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0)

1.

消癉脈實大,病久可治;脈懸小堅,病久不可治。(消癉者,三消之總稱,謂內熱消中而肌膚消瘦也,邪熱在內,脈當實大者為順,故病雖久猶可治;若脈懸小,則陽實陰虛,脈證之逆也,故不可治。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,又熱則消肌膚,亦為消癉也。)

白話文:

消瘦的脈象有力且大,病情發展時間久也能治癒;脈象若虛浮細小且硬,病情發展時間久就無法治癒。(消瘦的意思是三消的總稱,是指體內的熱氣消蝕五臟,導致皮膚、肌肉消瘦;邪熱在體內,脈象應該是有力且大的,這樣才順暢,所以雖然病情發展時間久,但仍可以治療;如果脈象虛浮細小,表示陽氣過剩,陰氣不足,這是脈象和徵兆的相反現象,因此無法治癒。五臟都很虛弱的人容易患上消瘦的疾病,而且熱氣會消蝕皮膚和肌肉,這也會導致消瘦。)

熱中、消中,不可服高粱、芳草、石藥。石藥發癲,芳草發狂。(多飲數溲,謂之熱中。多食數溲,謂之消中。多怒曰癲,多喜曰狂。)熱中、消中者,皆富貴人也,禁高粱,是不合其心,禁芳草、石藥,不愈其病也,非也。(高粱,厚味也。芳草,辛香之品也。石藥,鍛鍊金石之類也。

白話文:


患有熱證、消證的人,不能服用高粱、香草、礦石類藥物。礦石類藥物會導致發瘋,香草會導致狂躁。(頻繁小便稱為熱證,頻繁飢餓稱為消證。暴怒稱為癲,過度喜悅稱為狂。)患有熱證、消證的人大多是富貴之人,禁止他們食用高粱是不合乎他們心意的,禁止他們服用香草和礦石類藥物並不能治癒他們的疾病,這種說法是不對的。(高粱是口味濃鬱的食物,香草是辛香之物,礦石類藥物是經過鍛鍊的金屬和礦物。)

三者皆能助熱,亦能銷陰,凡病熱者所當禁用。熱中、消中者,即內熱病也,惟富貴之人多有之。凡治消癉肥貴人。則高粱之疾也。蓋富貴者以肥甘為事,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氣積成熱;則轉為消中、消渴之病,故於高粱、芳草之類,皆不得不禁也。)芳草之氣美,石藥之氣悍。

白話文:

這三類食物(高粱、芳草、石藥)都有助長熱氣、化解陰寒的作用,凡是患有發熱疾病的人應當禁食。熱中病和消中病,就是體內有熱的疾病,在富貴人家中特別常見。

凡是要治療消瘦肥胖的富貴人,就要注意禁止食用高粱之類的食物。因為富貴人家的人以肥甘厚味為常,肥膩的食物會使人內熱,甘甜的食物會使人中滿,氣積聚成熱後,就會轉變成消中、消渴的疾病,因此對於高粱、芳草這類食物,都必須禁止食用。芳草的氣味芳香怡人,石藥的氣味強勁。

二者,其氣急疾堅勁,非緩心和人,不可以服。(芳美者氣熱而散,悍急者性剛而烈也。)夫熱氣慓悍,藥氣亦然,二者相遇,恐內傷脾。(脾者,陰中之至陰也。陽勝則傷陰,故二熱合氣,必致傷脾。)脾者土也,而惡水,服此藥者,至甲乙日更論。(脾傷者畏木,故至甲乙日更論,蓋謂其必甚也。

白話文:

這兩種藥,藥性猛烈剛勁,如果身體虛弱、心性平和的人是不可以服用的。(芳香之物會發散熱氣,性情急躁之物則剛烈)。這類熱氣藥性猛烈,服下去之後可能會傷及脾臟。(脾臟屬陰中之至陰,陽氣過盛就會傷及陰氣,所以兩種熱氣藥物同時服用,必然會傷及脾臟)。脾臟屬土,最怕水氣。服用了這兩種藥物的人,病情會在甲、乙日加重。(脾臟受傷後會畏懼屬木的甲乙之日,意思是說病情會加重)。

消癉、消中者,即後世所謂三消症也。凡多飲而渴不止者為上消,消穀善飢者為中消;溲便頻而膏濁不禁者為下消。如肺消、膈消、消渴,即上消也;癉成為消中,胃中熱則消穀令人善飢,即中消也;腎脈,肝脈微小,皆為消癉,肝腎在下,即下消也。

白話文:

「消癉」和「消中」這些名詞,就是後世所說的「三消症」。具體症狀包括:

  • **上消:**多喝水但還是口渴不止
  • **中消:**消化不良、經常覺得餓
  • **下消:**小便頻繁、稀軟無力

具體的疾病包括:

  • **上消:**肺癆、膈肌炎、糖尿病
  • **中消:**胃炎、胃潰瘍
  • **下消:**腎病、肝病

然消渴之病,本濕寒之陰氣極衰,燥熱之陽氣太盛故也,治當補腎水陰寒之虛,瀉心火陽熱之實,除腸胃燥熱之甚,濟身中津液之衰,使道路散而不結,津液生而不枯,氣血和而不澀,則病自已。若飲水多而小便多,名曰消渴;若飲食多不甚渴,小便數而消瘦者,名曰消中;若渴而飲水不絕,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,名曰腎消。

白話文:

消渴之病,根本原因是體內濕寒的陰氣極度衰弱,燥熱的陽氣過於旺盛。治療應該補充腎水,調節陰寒的虛弱,清瀉心火的陽熱,去除腸胃過度的燥熱,補充體內津液,使氣機流通無阻,津液不枯竭,氣血和順,病情自然就會痊癒。若飲水過多且小便頻多,稱為「消渴」;若飲食量大但並不口渴,小便頻繁且身體消瘦,稱為「消中」;若口渴飲水不止,四肢消瘦且小便中有油脂樣物質,稱為「腎消」。

一皆以燥熱太甚,三焦腸胃之腠理脈絡怫鬱壅滯,雖多飲於中,終不能浸潤於外,營衛百骸,故渴不止而小便多出,或數溲也。蓋五臟心為君火正化,腎為君火對化,三焦為相火正化,膽為相火對化,得其平則烹煉飲食,糟粕去焉,不得其平則燔灼臟腑,津液竭焉,夫一身之心火,甚於上為膈膜之消,甚於中為腸胃之消,甚於下為膏液之消,甚於外為肌肉之消。

白話文:

瘀滯鬱積,導致氣血不通,無法濡養身體,導致口渴不止,小便不利,臟腑機能受損,膽汁分泌減少,不能正常消化食物,導致廢物積聚。長此以往,會灼傷臟腑,消耗心氣,導致全身肌肉無力。

上甚不已,則消及於肺;中甚不已,則消及於脾;下甚不已,則消及於肝腎;外甚不已,則消及於筋骨。四臟皆消盡,則心始自焚而死矣。故有消癉、消中、消渴、風消、膈消、肺消之說。

白話文:

上焦的病邪十分嚴重,就會消散到肺臟;中焦的病邪十分嚴重,就會消散到脾臟;下焦的病邪十分嚴重,就會消散到肝腎;外表的病邪十分嚴重,就會消散到筋骨。四臟都被病邪消損殆盡後,心臟才會從自身開始燃燒而死亡。因此,有消癉、消中、消渴、風消、膈消、肺消等說法。

消之症不同,歸之火則一也,人身之有腎,猶木之有根,故腎臟受病,必先形容憔悴,雖加以滋養,不能潤澤,故患消渴者,皆是腎經為病,由壯盛之時不自保養,快情恣欲,飲酒無度,食脯炙,餌丹石等藥,遂使腎水枯竭,心火燔盛,三焦猛烈,五藏渴燥,由是渴、利生焉,此又皆本於腎也。

白話文:

消耗性疾病雖有不同,但歸根究柢都是因為火熱。人體的腎就像樹木的根,一旦腎臟生病,必定會面容憔悴,即使滋補調理,也無法使肌膚潤澤。因此,患有消耗性疾病的人,都是腎經出了問題,這是因為從年輕力壯時開始就不注意保養身體,放縱情慾,過度飲酒,食用辛辣炙烤的食物,服用含汞或砒霜的藥物,導致腎水枯竭,心火旺盛,三焦氣血旺盛,五臟乾渴。由此產生口渴、小便頻繁的症狀,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腎臟。

又二陽之病發心脾,其傳為風消,以陽明為十二經之海,土衰而木氣乘之,故為肌肉風消也,心移寒於肺為肺消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此言元陽之衰,而金寒水冷,則為肺、腎之消也,五臟之脈微小者,皆為消癉,此言寸口之弱見於外,以血氣之衰而消於內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,陽明經的病症侵犯心脾,會演變成消風症。因為陽明經是十二經絡的海洋,心脾之土衰弱時,肝木之氣乘虛而入,就會導致肌肉消瘦。如果心經的寒氣轉移到肺經,就會形成肺消症,小便量多,大便稀少,無法治癒。這是因為元陽衰弱,金寒水冷,導致肺腎虧虛。五臟中的脈搏細弱,都代表著消瘦,這是指寸口脈搏微弱,反映了體內氣血衰弱,導致消瘦。

又如歲水太過,上臨太陽,民病渴而妄冒;太陽司天,寒氣下臨,心火上從,民病嗌乾善渴;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民病嗌乾,渴而欲飲,是皆以陰抑陽,以水致火,必以溫劑散去寒邪,其疾自愈,諸如此者,總皆消渴之類也。夫消者,消耗之謂,陽勝固能消陰,陰勝獨不能消陽乎?故凡於精神血氣肌肉筋骨之消,無非消也,又不得盡稱為火矣。善學者當熟讀而精思,因時制宜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病後嘴裡覺得甜,這是由五氣(五味轉化的物質)過盛引起的,稱為「脾癉」(熱病)。(五氣是由五味轉化而來的,五味進入口中,儲藏在胃中,脾臟負責運送它們的精華物質;津液儲存在脾臟中,因此讓嘴裡感到甜味。(脾臟的主要功能是讓胃運行津液)因此,五味進入胃後,津液就會儲存在脾臟中。脾臟屬土,其味道為甜,脾氣通於嘴,因此能夠讓嘴裡感到甜味。)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美而引發的疾病。(飲食過於肥膩滋補,所以會發作為疾病。

)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。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(肥者,味厚助陽,故能生熱,甘者,性緩不散,故能留中。熱留不去,久必傷陰,其氣上溢,故轉變為消渴之病。)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(蘭草性味甘寒,能利水道,闢不祥,除胸中痰癖,其氣清香,能生津止渴,潤肌肉,故可除陳積蓄熱之氣。)有病口苦,名曰「膽癉」,取陽陵泉。

白話文:

古文:

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。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(肥者,味厚助陽,故能生熱,甘者,性緩不散,故能留中。熱留不去,久必傷陰,其氣上溢,故轉變為消渴之病。)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(蘭草性味甘寒,能利水道,闢不祥,除胸中痰癖,其氣清香,能生津止渴,潤肌肉,故可除陳積蓄熱之氣。)有病口苦,名曰「膽癉」,取陽陵泉。


這個人一定經常吃甘甜肥膩的食物。肥膩之物容易使人內熱,甘甜之物容易使人積食腹脹,所以他的氣血上逆,轉化為消渴症。(肥膩之物,滋味濃厚,能助長陽氣,所以會產生熱量;甘甜之物,性質緩慢,不易消化,所以會滯留在腸胃之中。熱氣鬱結不散,時間一長就會損傷陰液,導致氣血上逆,因此轉變為消渴病。)治療的方法是用蘭草,可以去除體內陳舊的熱氣。(蘭草的性質甘寒,可以利尿,驅邪除穢,清除胸中的痰飲,它的氣味清香,可以生津止渴,潤澤肌肉,所以可以清除陳積的熱氣。)如果患了口苦的疾病,稱為「膽癉」,應治療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穴。

(陽陵泉,足少陽膽經穴。口苦者病在膽,故名曰「膽癉」。)夫肝者,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(謀慮在肝,無膽不斷,故肝為中之將而取決於膽也。又足少陽之脈上挾咽,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是肝膽之脈,皆會於咽,故咽為之使。)此人者,數謀慮不決,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,治之以膽募、俞。

白話文:

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。口苦是因為膽臟有問題,所以又稱為「膽癉」。肝在人體內部擔任統帥的角色,而它的判斷依賴於膽,咽喉是它的使者。(思考和決策是在肝臟進行的,沒有膽的參與,肝就無法做出決斷,所以肝是體內的統帥,而它的判斷依賴於膽。此外,足少陽經脈經過咽喉的旁邊,足厥陰經脈沿著喉嚨的後方,向上進入頭頂,這些都是肝膽經脈,它們都匯聚在咽喉,所以咽喉是肝膽的使者。)這個人經常思考和決策而無法做出決定,因此膽氣虛弱,氣息上逆,導致口苦,治療方法是針灸膽募穴和俞穴。

(數謀慮不決,則肝膽俱勞,勞則必虛,虛則氣不固,故膽氣上溢而口為之苦。膽募在肋,本經之日月也。膽俞在背,足太陽之穴也。並前陽陵泉者,共六穴,皆可治之。)

白話文:

如果經常猶豫不決,就會讓肝臟和膽囊都疲勞。疲勞就會導致虛弱,虛弱就會使氣血不穩固,所以膽氣會往上溢出,導致口苦。膽臟經穴位於肋骨下,是經絡中的「日月」。膽俞穴位於背部,是足太陽經的穴位。再加上前面提到的陽陵泉穴,一共六個穴位,都可以用來治療口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