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3)

1. 癰疽

)夫氣盛血聚者,宜石而瀉之,此所謂同病異治也。(欲瀉其血,宜用砭石,血泄則氣衰,而癰亦愈。此病同而治異也。)

病之生時,有喜怒不測,飲食不節,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營氣不行,乃發為癰疽;陰陽不通,兩熱相搏,乃化為膿。小針能取之乎?(喜怒不測,則氣有所逆;飲食不節,則臟有所傷;陰氣不足,故營有不行;陽氣有餘,故熱從而聚,皆足以致癰疽也。)聖人不能使化者,為之邪不可留也,故兩軍相當,旗幟相望,白刃陳於白野者,此非一日之謀也;能使其民令行禁止,士卒無白刃之難者,非一日之教也,須臾之得也。

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,膿血之聚者,不亦離道遠乎?夫癰疽之生,膿血之成也,不從天下,不從地出,積微之所生也。故聖人自治於未有形也,愚者遭其已成也,豈特治身者哉!(邪在天下則為亂,邪在人身則為病。及其已成,則雖聖人不能使之化,是以邪不可留也。譬之用兵者必有夙教,必有定謀,而後可保其無危。

人之治身,可素無調養之道乎?故惟聖人乃能自治於未形,愚者每遭其患矣。治身之外,可不戒乎?)其已形不予遭,膿已成不予見,為之奈何?夫膿已成,十死一生,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,著之竹帛,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,無有終時者,為其不予遭也。(此言兆庶之多,千古之邈,安得人人遭遇以救其疾苦?故惟有著之竹帛,以遺教將來,正為人之不予遭也。

)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?不道之以小針治乎?以小治小者其功小,以大治大者多害,故其已成膿血者,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。(針小者功小,無濟於事,針大者多害,恐有所傷,故惟砭石及鈹針、鋒針,皆可以取癰疽之膿血。)多害者其不可全乎?惟在逆順焉。以為傷者,其白眼青、黑眼小,是一逆也;內藥而嘔者,是二逆也;腹痛渴甚,是三逆也;肩項中不便,是四逆也;音嘶色脫,是五逆也。除此五者為順矣。

夫順與逆,豈特治身已哉!(五臟身有五部:伏免一,腓二,背三,五臟之腧四,項五。此五部有癰疽者死,是亦五逆之屬也。凡事逆者壞,順者治,故曰「夫順與逆,豈特治身已哉」。應前文以重申之,亦可謂諄諄矣。著此書者,有心哉寓言也。)

白話文:

癰疽

氣血鬱積成癰疽者,應該用砭石放血治療,這就是所謂的同病異治。想要瀉掉積聚的血液,就應用砭石,血液放出後,氣也就衰弱下來,癰疽也就好了。同樣的疾病,卻有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
癰疽的產生,往往與喜怒無常、飲食不節、陰氣不足、陽氣過盛、氣血運行不暢有關,最終導致癰疽形成;陰陽失調,熱邪交爭,則化為膿瘍。小針灸能治療嗎?喜怒無常,導致氣機逆亂;飲食無度,則損傷臟腑;陰氣不足,則氣血運行不暢;陽氣過盛,則熱邪聚集,這些都是導致癰疽的原因。聖人也不能使已經形成的膿瘍自行消散,因為邪氣不可久留。這就像兩軍對峙,旗幟相對,刀兵相見,這不是一天就能決定的;要使百姓遵紀守法,士兵免於刀兵之災,也不是一天就能做到的,需要長期的努力。

身上長了癰疽,膿血聚集,豈不是已經偏離了養生之道?癰疽的產生,膿血的形成,並非憑空產生,而是由細微的病變積累而成。因此,聖人注重預防,在疾病尚未成形時就加以調理;愚人則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去治療,這豈止是治病而已啊!邪氣存在於天下則造成社會動亂,邪氣存在於人體則導致疾病。一旦疾病形成,即使是聖人也不能使它自行消散,所以邪氣不可久留。這就像用兵打仗,必須有長期的訓練和周密的計劃,才能確保安全。

治理身體,難道可以沒有平時的調養嗎?所以,只有聖人才可以在疾病未形成時就預防,而愚人則常常遭受疾病的困擾。除了調理身體外,難道不應該有所警惕嗎?疾病已經形成,膿液已成,該怎麼辦呢?膿瘍形成,十死一生,所以聖人預防疾病於未然,並將良方記錄在書冊上,讓有能力的人學習並傳承下去,世代相沿,永無止境,目的就是為了預防疾病的發生。難道要等到有許多人患病,經歷漫長的歲月後,才能拯救他們的疾苦嗎?所以,將良方記錄下來,傳給後人,正是為了讓人們避免遭受疾病的折磨。

已經形成膿血後才治療嗎?難道不用小針治療嗎?用小的針治療小的疾病,療效小;用大的針治療大的疾病,危害大。因此,已經形成膿血的癰疽,只能用砭石或鋒利的刀具來治療。危害大的治療方法,難道就不能保證安全嗎?關鍵在於順逆。哪些情況屬於逆呢?眼白發青、瞳孔縮小,這是第一逆;服用內服藥物而嘔吐,這是第二逆;腹痛口渴嚴重,這是第三逆;肩頸疼痛不適,這是第四逆;聲音嘶啞,面色蒼白,這是第五逆。除了這五種情況以外,就是順。

順逆的道理,豈止適用於養生治病而已!人體有五個部位:膝蓋窩(伏免)、小腿(腓)、背部、五臟的腧穴、項部。這五個部位如果長了癰疽就容易死亡,這也屬於五逆的範疇。凡事逆則敗,順則治,所以說:「順逆的道理,豈止適用於養生治病而已!」這句話重複前面所講的內容,以加強說明,確實是懇切教誨。寫這本書的人,用心良苦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