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)

1.

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(痹者,閉也,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,食痹而吐,是皆閉塞之義也。故風寒濕三氣雜至,則壅閉經絡,血氣不行而病為痹,即痛風不仁之屬。痹,音秘。)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風者善行數變,故為行痹。凡走注歷節疼痛之類皆是也。)寒氣勝者為痛痹,(陰寒之氣客於肌肉筋骨之間,則凝結不散,陽氣不行,故痛不可當,即痛風也。)濕氣勝者為著痹也。

白話文:

當風寒濕三種邪氣同時侵襲人體時,就會結合在一起形成痹症。(痹症就是閉塞不通的意思,比如陽氣和陰氣相結,導致喉嚨疼痛、窒息;飲食停滯而嘔吐,這些都是閉塞的表現。因此,風寒濕三氣同時侵襲時,就會阻塞經絡,導致血氣不通,因而產生痹症,也就是痛風、麻痹等疾病。)

其中,風氣最盛的稱為行痹,因為風性善於流動和變化,所以會導致身體各處遊走疼痛。凡是沿着經絡走動、疼痛變化的症狀都屬於行痹。

寒氣最盛的稱為痛痹,寒邪侵襲肌肉、筋骨等組織後,會凝結而不散,導致陽氣不通,就會出現劇烈的疼痛,也就是痛風的表現。

濕氣最盛的稱為著痹。

(著痹者,肢體重著不移,或為疼痛,或為頑木不仁。濕從土化,病多發於肌肉。)其有五者:以冬遇此者為骨痹,以春遇此者為筋痹,以夏遇此者為脈痹,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,以秋遇此者為皮痹。(遇此者,指上文之三氣也。)內舍五臟六腑,五臟皆有合,病久而不去者,內舍於其合也。

白話文:

得了痹症的人,肢體沉重不能活動,有時疼痛,有時麻木不仁。濕氣從土中化生,所以這個病多發於肌肉。

痹症有五種:冬天發作的叫骨痹,春天發作的叫筋痹,夏天發作的叫脈痹,冬天過後發作的叫肌痹,秋天發作的叫皮痹。(發作指上述的三種氣候條件。)

這些病深入內臟,與五臟六腑相合,如果病的時間長了不治療,就會深入到五臟六腑的相合之處。

(皮、肉、筋、骨、脈皆有五臟之合,病在外而久不去,則各因其合而內連於臟矣。)故骨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腎;筋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肝;脈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心;肌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脾;皮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肺。所謂痹者,各以其時,重感於風、寒、濕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皮膚、肌肉、筋腱、骨骼、經脈都與內臟相關,如果身體外出現病症而且長時間不消退,那麼就會通過這些相關部位影響到內臟。

所以骨骼痹痛不癒,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影響腎臟;筋腱痹痛不癒,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影響肝臟;經脈痹痛不癒,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影響心臟;肌肉痹痛不癒,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影響脾臟;皮膚痹痛不癒,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就會影響肺臟。

所謂痹痛,就是因為在相應的時期,過度受到風、寒、濕等邪氣的侵襲。

(舍者,邪入而居之也。時,謂氣王之時,五臟各有所應也。病久不去,而復感於邪,氣必更深,故內舍其合而入於臟。)凡痹之客五臟者,肺痹者煩滿喘而嘔;(肺在上焦,其脈循胃口。故為煩滿喘而嘔也。)心痹者脈不通,煩則心下鼓暴,上氣而喘,嗌乾善噫,厥氣上則恐;(心合脈而痹氣居之,故脈不通。心脈起於心中,其支者上挾咽,其直者卻上肺,故病此諸症。

白話文:

當邪氣入侵人體並停留於某處時,稱之為「舍」。「時」是指氣血旺盛的時期,五臟都有其相應的時段。如果疾病久治不癒,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邪氣必定會深入體內,因此會內寄於相應的臟腑器官。

凡是痺證侵襲五臟,表現出的症狀如下:

  • **肺痺:**胸悶氣喘,噁心嘔吐。(肺位於上焦,其經脈循行胃和食道,故出現胸悶氣喘和嘔吐。)
  • **心痺:**脈搏不通暢,心煩意亂時心下悸動,氣喘上氣,喉嚨乾澀,頻頻打嗝,邪氣上行則產生恐懼感。(心與脈絡相合,痺氣聚集於心,導致脈搏不通暢。心脈起源於心中,其分支向上經過咽喉,其直脈向上通肺,因此出現這些症狀。)

厥氣,陰氣也。心火衰則邪乘之,故神怯而恐。)肝痹者夜臥則驚,多飲數小便,上為引如懷;(肝藏魂,肝氣痹則魂不安,故主夜臥驚駭。肝脈下者過陰器,抵少腹,上者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故為病如此。)腎痹者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;(腎者,胃之關。腎氣痹則陰邪乘胃,故腹善脹。

白話文:

厥氣:指陰性之氣。

心火衰弱時,邪氣會趁虛而入,導致精神萎靡、恐懼。

肝臟痹阻時,患者晚上睡覺會驚醒,頻繁小便,感覺胸口像被東西壓著;(肝臟藏魂,肝氣痹阻時,魂魄不安定,因此晚上會驚恐。肝脈下行經過生殖器,延伸至小腹,上行經過喉嚨後方,進入頭部,所以病症會表現出上述情況。)

腎臟痹阻時,患者容易脹氣,用屁股代替腳後腳,用脊椎代替頭部;(腎臟是胃的關卡。腎氣痹阻時,陰邪會侵襲胃部,導致腹部脹氣。)

尻以代踵者,足攣不能伸也。脊以代頭者,身僂不能直也。以腎脈入跟中,上踹內,出膕內廉,貫脊屬腎,故為是病。)脾痹者四肢解墮,發咳嘔汁,上為大塞;(脾主四肢,故令解墮,其脈屬脾絡胃,上膈挾咽,今其氣痹不行。故發咳嘔汁,甚則上焦痞隔,為大塞不通也。

白話文:

尻部代替腳踵: 腳部抽筋不能伸展。

脊椎代替頭部: 身體駝背不能挺直。

原因: 因為腎經脈絡進入腳後跟中部,向上通過內側,從大腿後內緣穿出,貫穿脊椎連接腎臟,所以會導致上述症狀。

脾臟痹阻: 四肢鬆弛無力,出現咳嗽和嘔吐粘液的症狀,嚴重時會導致胸悶氣促,上焦部位不通暢。

原因: 脾臟主導四肢,所以脾臟痹阻會導致四肢乏力;脾經絡與胃經相連,分佈於橫膈膜和喉嚨附近,因此脾臟功能受阻會導致咳嗽和嘔吐粘液;嚴重時,會出現上焦部位氣機鬱結,導致胸悶氣促。

)腸痹者,數飲而出不得,中氣喘爭,時發飧泄;(腸痹者,兼大、小腸而言。腸間病痹,則下焦之氣不化,故雖數飲而水不得出,水不出則本末俱病,故與中氣喘爭,蓋其清濁不分,故時發飧泄。)胞痹者少腹膀胱,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。(胞,膀胱之脬也。

白話文:

**腸痹:**不斷喝水但無法排泄,導致中氣不順,氣喘吁吁,時常腹瀉。

胞痹: 小腹和膀胱疼痛,按壓加重,感覺像被熱水燙過,排尿困難,出現清涕。

膀胱氣閉,故按之則內痛;水閉不行,則蓄而為熱,故若沃以湯,且澀於小便也。膀胱之脈,從巔入絡腦,故上為清涕。)陰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。(陰氣者,臟氣也。五臟者,所以藏精,神、魂、魄、志、意者也。人能安靜,則邪不能幹,故精神完固,而內臟若躁擾妄動,則精氣耗散,神志消亡,故外邪得以乘之,五臟之痹,因而生矣。)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

白話文:

膀胱氣閉

  • 按壓膀胱會覺得內部疼痛,是因為氣閉塞住了。
  • 小便排不出來,就會積熱,所以會覺得像被熱水燙了一樣,還有尿道澀痛。
  • 膀胱的經絡從頭頂連接到腦部,所以上火會導致鼻涕清稀。

陰氣

  • 陰氣安靜,就能藏神,陰氣躁動,則身體虛弱。
  • 陰氣是指臟腑之氣,五臟是儲藏精氣的地方,也是神、魂、魄、志、意的所在。
  • 人如果能保持安靜,就能避免外邪傷害,所以精神會很充沛,臟腑也不會躁動。
  • 如果內臟躁動不安,就會消耗精氣,導致神志消亡,外邪就會趁虛而入,讓五臟生病。

飲食過度

  • 飲食過量會損傷腸胃。

(六腑者,所以受水穀而化物者也。若過用不節。致傷脾胃,則六腑之痹因而生矣。)淫氣喘息,痹聚在肺;淫氣憂思,痹聚在心;淫氣遺溺,痹聚在腎;淫氣乏竭,痹聚在肝;淫氣肌絕,痹聚在脾。(淫氣,邪亂之氣也。五臟之痹,上文雖已詳言,然猶有其辨者如此,又可因之以知其聚在何臟也。

白話文:

六腑的作用是接受食物,將它們轉化為人體需要的物質。如果過度使用或不節制,就會損傷脾胃,進而導致六腑的痹症。

不正之氣導致氣喘,痹症集中在肺部;

不正之氣導致憂思,痹症集中在心臟;

不正之氣導致小便失禁,痹症集中在腎臟;

不正之氣導致筋骨衰竭,痹症集中在肝臟;

不正之氣導致肌肉萎縮,痹症集中在脾臟。

(不正之氣是指擾亂身體的病邪之氣。雖然上文已詳細說明瞭五臟的痹症,但仍有一些區別,可以根據這些區別來判斷痹症集中在哪些臟腑。)

諸痹不已,亦益內也。在表者不去,必日內而益深矣。)其風氣勝者,其人易已也。(風為陽邪,可以散之,故易已;然則寒、濕二痹,愈之較難,以陰邪留滯不易行也。)痹,其時有死者,或疼久者,或易已者。肰其入臟者死,其留連筋骨間者疼,久留皮膚間者易已。(入臟者死,傷真陰也,留連筋骨者疼久,邪之深也;留皮膚者易已,邪之淺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痺症一直沒有好轉,病情就會逐漸加重,表面的邪氣若是不去除,就會越來越深入。風邪比較容易消散,所以風痺症患者較易痊癒。然而寒痺和濕痺比較難治癒,因為陰邪停滯不易驅散。痺症有些病人會因此而死,有些則會長期疼痛,有些則容易痊癒。深入臟腑者會致死,停留在筋骨間者會長期疼痛,停留在皮膚間者則容易痊癒。

)其客於六腑者,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。(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及六腑;居處之邪氣,感則傷在六陽,故食飲居處,為六腑致病之本。)六腑亦各有俞,風、寒、濕氣中其俞,而食飲應之,循俞而入,各舍其腑也。(俞,言周身之穴。凡邪可入,皆謂之俞;非榮俞、背俞之謂,食傷於內。

白話文:

與六腑有關的疾病,其根本原因也與飲食和居住條件有關。(飲食的寒熱,會影響六腑;居住環境的邪氣,會損害六陽,所以飲食和居住條件是導致六腑疾病的根本原因。)六腑各有其腧穴,風寒濕邪從這些腧穴侵入,而飲食與之相應,順著腧穴而進入,各自分佈在不同的腑臟中。(腧穴,指全身的穴位。凡邪氣可以侵入的地方,都稱為腧穴;這裡不是指榮俞、背俞穴,而是指飲食傷害內臟。)

邪中於外,表裡相應,故得乘虛而入舍於腑。)榮衛之氣,不令人痹。蓋榮者,水穀之精氣也。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。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。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。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肓膜,散於胸腹。

白話文:

邪氣從外部入侵,表裡互相呼應,因此邪氣趁虛進入身體,寄宿在腑中。榮衛之氣,不會讓人感到麻痺。榮氣是水穀的精氣,在五臟中調和,遍佈於六腑,才能進入脈絡。因此,榮氣上下循行脈絡,貫通五臟,聯絡六腑。衛氣是水穀的悍氣,其性情剛烈、急促、滑利,不能進入脈絡。因此,衛氣循行在皮膚之中,分佈於肌肉之間,溫燻肓膜,散佈於胸腹。

(肓者,凡控腹肉理之間,上下空隙之處也。膜,筋膜也。)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。不與風、寒、濕氣合,故不為痹。(營衛之氣,但不可逆,故逆之則病,從之則愈。然非若皮肉、筋骨、血脈,臟腑之有形者也,無跡可著,故不與三氣為合,蓋無形亦無痹也。)痹或痛,或不痛,或不仁,或寒或熱,或燥或濕。

白話文:

(肓:指控制腹部肌肉之間,上下空虛的地方。膜:是指筋膜。)

順應它的氣運行,人就會健康;逆著它的氣運行,人就會生病。肓不受風、寒、濕氣的影響,所以不會導致痹症。(營衛之氣,只能順著它的運行,如果逆著它,人就會生病,順著它,人就會康復。它不像皮肉、筋骨、血脈、臟腑這些有形的東西,沒有明顯的跡象,所以不受風、寒、濕三氣的影響,因為無形之物也不會有痹症。)

痹症有時候疼痛,有時候不疼痛;有時候感覺麻木,有時候沒有;有時候怕冷,有時候怕熱;有時候感覺乾燥,有時候感覺濕潤。

痛者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(寒多則血脈凝滯,故必為痛。)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榮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痛。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。其寒者陽氣少,陰氣多,與病相益,故寒也。(凡病寒者,不必盡由於外寒,但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從中生,與病相益,故為寒症。)其熱者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,陽遭陰,故為痹熱。

白話文:

疼痛是由於寒氣過多,因為寒氣導致氣血凝滯,所以會疼痛。(寒氣過多會導致血脈凝滯,所以一定會疼痛。)如果出現不痛、麻木的情況,說明病情已經深入體內,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時而通暢,所以不痛。皮膚沒有得到氣血濡養,所以麻木。感到寒冷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過多,與疾病相互作用,所以發寒。(凡是寒症,不一定是因為外界的寒冷,而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導致體內產生寒氣,與疾病相互作用,所以形成寒症。)而感到發熱是因為陽氣過多,陰氣不足,病氣旺盛,陽氣受陰氣阻滯,所以導致痹熱。

(遭,逢也。陽盛遭陰,則陰氣不能勝之,故為痹熱。)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濕盛也。陽氣少,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(上文兼燥而言,此則全提寒、濕兩氣也。其文法如此,陰氣有餘,為多汗身寒,亦此義也。)夫痹而不痛者,痹在於骨則重,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,在於筋則屈不伸,在於肉則不仁,在於皮則寒。具此五者,則不痛也。

(具此五者,則筋、骨、皮、肉、血脈間,氣無不痹,故不得為痛也。)凡痹之類,逢寒則急,逢熱則縱。

白話文:

(「遭」,在此處指相遇。陽氣強盛遇到陰氣,陰氣不能戰勝陽氣,所以會導致痹熱。)

(如果)出汗很多且身體濕透,這是因為陽氣衰弱,陰氣旺盛,兩氣相互影響,所以才會出汗很多且身體濕透。上文中同時提到「燥」,而這裡則完全提及「寒」「濕」兩氣。它的文法結構就是如此:陰氣過剩,會導致出汗很多、身體發冷,這也是這個意思。

如果痹症而沒有疼痛感,可能是因為痹症在骨頭,就會感覺沉重;在經絡,就會導致血液凝滯不暢通;在肌腱,就會導致彎曲不能伸展;在肌肉,就會導致感覺麻木;在皮膚,就會感覺寒冷。如果同時出現這五個特徵,那麼就不會有疼痛感。

周痹之在身也,上下移徙隨脈,其上下左右相應,間不容空,此痛在血脈之中,邪將在分肉之間乎?何以其痛之移也?間不及下針,其慉痛之時,不及定治,而痛已止。(慉痛,動而痛也。間不及下針,不及定治,言移動之速也,慉,音觸。)此名眾痹,非周痹也。各在其處,更發更止,更居更起,以右應左,以左應右,非能周也,更發更休也。

白話文:

周身痹痛:疼痛會上下遊走,隨著脈絡移動,上下左右對應,沒有縫隙間隔。這疼痛在血脈之中,難道邪氣在肌肉之間嗎?為什麼疼痛會遊移?剛轉移就痛,來不及下針,疼痛嚴重的時候,來不及治療,疼痛就停止了。(疼痛嚴重時一動就痛,剛轉移就疼痛來不及下針,來不及治療,說明疼痛移動速度快)這種情況叫做「眾痹」,不是周身痹痛。疼痛只在局部,反覆發作停止,位置反覆變換,右邊對應左邊,左邊對應右邊,不能遍及全身,只在局部發作和停止。

(各在其處,謂隨聚而發也。不能周遍上下,但或左或右,更發更休,患無定所,故曰眾痹。)必刺其處,勿令復起。(治從其本,故可勿令復起。)周痹者,在於血脈之中,隨脈以上,隨脈以下,不能左右,各當其所。(能上能下,但隨血脈而周遍於身,故曰周痹,非若眾痹之左右移易也。

白話文:

(每個人各個地方的經絡不通,稱為隨著氣血的聚集而發病。無法周遍上下,只能時而左邊,時而右邊,發作一陣子又停止,病竈沒有固定的地方,所以稱為「眾痹」。)一定要針刺病竈,不要讓它再發作。(治療從根本著手,因此可以防止復發。)周痹發作在血脈之中,隨著血脈向上或向下,不能左右移動,各個部位的病竈都在其固定的位置。(周痹可以上行或下行,但只隨著血脈而周遍全身,所以稱為「周痹」,不同於眾痹的左右移易。)

)痛從上下者,先刺其下以過之,後刺其上以脫之。痛從下上者,先刺其上以過之,後刺其下以脫之。(過者,去之之謂。脫者,拔絕之謂,先刺以過之,去其標也;後刺以脫之,拔其本也。)此痛安生而有名?風寒濕氣,客於外分肉之間,迫切而為沫,沫得寒則聚,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,分裂則痛。

白話文:

疼痛由上往下,先針刺下方,使氣過於疼痛部位;再針刺上方,使氣脫離疼痛部位。疼痛由下往上,先針刺上方,使氣過於疼痛部位;再針刺下方,使氣脫離疼痛部位。(「過」是去除的意思,「脫」是拔除的意思,先針刺去除標本;再針刺拔除根源。)這種疼痛是如何產生的?風、寒、濕等邪氣侵襲身體表面的皮肉之間,迫近而形成水沫,水沫遇到寒氣就會凝結,凝結後會讓皮肉分離而分裂,分裂就會疼痛。

(邪氣客於肌表,漸入分肉之間,則迫切津液而為汁沫;沫得寒則聚而不散,故排裂肉理為痛。)痛則神歸之,神歸之則熱,熱則痛解,痛解則厥,厥則他痹發,發則如是。(痛則心注其處,故神歸之。神歸即氣歸也,氣歸則熱,熱則寒散而痛暫解,然其逆氣仍在,故痛雖解而厥未除,則別有所聚,故或自上而下,或自下而上,他痹發矣,是名周痹,發仍如此。)此內不在臟,而外未發於皮,獨居分肉之間,真氣不能周,故命曰周痹。

(真氣不能周,即氣閉不行也,故曰痹者閉也。)

白話文:

當邪惡之氣入侵身體表面時,會逐漸深入肌肉之間,迫使體液變成津沫。津沫遇冷就會凝結成塊並四處散開,因此會讓肌肉組織裂開而產生疼痛。這時,病人的精神、氣血都會集中到疼痛的地方,這種集中的狀態會產生熱,熱度又會緩解疼痛。疼痛緩解後,會出現厥冷的症狀,表示體內的氣血運行不暢。此時,其他部位的痹症會發作,症狀會反覆發作。這種情況屬於內部臟器沒有出現問題,外部也沒有明顯的皮膚問題,只發生在肌肉之間。因為真氣無法正常運轉,所以稱為周痹。

足太陽之筋病,小趾支跟踵痛膕攣,(其筋起於足小趾,結於踵,上循跟,結於膕也。)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缺盆中紐痛,不可左右搖。(其別者,結於臀,上挾脊,上項;其支者,結於肩髃,入腋下,上出缺盆,故為此病。)治在燔針,名曰仲春痹也。(仲春痹者,足太陽之經應二月之氣也,此以手、足六經,分主十二月,蓋以辨陰陽盛衰之義也。)足少陽之筋病,小趾次趾支轉筋,引膝外轉筋,膝不可屈伸,膕筋急。

白話文:

足太陽經的經筋病症:

  • 小腳趾根部後跟疼痛,小腿後側肌肉痙攣。(因為這條經筋從小腳趾開始,連結到後跟,向上循著腳後跟,連結到小腿後側肌肉。)
  • 身體無法正常彎曲,頸部經筋緊繃,肩膀無法抬起,腋下支撐肩胛骨的地方疼痛,無法左右搖動身體。(其分支經筋,連結到臀部,向上夾著脊椎,到達頸部;另一條分支經筋,連結到肩部和腋下,向上到達鎖骨關節,因此會導致這些症狀。)
  • 治療方法:使用火針療法,稱為「仲春痹」。(仲春痹是指足太陽經與二月份的節氣相應,古人用十二經脈輪流主治十二個月,以區分陰陽盛衰的意義。)

足少陽經的經筋病症:

  • 小腳趾和次腳趾的經筋轉筋,導致膝蓋外側轉筋,膝蓋無法正常屈伸,小腿後側肌肉痙攣。

(足少陽之經,起於小趾次趾,上循脛外廉,結於膝外廉也。)前引髀,後引尻,即上乘䏚,季脅痛,(其筋之支者,上走髀,前者結於伏兔,後者結於尻,其直者上乘䏚及季脅也。)上引缺盆,膺乳頸維筋急。(其直者,繫於膺乳,結於缺盆,上循耳後也。維者,牽繫之謂。

白話文:

(膽經,也稱足少陽經,)從小趾和次趾開始,沿著小腿外側向上,抵達膝蓋的外側。

(膽經)前面牽拉大腿,後面牽拉臀部,進而上達腋窩,導致脅肋疼痛。(膽經的支脈,)上面走大腿,前面止於膝後肌腱,後面止於臀部;直行的部分上達腋窩和脅肋。

(膽經)上面牽拉肩窩,導致胸口、乳房和頸部筋脈緊張。(膽經的直行部分,)連接於胸口和乳房,止於肩窩,向上沿著耳後延伸。維,意指牽拉固定。

)從左之右,右目不開,上過右角,並蹺脈而行,左絡於右。(從左之右,則右目不開,是右病由左也。然則左目不開者,病由於右可知矣。角,額角也,並蹺脈而行者,陰蹺陽蹺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銳眥,故左絡於右。)故傷左角,右足不用,命曰維筋相交。

白話文:

從左眼到右眼,導致右眼不能睜開,傷及右額角,並沿陰蹺脈和陽蹺脈而行,左眼與右眼相連。

因此,如果傷害左額角,就會導致右足不能活動。這就是所謂的「維筋相交」。

(傷左角之筋,而右足不用,則其從右之左者亦然。蓋筋之維絡相交如此也。)治在燔針,名曰孟春痹也。(足少陽以生陽之經,故應正月之氣也。)足陽明之筋病,足中趾支脛轉筋,腳跳堅,(本經之筋,起於中趾,結於跗上,邪外上行,加於輔骨上,結於膝外廉。其直者,上循骭,結於膝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左角的筋受傷,而導致右腳不能使用,那麼左角所連接的右角部位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。這是因為筋脈的絡部相互交錯連接。

治療這種情況,需要使用火針療法,這種病症被稱為「孟春痹」。(因為足少陽經是生髮陽氣的經脈,所以與正月的氣候相應。)

足陽明經筋病變,會導致足中趾疼痛,小腿抽筋,腳跳動僵硬。(本經的筋脈,起始於足中趾,止於腳背上方,邪氣從外向上行,附著在輔骨上,止於膝蓋外側。直行的筋脈,沿著小腿後側向上,止於膝蓋。)

跳者,跳動。堅者,堅強也。)伏兔轉筋,髀前腫,㿉疝,腹筋急,(其直者,上循伏兔,結於髀,聚於陰器,上腹而布也。)引缺盆乃頰,卒口僻急者,目不合;熱則筋縱,目不開。頰筋有寒則急,引頰移口;有熱則筋弛縱,緩不勝收,故僻。(僻,歪斜也。其經自缺盆上頸頰,挾口,上合於太陽,太陽為目上綱,陽明為目下綱。

白話文:

跳動的部位稱為「跳筋」,堅強強壯的部位稱為「堅筋」。

伏兔筋轉動,導致大腿前側腫脹,稱作「伏兔」。

伏兔筋急縮,導致腹股溝疝氣和腹部肌肉緊繃,(直線延伸的路線是:從上方經過伏兔筋,連接到大腿,聚集在生殖器部位,再向上延伸到腹部。)。

如果伏兔筋延伸到頰車穴(位於顴骨下方),進而導致面頰麻痺,嘴巴歪斜無法閉合。

如果身體發熱,伏兔筋就會鬆弛,導致眼睛無法睜開。

頰車穴的筋受寒就會緊繃,導致面頰歪斜和嘴巴偏移。

如果受熱,頰車穴的筋就會鬆弛,無法控制面部肌肉,導致面頰歪斜。(歪斜:指面部肌肉不對稱。)

頰車穴的筋脈從頰車穴向上經過頸部和麪頰,經過嘴巴兩側,上方與太陽經相連接。太陽經負責眼睛上半部,陽明經負責眼睛下半部。

故凡目之不合不開,口之急縱歪僻者,皆足陽明之筋病,寒則急而熱則緩也。)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,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。以桑鉤鉤之,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,高下以坐等,以膏熨急頰,且飲美酒,啖美炙肉。不飲酒者,自強也,為之三拊而已。(馬膏,馬脂也。其性味甘平柔潤,能養筋治痹,故可以膏其急者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凡是眼睛閉不上、嘴巴緊閉的,都是足陽明經絡病變所致,遇冷則加重,遇熱則緩解。治療這種疾病的膏藥,對於病況嚴重的,用白酒和桂枝塗抹;對於病況較輕的,用桑炭製成桑炭膏塗抹。治療時,將桑炭放在爐中,上坐,並用膏藥塗抹患處,同時飲用美酒,食用美味的肉。不飲酒的人,可以強忍;治療三天即可見效。(馬膏指的是馬的脂肪。其性質甘平柔潤,能夠滋養筋骨,治療抽搐,因此可以用它來塗抹患處。)

白酒辣,桂性味辛溫,能通經絡,行血脈,故可以塗其緩者。桑之性平,能和關節,除風寒濕痹諸痛,故以桑鉤鉤之者,鉤正其口也。復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,高下以坐等者,欲其深淺適中,便於坐而得其暖也。然後以前膏熨其急頰,且飲之美酒,啖之美肉,皆助血舒筋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白酒辛辣,桂枝性味辛溫,能疏通經絡,運行血脈,所以可以擦拭緩解疼痛。桑木性味平和,能調和關節,祛除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,所以用桑枝彎曲成鉤子,用以勾正嘴巴。再將生桑木炭放在地窖中,坐的時候高低適宜,以便於坐得深淺適中,獲得舒適的溫暖。然後用前面的膏藥熨帖在疼痛的面頰上,同時飲用美酒,食用美肉,這些都是幫助血液暢通,舒緩筋脈的方法。

雖不善飲,亦自強之。三拊而已,言再三拊摩其患處,則病自已矣。啖,音淡。拊,音府。)治在燔針,名曰季春痹也。(足陽明正盛之經,三月應之氣也。)足太陰之筋病,足大趾支內踝痛,轉筋痛,(足太陰之筋,起大趾之端,上結於內踝也。)膝內輔骨痛,陰股引髀而痛,陰器紐痛,下引兩臍脅痛,引膺中脊內痛。

白話文:

即使不擅長飲酒,也要勉強自己喝一些。只要拍打(患處)三次,意思是多次拍打患處,那麼病情就會自行好轉。(啖,音淡。拊,音府。)如果用瘢痕針來治療,這叫作「季春痹」(腳上陽明經氣最盛的經絡,三月對應此氣)。

腳上太陰經絡的筋脈出了毛病,大腳趾內側踝骨疼痛,腳抽筋疼痛。(腳上太陰經絡的筋脈,起於大腳趾尖,向上連接內側踝骨。)膝蓋內側輔助骨疼痛,腹股溝延伸到大腿疼痛,陰器根部疼痛,向下延伸到兩側脅痛,向上延伸到胸中脊椎內側疼痛。

(其直者,絡於膝內輔骨,上陰股,結於髀,聚於陰器,上臍腹胸脅;其內者,著於脊也。)治在燔針,命曰仲秋痹也。(蓋足太陰之經,應八月之氣也。)足少陰之筋病,足下轉筋,及所過而結者皆痛,及轉筋。

白話文:

(那些直行的經脈,連結於膝蓋內側的輔骨,向上穿過大腿內側,交會於大腿根部,聚集於生殖器,向上貫穿臍、腹、胸、脅部;那些向內的經脈,則附著於脊柱上。)治療此病的方法是使用燒針,稱之為「仲秋痹」(因為足太陰經應對八月之氣)。足少陰經的筋病,表現為足部抽筋,以及經絡所經過的地方結塊疼痛,以及抽筋。

(足少陰之經,起於小趾之下,故病足下轉筋,所過而結者,以其並足太陰之筋,斜走內踝之下,結於踵,又與太陽之經,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;又並太陰之筋,而上循陰股,結於陰器,皆能為痛及轉筋也。)病在此者,主癇瘛及痙。(癇,癲癇也。瘛,牽急也。痙,堅強反張,尤甚於瘛者也。

白話文:

足少陰經從小腳趾下方開始,所以當足下抽筋時,經絡經過的地方會結塊。由於足少陰經與足太陰經的筋膜相連,斜行於內踝下方,結於腳踵。它又與太陽經相合,向上結於內腳踝下方。此外,它還與足太陰經的筋膜相連,向上沿著股內側,結於陰部,都能引起疼痛和抽筋。

當疾病發生在這些部位時,主要表現為癲癇、抽搐和痙攣。(癲癇是一種抽搐症狀;抽搐是指肌肉突然收縮;痙攣是指肌肉僵硬抽搐,比抽搐更嚴重。)

足少陰為天一之經,真陰受傷,故為此病。瘛,音熾。)在外者不能俯,在內者不能仰。故陽病者腰反折,不能俯,陰病者不能仰。(在外者,與太陽之筋合,故不能俯;在內者,循脊內挾膂,上至項,故不能仰。陽病者,即在外者也;陰病者,即在內者也。)治在燔針,在內者熨引飲藥,此筋折紐,紐發數甚者,死不治,(熨引所以舒筋,飲藥所以養血。折紐者,即轉筋之甚。

白話文:

腎經是人體至陽的經絡,當人體的真陰受損時,就會導致這種疾病(筋骨痠痛)。病在體表的者,不能彎腰;病在體內的,不能仰頭。陽性證狀的,腰會反折,不能彎腰;陰性證狀的,不能仰頭。(病在體表的,與太陽經的筋絡相合,所以不能彎腰;病在體內的,沿著脊柱內部挾著肋骨,往上到脖子,所以不能仰頭。陽性證狀的,也就是病在體表的;陰性證狀的,也就是病在體內的。)治療方法是燒灼針灸,病在體內的用熱敷引導,並服用藥物。這種筋骨扭結疼痛,嚴重時連動都動不了的,無法治療(熱敷引導是用來舒緩筋脈,服用藥物是用來補養氣血。筋骨扭結疼痛,就是轉筋的嚴重程度。

發日數,病日甚者,陰虧之極也,故當死不治。)名曰孟秋痹也。(蓋足少陰為生陰之經,應七月之氣也。)足厥陰之筋病,足大趾支內踝之前痛,內輔痛,陰股痛,轉筋,(足厥陰之筋,起於大趾之上,結於內踝之前,又結於內輔骨之下,上循陰股也。)陰器不用:傷於內則不起,傷於寒則陰縮入,傷於熱則縱挺不收。

白話文:

發作日數多、病情日益加重的人,是陰氣虧損到了極點,因此治癒的可能性很低。這種病稱為「孟秋痹症」。(因為足少陰經是生長陰氣的經絡,它與七月的氣候相應。)足厥陰經的筋絡發生病變,會導致大腳趾內側踝骨前面疼痛,內踝骨後方疼痛,鼠蹊部疼痛,以及抽筋。(足厥陰經的筋絡,從大腳趾上方開始,連接到內踝前面,又連接到內踝骨後方的骨頭,然後向上沿著鼠蹊部走行。)陰莖無法勃起:受到內傷就不會勃起,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縮入體內,受到熱邪侵襲就會挺直而無法收回。

(陰器者,前陰之具也,厥陰之筋結於此,陰器病者,有此三者之異。)治在行水,清陰氣。(清,理也。此言當以藥治之,在通行水臟而調陰氣,蓋水則肝之母也。)其病轉筋者,治在燔針,(轉筋者,治當在經也。)命曰季秋痹也。(足厥陰者,陰盡之經也,故應九月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陰器,是指女性陰部的器官。足厥陰肝經的筋脈與此處相連。因此,陰器疾病與以下三種因素有關:

治療方法:

  • 疏通水臟,調理陰氣。(「清」在此處意為「調理」。這句話的意思是,應使用藥物治療,以疏通水臟,調理陰氣,因為水臟是肝臟的母親。)
  • 如果出現經絡抽搐,應使用燔針治療。(燔針治療應針對經絡。)
  • 這類疾病稱為「季秋痹」。(足厥陰肝經是陰氣終結的經絡,因此與九月的氣候相應。)

)手太陽之筋病,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,循臂陰入腋下,腋下痛,腋後廉痛,繞肩脾引頸而痛,應耳中鳴痛引頷,目瞑,良久乃得視。(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,上結於腕,結於肘內銳骨之後,上結於腋下,上肩循頸,結於耳後,結於頷上,屬目外眥,故其痛引耳頷則瞑目,良久方可開視也。)頸筋急,則為筋瘻頸腫,寒熱在頸者,治在燔針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陽經的筋絡有病,小指支撐在肘部內側銳利的骨頭後緣,疼痛沿着手臂的內側進入腋窩;腋窩疼痛,腋窩後緣疼痛;疼痛繞過肩膀和脾臟,引至脖子疼痛,並伴有耳朵裡鳴響、疼痛引至下巴,眼睛閉合,過一段時間才能睜開。

頸部筋脈緊張,就會導致筋瘻頸腫,頸部有寒熱,可用火針治療。

(筋瘻頸腫,即鼠瘰之屬。)其為腫者,復而銳之。(刺而腫不退者復刺之,當用銳針,即鑱針也。)本支者,上曲牙,循耳前,屬目外眥,上頷結於角,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。(本支者,即其直支也。角,耳上角也。凡當其所過之處,皆當轉筋而痛。)治在燔針名曰仲夏痹也。

白話文:

(筋絡阻塞造成頸部腫脹,類似鼠疫引起的淋巴結腫大。)這種腫脹,可以重複刺破它。(如果刺破後腫脹沒有消退,就需要再次刺破。應使用鋒利的針頭,即鑱針。)本支經絡:從上顎彎曲牙齒,沿著耳前,連接到眼睛的外眼角,在上頜骨與角骨相連處,其疼痛會沿著經絡所經過的地方蔓延。(本支經絡是這條經絡的直線部分。角骨指的是耳朵上方的角骨。通常,這條經絡所經過的地方都會出現筋絡痙攣和疼痛。)治療方法是用燔針,這種方法稱為「仲夏痹」。

(手太陽之筋應五月之氣也。)手少陽之筋病,當所過者,即支轉筋舌卷。(手少陽之筋,起於小指次指之端,結於腕,上循臂,結於肘,上繞臑外廉,上肩走頸;其支者,當曲頰入系舌本,故當所過者為轉筋而痛。)治在燔針,名曰季夏痹也。(手少陽之經,應六月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陽經的經脈與五月的天氣相應。手少陽經的病症,會出現經脈通過的地方疼痛,還會出現抽筋和舌頭捲起的症狀。

(手少陽經的經脈起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,在手腕交匯,沿手臂向上,在肘關節交匯,再繞過上臂的外側,向上經過肩部,通往頸部;經脈的分支經過面頰,與舌根相連,因此經脈通過的地方會出現抽筋疼痛。)

治療的方法是用燔針療法,稱為「季夏痹」。(手少陽經與六月的天氣相應。)

)手陽明之筋病,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,肩不舉,頸不可左右視。(手陽明之筋,起於大指次指之端,結於腕,上結於肘外,上臑結於髃;其支者,達肩胛挾脊;其直者,從肩髃上頸;又支者,上頰結於頄;又直者,上左角,絡頭,下右頷,故當所過之處,為支痛轉筋如此。)治在燔針,名曰孟夏痹也。

白話文:

手陽明經絡的筋病,症狀為經絡經過的地方會出現支痛、轉筋,肩部無法抬起,頭部無法轉動。

(手陽明經絡的筋,起於拇指和食指的末端,在手腕處交會,向上與肩胛外側連接,在肩部與肩胛骨相連;它的分支,到達肩部周圍;它的主幹,從肩部向上通過頸部;另一條分支,向上經過頸部與後腦相連;再有另一條主幹,向上經過左邊耳角,與頭部相連,向下經過右邊耳側,因此當手陽明經絡經過的地方,就會導致支痛、轉筋和麻木。)

治療時,需用針灸治療,稱之為「孟夏瀉」。

(手陽明為兩陽合明之經,故應四月之氣。)手太陰之筋病,當所過者支轉筋,痛甚,成息賁、脅急、吐血。(手太陰之筋,起於大指,循指上行,結於魚後,上循臂,入肘中,上臑內廉,入腋下,出缺盆,結肩前髃,上結缺盆,下結胸裡,散貫賁,合賁下抵季脅,故其所過之處,當轉筋痛甚而病如此。)治在燔針,名曰仲冬痹也。

白話文:

(手陽明經是肺大腸兩條陽經結合明亮的經脈,所以對應四月份的陽氣。)手太陰肺經的筋絡疾病,會導致經過的部位筋脈轉動疼痛,疼痛劇烈,形成氣喘、脅肋急痛、吐血等症狀。(手太陰肺經的筋絡,起始於大拇指,沿著手指向上走,在魚際穴處交會,從手臂內側向上走,進入肘部內側,再向上走臂內側的邊緣,進入腋窩下,通過缺盆,交會於肩前腋下,向上交會於缺盆,向下交會於胸部內側,散佈貫穿於賁門,與賁門相合,向下抵達兩脅,所以經絡經過的部位,會出現轉筋疼痛加劇而發生上述疾病。)治療時要用燔針灸法,稱為仲冬痹。

(手太陰之經應十一月之氣也。)手心主之筋病,當所過者支轉筋,前及胸痛息賁。(手厥陰之筋,起於中指,結於肘內廉,上臂陰,結腋下,下散,前後挾脅。其支者,入腋散胸中,結於賁,故當所過者為病如此。)治在燔針,名曰孟冬痹也。(手厥陰以兩陰交盡之經,故應十月之氣。

白話文:

肺經對應十一月的氣候。它所支配的筋脈如果出了問題,就會出現經過部位的痙攣,胸痛和喘息。

心包經的筋脈起於中指,沿著手肘內側,繞過上臂內側,止於腋下,然後向前後分開,分佈於肋間。它的支脈進入腋下,散佈在胸腔內,止於賁門。因此,經過這些部位的疾患都與心包經有關。

治療的方法是用燒灼針灸,這種疾病被稱為孟冬痹,因為心包經是陰經中最後一個結束的經絡,所以它對應十月的氣候。

)手少陰之筋病,內急,心承伏梁,下為肘網,其病所過者支轉筋,筋痛。(承,承於下也。伏梁。堅伏之積也。網,如網羅之牽急也。手少陰之筋,起於小指內側,結於銳骨,上結肘內廉,上入腋,挾乳里,結於胸中,下繫於臍,故在內側為急,為伏梁,在外則為肘網,及當其所過之處為轉筋、筋痛等病。)治在燔針,其成伏梁唾血膿者,死不治。

白話文:

手少陰經的筋脈病變,內證為急症,心臟護守著肺臟,向下去肘關節,彷彿罩著網一樣,這個疾病經過的地方,會產生抽筋、筋痛的症狀。(承,指承接在下面。伏梁,指鬱積的堅硬物質。網,像網羅一樣牽拉緊張。手少陰經的筋脈,從小指內側開始,連接在尺骨上,向上連接肘關節內側邊緣,向上進入腋窩,夾著乳房,連接在胸部,向下連接到肚臍,所以它在內側的時候表現為急症,為伏梁,在外側的時候則表現為肘網,及經過的部位則出現抽筋、筋痛等病症。)治療時要用燔針,如果出現伏梁、吐血膿的症狀,則無法治癒。

(臍上臍下,皆為伏梁。若伏梁已成而唾見血膿者,病劇臟傷,故死不治。)名曰季冬痹也。(手少陰之筋,應十二月之氣也。)治在燔針者,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。(燔針,燒針也。劫刺,因火氣而劫散寒邪也。燔針,焠針。義以知為數,知其氣至為度也。以痛為輸,即其痛處是穴也。

白話文:


臍部以上、以下都屬於「伏梁」。如果「伏梁」形成,並咳出帶血的膿液,病情危重,臟腑受損,無法救治。

這叫「季冬痹」。(手少陰經的筋絡與十二月的天氣相應。)

治療方法是用燔針。燔針就是灼燒針具,沿著經絡刺入,以刺到感覺有氣運行為準,以刺到疼痛為輸穴。(燔針,就是灼燒的針。劫刺,是指利用火氣驅散體內的寒邪。燔針,就是燒紅的針。義以知為數,是指知道氣至為度。以痛為輸,指疼痛處就是穴位。)

)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,熱則筋弛縱不收,陰瘻不用;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。(此以下皆結上文經筋為病而總言之也。陽急、陰急,指足太陽、少陰為言,皆為背病;陽急在外則反張而折,陰急在內則俯不能伸也。)焠刺者,刺寒急也。熱則筋縱不收,無用燔針。

白話文:


如果經絡系統出了問題,寒症時會導致筋脈收縮僵直,熱症時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,不能收縮;陰部出現腫脹,治療時不用針灸;陽氣過盛時會導致筋脈反折,陰氣過盛時會導致俯身困難。

(以下所有內容都與經絡系統疾病有關。)陽氣過盛、陰氣過盛,指的是足太陽經、少陰經發病,都是背部疾病;陽氣過盛在外會導致肢體異常伸展,陰氣過盛在內會導致俯身困難。

針灸可以用於治療寒症引起的筋脈僵直。如果熱症導致筋脈鬆弛無力,就不要用針灸。

(筋痹之病,屬寒者多,故以上皆言治在燔針劫刺;然有因於熱者,治當遠熱,無用燔針,驗在筋之急與縱耳。)足之陽明,手之太陽,筋急則口目為噼,眥急不能卒視,治皆如右方也。(此申言口眼歪僻之證,必系足陽明、手太陽之筋病也。)

白話文:

大多數筋痹的病症屬於寒證,所以上面都說用燔針、劫刺的方法治療。但是有因於熱而引起的,治療方法應該遠離熱,不用燔針。驗證就在於筋的急縮和放鬆。足部的陽明經、手部的太陽經,筋急的話,嘴角、眼睛就會歪斜,眼眥僵硬,不能突然看東西,治療方法都跟右邊的方子一樣。(這段強調,如果發生嘴角、眼睛歪斜的症狀,一定是足陽明、手太陽的筋出了問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