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5)

1. 腸澼

腸澼便血,身熱則死,寒則生。(腸澼,滯下也,利而不利之謂。便血,赤利也。身熱者,陽勝陰敗,故死;寒則榮氣未傷,故生。)腸澼下白沫,脈沉則生,脈浮則死。(白沫,白利也。病在陰而見陰脈者為順,故生見;陽脈者為逆,故死。)腸澼下膿血,脈懸絕則死,滑大則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腸道中有滯下病,導致紅色水便,如果身體發熱,則會死亡;如果身體發寒,則可以存活。(滯下,即大小便不通暢;水便,即稀薄的大便。身體發熱,表示陽氣過盛,陰氣受損,所以會死亡;如果身體發寒,則說明正氣未傷,所以可以存活。)

如果腸道中有滯下病,排出的水便中有白色泡沫,如果脈象沉穩,則可以存活;如果脈象浮淺,則會死亡。(白色泡沫,即白色水便。病在身體陰分,脈象也屬於陰脈,表示病情順利,所以可以存活;如果脈象屬於陽脈,表示病情逆亂,所以會死亡。)

如果腸道中有滯下病,排出的水便中帶有膿血,如果脈象細微無力,則會死亡;如果脈象洪大滑利,則可以存活。

(下膿血者,見白赤而言也。懸絕者,謂太過則堅而搏,不足則微而脫,皆胃氣去而真臟見也。邪實正虛,勢相懸絕,故死。滑因血盛,大以氣充,血氣未傷,故生。)腸澼之屬,身不熱,脈不懸絕,亦得滑大者曰生,懸澀者曰死,以臟期之。(以臟期之者,肝見庚辛死,心見壬癸死,肺見丙丁死,脾見甲乙死,腎見戊己死。

白話文:

(排膿血的患者,是指排出白色或紅色的膿液。懸絕是指脈象過於強盛時會堅硬有力,過於虛弱時會微弱無力,這都是因為胃氣離散,真臟顯露的緣故。邪氣實,正氣虛,兩者力量懸殊,所以會死亡。滑脈是因為血氣旺盛,大脈是因為元氣充足,血氣未傷,所以還能存活。)腸澼類的疾病,如果身體不發熱,脈象不懸絕,出現滑脈者可以生還,懸澀脈者將會死亡,以臟腑所屬的五行來判斷。

(以臟腑五行判斷生死:肝氣旺盛時,庚辛日生,壬癸日死;心氣旺盛時,壬癸日生,丙丁日死;肺氣旺盛時,丙丁日生,甲乙日死;脾氣旺盛時,甲乙日生,戊己日死;腎氣旺盛時,戊己日生,庚辛日死。)

腸澼一症,即今之所謂痢疾也。自仲景而後,又謂之滯下,無有能治者,惟薛立齋獨得其義,欲相資借,當讀其書。)

白話文:

腸澼症狀就是現在所稱的痢疾。自東漢醫學家張仲景之後,痢疾也被稱為「滯下」,沒有人能醫治好。只有明代醫家薛立齋理解其意義。如果有意向他借鑑,應當閱讀他的著作。

2. 伏梁

病有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名曰伏梁。(伏,藏伏也。梁,強梁堅硬之謂。)裹大膿血,居腸胃之外,不可治,治之每切按之致死。(按,抑也。切按之者,謂過於妄攻也,故必致死。)何也?此下則因陰,必下膿血,上則迫胃脘,生膈挾胃脘內癰。(此病連居三陰、沖、帶之間,裹大膿血而伏於腸胃之外。

白話文:

疾病中有一種叫「伏梁」的,它的位置在腹部下部,上上下下、左右都有根基。它的特點是:裡麪包裹著大量的膿血,位於腸胃之外。這種病無法治癒。如果治療不當,過度按壓,往往會導致死亡。

為什麼呢?如果向下按壓,它就會因為陰陽關係,導致膿血下流;如果向上按壓,就會壓迫胃部,引起胃脘部的潰瘍。這種疾病位於三陰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、沖脈和帶脈之間,膿血包裹在其中,不能排出,所以無法治癒。

其上下左右皆有根系,故下行者能下膿血,上行者能迫胃脘,致生膈胃間癰瘍也。)此久病也,難治。(此非一朝夕所致者,延積既久,根結日深,故不易治。)居齊上為逆,居齊下為從。(居臍上則漸逼心肺,故為逆;在下者其勢猶緩,故為從。心脈微緩為伏梁,在心下,上下行,時唾血;又手少陰之筋病,內急,心承伏梁;又心之積名曰伏梁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。

白話文:

它上下左右都有根系,所以向下者能排出膿血,向上者能壓迫胃部,導致膈胃之間生出癰瘍。)這是長期疾病,難以治療。(這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,拖延積累已久,根深蒂固,所以不易治療。)在臍上的是逆,在臍下的是從。(在臍上就會逐漸靠近心肺,所以是逆;在臍下的勢頭還緩慢,所以是從。)心脈微弱緩慢的是伏梁,在心下,可以上下行走,有時吐血;還有手少陰經的筋脈有病,內急,心臟承受著伏梁;還有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,從臍上開始,像胳膊一樣大,向上到達心下。

然此既云齊上為逆,齊下為從,下文又云「環齊而痛,病名伏梁」,是不獨以心積為伏梁也,蓋凡積有內伏而堅強者,皆得名之,獨言伏梁者,其總諸積為言也。)勿動亟奪。(動,動大便也,奪,奪土鬱也。皆下之之謂。言勿得妄攻而數奪其胃氣,不及於病,徒傷無益也。

白話文:

雖然文中提到向上為逆,向下為從,但又說「環齊而痛,病名伏梁」,這表示伏梁不僅指心積,凡是積聚在體內堅硬難消的病症,都可以稱為伏梁。這裡單獨說伏梁,其實是概括所有積聚的病症。不要急著瀉下,要謹慎治療。泻下就是排泄大便,奪土鬱就是去除體內郁积的病氣。這都是瀉下之法。意思是不要胡乱攻伐,多次泻下胃氣,治不好病反而會损伤身体。

)有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,環齊而痛,病名伏梁。(此亦在衝脈之分,而結於臍腹者也。衝脈之在上者,出頏顙,循背裡;在中者,挾齊腹;在下者,伏行股足之間,故其為病如此。)此風根也,其氣溢於大腸,而著於肓;肓之原在齊下,故環齊而痛也。(風根,即寒氣也,如積之始生得寒,乃生厥,乃成積,即此謂也。

白話文:

)有人身體的臀部和大腿都腫了,腫脹環繞腰部並感到疼痛,這種病叫做伏梁。(這種病也是發生在衝脈分佈的區域,並且停留在臍和腹部的)衝脈的上部,從額頭和鼻樑出來,沿著背部延伸;中間部分,夾在腰部和腹部的兩側;下部,潛伏在臀部和大腿之間,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症狀。這是一股寒氣在作祟,寒氣溢滿大腸,並停留在肓門;肓門的部位位於腰部以下,所以會環繞腰部疼痛。(「寒氣」就是寒氣,如果身體在瘀血開始形成時受寒,就會產生厥症,然後形成瘀血,這就叫做「寒氣」)

肓之原在齊下,即下氣海也,一名下肓,謂之脖脥者即此,今病在衝脈,則與大、小腸相附,而當氣海之間,故其為病如此。)不可動之,動之為水溺澀之病。(不當動而妄下之,則反傷其陰,陰傷則積氣愈壅於下,而水道為之不利也。)

白話文:

盲腸的起源在肚臍下方,也就是氣海穴,又稱「下肓」。「脖脥」這個穴道就是指這個位置。現在的病症在衝脈上,衝脈與大腸、小腸相連,在氣海穴之間。所以,盲腸出現問題,就會導致這種症狀。不能刺激這個穴位,否則會引起水腫和腸胃阻塞的疾病。(如果盲腸問題本來不嚴重,卻錯誤地刺激它,就會傷害陰氣,導致氣體進一步堵塞在下方,影響排泄功能。)

病脅下滿,氣逆,二三歲不已,名曰息積。(積不在中而在脅之下者,初起微小,久而至大,則脅滿、氣逆、喘促、息難,故曰「息積」。今人有積在脅之下,俗名為痞者,其即此症,惟小兒為尤多,蓋以胃之大絡名曰虛里,貫膈胳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為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。若飲食過傷,脾不及化,則餘氣留滯而結聚於此,其根正在脅間。

白話文:

疾病出現在脅骨下方有腫脹,呼吸不順,持續二、三年都無法好轉,這種病稱為息積。(腫脹不在腹部而在肋骨下方,剛開始腫塊很小,時間久了才會變大,導致肋骨下方腫脹、呼吸不順、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難,因此稱為「息積」。現代人把肋骨下方腫脹的現象俗稱為痞,其實就是這種疾病,只是在小孩子身上特別多,這主要是因為胃中的一條大絡脈稱為虛裏,貫穿橫隔膜連接肺部,通到左乳下方,其脈動與衣物摩擦的聲音相應,是陽明經脈中的宗氣所發出的。如果飲食過量,脾臟無法消化,就會有餘氣滯留於此處凝結成塊,其根源就在肋骨之間。)

陽明病劇,則上連於肺,此其所以為息積也。)此不妨於食,不可灸刺,積為導引、服藥,藥不能獨治也。(積不在胃,故不妨於食。喘者忌灸,恐助火邪;羸者忌刺,恐瀉胃氣,故必漸次積為導引,久久行之,以開其滯,仍用藥餌以和其氣,二者並行,斯病可愈;若專恃於藥,而不積為導引,則藥亦不能獨治之,可見治之不易也。)

白話文:

陽明病嚴重,就會向上影響肺部,這就是造成喘咳的原因。

這種情況不妨礙進食,但不能針灸或刺血。要治療喘咳,需要逐步導引、服藥,單靠服藥無法治好。

因為喘咳不在胃部,所以飲食不受影響。喘咳的患者不能灸,因為怕助長火邪;虛弱的患者不能刺血,因為會損耗胃氣。所以一定要慢慢導引,長期堅持,才能疏通阻滯。同時還要服用藥物調理氣血,兩者並行,疾病才能治癒。如果只依賴藥物,不進行導引,那麼藥物也無法單獨治好疾病,可見治療的難度。

人有尺脈數甚,筋急而見。(尺脈數甚,陰邪有餘,而水不足也。筋急而見,筋脈拘急而形色外見也。筋者肝之合,陰氣不足則肝失所養,故筋急而見。)所謂疹筋,是人腹必急,白色黑色見,則病甚。(疹筋者,病在筋也。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,故尺脈數甚則候當在腹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寸關尺三部脈的尺脈脈率特別快,並且筋脈緊張明顯。這是因為陰邪過盛,水氣不足。筋脈緊張而外露,說明筋脈過於拘急。筋脈與肝相合,如果是陰氣不足,肝臟就會失去濡養,導致筋脈緊張而外露。

這種情況被稱為疹筋,患者腹部通常會很緊張,並且能看到白色或黑色的斑點,這說明病情嚴重。尺脈可以反映腎臟的情況,而尺脈的裡側反映腹部的狀況,因此尺脈脈率過快,應當檢查腹部。

腹者,太陰、陽明之所布,今其肝邪外見而腹為脹急,乃木賊傷脾之病也。若其色見白黑,則陽氣內虧,病為尤甚。)

白話文:

腹部是脾胃所在,現在肝臟的邪氣外露,導致腹部脹痛,這是肝氣侵犯脾臟的病症。如果臉色呈現白黑交雜,表示陽氣已經不足,這種情況會更嚴重。

3. 五變

少俞曰:百疾之始期也,必生於風雨寒暑,循毫毛而入腠理,或復還,或留止,或為風腫汗出,或為消癉,或為寒熱,或為留癉,或為積聚,奇邪淫溢,不可勝數;同時得病,或病此,或病彼,非天之生風有所私也。犯者得之,避者得無殆,非求人而人自犯之。(殆,危也。

白話文:

少俞說:所有疾病的初期,必定是由風雨寒暑引起的,病邪通過皮膚毛孔侵入身體組織,有的會自行排出,有的會滯留,有的會導致風腫汗出,有的會導致消瘦,有的會導致寒熱,有的會導致疼痛,有的會導致積聚,各式各樣的邪氣侵襲身體,不勝枚舉。有些人同時患上多種疾病,有的得這種病,有的得那種病,並不是上天故意降下疾病。而是因為接觸了病邪的人會得病,而沒有接觸病邪的人就不會得病,生病不是因為求人,而是人自己接觸了病邪造成的。

天非求人,而人自犯之,所以有少病多病者,亦在乎人之慎與不慎也。)試比匠人磨斧斤礪刀,削斫材木;本之陰陽,尚有堅脆,堅者不入,脆者皮弛,至其交節而缺斤斧焉。夫一木之中,堅脆不同,堅者則剛,脆者易傷,況其材木之不同,皮之厚薄,汁之多少而各異耶?(此借木之材質,以方人之稟賦也。

白話文:

世間:不謹慎的意思。

天地並非主動攻擊人類,而是人類自身不謹慎造成的。因此,有的人很少得病,有的人經常患病,這也是因為人們謹慎與不謹慎所導致的。

就像工匠磨刀削木一樣,磨刀時要考慮材料的陰陽屬性,還有堅硬度。堅硬的材料無法切入,脆弱的材料容易割破。等到磨到刀口處時,就會有缺口。

即使是同一塊木材,也有堅硬和脆弱的部分。堅硬的部分不容易損傷,脆弱的部分容易受傷。更何況,不同的木材種類、樹皮厚度、樹汁濃度各不相同。

(這個比喻是將木材的材質比作人的體質。)

)夫木之早花先生葉者,遇春霜烈風,則花落而葉萎;久曝大旱,則脆木薄皮者支條汁少而葉萎;久陰淫雨,則薄皮多汁者皮潰而漉;卒風暴起,則剛脆之木枝折杌傷;秋霜疾風,則剛脆之木根搖而葉落。凡此五者,各有所傷,況於人乎!(此言木之凋殘,各有所因,以方人之疾病亦無不有所致之也。杌,音兀,木之無枝者也。

白話文:

早於葉子開花樹木,遇到春天的霜凍烈風,花朵就會凋落,葉子也會枯萎;長時間暴曬在炎熱乾旱的環境中,皮薄的樹木會枝條枯萎,葉子也會枯萎;長時間陰雨連綿,皮薄多汁的樹木會皮開肉綻,樹液滲出;突然颳起大風,剛硬脆嫩的樹木枝幹會折斷,樹木也會受到傷害;秋天的霜凍和疾風,剛硬脆嫩的樹木根系會被撼動,葉子也會脫落。凡是這五種情況,各自都有導致樹木受損的原因,更何況是人呢?(這句話的意思是:樹木的凋零都有特定的原因,以此類比,人的疾病也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。杌,讀音同“兀”,指沒有枝葉的樹木。)

)木之所傷也,皆傷其枝;枝之剛脆而堅,未成傷也。人之有常病也,亦因其骨節、皮膚、腠理之不堅固者,邪之所舍也,故常為病也。(木有堅脆,所以傷有重輕;人有堅脆,所以病有微甚。故雖同時遇風,而有受有不受,此病之所以異也。)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,何以候之?(風邪逆於腠理,而汗出漉漉不止者,病名風厥。

白話文:

樹木所受的傷害,都是因為樹枝的柔韌或堅硬不同造成的。如果樹枝剛硬易脆,那麼它就容易受傷。人體也是一樣,如果骨節、皮膚和腠理不夠堅固,就會成為邪氣的藏身之地,進而導致疾病。因此,這些體質虛弱的人往往容易生病。

(樹木堅脆不同,受傷的程度也不同;人體堅脆不同,患病的程度也不同。所以,即使同時受到寒風吹襲,有人會生病,有人卻不會。這就是疾病發生的差別所在。)

對於那些容易患風寒、出虛汗的人,該如何辨別呢?

(如果寒風逆入腠理,導致汗水淋漓且無法停止,這種疾病就叫做風厥。)

)肉不堅,腠理疏,則善病風。何以候肉之不堅也?膕肉不堅,而無分理者粗理;粗理而皮不致者,腠理疏。此言其渾然者。(膝灣曰膕,即足太陽經委中穴也,膕中為溪谷之大會,故其理粗而皮不致者,可以驗通身腠理之疏也。)人之善病消癉者,何以候之,五臟皆柔弱者,善病消癉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肌肉鬆軟,皮膚毛孔粗大,就容易生病。怎麼檢查肌肉是否鬆軟呢?膕窩(膝蓋後方的凹陷)的肌肉如果鬆軟,沒有明顯分界線,就是粗糙的肌肉;肌肉粗糙,皮膚卻沒有緊貼,就是毛孔粗大。這句話指的是全身肌肉鬆軟的情況。(膕窩又稱委中穴,屬於足太陽經,膕窩是「溪流」的大會,所以肌肉粗糙,皮膚不緊繃,可以檢查出全身毛孔的鬆散程度。)人容易得消瘦症,怎麼檢查呢?五臟都虛弱的人,容易得消瘦症。

何以知五臟之柔弱也?夫柔弱者必有剛強,剛強多怒,柔者易傷也。(性氣剛暴而肌肉弱者,乃易於傷,故善病消癉。)何以候柔弱之與剛強?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,長沖直揚,其心剛。(皮膚薄者,肌肉必弱;目堅固而視直揚者,其心必剛。沖者,目光突露之謂。

白話文:

怎麼知道一個人身體虛弱呢?虛弱的人一定有剛強的性格,剛強的人容易發怒,而身體虛弱的人很容易受傷。(性格暴躁而筋骨卻很弱的人,很容易受傷,因此容易生病消瘦。)怎麼分辨虛弱和剛強的人呢?皮膚薄弱而眼神堅定而犀利的人,性格衝動剛烈,目光直射。(皮膚薄的人,筋肉一定虛弱;眼神堅定而視線直射的人,心性一定剛烈。衝:形容眼光突露外射。)

)剛則多怒,怒則氣上逆,胸中蓄積,血氣逆留,臗皮充肌;血脈不行,轉而為熱,熱則消肌膚,故為消癉,此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。(怒則氣逆,氣逆則血留,故鬱而為熱,而成消癉。)人之善病寒熱者,何以候之?小骨弱肉者,善病寒熱。(骨屬腎,肉屬脾,皆至陰之所在也。

白話文:

個性剛強的人容易發怒,發怒就會導致氣逆上衝,停留在胸腔,造成血液逆流,使皮膚充盈肌肉;血液循環不暢,轉而生熱,熱氣就會消耗肌肉,導致消瘦,這就是體質剛強但肌肉虛弱的人容易患病的原因。因為怒氣會導致氣逆,氣逆則會造成血液停滯,所以會鬱積生熱,最終導致消瘦。人容易患上寒熱病,應該觀察哪些徵兆呢?骨骼小而肌肉薄弱的人,容易患上寒熱病。因為骨頭屬腎,肌肉屬脾,都是至陰部位。

陰不足則陽邪易入,故善病寒熱。)何以候骨之小大、肉之堅脆、色之不一也?顴骨者,骨之本也。顴大則骨大,顴小則骨小。(目下頰骨曰顴,周身骨骼大小,可驗於此也。)皮膚薄而其肉無䐃,其臂懦懦然,其地色殆然,不與其天同色,汙然獨異,此其候也。(䐃,肉之結聚而堅者也,懦懦然,柔弱貌。

白話文:

陽氣不足,邪氣容易入侵,所以容易生病。

如何判斷骨架的大小和肌肉的強弱?顴骨是骨骼的根源,顴骨大則骨架大,顴骨小則骨架小。(顴骨位於眼睛下方,根據顴骨的大小可以判斷全身骨骼的大小。)

皮膚薄,肌肉不結實,手臂軟弱無力,皮膚顏色晦暗,與天生的膚色不同,這種情況是氣血不足的表現。(肌肉結實的地方稱為「䐃」,「懦懦然」形容肌肉柔軟無力。)

地氣陰濁,天氣清明,質色有餘而神色不足,是地不與天同色也;故殆然汙然,其狀有異,肉有堅脆,色有不同,於此可驗強弱也。)然後臂薄者其髓不滿,故善變寒熱也。(髓為骨之充,陰之精也。故髓不滿者,當病寒熱。)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?粗理而肉不堅者,善病痹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的地氣(體內陰氣)過重、不乾淨,陽氣(體內正氣)不足,就會導致膚色暗沉、缺乏光澤,這是因為體內陰陽失衡,而陰氣過盛所致。同時,皮膚會變得粗糙或脆弱,顏色也會不均勻,這些都是判斷一個人身體強弱的依據。

如果一個人的手臂肌肉薄弱,說明骨髓(陰精)不足,容易受到寒邪和熱邪的侵襲,導致寒熱交替的病症。

如何判斷一個人容易得風濕痹症?如果一個人的皮膚較粗糙,肌肉不結實,則容易患風濕痹症。

(肉不堅則風、寒、濕邪易以入也。)欲知其高下者,各視其部。(人之上下、左右、虛實,自有不同,故當各視其部。)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,何以候之?皮膚薄而不澤,肉不堅而淖澤,如此則腸胃惡,惡則邪氣留止積聚,乃傷脾胃之間,寒溫不次,邪氣稍至,稸積留止,大聚乃起。(皮膚薄者,肉不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肌肉不緊實,容易受到風、寒、濕邪的侵襲。想要知道虛實的高低,就要分別觀察身體的各個部位。(人體上下左右、虛實不同,所以要分別觀察各個部位。)

人如果容易患腸胃積聚,用什麼方法來判斷?

皮膚薄而沒有光澤,肌肉不緊實而鬆軟,出現這些情況說明腸胃功能差。腸胃功能差,邪氣就會停留積聚,損傷脾胃間的臟腑,寒熱交雜出現,邪氣逐漸聚集,就會形成腸胃積聚。(皮膚薄的人,肌肉也不緊實。)

不潤澤者,血不足也。淖澤者,濕滯多也。此其腸胃薄惡,氣稟之有虧也,故或中外邪,留而不去;或腸胃寒溫,有不以次,皆足致邪而大聚起矣。)欲知其時,先立其年,時高則起,時下則殆。(先立其年,則五運六氣各有所主,故知其時。凡病遇生王,則時之高也,故可以起,起言愈也:如逢衰克,則時之下也,病當危殆矣。

白話文:

  • **皮膚與毛髮不潤澤:**血液不足。
  • **皮膚與毛髮潮濕黏膩:**濕氣滯留過多。
  • **這類體質脾胃功能低下,元氣虧虛:**因此容易遭受外邪入侵而停留在體內;或者腸胃寒熱不調,忽冷忽熱,都可能導致邪氣聚集,病情加重。
  • **想要推測發病時間,**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歲,時間相合則病情加重,時間相乘則病情緩解。
  • **瞭解病人的年歲:**因為五行六氣各主一年,因此知道病人的年歲,就能推測發病時間。生病時如果遇到生旺之氣,則發病時間相合,病情會加重;如果遇到衰弱剋制之氣,則發病時間相乘,病情會緩解。

)雖不陷下,當年有沖通,其病必起,是謂因形而生病,五變之紀也。(雖非衰克陷下之時,時年有所沖則氣有所通,其病亦因而起。此非上節之所謂起也,如水火相沖,火當畏水,金木相沖,木當畏金,然火勝則水亦病,木勝則金亦病,故有以金形之人而反病於丁壬年者,有以木形之人而反病於甲巳年者,是謂因形生病,五變之紀也。)

白話文:

雖然不是衰敗或陷落的時候,(時年)有所沖撞,氣就會暢通。這種疾病必定會發生。這稱為因為氣運而生病,五行更替的規律。(雖然不是前面節所說的衰克陷落的時候,如果時年有所沖撞,氣就會暢通,疾病也會因此而發生。這不是上面一節所說的「起」(衰克陷落)。比如說水火相沖,火應該害怕水,金木相沖,木應該害怕金。但是,如果火勝了,水也會生病;如果木勝了,金也會生病。所以,有以金形之人反而在丁壬年(水旺)生病的,有以木形之人反而在甲巳年(金旺)生病的。這稱為因為氣運而生病,五行更替的規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