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35)
卷六 (35)
1. 五逆
諸病皆有逆順,腹脹、身熱、脈大,是一逆也;(身熱、脈大,而加以腹脹,表裡之邪俱盛也,是為一逆。)腹鳴而滿,四肢清泄,其脈大,是二逆也;(腹鳴而滿,四肢清冷而兼後泄,陰症也,脈不宜大而大者,脈症相反也,是為二逆。)衄而不止,脈大,是三逆也;(鼻衄在陰,脈大為陽,陽實陰虛,是為三逆。
)咳且溲血,脫形,其脈小勁,是四逆也;(咳而溲血脫形者,正氣已衰,脈小而急者,邪氣仍在,邪正不能相當,是為四逆。)咳、脫形、身熱,脈小以疾,是謂五逆也。(脫形身熱,真陰已虧,而火獨不清也。其脈細小疾數者,邪盛正衰之候,是為五逆。)如是者,不過十五日而死矣。
(一節之更,時移氣易,客強主弱,則不能勝,故不過十五日而死。)其腹大脹,四末清、脫形、泄甚,是一逆也;(此下言五逆之急症也。腹大脹者,最忌中虛,若見四肢清冷而脫形泄甚者,脾元敗而陽氣去也,故為一逆。)腹脹便血,其脈大時絕,是二逆也;(腹脹便血,陰病也,脈大時絕,孤陽將脫也,故為二逆。
)咳、溲血、形肉脫、脈搏,是三逆也;(咳而溲血者,氣血俱病,形肉脫者,敗在脾,脈搏者,真臟也,敗在胃氣,故為三逆。)嘔血,胸滿引背,脈小而疾,是四逆也;(嘔血,胸滿引於背者,臟氣連乎背也,脈見細小疾數,則真元大虧矣,故為四逆。)咳嘔腹脹,且飧泄,其脈絕,是五逆也。
(上為咳嘔,中為脹滿,下為飧泄,三焦俱病,而脈至於絕者,有邪無正也,故五逆也。)如是者,不及一時而死矣。(不及一時,謂不能周一日之時也。)工不察此者,是為逆治。(病不可治而強治之,非惟無益,適以資害,是謂逆治也。)
白話文:
五逆
各種疾病都有其發展的順逆過程。腹部脹滿、身體發熱、脈象洪大,這是一種逆證;(身體發熱、脈象洪大,再加上腹部脹滿,說明表裡邪氣都盛,是為一逆。)腹部鳴響且脹滿,四肢冰冷無力,脈象洪大,這是第二種逆證;(腹部鳴響且脹滿,四肢冰冷且伴隨大便失禁,屬於陰虛症狀,脈象不應洪大而卻洪大,脈症相反,是為二逆。)鼻出血不止,脈象洪大,這是第三種逆證;(鼻出血屬陰證,脈象洪大屬陽證,陽盛陰虛,是為三逆。)咳嗽並伴有血尿,形體消瘦,脈象細弱有力,這是第四種逆證;(咳嗽並伴有血尿和形體消瘦,說明正氣已衰,脈象細弱而有力,說明邪氣仍在,邪正不能平衡,是為四逆。)咳嗽、形體消瘦、身體發熱,脈象細弱而急速,這是第五種逆證。(形體消瘦、身體發熱,說明真陰已虧,而邪熱卻無法清除。脈象細弱急速,是邪盛正衰的徵兆,是為五逆。)像這樣的情況,最多十五天就會死亡。
(病情變化迅速,時間推移,邪氣加重,正氣減弱,則正氣不能戰勝邪氣,所以最多十五天就會死亡。)腹部高度脹滿,四肢冰冷,形體消瘦,大便失禁嚴重,這是第一種逆證;(以下論述五逆的急症。腹部高度脹滿,最忌諱脾胃虛弱,如果見到四肢冰冷,形體消瘦,大便失禁嚴重,說明脾胃元氣衰敗,陽氣耗損,故為一逆。)腹部脹滿,便血,脈象時而洪大時而消失,這是第二種逆證;(腹部脹滿,便血,屬陰虛證,脈象時而洪大時而消失,說明陽氣將要衰竭,故為二逆。)咳嗽,血尿,形體消瘦,脈象搏動,這是第三種逆證;(咳嗽而血尿,說明氣血俱病,形體消瘦,說明脾胃受損,脈象搏動,說明真臟受損,胃氣衰敗,故為三逆。)嘔血,胸部脹滿牽扯到背部,脈象細弱而急速,這是第四種逆證;(嘔血,胸部脹滿牽扯到背部,說明臟腑氣血相連,脈象細弱急速,說明元氣大虧,故為四逆。)咳嗽、嘔吐、腹部脹滿,且伴有大便稀溏,脈象消失,這是第五種逆證。(咳嗽嘔吐屬上焦,脹滿屬中焦,大便稀溏屬下焦,三焦都生病了,脈象消失,說明邪氣盛而正氣衰,故為五逆。)像這樣的情況,不到一個時辰就會死亡。(不到一個時辰,是指不到一天的時間。)醫生如果不了解這些,就是逆著病情治療。(病情無法治癒而強行治療,不僅沒有益處,反而會加重病情,這就是逆著病情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