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血枯

病有胸脅支滿者,妨於食,病至則先聞腥臊臭,出清液,先唾血,四肢清,目眩,時時前、後血,何以名之?(支滿者,滿如支膈也。肺主氣,其臭腥,肝主血,其臭臊,肺其不能平肝,則肝肺俱逆於上,濁氣不降,清氣不升,故聞腥臊而吐清液也。口中唾血,血不歸經也。

白話文:

有胸部或兩脅憋悶,影響進食的疾病,發病前會聞到腥臭味,吐出清澈的液體,後來還會吐血,四肢冰冷,眼前發黑,時不時會從前後吐血,這是什麼病?(支滿:指像被膈膜堵塞一樣憋悶。肺主氣,它的氣味是腥的;肝主血,它的氣味是臊的。如果肺不能調和肝,肝肺就會同時逆於上,濁氣不能下降,清氣不能上升,因此會聞到腥臊味,吐出清澈的液體。口中吐血,是血沒有回歸經脈。)

四肢清冷,氣不能周也。頭目眩運,失血多而氣隨血去也。氣既亂,故於前陰、後陰,血不時見,而月信反無期矣。)病名血枯。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,若醉入房中,氣竭肝傷,故月事衰少不來也。(血枯者,月水斷絕也。

白話文:

四肢發冷,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。頭暈目眩,是因為失血過多,導致氣隨血而走。氣血混亂,所以小腹前側和後側不按時出現血點,月經也因此不定期來了。)這種病稱為血枯。血枯大多是年輕時失血太多,比如醉酒後行房事,導致氣血虧虛,損傷肝臟,所以月經量少、不來。

致此之由,其原有二:一則以少時有所大脫血,如胎產既多,及崩、淋、吐、衄之類,皆是也;一則以醉後行房,血盛而熱,因而縱肆,則陰精盡泄,精去則氣去,故中氣竭也,夫腎主閉,臟肝主疏泄,不惟傷腎,而且傷肝。及至其久,則三陰俱虧,所以有先見諸證如上所云,而終必至於血枯,則月事衰少不來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話雖然是針對女性說明,但男性如果出現類似的症狀,也不免是精氣耗盡的病症,這是由於勞損所導致。治療的方法是什麼呢?用四分之一的烏賊骨,一種叫做「藘茹」的藥材,將這兩種藥材混合研磨成丸,丸子的大小像雀蛋,顆粒像小豆子,在飯後服用五丸,搭配鮑魚汁飲用,可以緩解腸道問題和肝臟損傷。所謂的「飯後服藥」,是指先服藥再吃飯。烏賊,也就是烏賊魚,而它的骨頭叫做海螵蛸,藥性溫和,有鹹味,可以下行,因此可以用於治療女性赤白帶下、血閉和血枯。另外,海螵蛸性質收斂,也可以幫助女性懷孕。

此雖以女子為言,丈夫有犯前證,亦不免為精枯之病,則勞損之屬皆是也。)治之何術?以四烏鰂骨、一藘茹,二物併合之,丸以雀卵,大如小豆,以五丸為後飯,飲以鮑魚汁,利腸中及傷肝也。(後飯者,先藥後飯也,烏鰂,即烏賊也,骨名海螵蛸,其氣味鹹溫下行,故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閉、血枯,其性澀,故亦能令人有子。

藘茹,亦名茹蘆,即茜草也,氣味甘寒無毒,能止血治崩,又能益精氣,活血通經脈,作䕡茹者非,蓋䕡茹有毒,豈血枯者所宜?未之詳耳。雀,即麻雀也。雀卵氣味甘溫,能補益精血,主男子陰痿不起,故可使多精有子,及女子帶下、便溺不利。鮑魚,即今之淡乾魚也。諸魚皆可為之,惟石首鯽魚者為勝。

白話文:

藘茹,又名茹蘆,就是茜草,味道甘寒,沒有毒性,可以止血治療崩漏,還能益精氣,活血通經絡。那些把它當成䕡茹的人是錯的,因為䕡茹有毒,怎麼能適合血虛的人呢?可能是他們沒有仔細研究吧。雀,就是麻雀。雀卵味道甘溫,可以滋補精血,主治男子陰莖萎軟不起,所以可以讓男人多精子生孩子,還能治療女子白帶、小便不利。鮑魚,就是現在的淡乾魚。各種魚都可以做成鮑魚,但是石首魚、鯽魚做成的鮑魚最好。

其氣味辛溫無毒。魚本水中之物,故其性能入水臟,通血脈,益陰氣,煮汁服之,能同諸藥通女子血閉也,以上四藥,皆通血脈,血主於肝,故凡病傷肝者,亦皆可用之,血枯一症,與血膈相似,皆經閉不通之候。然而枯之與膈,則相反有如冰炭。夫枯者,枯竭之謂,血虛之極也。

白話文:

它的氣味辛辣溫和,沒有毒性。魚生存在水中,所以它的性質能進入腎臟,疏通經脈,滋補陰氣。將魚煮汁飲用,可以配合其他藥物疏通女性的經閉。以上四種藥物都能疏通經脈,而經血受肝臟控制,所以凡是損傷肝臟的疾病都可以使用這些藥物。血虛症狀與血瘀症狀相似,都是經閉不通的病症。然而,血虛和血瘀卻像冰炭一樣相反。血虛是指血液枯竭,是血虛症狀最嚴重的表現。

膈者,阻隔之謂,血本不虛,而或氣,或寒,或積,有所逆也。膈者,病發於暫,其證則或痛或實,通之則血行而愈,可攻者也,枯者,其來也漸,沖在內竭,其症無形,必不可通者也。今人每用四物加桃仁、紅花,甚至硝、樸、稜、莪之類,無所不至,夫血既枯矣,只當補養陰氣,使其血充則勿招自至,奚俟通也?若勉強逼之,則枯者愈枯,不危何待?)

白話文:

阻滯(賅)

「賅」是指阻隔的意思,是指血液的供應不暢,而有氣滯、寒凝、痰阻等阻滯因素。

潰瘍(齕)

「齕」是指發生在口腔的病症,其表現可能是疼痛或腫脹。疏通後,血液可以流通,病症就會痊癒,可以採用攻法治療。

枯血(槁)

「槁」是指由內部沖擊而來的病症,其表現沒有具體形狀,一定不能疏通。

現在有人經常使用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,甚至還有齕、齰、齱、齳等藥物,無所不用其極。但如果血液已經枯竭,只能通過滋養陰氣,讓血液充盈,才能讓血液自行回來,為什麼要強迫疏通呢?如果勉強疏通,枯血會更加枯竭,危症臨頭,那時就無可挽救了。

2. 癲狂

病有怒狂者,(怒狂者,多怒而狂也,即罵詈不避親疏之謂。)生於陽也。陽氣者,因暴折而難決,故善怒也,名曰陽厥。(陽氣宜於暢達,若暴有折銼,則志無所伸,或事有難決,則陽氣被抑,逆而上行,故為怒狂,病名陽厥。)陽明者常動,巨陽、少陽不動,不動而動,大疾,此其候也。

白話文:

患有發怒狂妄症狀的人,這種症狀多半是由於常發怒而導致神志異常,也就是不分親疏地謾罵。這是因為陽氣的原因。陽氣在受到突然的挫折後,難以宣洩,所以容易發怒,稱之為「陽厥」。陽明經經常活動,而巨陽經、少陽經卻不活動,但只要有不活動的經絡突然活動起來,就會導致嚴重的疾病,這也是(發怒狂妄症狀)的徵兆。

(陽明常動者,謂如下關、地倉、大迎、人迎、氣衝、衝陽之類,皆有脈常動者也。巨陽。少陽不動者,謂巨陽惟委中、崑崙,少陽惟聽會、懸鐘,其脈雖微動而動不甚也。於其不甚動者而動,且大疾,則其常動者更甚矣。此即陽厥怒狂之候。)奪其食即已。夫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故奪其食即已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經常跳動,指的是下巴、脖子兩側、人中、氣門、頸部兩側等位置,這些地方的脈搏常年跳動。而巨陽經和少陽經不怎麼跳動,巨陽經只在膝蓋後方和腳後跟有微弱跳動,少陽經只有耳垂和眉毛上方有微弱跳動。

如果本來不怎麼跳動的地方開始跳動,而且跳得很厲害,那麼本來跳動得很厲害的地方就會跳得更厲害。這就是陽厥發怒導致狂躁的徵兆。

奪取它的食物就可以了。食物進入陰經,用於增長陽氣,所以奪取食物就可以了。

(食少則氣衰,故節奪其食,不使胃火復助陽邪,則陽厥怒狂者可已。)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。夫生鐵洛者,下氣疾也。(生鐵洛,即爐冶間錘落之鐵屑,用水研浸,可以為飲,其屬金,其氣寒而重,最能墜熱開結,平水火之邪,故可以下氣疾、除狂怒也。凡藥中用鐵精、鐵華粉、針砂、鐵鏽水之類,皆同此意。

白話文:

癲癇患者的脈搏又大又滑,會逐漸自愈。脈搏又細又堅急,會死亡無法醫治。(脈搏又大又滑,屬於陽脈,陽氣旺盛氣血也旺盛,所以會逐漸自愈。若脈搏又細又堅急,則是肝臟的真正脈搏,完全失去了平衡,而沒有胃氣,所以會死亡無法醫治。)因此又說癲癇的脈象,虛弱的話可以治療,實的話會死亡。(虛弱的話脈象柔緩,邪氣微弱,所以會生;實的話脈象弦急,邪氣旺盛,所以會死。)人生下來就有癲癇病的,是從哪來的?(意思是人剛出生的時候,還沒有受到邪氣侵犯,就有癲癇病。)

)病名為胎病,此得之在母腹中時,其母有所大驚,氣上而不下,精氣並居,故令子發為癲疾也。(驚則氣亂而逆,故氣上不下,氣亂則精亦隨之,故精氣並及於胎,令子為癲癇疾也。)

白話文:

這種疾病被稱為胎病,是在母親懷孕期間形成的。當母親受到極大的驚嚇時,她的氣往上衝而不下行,導致精氣聚集在一起。這會導致胎兒發育為癲癇。

(因為驚嚇會導致氣血紊亂而逆行,所以氣無法下行。氣亂則精也跟著亂,所以精氣會同時作用於胎兒,導致胎兒患上癲癇。)

3. 卒痛

人之五臟卒痛者,經脈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,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其痛或有卒然而止者,或痛甚不休者,或痛甚不可按者,或按之而痛止者,或按之無益者,或喘動應手者,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,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,或腹痛引陰股者,或痛宿昔而成積者,或卒然痛死不知人、少間復生者,或痛而嘔者,或腹痛而後泄者,或痛而閉不通者,凡此諸痛,皆當別之。

白話文:

人的臟腑持續地受到不良氣的侵襲,而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,就會導致氣血鬱滯不通。因此就會出現喘息、脅肋疼痛,以及嘔吐、泄瀉等症狀。

寒氣客於脈外,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,縮蜷則脈絀急,絀急則外引小絡,故卒然而痛,得炅則痛立止。(蜷,不申也,絀,屈曲也。炅,熱也。寒氣客於脈外者,邪不甚深,衛氣不得流通,則外引小絡而卒然為痛,故但得炅暖之氣,其痛則立止也。蜷,音拳。絀,音屈。)因重中於寒,則痛久矣。

白話文:

當寒氣滯留在經絡之外,就會導致脈絡冰冷。脈絡冰冷後就會收縮彎曲,收縮彎曲就會導致脈絡阻塞不通。脈絡阻塞不通就會向外牽拉小血管,因此突然就會疼痛。如果得到熱氣的溫煦,疼痛就會立即停止。(蜷縮:不是伸展的;阻塞:彎曲。炅:熱。寒氣滯留在經絡之外,表示邪氣還不是很深,衛氣不能運行流通,就會向外牽拉小血管而突然疼痛,因此只要得到溫暖的熱氣,疼痛就會立刻停止。蜷:讀音同「拳」。絀:讀音同「屈」。)如果疼痛加重,多半是由於寒氣,那麼疼痛的時間就會比較長了。

(重中於寒則不易解散也。)寒氣客於經脈之中,與炅氣相薄,則脈滿,滿則痛而不可按也。(陽氣行於脈中而寒襲之,則寒熱相薄,留而不行,則邪實於經,故脈滿而痛不可按也。)寒氣稽留,炅氣從上,則脈充大而血氣亂,故痛甚不可按也。(炅氣從上,陽主升也。寒邪遏之,則脈充於內而血氣亂,故其痛必甚。

白話文:

如果寒邪過於嚴重,就不容易散去。寒氣滯留在經脈中,與熱氣交織,就會導致脈搏充盈。脈搏充盈,就會疼痛,按壓也不行。(陽氣運行在脈中,而寒氣侵襲,寒熱交織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邪氣積聚在經脈中,因此脈搏充盈疼痛,按壓也不行。)如果寒氣滯留,熱氣上升,脈搏就會膨脹變大,氣血混亂,疼痛就會加劇,按壓也不行。(熱氣上升,主要是因為陽氣主升。寒邪阻滯陽氣,脈搏就會充盈在內,氣血混亂,疼痛自然會加劇。)

)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故痛。按之則血氣散,故按之痛止。(膜,筋膜也。原,肓之原也,義詳下章。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皆有空虛之處,血不散而小絡滿,則急引而痛。按之則寒氣可散,小絡可緩,故其痛止,非若經脈之無罅隙者,按之則愈實而愈痛也。

白話文:

寒氣滯留在腸胃之間、筋膜和肓之原下方,導致血液無法運行,小血管急促收縮,因此產生疼痛。按壓時,血液和氣血得以分散,所以按壓後疼痛會減緩。(筋膜是筋膜,肓之原是指肓膜的根源,具體解釋見下一章。腸胃之間、筋膜和肓之原下方都有空隙,血液不運行而小血管充盈,就會急促收縮而產生疼痛。按壓時,寒氣可以散去,小血管可以放鬆,所以疼痛會減緩。這不同於經脈,經脈沒有縫隙,按壓時會更加緊實,反而會加重疼痛。)

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,飽食則安,飢而痛。)寒氣客於挾脊之脈,則深按之不能及,故按之無益也。(挾脊者,足太陽經也。其最深者則伏沖、伏膂之脈,故按之不能及其處。)寒氣客於衝脈,衝脈起於關元,隨腹直上,寒氣客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氣因之,故喘動應手矣。(關元,任脈穴,在臍下三寸。

白話文:

他的病痛源自於腸胃氣滯堵塞,吃飽了就覺得好一點,餓的時候就會痛。)寒氣滯留在沿著脊椎的經脈中,即使用力按壓也無法觸及,所以按壓沒有用。(沿著脊椎的經脈是足太陽經,其中最深的脈絡是伏沖脈和伏膂脈,所以按壓無法觸及它們。)寒氣滯留在衝脈中,衝脈從關元穴開始,沿著腹部向上,寒氣滯留就會導致脈絡不通,脈絡不通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用手觸摸時會感覺喘動。(關元穴是任脈上的穴位,位於肚臍下方三寸。)

衝脈起於胞中,即關元也。其脈並足少陰腎經挾臍上行,會於咽喉,而腎脈上連於肺,若寒氣客之,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氣亦逆,故喘動應手也。)寒氣客於背俞之脈,則脈泣,脈泣則血虛,血虛則痛,其俞注於心,故相引而痛。按之則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矣。(背俞,五臟俞也,皆足太陽經穴。

白話文:

衝脈起源於子宮,也就是關元穴。這條經脈沿著足少陰腎經,包裹著肚臍向上行,會合於咽喉,而腎經又與肺相連。如果寒氣入侵,經脈就會不通暢,經脈不通暢則氣也會逆行,所以喘息動作就會緊接而來。

寒氣入侵背部俞穴,則經脈會抽搐,脈搏抽搐則氣血虛弱,氣血虛弱則疼痛,而背部俞穴與心臟相通,所以會互相牽引而疼痛。按壓俞穴,熱氣就會傳達過來,熱氣到達,疼痛就會停止。(背部俞穴,是指五臟的俞穴,都分佈在足太陽經的穴位上。)

太陽之脈,循膂,當心入散,上出於項,故寒氣客之則脈澀血虛,為背與心相引而痛,因其俞注於心也。按之熱至而痛止者,正以血虛故耳。)寒氣客於厥陰之脈,厥陰之脈者,絡陰器繫於肝,寒氣客於脈中,則血泣脈急,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。(肝經之脈,循陰股,入髦中,抵少腹,布脅肋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的經脈循着脊柱兩側,在心臟處分散,向上經由後頸而出。所以寒邪侵襲太陽經時,就會導致脈搏澀滯和血虛,引發背部和心臟相牽引的疼痛,這是因爲太陽經的俞穴匯聚於心髒。按壓患處感到發熱疼痛減輕,正是由於血虛的緣故。

寒邪侵襲厥陰經的經脈。厥陰經的經脈連接陰器,與肝臟相聯繫。寒邪侵襲厥陰經的經脈中,就會導致血流不暢、脈搏急促,從而引起脅肋和少腹相牽引的疼痛。

肝經的經脈循着陰股向下,進入陰毛中,抵至少腹,分佈在脅肋部位。

)厥氣客於陰股,寒氣上及少腹,血泣在下相引,故腹痛引陰股。(厥氣,寒逆之氣也,少腹陰股之間,乃足三陰衝脈之所中行也,寒氣之犯,皆相引而痛。)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泣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不得行,故宿昔而成積矣。(小腸為受盛之府,化物所出。

白話文:

寒邪侵犯陰部和大腿內側,導致寒氣上升到小腹,造成腹中血液和陰部氣血互相牽引,所以出現腹痛並牽連到陰部和大腿內側。(寒邪是一種逆行的病氣,小腹和陰部和大腿內側之間的部位,是足三陰經和沖脈交會通過的地方,寒邪侵犯這些部位,就會相互牽引而產生疼痛。)

寒邪滯留在小腸與大腸之間的區域,阻滯了血脈,導致血液不能正常流入大經脈,血氣瘀滯而不能運行,所以逐漸積聚成宿便。(小腸是儲藏食物和運化食物的器官,是糞便形成的地方。)

若寒氣客於膜原、絡血之間,則血澀不行,故不得注於大經。稽留漸久,因成積也。)寒氣客於五臟,厥逆上泄,陰氣竭,陽氣未入,故卒然痛死不知人,氣復反則生矣。(寒傷臟氣,則氣不得降而厥逆上泄,乃致真陰暴竭,陽氣未能遽入,故卒然痛死,必待臟氣復返則生矣。)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。

白話文:

如果寒氣停留在膜原(體腔)和血脈之間,就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無法注入到大的經脈中。時間一長,就會形成血瘀。(寒氣停留在五臟,就會導致厥逆(氣息逆亂),向上宣泄,導致陰氣耗竭,陽氣無法進入,所以會突然痛死而不省人事。當寒氣退去後,人才能甦醒。(寒氣損傷臟腑之氣,就會導致氣息不能下降,而出現厥逆向上宣泄的現象。最終導致真陰突然耗竭,陽氣無法進入,所以會突然痛死。只有待臟腑之氣恢復後,人才會甦醒。)寒氣停留在腸胃,就會導致厥逆向上嘔吐。

故痛而嘔也。(腸胃,亦言腑也,水穀之在六腑,必自上而下,乃其順也。若寒氣客之,則逆而上出,故為痛為嘔。)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矣。(小腸為丙火之府,而寒邪勝之,則陽氣不化,水穀不得停留,故病為後泄腹痛矣。)熱氣留於小腸,腸中痛,癉熱焦渴,則堅幹不得出,故痛而閉不通矣。

白話文:

因此出現疼痛和嘔吐。腸胃也被稱為腑,食物和水通過六腑時,必須從上向下,這纔是正常的。如果寒氣入侵,食物和水就會逆流而上,導致疼痛和嘔吐。

寒氣停留在小腸,小腸無法正常運化,因此會導致腹瀉和腹痛。小腸是火氣旺盛的部位,如果寒邪過盛,就會導致陽氣受阻,食物和水無法停留,因此會出現腹瀉和腹痛。

熱氣滯留小腸,小腸會疼痛,並出現煩熱口渴的症狀。大便變得乾燥堅硬,難以排出,因此會疼痛且不通暢。

(熱留小腸,是陽臟陽病也。故為癉熱、焦竭、堅干、痛閉之疾。治痛之法,有曰痛無補法者,有曰通則不痛、痛則不通者,有曰痛隨利滅者,人相傳誦,皆以此為不易之法。凡是痛症無不執而用之,不知「痛隨利滅」,「利」字訓作「通」字,非下也。假令在表者實,汗而利之,在裡者實,下而利之,在氣血者實,散之、行之而利之,則得治實之法也。然痛症亦有虛、實,治法亦有補、瀉。

白話文:

當熱氣停留在小腸,屬於熱性疾病。因此會導致發燒、口渴、便祕等症狀。

治療疼痛的方法有很多,包括:

  • 不使用補法:因為補藥會加重熱性疾病。
  • 通則不痛、痛則不通:疏通後疼痛就會減輕,疼痛的時候就不能疏通。
  • 痛隨利滅:應該使用通便的方法來緩解疼痛。但是,「通便」不代表「瀉下」。

如果疼痛是表面因素造成的,應發汗透表;如果是內部因素造成的,應清熱通便;如果是氣血瘀滯造成的,應活血化瘀。這樣才能對症下藥,緩解疼痛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疼痛既有虛證也有實證,治療方法既有補益也有瀉下。

其辨之之法,不可不詳。凡痛而脹閉者多實,不脹不閉者多虛;痛而拒按者為實,可按者為虛;喜寒者多實,愛熱者多虛;飽而甚者多實,飢而甚者多虛;脈實氣粗者多實,脈虛氣少者多虛;新病壯年者多實,愈攻愈劇者多虛。痛在經者脈多弦大,痛在臟者脈多沉微。必兼脈症而察之,則虛實自有明辨。

白話文:

辨別虛實的方法,必須仔細。

實證:

  • 疼痛伴隨脹滿閉塞
  • 按壓有拒按感
  • 喜歡寒冷
  • 進食後疼痛加劇
  • 脈象飽滿,氣息粗大
  • 年輕人,病情新發,治療後加重

虛證:

  • 疼痛不伴有脹滿閉塞
  • 按壓無拒按感
  • 喜歡溫熱
  • 飢餓時疼痛加劇
  • 脈象虛弱,氣息微弱
  • 年老體弱,病情遷延不愈

疼痛位於經絡中的,脈象多為弦而大;疼痛位於臟腑中的,脈象多為沉而微。

必須結合脈象和症狀來辨別,虛實自然會明辨。

實者可利,虛者亦可利乎?不當利而利之,則為害不淺。故凡治表虛而痛者,陽不足也,非溫經不可;裡虛而痛者,陰不足也,非養榮不可;上虛而痛者,心脾受傷也,非補中不可;下虛而痛者,脫泄亡陰也,非速救脾腎、溫補命門不可。夫以溫補而治痛者,古人非不多也,惟近代薛立齋尤得之,奈何明似丹溪而亦曰「諸痛不可補氣」,局人意見如此。)

白話文:

真正的實證可以瀉利,虛證也可以瀉利嗎?不該瀉利而瀉利,那麼危害不小。因此,凡是治療表面虛弱而疼痛的,是陽氣不足,必須溫補陽氣;內部虛弱而疼痛的,是陰血不足,必須滋養氣血;上部虛弱而疼痛的,是心脾受到損傷,必須補益中氣;下部虛弱而疼痛的,是脫氣亡陰,必須迅速救治脾腎、溫補命門。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疼痛的,古人並不少見,只有近世的薛立齋尤其擅長,但他說「諸痛不可補氣」,這與丹溪的觀點相似,但又偏頗狹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