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一 (31)
卷一 (31)
1. 臟象下第三
小腸居胃之下,承受胃中水穀,清濁未分,穢汙所出,雖諸陽皆濁,而此其濁之濁者也,故曰「獨受陽之濁」。手太陰,肺也。肺者,五臟六腑之蓋也,為清氣之所注,雖諸陰皆清,而此其清之清者也,故曰「獨受陰之清」。)諸陰皆清,足太陰獨受其濁。(足太陰,脾也。
胃司受納水穀,而脾受其氣以為運化,所以獨受其濁,而為「清中之濁」也。)清者其氣滑,濁者其氣澀,此氣之常也。故刺陰者,深而留之;刺陽者,淺而疾之;清濁相干者,以數調之也。(此以針下之氣言清、濁、陰、陽也。清者氣滑,針利於速;濁者氣澀,針利於遲;陰者在裡,故宜深而留之;陽者在表,故宜淺而疾之。其或清中有濁,濁中有清,乃為清濁相干,當察其孰微孰甚,而酌其數以調之也。
)首面與身,屬骨連筋,同血合氣。天寒地裂,手足懈惰,其面不衣。(人之頭面身形,本同一氣。嚴寒地裂,肢體凜慄,面獨不懼。)蓋十二經脈、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。(頭面為人之首,凡周身陰陽經絡無所不聚,故其血氣皆上行於面而走諸竅。空、孔同。
)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,(精陽氣者,陽氣之精華也。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)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,(彆氣者,旁行之氣也。氣自兩側上行於耳,氣達則竅聰,所以能聽。)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,(宗氣,大氣也。宗氣積於胸中,上通於鼻而行呼吸,所以能臭。
)其濁氣出於胃,走唇舌而為味,(濁氣,穀氣也。谷入於胃,氣達於唇舌,所以知味。)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,(凡諸氣之津液,皆上熏於面:肺氣通於鼻,心氣通於舌,肝氣通於目,脾氣通於口,腎氣通於耳。此五臟之氣,皆上通乎七竅,不獨諸陽經絡乃得上頭也。)而皮又厚,其肉堅,故天氣甚寒,不能勝之也。
(一身血氣,既皆聚於頭面,故其皮厚肉堅,異於他處,而寒氣不能勝之也。蓋頭為諸陽之會,言為陽聚之處,非曰無陰也,如傷寒止言足經,而手在其中,非無手經也。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,其義明矣。手少陰上挾咽,走喉嚨,系舌本,出於面,系目系,合目內眥。
手厥陰循喉嚨,出耳後,合少陽完骨之下。手足太陰、少陰,皆會於耳中,上絡左角。手太陰循喉嚨,足少陰循喉嚨,系舌本,上至項,結於枕骨,與足太陽之筋合。足太陰合於陽明上行,結於咽,連舌本。支者結舌本,貫舌中,散舌下。足厥陰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絡於舌本,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,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,環唇內。)
人有並行並立,年之長少等,衣之厚薄均,卒遇烈風暴雨,或病或不病,或皆病,或皆不病。(卒,音猝。)少俞曰:春青風,夏陽風,秋涼風,冬寒風,此四時之風者,其所病各不同形:(四時之風,各有所王。有所王則有所制,故其所病各不同形也。)黃色薄皮弱肉者,不勝春之虛風;(黃者,土之色。
白話文:
臟象下第三
小腸位於胃的下方,接收來自胃的水谷(食物的精華和糟粕),此時清濁尚未分離,排泄物由此排出。雖然所有陽經都帶有濁氣,但小腸所承載的濁氣是最為濁穢的,所以說它「獨受陽之濁」。手太陰經絡屬於肺,肺是五臟六腑的蓋罩,是清氣聚集的地方。雖然所有陰經都帶有清氣,但肺所承載的清氣是最為純淨的,所以說它「獨受陰之清」。所有陰經都帶有清氣,但足太陰經絡卻獨自承載濁氣(足太陰經絡屬於脾)。
胃負責接收和容納水穀,而脾則接收胃的氣來進行運化,所以脾獨自承載濁氣,是「清中之濁」。清氣的運行通暢,濁氣的運行則阻塞遲滯,這是氣的常態。因此,針刺陰經要深而緩慢,針刺陽經要淺而快速;如果清濁之氣交錯,則要調整針刺的次數。 (這裡是指針刺時氣的清濁、陰陽而言。清氣運行通暢,針刺宜快;濁氣運行遲滯,針刺宜慢;陰經在內,所以針刺宜深而緩慢;陽經在外,所以針刺宜淺而快速。如果清氣中夾雜濁氣,濁氣中夾雜清氣,這就是清濁相干,需要觀察清濁的輕重緩急,然後酌情調整針刺的次數。)
頭面和身體,骨骼與筋脈相連,同屬血液和氣機的運行。即使天寒地裂,手腳冰冷無力,臉部卻不會凍僵。(人的頭面身形,原本就由同一個氣機所統攝。嚴寒地裂,四肢都瑟瑟發抖,但臉部卻獨自不受影響。)這是因為十二經脈、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液和氣機都向上運行到面部,並通過面部的孔竅。(頭面為人之首,全身陰陽經絡都匯聚於此,所以其血液和氣機都向上運行到面部,並通過面部的孔竅。空、孔同義。)
精華的陽氣向上運行到眼睛而形成視力,(精華的陽氣,是陽氣中最精純的部分。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運行到眼睛,形成眼睛的精華。)旁行的氣機運行到耳朵而形成聽覺,(旁行的氣機,是指氣機的旁側運行。氣機從兩側向上運行到耳朵,氣機通達則聽覺靈敏。)宗氣(全身之氣)從鼻腔排出而形成嗅覺,(宗氣,是全身之氣。宗氣積聚於胸中,向上通達鼻腔而進行呼吸,所以能嗅到氣味。)濁氣(食物的糟粕)從胃排出,運行到嘴唇和舌頭而形成味覺,(濁氣,是食物的糟粕之氣。食物進入胃中,其氣機通達嘴唇和舌頭,所以能感覺味道。)各種氣機的津液都向上熏蒸到面部,(所有氣機的津液,都向上熏蒸到面部:肺氣通於鼻,心氣通於舌,肝氣通於目,脾氣通於口,腎氣通於耳。這五臟之氣,都向上通達七竅,不只是陽經的經絡才能上達頭面。)而且皮膚厚實,肌肉堅韌,所以即使天氣非常寒冷,也能抵禦寒冷。
(全身的血氣,都聚集在頭面,所以其皮膚厚實、肌肉堅韌,與其他部位不同,因此寒氣不能侵襲。頭部是諸陽之會,是陽氣聚集的地方,並不是說沒有陰氣,就像傷寒只說足經,而手經也在其中,並不是沒有手經一樣。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,其血氣都向上運行到面部,並通過面部的孔竅,其道理很清楚。手少陰經向上經過咽喉,走過喉嚨,連接著舌根,從面部出來,連接著眼睛,匯合於目內眥。手厥陰經循行於喉嚨,從耳後出來,與少陽經在完骨下匯合。手足太陰、少陰經都匯合於耳中,向上連接著左耳角。手太陰經循行於喉嚨,足少陰經循行於喉嚨,連接著舌根,向上到達項部,匯合於枕骨,與足太陽經的筋膜相連。足太陰經與陽明經匯合,向上運行,匯合於咽喉,連接著舌根。其分支連接著舌根,貫穿舌中,散佈於舌下。足厥陰經循行於喉嚨的後面,向上進入額頭,連接著舌根,連接著眼睛,向上到達額頭,與督脈匯合於頭頂,其分支從目系經過下頰內側,環繞嘴唇內側。)
有些人體質強健,有些人體質虛弱,年齡大小不一,衣服的厚薄也不一樣,突然遇到大風暴雨,有的生病有的沒生病,有的都生病,有的都沒生病。(卒,音猝。)少俞說:春天的風是青風,夏天的風是陽風,秋天的風是涼風,冬天的風是寒風,這四季的風,所引起的疾病各有不同:(四季之風,各有其盛行之時。有所盛行則有所克制,故其所引起的疾病各有不同。)皮膚黃色、薄弱、肌肉瘦弱的人,抵抗不了春天虛弱的風;(黃色,是土的顏色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