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4)
卷六 (4)
1. 痹疝
厥陰有餘,病陰痹;(厥陰者,風木之氣也。風木有餘,則邪並於肝。肝經之脈,結於諸陰之分,故病為陰痹。此下皆提脈象以明之也。善診者無泥於文。)不足,病生熱痹。(厥陰之氣不足,則陽邪勝之,故病生熱痹。)滑則病狐疝風,(滑為陽邪有餘,而病風者,熱則生風也,疝者,前陰少腹之病,男女五臟皆有之,狐之晝伏夜出,陰獸也。疝在厥陰,其出入上下不常,與狐相類,故曰狐疝風。
白話文:
厥陰經氣過剩,會導致陰痹(身體冷,關節疼痛);(厥陰經屬風木之氣。風木之氣過剩,邪氣就會併入肝臟。肝經的脈絡與各條陰經相連接,所以會引起陰痹。)厥陰經氣不足,則會產生熱痹(身體發熱,關節疼痛)。厥陰經脈如果滑利,則會引起狐疝風。(滑利表示陽邪過剩,而風氣是因為熱氣而生的。疝病是前陰少腹的疾病,男女五臟都會生疝病。狐狸白天隱藏,晚上出來活動,是一種陰獸。厥陰經疝氣發作時,時有時無,忽上忽下,就像狐狸一樣,所以稱為狐疝風。
此非外之入風,乃以肝邪為言也。)澀則病少腹積氣。(澀為氣虛,為血滯,故邪氣留止而病為積聚。)少陰有餘,病皮痹,隱軫。(少陰者,君火之氣也。火盛則剋金,皮者肺之合,故為皮痹。隱軫,即癮疹也。)不足病肺痹。(火不足則金無所畏,燥邪獨勝,故病為肺痹。
白話文:
這並不是指外來的風寒侵入身體,而是指肝臟的邪氣。肝氣滯澀的話,就會導致小腹部積氣。(氣滯稱為氣虛,血滯稱為血瘀,邪氣停留在體內,就會形成積聚,導致疾病。)少陰之氣過盛,就會產生皮膚麻痺和隱軫(隱軫即癮疹)。(少陰之氣是指心火的氣,火氣過盛就會剋制肺金,而皮膚是肺的表象,所以會導致皮膚麻痺。隱軫即癮疹,也是皮膚病的一種。)少陰之氣不足就會導致肺痹。(火氣不足,肺金失去約束,乾燥邪氣獨勝,所以會導致肺痹。)
)滑則病肺風疝,(滑實則君火為邪,故乘於肺,病在氣也。)澀則病積、溲血。(澀為心血不足,故經滯而為積聚,血亂而為溲血也。)太陰有餘,病肉痹、寒中;(太陰者,濕土之氣也。濕邪有餘,故為肉痹;寒濕在脾,故為寒中。)不足病脾痹。(上弱則脾氣不行也。
白話文:
滑則病肺風疝
太滑的話就會得肺風疝氣,因為太滑,君火就會變成邪火,進而侵犯肺部,病症在氣。
澀則病積、溲血
太澀的話就會得積聚、小便出血。澀是因為心血不足,導致經脈不通,造成積聚,而血亂就會小便出血。
太陰有餘,病肉痹、寒中
太陰指濕土之氣。濕氣過多,就會導致肉痹;寒濕在脾胃中,就會造成寒中。
不足病脾痹
如果太陰不足,脾氣就會運行不暢,導致脾痹。
)滑則病脾風疝,(太陰脈滑,則土邪有餘。脾風疝者,即㿗腫重墜之屬,病在濕也。)澀則病積,心腹時滿。(脾脈入腹,上注心中,澀因脾弱,故病脾積及心腹時滿。)陽明有餘,病脈痹,身時熱;(陽明者,燥金之氣也;其合大腸與胃。燥氣有餘,則血脈虛而陰水弱,故病脈痹及身為時熱。
白話文:
滑脈:(脈象滑利,代表脾土之邪過多)會導致脾風疝氣,(疼痛腫脹下墜等症狀,源於濕邪。)
澀脈: (脈象澀滯,代表脾臟虛弱)會導致積聚,心腹經常滿脹。(脾臟的脈絡通入腹部,上達心臟,澀脈是由於脾臟虛弱,因此會導致脾積和心腹時常滿脹。)
陽明脈有餘: (脈象顯示陽明經火氣過盛)會導致脈痹,身體有時發熱;(陽明屬燥金之氣,與大腸和胃相合。燥氣過盛,則血脈虛弱,陰水受損,因此會導致脈痹和身體時常發熱。)
)不足,病心痹。(燥氣不足。則火勝為邪,故病為心痹。)滑則病心風疝,(滑則燥熱生風,熱則主於心也,故為心風疝。)澀則病積,時善驚。(澀則胃虛而滯,故病胃積,虛者風木乘之,故善驚。)太陽有餘,病骨痹,身重;(太陽者,寒水也之氣。其合腎,其主骨。
白話文:
不能促進消化。(不能幫助消化。)
臍疝。(臍疝。)
便祕。(便祕。)
太陽經絡受寒造成的痹症。(太陽經絡受寒造成的痹症。)
腎臟受寒造成的痹症。(腎臟受寒造成的痹症。)
故太陽寒邪有餘者主為骨痹,為身重。)不足,病腎痹。(不足則腎氣弱,故病為腎痹。)滑則病腎風疝,(太陽滑實者,風寒挾邪,故病腎風疝。)澀則病積、善時巔疾。(太陽之脈,交巔上,絡腎,屬膀胱,故其脈澀氣滯,當為腎積及頂巔之病。)少陽有餘,病筋痹、脅滿;(少陽者,相火之氣也,其合肝膽,其主筋,其脈行於脅肋,故少陽之邪有餘者病筋痹、脅滿。)不足,病肝痹。
白話文:
、瘙者滿;(少陽之不足,陽虛故主寒,故其氣不足者病肝痹、寒虛少陽有餘,病筋痹、脅滿;(少陽者,相火之氣也,其合肝膽,其主筋,其脈行於脅肋,故少陽之邪有餘者病筋痹、脅滿
(少陽不足,則肝臟氣虛,故病為肝痹。)滑則病肝風疝,(滑實則風熱合邪而為肝風疝,病在筋也。)澀則病積,時筋急、目痛。(澀以血滯,故病肝積。肝主筋,開竅於目,故為筋急、目痛。
白話文:
- 少陽經氣不足,肝氣虛弱,因此容易產生肝痹(肝臟機能失調)。
- 肝氣過於滑動,會形成肝風疝(肝臟風熱交織引起的筋膜疼痛)。
- 肝氣過於澀滯,會導致積滯,出現筋脈緊張、眼睛疼痛的症狀(因血瘀導致肝臟積滯,肝臟主筋,開竅於目,故會引起筋脈緊張、眼睛疼痛)。
疝症不一,狐疝出入不常,又從下而上也;㿗疝頑腫不仁,又從上而下也;沖疝自少腹上衝心而痛也;厥疝積氣在腹中,氣逆為疝也;有瘕者,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,一名曰蠱也;有六經風疝者,如上所云也;有小腸疝者,小腹痛,腰脊控睪而痛,時窘之後者,亦疝之屬也。任脈為病,男子內結七疝,女子帶下瘕聚。
白話文:
疝氣有很多種類:
- 狐疝:會時常移動,而且可以從下向上遊走。
- 㿗疝:腫脹僵硬而沒有知覺,而且可以從上往下遊走。
- 沖疝:從小腹向上沖心,並會伴隨疼痛。
- 厥疝:腹中積聚氣體,氣體逆行而形成疝氣。
- 有瘕:小腹脹熱疼痛,並會流出白色液體,又稱蠱。
- 風疝:由六經風邪所引起,症狀如上所述。
- 小腸疝:小腹疼痛,腰脊連帶睪丸疼痛,有時大便後會誘發,也是疝氣的一種。
任脈如果出現問題,男性會產生內結七疝,女性則會有帶下、瘕聚等症狀。
蓋任脈者,起於中極之下,以上毛際,循腹裡,上關元,總諸陰之會;故諸疝之在小腹者,無不由任脈為之原而諸經為之派耳,云七疝者,乃總諸疝為言,不過六七耳。後世俗工所立謬名,又獨以厥陰經為言者,皆未當也,大都此症寒則多痛,熱則多縱,濕則多腫墜,虛者亦然,若重在血分者不移,在氣分者多動,分察六者於諸經,各因其多少虛實而兼治之,自無不效也。)
白話文:
任脈位於腹部中心線上,從下腹部開始,沿著肚臍上方的毛髮邊際,向上經過腹部,到達上腹部,會合所有陰經。因此,小腹部的各種疝氣都源於任脈,而其他經絡則是疝氣的支脈。
所謂的「七疝」,是指所有疝氣的統稱,其實種類不超過六七種。後世醫者提出「厥陰經疝」的錯誤名稱,獨獨以厥陰經來解釋,並不符合事實。
這類疾病的特點是:寒氣會加重疼痛,熱氣會使疝氣脹大,濕氣會使疝氣腫脹下垂,虛弱的人也會出現類似症狀。如果疝氣主要是由血液中的問題引起,就不會移動;如果主要是由氣血中的問題引起,就會經常移動。應根據不同經絡上的虛實情況,分別診治,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2. 痿
五臟各有所合,皆能使人痿。(痿者,痿弱無力,舉動不能也。)故肺熱葉焦,則毛皮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躄也。(肺痿者,皮毛痿也,蓋熱乘肺金,在內則為葉焦,在外則皮毛虛弱而為急薄;若熱氣留著不去而及於筋脈骨肉,則病生痿躄。躄者,足弱不能行也。)心氣熱,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,虛則生脈痿,樞折挈,脛縱而不在地也。
白話文:
每個臟器都有相對應的器官,它們的健康與否都會影響人的身體機能。
肺部有熱,就會導致肺葉乾枯,使皮膚和毛髮變得虛弱而薄。如果這種狀況持續,就會出現痿躄的症狀。所謂「肺痿」,就是皮膚和毛髮失去活力。這是因為熱氣侵襲肺金,在肺內造成「葉焦」,在體外則使得皮膚和毛髮虛弱而薄。如果熱氣持續停留,進而影響筋脈、骨肉,就會產生痿躄的症狀。所謂「躄」,是指腳部虛弱而無法行走。
心臟氣熱,就會導致下肢脈絡空虛,而上肢脈絡飽滿。上肢脈絡過於飽滿時,下肢脈絡就會虛弱。脈絡虛弱就會導致脈絡痿縮,「樞折挈」指膝蓋彎曲無力,脛骨(小腿骨)下垂而無法著地。
(心痿者,脈痿也。心氣熱則火獨上炎,故三陰在下之脈,亦皆厥逆上,上逆則下虛,乃生脈痿,脈痿者,凡四肢關節之處。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掣,足脛縱緩而不能任地也。)肝氣熱,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。(肝痿者,筋痿也。膽附於肝,肝氣熱則膽汁溢泄,故為口苦;筋膜受熱則血液乾燥,故拘急而攣,為筋痿也。
白話文:
心痿: 脈搏微弱無力。由於心氣過熱,導致虛火上炎,所以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在下肢的脈絡也會出現逆反上行的症狀。脈氣上逆,下肢就會虛弱,從而出現脈痿的狀況。脈痿表現在四肢關節處,就像樞紐折斷一樣,無法正常活動和承重。
肝痿: 筋脈枯萎無力。由於肝氣過熱,導致膽汁外泄,所以口苦;筋膜受到熱邪影響,血液乾燥,導致筋脈拘急攣縮,從而形成筋痿。肝痿是由於肝氣過熱,膽汁外泄,導致筋膜乾燥攣縮而造成的。
)脾氣熱,則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(脾痿者,肉痿也。脾與胃以膜相連而開竅於口;故脾氣熱則胃干而渴。脾主肌肉,今熱蓄於內則精氣耗傷,故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)腎氣熱,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(腎痿者,骨痿也。腰者腎之府,其脈貫脊,其主骨髓,故腎氣熱則見症若此。
白話文:
脾熱:
- 口乾舌燥
- 肢體麻木
- 引發肢體萎縮(注:脾熱萎縮稱為「肉痿」)
脾與胃相連通,通過經脈通達於口;因此脾氣過熱會導致胃口乾燥和口渴。脾主掌管肢體,當脾內有熱蓄積時就會損耗精氣,導致肢體麻木,進而引發肢體萎縮。
腎熱:
- 腰部、脊椎無法活動
- 骨骼瘦弱,骨髓減少
- 引發骨骼萎縮(注:腎熱萎縮稱為「骨痿」)
腰部是腎臟的「家」,其脈絡貫通脊椎,主管骨髓。因此腎氣過熱就會出現這些症狀。
)何以得之?肺者,臟之長也,為心之蓋也。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,則發肺鳴,鳴則肺熱葉焦,發為痿躄。(肺位最高,故謂之長;覆於心上,故謂之蓋。肺志不伸,則氣鬱生火,故喘息有聲,發為肺鳴。金臟病則失其清肅之化,故熱而葉焦,五臟之陰皆為之不足,此痿躄之生於肺也。
白話文:
為何會出現肺鳴?
肺為臟腑之長,是覆蓋在心臟上方的器官。如果精神失常,思慮不得遂意,就會導致肺鳴,肺鳴則肺熱葉焦,發展為咳喘。
肺位於人體最高處,因此被稱為長;位於心臟上方,因此被稱為蓋。肺的志向不舒展,就會導致氣鬱化火,因此呼吸時發出聲音,形成肺鳴。肺金受病後,就會失去清肅之化,因此肺熱葉焦,導致五臟之陰皆不足,肺鳴因此而生。
)悲哀太甚,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也。(胞絡者,子宮之絡脈也。胞脈屬心而絡於胞中,故悲哀太甚則心系急而胞絡絕,上下不交,亢陽內動,逼血下崩,令人數為溺血也。)故大經空虛,發為肌痹,傳為脈痿。(血失則大經空虛,無以滲灌肌肉,榮養脈絡,故先為肌肉頑痹,而後傳為脈痿者,生於心也。)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,及為白淫。
白話文:
這是現代文,不需要轉換。
(思想無窮,所願不得,欲不遂也。意淫於外,入房太甚,陰氣傷也,故宗筋弛縱,發為筋痿。宗筋者,聚於前陰。精傷於內,氣陷於下,故為白淫,即今之所謂帶濁也。)故曰筋痿者,生於肝使內也。(肝主筋,故使內,而筋痿者,生於肝也。)有漸於濕,以水為事,若有所留,居處相濕,肌肉濡漬,痹而不仁,發為肉痿。
白話文:
思想無窮,欲望得不到滿足,意念常被外界干擾,房事過度,導致陰氣受損,所以宗筋鬆弛,形成筋痿。宗筋聚集在前陰,精氣受損於內,氣下降,這就是白淫(現代所說的帶下)。因此,筋痿是由肝的問題引起的,因為肝主筋。長時間處於潮濕的環境,肌肉被濕氣侵蝕,失去感覺,進一步發展為肉痿。
(漸,有由來也。以水為事,從事於卑濕之所也。相,並也。脾主肌肉而惡濕,濕著於肉則衛氣不榮,故肌肉頑痹而為肉痿。漬,早四切。)故曰肉痿者,得之濕地也。(地之濕氣,感則害皮肉筋脈,病生於脾也。)有所遠行勞倦,逢大熱而渴,渴則陽氣內伐,內伐則熱舍於腎;腎者,水臟也,今水不勝火,則骨枯而髓虛,故足不任身,發為骨痿。(遠行勞倦,最能生熱。
白話文:
(痿,是有原因的。患上痿症的人,是因為長期生活在潮濕的地方。相,是並的意思。脾臟主管肌肉,而脾臟不喜歡潮濕。潮氣滯留於肌肉中,就會導致衛氣不暢,從而肌肉僵硬麻木,形成肉痿。漬,音同「早」。)因此說,肉痿是因潮濕所致。(地上的濕氣,侵襲人體後會損害皮膚、肌肉和脈絡,這種病症是由於脾臟功能異常引起的。)
如果是由於長途跋涉、勞累過度,遇到酷熱天氣而口渴,口渴會導致陽氣內攻,內攻就會使熱氣聚集在腎臟。腎臟是水臟,現在水不能勝過火,就會導致骨骼乾枯、骨髓空虛,因此無法承受身體的重量,從而導致骨痿。(長途跋涉、勞累過度,最容易生熱。)
陽盛則內伐真陰,水不勝火,故主於腎。)故曰骨痿者,生於大熱也。(熱甚則精髓乾涸,故骨枯而為痿病,生於腎也。)何以別之?肺熱者,色白而毛敗;心熱者,色赤而絡脈溢;肝熱者,色蒼而爪枯;脾熱者,色黃而肉蠕動;腎熱者,色黑而齒槁。(蠕,音軟,微動貌。
白話文:
如果陽氣旺盛,就會傷害體內的陰液,水無法抑制火,因此主要是腎虛。因此說骨頭萎縮,是由於體內過熱導致的。(熱氣過大,會導致精髓枯竭,因此骨骼乾枯而萎縮,這類疾病的病因在腎臟。)如何分辨不同臟腑的熱症?肺熱的人,面色蒼白且毛髮枯敗;心熱的人,面色發紅且血管外露;肝熱的人,面色發青且指甲枯槁;脾熱的人,面色發黃且肌肉有蠕動;腎熱的人,面色發黑且牙齒枯萎。(蠕動:形容輕微的蠕動。)
)言治痿者,獨取陽明,(此下言治痿之法也。)以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(陽明,胃脈也,主納水穀,化氣血,以資養表裡,故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下潤宗筋。宗筋者,前陰所聚之筋也,為諸筋之會,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屬於此,故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
白話文:
治療痿症時,只取用陽明經。
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。宗筋主束骨,利於關節運動。
(陽明經是胃經,主受納水穀,化生氣血來滋養身體內外,因此被稱為五臟六腑之海。而宗筋是指會陰處聚集的筋,為諸筋之會,凡腰、脊、溝谷之筋皆屬於此,因此宗筋主束骨,利於關節運動。)
)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。(經脈之海者,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也,故主滲灌溪谷。衝脈起於氣街,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,陽明脈亦挾臍旁去中行二寸下行,故皆會於宗筋。)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督脈。
白話文:
衝脈是經絡之海,負責灌溉全身的經脈,與陽明經在「宗筋」交會。(經絡之海是指衝脈為十二條經脈的「血海」,因此負責灌溉全身的經脈。衝脈起源於氣街,與少陰經一起沿著肚臍向上行進,陽明經也沿著肚臍旁兩寸外向下行進,所以它們都匯聚於「宗筋」。)
陰陽兩經在「宗筋」交會,匯聚於氣街,而陽明經為首,它們都屬於帶脈,並且與督脈相連。
(宗筋聚於前陰。前陰者,足之三陰、陽明、少陽及沖、任、督、蹺九脈之所會也,九者之中,則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,沖為經脈之海,此一陰一陽,總乎其間,故曰「陰陽總宗筋之會」也。會於氣街者,氣街為陽明之正脈,故陽明獨為之長。帶脈者,起於季脅,圍身一周;督脈者,起於會陰,分三歧為任、沖,而上行腹背,故諸經者,皆聯屬於帶脈,支絡於督脈也。)故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
白話文:
所有筋脈都匯聚在前陰部位。前陰部位就是足部的三條陰經、陽明經、少陽經,以及沖脈、任脈、督脈、蹺脈這九條經脈交會的地方。在這九條經脈中,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匯海,沖脈是經脈的匯海,這一陰一陽總領其間,所以說「陰陽總領筋脈的交會處」。匯集於氣街這個部位的,氣街是陽明經的正脈,所以陽明經獨領氣街。帶脈起始於季脅(肋骨下方),繞身體一週;督脈起始於會陰,分出三條支脈為任脈、沖脈,並上行於腹背,所以所有經脈都連屬於帶脈,並與督脈相支相絡。
因此,如果陽明經虛弱,筋脈就會鬆弛,帶脈無法約束,導致足部痿弱不能使用。
(陽明虛則血氣少,不能潤養宗筋,故至弛縱。宗筋縱則帶脈不能收引,故足痿不為用,此所以當治陽明也。)治之各補其榮而通其俞,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。筋脈骨肉,各以其時受月,則病已矣。(諸經之所溜為榮,所注為俞。補者所以致氣,通者所以行氣,上文云「獨取陽明」,此復云「各補其榮而通其俞」,蓋治痿者當取陽明,又必察其所受之經而兼治之可也。)
白話文:
陽明虛弱時,氣血不足,無法滋養筋膜,導致筋膜鬆弛無力。筋膜鬆弛後,帶脈就無法收束,所以腳會萎縮無力,這時就應該治療陽明經。
治療方法是要補血,疏通經絡,調和虛實,使氣血順暢。筋脈骨肉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受到月令的影響,病症就會逐漸好轉。(經絡中流動的氣血稱為「榮氣」,匯聚的地方稱為「兪穴」。「補」是指補充氣血,「通」是指疏通氣血。上文只提到了陽明經,這裡又提到了「各補其榮而通其俞」,說明治療痿症時應以陽明經為主,但還要根據受影響的經絡來綜合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