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2)

1. 癰疽

時氣移易則真陰日敗,故逾三月而死。)發於足旁,名曰厲癰,其狀不大,初如小趾發,急治之,去其黑者,不消輒益;不治,百日死。(不消輒益,謂初如小趾,而不治則日以益大也。)發於足趾,名曰脫癰,其狀赤黑,死不治;不赤黑,不死不衰,急斬之,否則死矣。

(六經原腧,皆在於足,所以癰發於足者多凶候;至於足趾,又皆六井所出,而癰色赤黑,其毒尤甚,若無衰退之狀,則急當斬去其趾,庶得保生,否則毒氣連臟,必至死矣。)癰與疽何以別?榮衛留於經脈之中,則血泣而不行,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,壅遏而不得行,故熱;大熱不止,熱甚則肉腐,腐則為膿,然不能陷骨,髓不為焦枯,五臟不為傷,故命曰癰。(此下辨癰疽之輕重也。

癰毒浮淺在表,不能陷骨,則髓不為枯,五臟不為傷,故病癰者可無慮也。)熱氣淳盛,下陷肌膚,筋髓枯,內連五臟,血氣竭,當其癰下,筋骨、良肉皆無餘,故命曰疽。(癰淺疽深,毒有微甚。故內連五臟,外敗筋骨良肉者是為之疽,乃可畏也。)疽者,上之皮夭以堅,上如牛領之皮;癰者,其皮上薄以澤,此其候也。

(夭以色言,黑暗不澤也。此即皮色之狀;可以辨其淺深矣。)要知諸癰腫,筋攣骨痛,此皆安生?(此言諸病癰腫,而有兼筋攣骨痛者也。若以癰腫筋攣骨痛釋為三症,殊失本意。觀下文曰「此寒氣之腫」,則其所本在腫,義可知矣。)乃寒氣之腫,八風之變也。(惟風寒之變在經,所以兼筋骨之痛。

今有病大項風、蝦蟆瘟之屬,或為頭項咽喉之癰,或為支節肌肉之腫,正此類也。)治之如何?此四時之病,以其勝治之愈也。(四時之病,即時氣也。治之以勝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溫者清之,清者溫之,散者收之,抑者散之,燥者潤之,急者緩之,堅者耎之,脆者堅之,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,各安其氣,必清必靜,則病氣衰去,此之謂也。)人病胃脘癰者,何以診之?診此者,當候胃脈,其脈當沉細,沉細者氣逆。

(胃脈見於右關,所謂中附上,右外以候胃也。胃為多氣多血之腑,脈當洪大,而反見沉細,故為胃氣之逆。脘,音管。)逆者人迎甚盛,甚盛則熱。(胃氣逆而人迎盛,逆在臟而熱在經也,人迎三盛,病在陽明之謂。)人迎者,胃脈也。(人迎在結喉旁,足陽明動脈也。)逆而盛,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故胃脘為癰也。

(陽明氣逆而盛,則熱邪聚於胃脘,故留結為癰。)有病頸癰者,或石治之,或針灸治之,而皆己,其真安在?(其真安在,言孰為正治之法也。)此同名異等者也。(頸癰之名雖同,而症則有異,故治亦各有所宜。)夫癰氣之息者,宜以針開除去之。(息,止也。癰有氣結而留止不散者,治宜用針,以開除其氣,氣行則癰愈矣。

白話文:

癰疽

時節變化會導致真陰虧損,所以超過三個月就會死亡。長在腳邊的癰疽,叫做厲癰,樣子不大,一開始像小指頭那麼大,要趕快治療,去除黑色部分,如果不治療就會越來越嚴重;如果不治療,一百天就會死。(不消輒益,意思是開始像小指頭那麼大,如果不治療就會一天天變大。)長在腳趾上的癰疽,叫做脫癰,樣子又紅又黑,不治療就會死;如果不是又紅又黑,就不會死也不會惡化,要趕快切除,否則就會死。

(六經的原穴都在腳上,所以癰疽長在腳上的預後大多不好;至於腳趾,又是六經井穴的所在,而癰疽顏色又紅又黑,毒性尤其嚴重,如果沒有好轉的跡象,就要趕快切除腳趾,才能保住性命,否則毒氣會蔓延到內臟,一定會死。)癰疽有什麼不同?榮衛停留在經脈中,就會導致血液瘀滯不通,不通則衛氣也跟著不通,阻塞而無法運行,所以會發熱;持續高燒不退,熱盛則肌肉腐爛,腐爛就形成膿腫,但是不會侵蝕到骨頭,骨髓也不會枯竭,五臟也不會受損,所以叫做癰。(以下區分癰疽的輕重。)

癰的毒性淺表,不會侵蝕骨頭,所以骨髓不會枯竭,五臟也不會受損,所以患了癰不用擔心。(癰毒淺表,不傷及骨髓和五臟,故無大礙。)熱邪盛而下降,侵犯肌膚,筋骨枯竭,內連五臟,氣血耗竭,在癰疽之下,筋骨、肌肉都已壞死,所以叫做疽。(癰淺疽深,毒性輕重不同。所以內連五臟,外傷及筋骨肌肉的稱為疽,非常可怕。)疽,皮膚表面乾燥粗糙,像牛脖子上的皮;癰,皮膚表面光滑濕潤,這是它們的區別。

(乾燥粗糙是指顏色,暗黑不光滑。這是皮膚顏色的表現;可以由此辨別癰疽的深淺。)要知道各種癰腫,筋攣骨痛,這些都是怎麼發生的?(這句話指的是各種癰腫疾病,伴隨著筋攣骨痛。如果把癰腫、筋攣、骨痛解釋為三種不同的病症,就失掉了原文的本意。從下文“乃寒氣之腫”來看,其根本原因在於腫脹,意思就可以理解了。)這是寒邪引起的腫脹,是外邪侵襲的變化。(只有風寒之邪侵犯經脈,才會伴隨筋骨疼痛。

現在患有項強、痄腮等病症,有的表現為頭項咽喉的癰疽,有的表現為關節肌肉的腫脹,正是這一類。)怎麼治療?這是四季的疾病,用克制的方法治療就能痊癒。(四季的疾病,也就是時節的氣候。用克制的方法治療,寒則溫之,熱則涼之,溫則清之,清則溫之,散則收之,抑則散之,燥則潤之,急則緩之,堅則軟之,脆則堅之,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各安其氣,務必清靜,則病邪就會消退,這就是治療的方法。)病人患了胃脘癰疽,怎麼診斷?診斷這個病,應該觀察胃經脈象,脈象應該沉細,沉細表示氣逆。

(胃經脈象出現在右關脈,也就是中焦的上部,從右手外側可以診察胃經。胃是氣血充盛的臟腑,脈象應該洪大,而反而是沉細,所以是胃氣逆亂。脘,讀音是guǎn。)氣逆則人迎脈盛,脈盛則發熱。(胃氣逆亂而人迎脈盛,逆亂在臟腑而發熱在經脈,人迎脈三次都盛,病在陽明經。)人迎脈,就是胃經脈。(人迎脈在喉結旁,是足陽明經的動脈。)氣逆而盛,則熱邪聚集在胃脘而不能通行,所以胃脘就會形成癰疽。

(陽明經氣逆而盛,則熱邪聚集在胃脘,所以停留積聚形成癰疽。)患了頸部癰疽,有的用藥石治療,有的用針灸治療,都能痊癒,真正的治療方法是什麼?(真正的治療方法是什麼,意思是哪種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)這是名稱相同而類型不同的疾病。(頸部癰疽的名稱雖然相同,但症狀卻不同,所以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。)癰疽氣滯不通的,應該用針刺疏通。(滯,停滯。癰疽有氣結而停滯不散的,治療應該用針刺,以疏通氣血,氣血通暢則癰疽就會痊癒。)