申脈穴,陽蹺脈的起始點。藥物治療也按照這個原則。)人的嘔吐,是因為穀物進入胃中,胃氣向上輸布到肺中。如果這時有外來的寒氣和新來的穀氣同時進入胃中,新舊相混亂,正邪相搏鬥,氣機同時上升,又從胃中嘔出,所以會嘔吐。(人的水穀進入胃中,精微之氣必定上輸到肺中,然後才能運行到臟腑,榮養全身。)
若中焦先有寒氣,則新入之穀氣凝聚而不行,氣不行則新故真邪,還留於胃;留則逆而上出,故為噦也。又曰「肺主為噦」,蓋寒氣上逆而為噦氣,病於胃而主於肺也。)補手太陰,瀉足少陰。(手太陰,肺經也;足少陰,腎經也。寒氣自下而升,逆則為噦,故當補肺於上,以壯其氣,瀉腎於下,以引其寒。
白話文:
如果中焦原本有寒氣,那麼新進來的食物會凝固而無法運化,氣無法運轉,那麼新的和舊的真邪氣就會殘留在胃中;殘留就會逆行向上,所以才會嘔吐。又說「肺主嘔吐」,這是因為寒氣向上逆行,成為嘔吐的氣,病在胃,但主因在肺)。
補肺經(手太陰),瀉腎經(足少陰)。(肺經是手太陰,腎經是足少陰。寒氣從下往上走,逆行就會嘔吐,所以要補養上面的肺經,以壯大它的氣,瀉掉下面的腎經,以引出寒氣。
蓋寒從水化,噦之標在胃,噦之本在腎也。)人之唏者,此陰氣盛而陽氣虛,陰氣疾而陽氣徐,陰氣盛而陽氣絕,故為唏。(唏、欷同,歔欷也,悲泣氣咽而抽息也。一云泣餘聲,一云哀而不泣曰唏。悲憂之氣,生於陰慘,故為陰盛陽虛之候。又曰陰與陽絕,則陽不附陰,故當補足太陽,瀉足少陰,使剛柔相濟,則乖者和矣。
白話文:
寒氣從水氣中演化而來,嘔吐的徵兆表現在胃部,但其根本原因在於腎氣不足。人類會唏噓,是因為體內的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微,陰氣運行迅速而陽氣運行緩慢,陰氣過盛而陽氣衰竭,所以才會唏噓。(唏和欷是同義詞,都是指悲泣時氣咽而抽搐的狀態。一種說法認為唏是哭泣後的餘音,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哀傷而沒有哭泣的狀態叫做唏。悲傷憂愁之氣,源於陰氣慘烈,所以唏噓是陰盛陽虛的徵兆。又說陰陽相絕,則陽氣無法依附陰氣,因此應該補充太陽經的陽氣,瀉出足少陰經的陰氣,使剛柔相濟,這樣不調和的狀態才能得到改善。
)補足太陽,瀉足少陰。(亦是陽蹺申脈,陰蹺照海也。)人之振寒者,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,故為振寒寒慄,補諸陽。(振寒者,身怯寒而振慄也。補諸陽者,凡手、足三陽之原合及陽蹺等穴,皆可酌而用之。)人之噫者,寒氣客於胃,厥逆從下上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
白話文:
補充太陽經,瀉少陰經。(太陽經也是陽蹺脈,少陰經也是陰蹺脈)
人感到寒顫,是因為寒氣停留在皮表,陰氣旺盛,陽氣虛弱,因此會感到寒顫和發抖。這時需要補益陽氣。(寒顫是指全身發冷並發抖。補益陽氣可以刺激手三陽、足三陽經的原穴和陽蹺脈上的穴位)
人打嗝,是因為寒氣停留在胃中,逆氣從下向上散發,又從胃中排出,因此會打嗝。
(噫,噯氣也,如飽食息也。此與上文之噦,皆以寒氣在胃而然。但彼云「故寒氣」者,以久寒在胃,言其深也;此云寒客於胃者,如客之寄,言其淺也。故厥逆之氣從下上散,則復出於胃而為噫也。)補足太陰、陽明,一曰補眉本也。(補足太陰、陽明二經,使脾胃氣溫,則客寒自散而噫可除。
白話文:
(噫,指打嗝,就像吃飽了休息時發出的聲音。這跟上文提到的噦,都是因為胃中有寒氣而引起的。但是上文說「故寒氣」是說寒氣在胃中時間較長,表示寒氣較深;這裡說「寒氣客於胃」是指寒氣像旅人一樣寄居在胃中,表示寒氣較淺。所以厥逆之氣從下往上散發,就會回到胃中而形成打嗝。)補足太陰經和陽明經,也就是補充脾胃的元氣,讓脾胃溫熱,那麼寄居的寒氣自然就會散去,打嗝也就能治癒了。
眉本,即足太陽經攢竹穴,是亦補陽氣也。)人之嚏者,陽氣和利,滿於心,出於鼻,故為嚏。(陽氣和平順利而滿溢於心,必上達於肺,故出於鼻而為嚏,然人有感於風寒而為嚏者,以寒邪束於皮毛則陽氣無從泄越,故嚏而上出,是嚏從陽而發,益又可知。仲景曰:「欲嚏不能,此人肚中寒。
白話文:
眉毛的根部,也就是足太陽經的攢竹穴,它也是補陽氣的。(人的打噴嚏,是因為陽氣和順暢通,充滿在心臟,從鼻子裡噴發出來,所以稱為打噴嚏。)(陽氣和順,就會充滿在心臟,必然會上升到肺部,所以從鼻子裡噴發出來而打噴嚏。但是,有人因為感受風寒而打噴嚏,是因為寒邪阻滯在皮膚表面,陽氣無法宣洩,所以打噴嚏向上噴出。由此可見,打噴嚏是陽氣發洩的結果。)仲景說:「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,這個人肚子裡有寒氣。」
」正謂其陽虛也,故人病陽虛等症者,久無嚏而忽得之,則陽氣漸回之佳兆也。)補足太陽眉本,一曰眉上也。(凡陽虛於下,則不能上達而為嚏,補足太陽之榮於眉本者,其名「攢竹」,又名「眉上」。蓋太陽與腎為表裡,所以補陰中之陽也。)人之嚲者,胃不實則諸脈虛,諸脈虛則經脈懈惰,經脈懈惰則行陰用力,氣不能復,故為嚲。(嚲,懈惰貌,不自持也。
白話文:
正是因為陽氣虛弱,所以患有陽虛等症狀的人,長期沒有打噴嚏,忽然打噴嚏,就是陽氣逐漸恢復的良好徵兆。補充太陽經的眉本穴,也就是眉毛上方。
(所有陽氣虛弱在下,就不能向上達而打噴嚏,補充太陽經的榮氣於眉本穴,名為「攢竹」,又名「眉上」。太陽經與腎經是表裡關係,所以補充陰中之陽。)人之所以會打噴嚏,是因為胃氣不足,所以全身脈絡虛弱,脈絡虛弱則經脈鬆弛,經脈鬆弛則陰氣用力,氣息不能恢復,所以會打噴嚏。(打噴嚏的樣子像鬆懈、不自持的樣子。)
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故胃不實則諸脈虛而懈惰生,再有行陰用力,則陽氣益虛,故為嚲。王實甫詞云:「嚲著香肩。」即此義也。嚲,音妥。)因其所在,補分肉間。(四體各有分部,胃者肉其應,故當因病所在,補分肉間以壯其胃氣。)人之哀而泣涕出者,心為五臟六腑之主也,目為宗脈之所聚,上液之道也,口、鼻為氣之門戶也。
白話文:
胃是五臟六腑的匯聚之地,所以如果胃不健康,那麼身體各處的脈絡就會虛弱無力,導致身體產生疲勞感。此外,如果過度勞動,陽氣也會越來越虛弱,因此會產生疲勞的症狀。元曲家王實甫在《西廂記》中寫道:「倦著香肩」,這句話就描述了疲勞的狀態。(「嚲」字讀作「妥」)根據身體不同的部位,滋補不同的肌肉組織。(人體各個部位都有不同的分工,胃部與肌肉相應,所以要根據疾病所在的位置,滋補肌肉組織以增強胃氣。)當人哀傷而流淚時,是因為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眼睛是宗脈匯聚的地方,是液體流動的通道,而口鼻是氣息的門戶。
故悲哀愁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,搖則宗脈感,宗脈感則液道開,液道開故泣涕出焉。(宗,總也。凡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,故目為宗脈之所聚,又為上液之道。氣由口、鼻出入,故為氣之門戶,然氣之所至,液必隨之,如涎出於口,涕出於鼻,泣出於目,是皆上液之屬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當悲傷憂愁時,心就受到震動,心受震動時,五臟六腑都會搖晃,搖晃時,總脈就會受到影響,總脈受到影響時,液體的通道就會打開,液體的通道打開就會流出淚水。(總脈指總的脈絡。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形成眼睛的精華,所以眼睛是總脈匯聚的地方,也是上液的通道。氣從口和鼻子出入,所以口鼻是氣的門戶,但是氣到哪裡,液體必定會跟到哪裡,比如涎從口出,涕從鼻出,淚從眼出,這些都是上液的種類。)
人之泣涕上出者,皆本乎心,蓋心為五臟六腑之主,若悲哀憂愁動其心,則五臟六腑皆應而搖,臟腑搖則宗脈皆應而動,動則液道開而泣涕所以出也。)液者,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,故上液之道開則泣,泣不止則液竭,液竭則精不灌,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,故名曰奪精。(精由液而化,孔竅得液而充,故以灌精濡孔竅也。
白話文:
液去精傷則目昏以至漸無所見者,是奪其精也。世之因泣而喪目者,蓋亦不少矣。)補天柱,經挾頸。(天柱,足太陽膀胱經穴。其經挾頸項之後,又曰頭中分也。)人之太息者,憂思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氣道約,約則不利,故太息以伸出之。(太息者,息長而大,即嘆息也。
如果眼中的液體過度流失,損傷了精氣,就會導致視力模糊,甚至逐漸喪失。這種情況就是奪走了精氣。世間因為哭泣而失明的案例也不少。
補充天柱穴,經絡夾著頸部。(天柱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。它所在的經絡夾著頸項後部,也被稱為頭中分。)
人嘆氣的時候,憂心忡忡,心緒煩悶,導致心氣緊張,心氣緊張則氣道狹窄,氣道狹窄則氣血不利。所以嘆氣是為了將這股氣息排出。
白話文:
眼睛如果過度流淚,會損傷精氣,導致視力模糊,甚至失明。這就像被奪走了精氣一樣,許多人因為哭泣而失明就是這個道理。
天柱穴位於頸項後部,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,可以補充精氣。
人嘆氣時,心裡憂慮煩悶,心氣緊張,導致氣道狹窄,氣血流通不暢。嘆氣就是為了將這股氣息排出體外。
約,猶束縛也。憂愁思慮則氣抑不伸而心系急,氣道約,約則滿悶於中,此嘆息之不容已也。)補手少陰、心主、足少陽,留之也。(手少陰,心經也。心主,手厥陰經也。足少陽,膽經也。助木火之臟,則陽氣可舒,抑鬱可解,故皆宜留針補之。以針喻藥,字字當體會入微。
白話文:
「約」就像束縛。當憂愁思慮的時候,氣就會鬱結無法舒展,心會急躁,氣道被束縛,束縛就會造成體內鬱悶難受,因此才會忍不住嘆息。補足手少陰(心經)、心主(手厥陰經)、足少陽(膽經),就能緩解這些症狀。(手少陰即是心經,心主即是手厥陰經,足少陽即是膽經。增強木火之臟,就能讓陽氣舒暢,抑鬱得到化解,因此這些經絡都適合用針灸來補。以針灸比喻藥物,每個字都要深刻理解。)
)人之涎下者,飲食入胃,胃中有熱則蟲動,蟲動則胃緩,胃緩則廉泉開,故涎下。(足陽明之脈出於口,胃中有熱則蟲動胃緩,故廉泉開而涎下。凡目之多淚,鼻之多涕,亦皆因熱而上液之道開也,有謂肺熱甚則鼻涕出者,義亦猶此。)補足少陰。(腎為胃關,而脈繫於舌,故當補之以壯水制火,則液有所主而涎自止,脾強亦能制涎,不可泥也。
白話文:
人的唾液向下流,是因為飲食進入胃後,胃中過熱引起胃蠕動。胃蠕動減慢,導致胃門洞(廉泉)打開,因此唾液流出。
(足陽明胃經循行至口,胃中過熱導致胃蠕動減慢,胃門洞打開,因此唾液流出。眼淚增多、鼻涕過多,也是由於過熱導致上液之路打開所致。有人認為肺熱嚴重就會流鼻涕,道理與此類似。)
補足少陰腎經。
(腎是胃的關門,且經脈連接到舌頭,因此應通過滋腎制火來補足腎經,這樣唾液纔有歸宿,唾液自然會停止。脾胃健壯也能抑制唾液,不可執泥於此。)
)人之耳中鳴者,耳為宗脈之所聚也,故胃中空則宗脈虛,虛則下溜,脈有所竭者,故耳鳴。(手足三陽、三陰之脈,皆入耳中,故耳亦宗脈之所聚也。陽明為諸脈之海,故胃中空而宗脈虛,宗脈虛則陽氣不升而下溜,下溜則上竭,輕則為鳴,甚則為聾矣。然少陽太甚,壅窒為鳴者亦有之,但虛者漸而實者暴,虛者多而實者少,其辨在有邪、無邪耳。學者當推廣之。
白話文:
當人耳朵出現耳鳴症狀時,是因為耳朵是各條主要經絡匯集的地方。因此,當胃部空虛時,主要經絡會虛弱,虛弱就會往下流竄。如果經絡氣血耗盡,就會導致耳鳴。(人體手足上的三條陽經和三條陰經都會進入耳朵,所以耳朵也是各條主要經絡匯集的地方。陽明經是所有經絡的匯海,所以胃部空虛會導致主要經絡虛弱,主要經絡虛弱則陽氣無法上升而往下流竄,往下流竄則上面氣血耗盡,輕微的會產生耳鳴,嚴重的會導致耳聾。然而,少陽經氣過盛,阻礙氣血流通而產生耳鳴的情況也有,但虛弱的症狀會逐漸出現,而氣血充實的症狀會突然發生;虛弱的症狀較多,而氣血充實的症狀較少,區別的關鍵在於有無病邪。學習中醫的人應該深入探討這個問題。)
)補客主人,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。(客主人,足少陽經穴,為手足少陽、足陽明之會。手大指爪甲上者,手太陰之少商穴,為肺氣所出之井,故皆當補之以助其陽氣。)人之自齧舌者,此厥逆走上,脈氣輩至也。少陰氣至則齧舌,少陽氣至則齧頰,陽明氣至則齧唇矣。
白話文:
(輩者,類也。厥逆走上,則血湧氣騰,至生奇疾。所至之處,各有其部,如少陰之脈行舌本,少陽之脈循耳頰,陽明之脈環唇口。故或為腫脹,或為怪癢,各因其處隨而齧之,不獨止於舌也。)視主病者則補之。(察主病之經以補之也。)凡此十二邪者,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。
輩者,乃同類之意。邪氣逆流上升,導致血液翻湧、氣息激盪,最終演變成奇異的疾病。邪氣所到之處,各有其歸屬,例如:少陰經脈行於舌根,少陽經脈循耳頰,陽明經脈環繞脣口。因此,邪氣或導致腫脹,或引起怪異的瘙癢,會隨指其所至部位而發病,不只限於舌頭。
對於需治療的疾病,則應根據其所屬經脈進行補益。(判斷主病所屬經脈,並針對性地進補。)凡十二種邪氣,皆為遊走於體內空竅處的奇異邪氣。
白話文:
「輩」這個字,在這裡指的是同類。邪氣逆流向上,導致血液翻滾、氣息激盪,最終發展成奇特的疾病。邪氣到達的地方,各有其歸屬。例如:少陰經脈行經舌根,少陽經脈沿著耳頰,陽明經脈環繞著嘴唇。因此,邪氣可能導致腫脹,或引起奇怪的搔癢,會依其到達的部位而發病,並不只限於舌頭。
對於需要治療的疾病,應該根據其所屬經脈進行補益。(要先判斷主要病症屬於哪一條經脈,然後針對性地補益。)總共有十二種邪氣,它們都是遊走於身體空竅處的奇異邪氣。
(不同常疾,故曰奇邪。)故邪之所在,皆為不足。(惟正氣不足,然後邪得乘之。《難經》曰:「不能治其虛,安問其餘?」則深意可知矣。)故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(傾者,沉重不能支也。)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。
白話文:
不同的疾病,因此稱為「奇邪」。因此邪氣所到之處,都是因為「不足」(正氣不足,邪氣才會乘虛而入。《難經》中說:「不能治療他的虛弱,還有什麼好問?」可見其深意)。因此,頭頂氣血不足,腦部就會不充盈,耳朵就會耳鳴,頭部就會沉重暈眩(沉重到無法支撐)。中焦氣血不足,小便和大便就會失常,腸道就會腹鳴。
(水由氣化,故中氣不足則溲便變常而或為黃赤,或為短澀,多由情欲勞倦,過傷精氣而然。昧者概認為火,鮮不誤矣。且中氣不足則濁氣居之,故腸胃為之苦鳴也。)下氣不足,則為痿厥、心悗。痿,足痿弱也。厥,四肢清冷也。悗,悶也。下氣不足,則升降不交,故心氣不舒而為悶悗。
)補足外踝下留之。(此崑崙穴也,為足太陽所行之經,凡於上、中、下氣虛之病,皆可留針補之。)
白話文:
(水是從氣中化生的,所以中氣不足,小便和大便就會異常,或黃或赤,或短或澀,多是由於情慾過度勞倦,損傷了精氣所致。有些人不明就裡,一概認為是火氣,這樣很容易誤診。此外,中氣不足,濁氣就會積聚,所以腸胃會不由自主地作響。)下氣不足,就會導致痿厥、心悸。痿,是指四肢虛弱。厥,是指四肢發寒。悸,是指胸口發悶。下氣不足,則氣血升降不能正常運行,所以心氣不暢,就會出現悶悸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