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一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0)

1. 臟象下第三

人之肥瘦大小寒溫,有老壯少小之別。人年五十以上為老,二十以上為壯,十八以下為少,六歲以下為小。有肥,有膏,有肉——䐃肉堅,皮滿者肥;䐃肉不堅,皮緩者膏;皮肉不相離者肉。(䐃肉,肉之聚處也。此言偉壯之人,而有脂、膏、肉三者之異。)膏者其肉淖,而粗理者身寒,細理者身熱;脂者其肉堅,細理者熱,粗理者寒。

(淖,柔而潤也。膏者肉淖,脂者肉堅,若其寒熱,則粗理者皆寒,細理者皆熱。淖,音鬧。)膏者多氣而皮縱緩,故能縱腹垂腴,肉者身體容大,脂者其身收小。(縱,寬縱也。腴,脂肥也。膏者縱腹垂腴,脂者其身收小,是膏肥於脂也。肉為皮肉連實,自與脂、膏者有間。

縱,去聲。腴,音俞。)膏者多氣,多氣者熱,熱者耐寒;肉者多血則充形,充形則平;脂者其,血清,氣滑少,故不能大。此別於眾人者也。(膏者多氣,氣為陽,故質熱而耐寒也;肉者多血,血養形,故形充而氣質平也;脂者血清,而氣滑少,故不能大。若此三者,雖肥盛皆別於眾人,而脂者之氣血,似不及乎膏、肉也。

肥白之人多氣虛,蒼瘦之氣虛者、固不減於肥白,是不可泥也。)眾人皮、肉、脂、膏不能相加也。血與氣不能相多,故其形不小不大,各自稱其身,命曰「眾人」。(眾人者,言三者之外眾多之常人也。其皮、肉、脂、膏、血、氣各有品格,故不能相加,亦不能相多,而形體大小皆相稱而已。

)必先別其三形,血之多少,氣之清濁,而後調之,治無失常經也。(三形既定,血氣既明,則宜補宜瀉,自可勿失常經矣。)十二經脈,以應十二經水,清濁不同。(經脈經水,各有清、濁之異。)受谷者濁,受氣者清。(人身之氣有二,濁氣者,穀氣也,故曰「受谷者濁」;清氣者,天氣也,故曰「受氣者清」。二者總稱真氣,所受於天者,與穀氣並而充身也。

天地之精氣,其大數常出三入一,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是又入者為天氣,出者為穀氣也。)清者注陰,濁者注陽。(喉主天氣,故清氣自喉而注陰,陰者五臟也;咽主地氣,故濁氣自咽而注陽,陽者六腑也。)濁而清者上出於咽,清而濁者則下行。清濁相干,命曰亂氣。

(濁之清者自內而出,故上行;清之濁者自外而入,故下行。一上一下,氣必交併,二者相合,一有不正,則亂氣出乎其中矣。)夫陰清而陽濁,濁者有清,清者有濁。氣之大別,清者上注於肺,濁者下走於胃。胃之清氣上出於口,肺之濁氣下注於經,內積於海。(大別,言大概之分別也。

清者上升,故注於肺;濁者下降,故走於胃。然而濁中有清,故胃之清氣上出於口,以通呼吸津液;清中有濁,故肺之濁氣下注於經,以為血脈營衛,而其積氣之所,乃在氣海間也。上氣海在膻中,下氣海在丹田。)諸陽皆濁,手太陽獨受陽之濁,手太陰獨受陰之清。(手太陽,小腸也。

白話文:

臟象下第三

人的胖瘦、大小、寒熱,各有老壯少小的區別。五十歲以上為老,二十歲以上為壯,十八歲以下為少,六歲以下為小。有肥、有膏、有肉——肌肉結實,皮膚飽滿的為肥;肌肉不結實,皮膚鬆弛的為膏;皮膚和肌肉緊密相連的為肉。(肌肉,指肌肉聚集的地方。這段話說的是體格健壯的人,而肥肉、膏、肉三者各有不同。)膏的肉質柔軟潤滑,組織粗糙的體寒,組織細膩的體熱;肥肉的肉質堅實,組織細膩的體熱,組織粗糙的體寒。(淖,柔軟而潤滑的意思。膏的肉柔軟潤滑,肥肉的肉堅實,至於寒熱,則組織粗糙的都體寒,組織細膩的都體熱。淖,音鬧。)膏的人氣多,皮膚鬆弛,所以腹部鬆弛下垂,肥肉多;肉多的人身體較大;肥肉多的人身體較小。(縱,寬鬆的意思。腴,肥肉的意思。膏的人腹部鬆弛下垂,肥肉多,肥肉多的人身體較小,說明膏比肥肉更肥。肉是皮膚和肌肉緊密相連的,與肥肉、膏有區別。縱,去聲。腴,音俞。)膏的人氣多,氣多的人體熱,體熱的人耐寒;肉多的人血多,血多則形體充盈,形體充盈則狀態平和;肥肉多的人,血液清稀,氣滑而少,所以體格不能很大。這三者與常人不同。(膏的人氣多,氣屬陽,所以體質熱而耐寒;肉多的人血多,血養形體,所以形體充盈而氣質平和;肥肉多的人血液清稀,氣滑而少,所以體格不能很大。這三者雖然都肥胖,但都與常人不同,而肥肉的氣血似乎不及膏和肉。)肥胖面色白淨的人多氣虛,消瘦面色蒼白的人氣虛也不比肥胖面色白淨的人少,所以不能一概而論。

常人皮膚、肌肉、肥肉、膏,不能同時過多。血與氣也不能同時過多,所以形體大小適中,各自勻稱,稱為「常人」。(常人,是指除了這三種類型之外的大多數普通人。他們的皮膚、肌肉、肥肉、膏、血、氣各有其比例,所以不能同時過多,形體大小也都很勻稱。)必須先區分這三種類型,血的多寡,氣的清濁,然後再調理,治療就不會違背常規。(三種類型既已區分,血氣情況也已明瞭,那麼該補該瀉,自然就不會違背常規了。)十二經脈,與十二條經水相應,清濁不同。(經脈和經水,各有清濁的不同。)吸收谷物之精華的是濁氣,吸收天氣的是清氣。(人體的氣有兩種,濁氣是指谷物之氣,所以說「吸收谷物之精華的是濁氣」;清氣是指天氣,所以說「吸收天氣的是清氣」。這兩種氣統稱為真氣,吸收自天地的氣,和谷物之氣共同充盈全身。天地精氣的比例,通常是三出而一入,所以谷物之氣不攝入半天,氣就會衰弱,一天不攝入,氣就會減少。這裏指的是吸收的是天氣,排出的是谷物之氣。)清氣注於陰,濁氣注於陽。(喉嚨主管天氣,所以清氣從喉嚨注入陰,陰指五臟;咽喉主管地氣,所以濁氣從咽喉注入陽,陽指六腑。)濁氣中夾雜清氣會從咽喉向上排出,清氣中夾雜濁氣會向下運行。清濁相混,稱為亂氣。(濁氣中夾雜清氣從體內向外排出,所以向上運行;清氣中夾雜濁氣從體外向內進入,所以向下運行。一上一下,氣必然交匯,兩種氣相合,如果有一點不正,就會產生亂氣。)陰屬清,陽屬濁,濁氣中含有清氣,清氣中含有濁氣。氣的大致區分,清氣上升注入肺,濁氣下降進入胃。胃的清氣從口中排出,肺的濁氣下降進入經絡,積聚於氣海。(大致區分,是指大概的區分。清氣上升,所以注入肺;濁氣下降,所以進入胃。但是濁氣中含有清氣,所以胃的清氣從口中排出,以通暢呼吸和津液;清氣中含有濁氣,所以肺的濁氣下降進入經絡,以滋養血脈,而其積聚之處,就在氣海。上氣海在膻中,下氣海在丹田。)所有的陽經都屬濁氣,手太陽經獨自接受陽經的濁氣,手太陰經獨自接受陰經的清氣。(手太陽經,是小腸經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