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36)
卷六 (36)
1. 死期
風痹淫濼,病不可已者,(病在陽,命曰「風」,病在陰,命曰「痹」,陰陽俱病,命曰「風痹」;淫濼者,浸淫日深之謂。濼,音漉。)足如履冰,時如入湯中,股脛淫濼,煩心頭痛,時嘔時悗,眩已汗出,久則目眩,悲以喜恐,短氣不樂,不出三年死也。
(足如履冰之寒,又如入湯之熱,下而股脛,中而腹心,上而頭目,無所不病;在表則汗出,在裡則短氣不樂,或為悲哀,或為喜恐,此陰陽俱病之候,雖尚可支持,然不能出三年也。)導引、行氣、喬摩、灸熨、刺焫、飲藥諸方者,眾人之方也,非一人之所盡行也。(謂當因人所宜以施治,是眾人各有其方也。
)守一勿失,萬物以畢。(人得其一則萬變之道可畢矣。)而陰陽之要,虛實之理,傾移之過,可治之屬;其病之變化、淫傳,絕敗而不可治者。(淫邪傳變,未必即危,正氣絕敗,則不可治矣。)昭乎如日醒,窘乎如夜瞑。何為日醒?明於陰陽,如惑之解,如醉之醒。何謂夜瞑?喑乎其無聲,漠乎其無形,折毛髮理,正氣橫傾,淫邪泮衍,血脈傳溜,大氣入臟,腹痛下淫,可以致死,不可以致生。(昭乎如醒,道之明也;窘乎如瞑,察之難也。
大氣,大邪之氣也。凡邪之中人,喑乎其無聲,不可得而聞也;漠乎其無形,不可得而見也。至其絕敗,則為折毛髮理、正氣橫傾等症,故有死無生也。)大氣入臟,病先發於心,一日而之肺,三日而之肝,五日而之脾;三日不已死,冬夜半,夏日中。(病發於心而傳於肺,火乘金也;三日而金復乘術,故傳之肝也,五日而木復乘土,故傳之脾也;再三日而邪氣不退,其甚則死,冬月夜半,水王之極也;夏月日中,火王之極也。心火畏水,故冬則死於夜半;陽邪亢極,故夏則死於日中。
蓋衰極亦死,盛極亦死,有所偏勝,則有所偏絕也;五行之氣無不皆然。下文之義皆仿此。)病先發於肺,三日而之肝,一日而之脾,五日而之胃;十日不已死,冬日入,夏日出。(自肺而肝,自肝而脾,皆傳所勝也。自脾而胃,表裡相傳也。肺邪壬於申、酉,故冬則死於日入,金氣絕於寅、卯,故夏則死於日出。
)病先發於肝,三日而之脾,五日而之胃,三日而之腎;三日不已死,冬日入,夏早食。(此肝木傳土,而土邪復傳水臟也。木受傷者,金勝則危,故冬畏日入,肝發病者,木強則劇,故夏畏早食時也。)病先發於脾,一日而之胃,二日而之腎,三日而之膂、膀胱;十日不已死,冬人定,夏晏食。(此土邪乘水,而表裡俱相傳也。
人定在亥,而土病於冬者畏之,寒水反能侮土也,晏食在巳,而脾病於夏者畏之,以戊巳王鄉而合邪為患也。)病先發於胃,五日而之腎,三日而之膂、膀胱,五日而上之心,二日不已死,冬夜半,夏日昳,(此土邪傳水,而水復傳火,故自膀胱以及於心也。冬夜半後,醜也,夏日昳,未也,皆土王之時,故胃病逢之,氣極則敗。
白話文:
死期
患有風痹濕邪,病情無法停止者,將會死亡。所謂「風痹」,病在陽則稱「風」,病在陰則稱「痹」,陰陽皆病則稱「風痹」;「淫濼」指的是病情日漸加深的意思。「足如履冰,時如入湯中」,指腳時冷時熱;股脛(大腿和小腿)也受濕邪侵襲,伴隨心煩、頭痛、時而嘔吐時而腹瀉,頭暈目眩並出汗,久了就會頭昏眼花,情緒時悲時喜時恐,呼吸短促,心情鬱悶,不出三年就會死亡。
患者腳部忽冷忽熱,如同走在冰上又如同泡在熱水中,下肢、腹部、胸部、頭部,全身皆受其苦;病在肌表則出汗,病在內則呼吸短促,心情鬱悶,或悲傷,或驚恐,這是陰陽俱病的徵兆,雖然還能勉強支撐,但三年內必死無疑。導引、行氣、按摩、灸法、針刺、服藥等方法,都是眾多治療方法中的一種,並非每個人都適用所有方法。
要守住根本,萬事才能成功;陰陽的關鍵,虛實的道理,偏盛偏衰的過度,都是可以治療的;但若病情變化多端,邪氣傳變,正氣衰竭,則不可救藥。病情明朗如同白晝,病情晦暗如同黑夜。何謂「日醒」?如同解開疑惑,如同清醒的醉酒者一樣,明白陰陽的道理。何謂「夜瞑」?如同啞巴一樣無聲,如同隱形一樣看不見,毛髮脫落,正氣傾斜,邪氣蔓延,血液運行受阻,邪氣入侵臟腑,腹部疼痛,邪氣下注,就會導致死亡,無法挽救。
邪氣入侵臟腑,疾病首先侵犯心臟,一天後傳到肺,三天後傳到肝,五天後傳到脾;三天內不痊癒就會死亡,冬天在半夜,夏天在中午。心火畏懼水,所以冬天在半夜死亡;陽邪極盛,所以夏天在中午死亡。無論衰竭到極點還是旺盛到極點都會死亡,任何事物都有偏盛偏衰,五行之氣皆是如此。以下內容皆以此類推。
疾病首先侵犯肺,三天後傳到肝,一天後傳到脾,五天後傳到胃;十天內不痊癒就會死亡,冬天在日落時,夏天在日出時。
疾病首先侵犯肝,三天後傳到脾,五天後傳到胃,三天後傳到腎;三天內不痊癒就會死亡,冬天在日落時,夏天在清晨。
疾病首先侵犯脾,一天後傳到胃,兩天後傳到腎,三天後傳到腰部和膀胱;十天內不痊癒就會死亡,冬天在晚上亥時(21-23點),夏天在午后。
疾病首先侵犯胃,五天後傳到腎,三天後傳到腰部和膀胱,五天後傳到心臟;兩天內不痊癒就會死亡,冬天在半夜,夏天在申時(15-17點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